理论教育 邢台县的宗教文化:名扬华夏

邢台县的宗教文化:名扬华夏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名扬华夏的宗教文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特殊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邢台县境内流传的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太平道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民间宗教之一。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的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同年10月,其弟张梁战死于广宗。

第六章 名扬华夏宗教文化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特殊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邢台县境内流传的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就流传的广度与影响的深远,当属道教与佛教。

一、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

邢台是中国道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时期,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后,骑着青牛来到邢台西部的广阳山(今沙河市渡口村),隐居修炼。广阳山老君洞、翠羊山老道旮旯是老子传道的早期道场。云梦山鬼谷子洞是战国时期王禅老祖修行讲学的地方。

清风楼后道德经幢

东汉时,张角创立太平道。太平道不仅有组织有经典,而且有徒众数十万,遍及八州,渐渐地形成一个宗教团体。这标志着我国道教已经形成,而张角也成为中国道教组织实体的创始人。

唐代皇室尊老子为祖,崇尚道教。公元625年,唐高祖亲至国子监,钦定三教地位为:道第一,儒第二,佛第三。令全国各州府刻道德经幢(chuáng)。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邢州刺史李质在邢州龙兴观刻唐玄宗亲注的道德经幢。其经幢至今仍在,现置于邢台市清风楼后的小花园中。

元代,丘处机创建全真教,邢台道教达到全盛时期。广宗大同观李志朴的父亲及3个弟弟志柔、志藏、志雍,均为全真教著名道士,其中李志柔曾修炼于邢州仙翁山,并在邢台创建通真观。

明清时期,邢台道教逐渐转向衰败,但民间信仰活动仍很活跃。小西天修建了“天仙玉女碧霞云宫”,规模宏伟,供奉碧霞元君白云山、仙翁山庙宇神祗众多,香火旺盛。县城内最著名的道场有东岳庙、火神庙、城隍庙等。

鬼谷子与云梦山

鬼谷子,原名王诩(xǔ),又名王禅,道号广成子,三清教主元始天尊的弟子,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他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曾在昆仑山学道10年,后奉师命下山,助姜尚兴周灭纣,扶保周室800年。曾在终南山修炼,并收徒弟孙武,传授天书兵法。孙武学成下山,为吴将,南服越人,西灭强楚,北威齐晋,遂霸诸侯,后人传为“兵圣”,著兵法13篇,为兵家之祖。

鬼谷子

相传鬼谷子云游燕赵时,来到云梦山。他见该山云雾缭绕,瑞气霞光普照,林密洞幽,是一个修炼宝地。于是鬼谷子在此山洞外筑室立灶建园,定居修炼,并收徒讲道,建立了军校,讲授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天书兵法。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都曾在此跟鬼谷子学艺。云梦山现存有王禅老祖讲经洞、鬼谷子演阵台、孙膑峰、庞涓峰、毛遂洞等遗迹

传说,孙膑、庞涓跟鬼谷子学习兵法。最后考试的时候,鬼谷子出了这样的考题:他躲在山洞里,要求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说动他出洞就行了。庞涓软硬兼施,最后甚至以烧山洞为由恐吓,但鬼谷子不为所动。轮到孙膑,他为难地说:“师父你躲在山洞里,弟子实在没有办法让你出来,如果您在洞外,弟子倒有办法让您进去。”鬼谷子不信,马上出来,说:“看你怎么让我进去。”孙膑马上下拜:“弟子通过了。”鬼谷子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

云梦山讲经洞

苏秦、张仪向鬼谷子学的是纵横捭阖之术,也就是后来苏秦合纵、张仪连横的纵横术。考试的时候,鬼谷子挖了一个坑,自己坐在坑里,让苏秦、张仪用言语激他哭泣,结果苏秦、张仪都说得鬼谷子泣不成声,泪流满襟,于是顺利毕业。

张角

张角太平道与灵霄山

张角,中国道教创始人之一,黄巾军起义领袖,邢台巨鹿人,信奉黄老之学,精通医术。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描述,说张角入山采药,遇到一位碧眼童颜的老人(人称南华老仙),授予他《太平要术》。张角得书后,日夜攻读,终有所成,并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

太平道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民间宗教之一。张角以黄天为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的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

张角创立太平道的目标十分明确,即借用宗教旗帜,争取民心,组织群众,推翻腐败的东汉王朝。他以传道和治病为名,云游四方,在农民中宣扬教义,传播其思想,进行秘密活动,派遣弟子8人分赴全国各地传道,10余年间发展信徒数10万。

张角创立太平道

他根据汉代流行的天、地、人三统观念,与其弟张宝和张梁分别称“天公将军”、“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建立起一套上下有序的宗教组织系统。他把十几万信众组织起来,分为36方,每方各置首领统率,并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命令每人在家中大门上,用白土写“甲子”二字。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8州人,皆祀奉张角的名字。

中平元年(184),他率领信徒起义,参加的人都裹上黄色头巾作为标志,故称之为“黄巾军”,史称“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爆发后,张角与弟张宝、张梁等率众攻城掠地,劫杀官吏,声势浩大,朝野震惊。不久,张角病死。同年10月,其弟张梁战死于广宗。黄巾起义失败。

相传张角主要经典有《老子想尔注》、《太平经》。邢台西部的灵霄山,既是张角黄巾军的中央大寨,又是他创造太平道教的主要道场之一。张角曾在此修炼、授徒、布道。山上至今还遗有当年黄巾军的点将台、练兵场、石梯、寨门、寨墙、水牢、营址、地道、八角亭等遗址。

灵霄山黄巾军寨

灵霄山的半腰处,有一坑泉水,叫“马刨泉”。据说当年关羽围剿黄巾军时,其坐骑饥渴难忍,就用马蹄在此处刨挖,结果刨出了一股泉水。当地人至今还保留着“不供关公奉宅神”的风俗,宅神指的就是张角。

灵霄山半山腰还有个“民进洞”,传说是张角遇仙、行医、传道的地方。张角从小跟随父亲开药铺,因天资聪明,十五六岁就中了秀才。有一年闹天灾,家家户户揭不开锅,偏偏又闹起了瘟疫,三天两头有饿死和病死的人。张角听说西边灵霄山有个神仙能治百病,就想去那里学医求药,拯救乡亲。上山一看,光秃秃的连个人影也没有。就这样在山上转悠了1个多月,白天找神仙,晚上睡在山洞里。有一夜,他刚合上眼,就觉着洞里金光四射,赶紧爬起来,发现有条蛇盘踞在那里,从蛇身下露出来一个黄绫包,包里裹着三卷天书。第一卷是医书,第二卷是兵书,第三卷是法书。后来,张角按照天书所说为百姓治病,并创立了太平道。

张果老与仙翁山

张果老,道教八仙之一,亦叫张果,邢台广宗人,是唐朝有名的炼丹家、养生家、哲学家。“老”字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其著述主要有《阴符经辩命论》、《黄帝阴符经注》、《气诀》等。

张果老的事迹在《大唐新语》、《旧唐书•张果传》、《太平广记》、《顺德府志》、《邢台县志》中都有记载。

张果老

据《唐书》记载,张果本是民间江湖术士,因修炼精纯遂成神仙。张果老有一怪癖,平日倒骑一头纸化神驴,能日行万里。据说不骑的时候,可以把它折叠起来,放在皮囊里。

张果老自言生于尧时,有长生不老之术。唐太宗、唐高宗时就经常征召他,但都被他婉拒了。武则天时,也召他出山,张果老就在庙前装死,时值盛夏,不一会,他的身体就腐烂发臭。武则天听后,只好作罢。但不久就有人在恒山的山中再次见到他。

仙翁山山门

唐玄宗也数次召见他,求长生不老之法。当见到张果老老态龙钟时,就问:“先生是得道之人,为何发疏齿落,老态龙钟?”张果老说:“衰朽之岁,也没有什么道术可依凭,所以才变成现在的样子,实在令人羞愧。不过今天如果把这些疏发残齿拔去,不就可以长出新的来吗?”于是便在殿前拔去鬓发,击落牙齿。玄宗有点害怕,忙叫人扶张果老去休息。一会儿张果老回殿,果然容颜一新,青鬓皓齿。于是达官贵人们都争相拜谒,求教返老还童的秘诀,但都被他拒绝了。

元任仁发《张果见明皇图》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猎,捕获一头大鹿,此鹿与寻常的鹿相比,稍有差异。厨师刚要开刀宰鹿,张果老看见了,连忙阻止说:“这是仙鹿,已经有1000多岁了,当初武帝狩猎时,我曾跟随其后,汉武帝虽然捕获了此鹿,但后来把它放生了。”玄宗说:“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时迁境异,你怎么知道这就是你说的那头鹿呢?”张果老说:“武帝放生时,在它左角下用铜牌做了标志。”于是玄宗命人查验,果然有一个二寸大小的铜牌,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玄宗又问:“汉武帝狩猎到现在有多少年了?”张果老说:“852年。”唐玄宗命人核对,果然无误。

唐玄宗对张果老十分敬佩,遂萌发与他结为秦晋之好的愿望。当张果老奉诏见驾时,唐玄宗传下旨意要把自己的掌上明珠——玉珍公主下嫁给张果老为妻,盼求女儿修成仙体,自己也跟着沾沾仙家的光而益寿延年。不料张果老早已看破红尘,坚辞不受,并悄悄离开皇宫,归隐邢州城西30里处的五峰山。为避免皇帝派人再来纠缠,张果老便假装暴死,让徒弟们当众把他下葬入土,借此掩人耳目隐居起来。唐玄宗不知内情,闻听张果老死于非命,心里很是惋惜,便传下圣旨敕封张果老为仙翁,敕封邢台五峰山为仙翁山,并派心腹爱将亲自来此督察监工,大兴石木为其修建了栖霞观,使其成为一座御封仙山。改观后的山洞为仙翁洞,并修建仙翁桥一座,从此,仙翁山成为邢州名胜!

仙翁古洞

仙翁古洞原名登真洞,是张果老修行悟道的地方。该洞是个天然岩洞,位于栖霞观后,洞深300多米,幽深奥妙,洞内人文景观以张果老传说和道教文化为主,由八卦炼丹炉、聚仙阁、观音殿和天顶洞四大洞庭组成。自然景观由炼丹炉、天然岩洞、钟乳石、天然石花以及天然山泉所构成,使独特的道家文化和自然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古洞中晶莹的泉水清澈见底,这便是张果老山有名的“圣水池”。圣水池注而不溢,淘而不涸,水质清纯,甘甜爽口。

仙翁古洞很有灵气。明朝万历年间,县令朱诰因连年干旱,来此替民求雨,当夜邢台大地便普降甘霖。朱县令心花怒放,赋诗一首赞美仙翁古洞有灵:“蕴隆千里乾封禅,天际栖霞涌碧泉。信是仙灵祷有应,甘霖一夜满山川。缘寻民瘼拜古洞,藉润苍生祈有年。西岭桑麻应澎雨,仙家原自有真元。”

仙翁山素有“道教圣地”之誉,真武庙便是标志之一。民间传说,真武大帝是威震天下北方的最高神灵,也是八仙的顶头“上司”。据考证,仙翁山上的真武庙始建于宋朝元丰年间,建筑精美,古雅辉煌,神像造型逼真生动。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日,邢台、沙河、内丘、隆尧、巨鹿等地的善男信女们,纷纷赶到仙山为真武大帝庆贺寿诞,此地每年都要唱大戏庆贺助兴。大殿雕刻精细的青石台柱至今尚存。

小西天

碧霞元君与小西天

小西天,又叫鼎梅山,栲栳红山,俗称奶奶顶。位于龙泉寺乡大寨门村西南,主峰海拔1089米。唐代,鼎梅山雷音寺之名是唐玄宗钦定,主持昙那、宗明和尚由唐玄宗选派,《雷音寺记》由名相宋璟撰书。因佛祖释迦牟尼所居之地为西天佛界大雷音寺,唐玄宗敕准的鼎梅山雷音寺也就称之为小西天了。

明嘉靖年间,小西天修建了“天仙玉女碧霞云宫”,供奉碧霞元君,规模宏伟。碧霞元君是道教所尊奉的女神,传说是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时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称其为“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相貌端庄且生性聪颖,3岁解人伦,7岁辄闻法,曾经礼奉西王母。14岁忽感母教,想入山修炼,得曹仙长指点,入天空山黄花洞修道。传说碧霞元君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在我国北方地区,民众对碧霞元君信仰极盛,每年阴历正月至四月,晋、冀、鲁、豫四省奉香者人踵相接。据清康熙与民国版《邢台县志》记载,庙会期间“鸣钲伐鼓,连镳(biāo)逐队,男妇沓杂,人声喧沸岩谷”,“奔走祈福者络绎不绝”。数百年来,香火之盛“几与东岳泰山埒(liè)”。

小西天山高路陡,沿4000余级台阶拾级而上,经过36盘,直达云市,过阴阳桥,穿南天门,便至小西天顶峰。在此,可看到“玉皇庙”、“天仙玉女碧霞云宫”和“睡宫楼”等30余座庙堂馆舍,均为明嘉靖年间建筑。小西天有世间三绝,“长毛石”、“迎客和尚”、“滴血树”。游人到此,不仅可以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如诗如画美景,而且可以感受到悠久浓厚的道教文化气息。

二、光耀史册的邢台佛教

佛教又称释教、禅门,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佛教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明心见性,普度十方,超出大千世界,尊奉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号称如来)为教祖。

邢台佛教历史悠久,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67)的南宫普彤寺、南宫普彤塔,比洛阳白马寺早1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寺、第一佛塔。邢台开元寺是唐宋元三代皇家寺院和元代北方佛教中心,是曹洞宗的祖庭之一和禅宗二祖的传钵地。佛图澄、道安、慧可、刘秉忠等,都是邢台著名高僧。

邢台大开元寺

建于北周的西黄村圣水寺

佛教最早传入邢台是在东汉年间。公元318年,石勒在襄国建立后赵政权,定都襄国(今邢台)。西域僧人佛图澄被后赵皇帝石勒、石虎尊为国师,参议军政大事。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为维护中华民族正统文化,历届王朝严禁汉人出家为僧。公元338年,后赵皇帝石虎颁诏,准许汉人出家为僧。从此佛教在北方大为盛行。当时佛图澄的授业弟子有数百人。据旧县志记载,净土寺便是佛图澄在邢台所建的佛教寺院之一。新出土的《汉故上党国王太夫人荐功碑》,证明邢台开元寺的前身就是后赵时的襄国中寺。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邢台著名的开元寺和天宁寺皆扩建于隋唐时期并定名于唐,邢台开元寺出土的两道《六祖慧能大师碑》,分别由王维、宋璟撰文,雄辩地证明了邢台开元寺乃是南宗北传的主要禅林。

五代时虽战乱频繁,但佛教在邢台的传播并未受阻,相继修建了多处寺庙。

宋辽金元时期,北方契丹、女真、蒙古族数度南下中原,创建政权,但都积极接受佛教,实行儒、佛、道“三教并立”方针,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宋代修建了玉泉寺、灵霄寺、圣觉寺、福延寺等。金代,本县佛教又有所发展,修建了太平寺、温泉寺、万寿寺等。

元代是邢台佛教的极盛时期,佛寺达上百所。开元寺成为元朝皇室的御用大寺,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到寺瞻礼。天宁寺为“邢州之名刹”。

明清两代,对佛教实行不支持、不禁止的平稳管理政策,佛教传播受到一定影响。

后赵神僧——佛图澄(231~348)

佛教在中国大规模传播始于后赵。佛图澄是使佛教文化在中国发扬光大的第一高僧。

佛图澄,后赵国师,本姓帛,天竺僧人,自幼出家,善解经义。来到中国后,曾长期留居敦煌,受到大乘佛教影响,并对儒家学说和中国历史有较多了解。公元310年,佛图澄以79岁高龄云游洛阳,本想建寺弘法,但“八王之乱”爆发,打乱了佛图澄的弘法计划,只好暂避民间,静观时局变化。

佛图澄

公元311年,石勒屯兵葛陂时,手下大将郭黑略信佛法,佛图澄便投奔了郭。此后,郭黑略随石勒征战,每每能预决胜负。开始石勒以为是凑巧,后来终于犯了疑惑,忍不住问:“爱卿啊,孤从未觉察到你有什么出众的智谋,但现在你能预知吉凶,这是怎么回事?”郭黑略见时机已到,便按佛图澄所教对他说:“将军天生神武绝伦,就是幽灵鬼神也来帮助你。现在有一僧人,道术与智慧都了不得,他说将军会占有中原,他自己应做军师。臣前后所言军事,都是他教的。”石勒听完顿时大喜:“快召他来!”佛图澄深知:要弘扬道法普济众生,得借助王者之力。于是,当石勒问“佛法是什么?佛有什么灵验?”时,便说:“佛法虽然高妙深远,但也可以用浅近的事来验证一下。至于大法,容我日后慢慢讲不迟。” 佛图澄取钵装水,烧香念咒,水中很快便生出莲花,光彩夺目。石勒当下信服,周围的人也惊呼不止。佛图澄见石勒兴致高起来,便趁机劝谏:“为王者若以德服人治国,吉祥的四灵(龙、凤、麟、龟)就会出现;若为政残暴多弊,不祥的彗星就要到来。”石勒一听,点头称是,虽然自己嗜杀成性,但也想效法大汉有所作为,所以佛图澄的话还能听进去。佛图澄让穷兵黩武的石勒收敛了许多,使不少生灵免受战乱之苦。中原一带,许多胡人、汉人纷纷信佛。

佛图澄能够赢得石勒及广大民众的信任,在于他的慈悲和神通,在于他治疗疑难杂症的高超水平和对军事政局的准确预测。《晋书》、《高僧传》等文献均有记载。

相传石勒占据襄国后,襄国一带连年干旱,眼看着五谷田苗一天天枯萎,石勒便请佛图澄求雨。襄国西北不远有个无名冈,冈北坡有一井,相传是汉光武帝刘秀在这里驻军开挖的。佛图澄率众来到这里,叫人插锨掘地,结果挖出一条死龙。佛图澄盘腿打坐,念起咒语,深含从刘秀井里打来的清水,向死龙喷去。死龙慢慢活了过来,“嗖”地一声腾空而起,眨眼间乌云密布,绵绵细雨从天而降。田苗开始返青,绿色又盖大地。冈上冈下,万众欢呼。后来人们把这个无名冈称为“龙冈”。这次龙冈求雨后,佛图澄被后赵君臣称为 “神僧”。

公元328年,前赵刘曜督兵,在高候大败石虎,乘胜进攻洛阳。石勒欲亲自督兵与刘曜决战,群臣反对。石勒为此咨询佛图澄,已对双方实力有所分析的佛图澄建议石勒出战。石勒因此留长子石弘和佛图澄镇守襄国,自率大军直趋洛阳与前赵决战,结果大获全胜并生擒刘曜。

建平元年(330),石勒称赵天王,行皇帝事。佛图澄因对军事和政局预测准确,被尊称为“大和尚”。石勒养子石斌因暴病昏厥两日,佛图澄又以医术使其“起死回生”,使石勒、石虎把诸幼子都送往佛寺中寄养。(www.daowen.com)

《高僧传》记述:一次,佛图澄与石虎共同坐在襄国(邢台)中堂之上,谈论经法。佛图澄忽然吃惊地说:“幽州发生了火灾。”随即取酒向幽州方向喷洒。过了一会儿,佛图澄对石虎说:“幽州的火灾已经救灭。”石虎觉得奇异,不太相信,就派遣使者前往幽州验证。使者回来对石虎说:“那一日火从四大城门烧起,火势猛烈。忽然从南方飘来一层黑云,既而天降大雨,将火扑灭。雨中还能闻到酒气。”

佛图澄以襄国为活动中心,在后赵弘扬佛教20余年,“酒不逾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无欲无求,受业追随者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且一万,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弘法之盛,莫与先矣”。石勒和石虎都把他作为国师供养,在襄国为他建造官寺、中寺等多所寺院供其弘法。佛图澄的著名弟子道安、法首、法常、法佐、法牙、道进、道生、法汰、法和以及竺佛调、须菩提等俱为高僧。

敦煌壁画佛图澄幽州灭火

公元348年,佛图澄圆寂于邺城宫寺,享年117岁。

东方圣人——道安(312~385)

道安是佛图澄的弟子,随师父在襄国(邢台)翻译佛经传法多年。道安的贡献有三:一是统一中国僧姓为释氏,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释僧制;二是数次分派僧团,为佛教传播到全国奠定了基础;三是把汉到东晋年间所译佛经集合在一起,开创性地完成了《综理众经目录》。

道安

道安,俗姓卫,生于西晋永嘉六年(312),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州)人。儒学世家,父母早死,由表兄孔氏扶养长大。其貌丑陋,但极为聪敏,7岁开始读书,读两遍便可背诵,显示出过人的记忆力。

道安12岁出家时,师父以貌取人,并不器重他,让他从事田间劳作。过了3年,道安要求阅读佛经,师父随便给了他一卷约5000字的《辨意经》。道安利用劳动休息时间读了这部经,而且背诵下来。傍晚回来,把经还给师父,要求另换一部。师父责问他,道安回答说:昨天那部经已经背诵下来了。师父虽然不太相信,还是给了他一部近万字的《成具光明经》,道安仍用田间休息时间背诵了下来。傍晚回来,把经还给师父。师父当面让道安背诵一遍,果然一字不差。师父大为惊异。不久,师父为道安授戒,使道安成为一名正式僧人。接着,就让道安外出游学。

晋成帝咸康元年(335),石虎迁都于邺,佛图澄随至。道安到邺都后,入中寺,师事佛图澄。佛图澄极为欣赏他的才华。但众人见道安其貌不扬,颇有轻视之意。佛图澄每次讲经,都让道安为大家再复述一遍。道安辞锋锐利,屡挫群疑,众人这才大为叹服。

晋穆帝永和四年(348),佛图澄圆寂,道安成为后赵僧团领袖。次年,石虎死,后赵大乱,道安率徒辗转活动于河北、河南、山西,在元氏县飞龙山、太行赞皇山创寺建塔,弘法度众。此时追随道安的门徒已有500多人。

公元365年,为躲避兵灾,道安南投湖北襄阳,命法汰、法和率徒分赴扬州(今南京)、四川弘法,自己则在襄阳,先后入驻白马寺,并于荆州江陵创建檀溪寺。公元378年,命高足慧远率僧徒数10人去庐山弘法。道安后入长安,敕封五重寺住持、前秦王朝国师。五重寺为御用大寺,有僧侣数千人。期间,道安组织中外学僧,翻译大小乘佛经14部183卷,总计百余万字。

道安生逢乱世,先后活动于黄河南北,江汉平原,所到之处受到僧众普遍敬仰,曾得到后赵、东晋、前秦最高统治者无比尊宠,是继佛图澄之后又一高僧。任继愈先生说,道安的影响相当深远,时人称为“手印菩萨”,居于“西国”的鸠摩罗什则称道安为“东方圣人”。

慧可

中国禅宗传播第一人——慧可

慧可生于公元487年。自幼饱读经史,后来皈依佛教,精研三藏典籍。曾入京城与人交流学问。当时佛学界思想比较守旧,门户之见、派系之争相当严重。故慧可虽然有许多独到见解,终因无所师承,而受到盘踞高位僧人的非难和冷遇。他只得退归旧里,独自探索佛学的精髓。

慧可40岁时,菩提达摩大师来到魏境,在嵩山至洛阳一带游化传道。慧可与另一僧人道育发觉达摩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便拜达摩为师,追随在他左右,竭诚照顾服侍。几年之后,达摩为他们两人的真诚所感动,便把自己禅学的精髓传授给他们。

慧可向达摩学习了6年,透彻地理解了大小乘佛教的要义。慧可在学习中专诚而敏悟,故达摩决定将慧可作为自己法系的继承人,传授给他4卷《楞伽经》。

达摩逝世后,慧可埋名隐迹,在黄河沿岸一带行道。由于他早年树立了好名声,众多的信徒想方设法探听他的行踪,前来拜他为师。慧可不忍拂大家的好意,剖析入微地阐述了达摩禅的要旨。自此,独树一帜的达摩禅学便迅速而广泛地为世人所知。

慧可继承禅宗法统后,来到当时的佛教中心之一邺都,以佛图澄传播佛法的地区为基地,在邺都以及周围进行佛教宗禅思想的宣传。由于慧可所宣传的禅法与当时所宣传的佛教理论有很大不同,故而受到了诽谤和排斥,不得已他多次从邺地往来襄国(邢台),在襄国进行弘法活动,使襄国一带的佛教得到了振兴和发展。由于慧可的不懈努力,禅宗得到了广大佛教徒的欢迎,慧可成为中国禅宗传播第一人,史称“东土二祖”。

三朝国寺——开元寺

开元寺,又名大开元寺,俗称东大寺,位于今邢台市区开元北路中段。开元寺创建于西晋,定名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六月初一日(738.6.22),是佛教禅宗曹洞宗的祖庭之一,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著名古刹,是唐代、五代、宋代和元代的皇家寺院。

大开元寺匾额

开元寺始建年代及历史沿革已不可详考。据地方史籍及出土文物互证,后赵时期,此寺名襄国中寺;隋朝时,改称邢州泛爱寺并建文帝舍利塔;武则天时期,敕封为大云寺;唐开元年间,唐玄宗下诏,由大云寺改建为邢州开元寺。宋初,皮裘道者创建开元寺大圣塔。宋代末期,邢州开元寺大圣塔由宋徽宗下诏赐名为圆照塔,塔高98米。

元朝是该寺最兴盛时期,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临幸开元寺。1250年,忽必烈赐名邢州开元寺为大开元寺。1276年,忽必烈敕命在邢州开元寺召开资戒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受戒僧人一次就多达10万人,而当时邢地居民也不过七八万人。1279年,忽必烈特命在邢州开元寺树立资戒坛碑以示纪念。因忽必烈曾两次驾幸开元寺,亲做该寺大功德主,该寺遂成为元代的御用大寺。高僧广恩在该寺所创的大开元宗流布全国,至今法脉不绝。

明正德年间该寺又重加修缮。据史料记载,自唐至明初,开元寺有僧数千,良田数顷,游僧佛徒更是不可胜数。

菩萨殿滚龙柱

明朝以后,开元寺逐渐衰落,但每当住持法师讲授教义时,知名高僧仍多达千人。据《邢台县志》记载:“每当朝霞初上,暮烟缭绕,僧人奉经,撞钟之声远闻数里。”开元寺现存天王殿、毗卢殿、菩萨殿和大雄宝殿,均为明代重建。这4座大殿气宇轩昂,巍峨壮观。相传“八仙”之一的钟离权(又称汉钟离),五代后汉时曾游历此寺,并在菩萨殿留下两幅草书题壁诗石刻,诗曰:“得道高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莫厌追欢笑语频,寻思离乱好伤神。闲来屈指从头数,见得清平有几人。”

五代后梁 开元寺经幢

菩萨殿,为整个开元寺建筑精华所在。此殿巍峨壮观,结构精巧,风格独具。明正德十三年(1518),殿前增加了4根雕花滚龙石柱,除山东曲阜孔庙中的雕龙石柱外,几乎无与匹敌。这4根石柱各高4.5米,柱围2.5米,雕艺精湛,线条流畅。柱上游龙或盘旋而上,或蜿蜒而下,或回首凝视,龙首龙体皆突出柱外20~35厘米,立体感强烈,俨然真龙游跃腾舞,堪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

寺内西侧有经幢2座,一为唐代建造的“尊胜陀罗尼经幢”,石质,通高7米,由宝盖、幢身、莲座3部分组成,幢身为16面体,上刻《尊胜陀罗尼经》一部,残留有“节度副使李逢”等字样,雕刻精细,为不多见的唐代石雕珍品。

唐十六面陀罗尼经幢

另一座建于后梁乾化年间,上镌密宗三大士之一不空所译《大佛顶随求陀罗尼经》一部,该幢原有刹盖、幢身、底座九部分组成,现今存五部分,为五代时期的石雕艺术精品。

三殿前还遗留巨型铁钟1座。钟高2.7米,下沿围长7.2米,钟厚半尺,重达3万多斤。该钟铸成于金“大定甲辰岁”即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钟壁有日、月、人、兽、牛、鱼等12种图案,与黄道十二宫相对应。另有乾、坤、震、巽(xùn)、坎、离、艮(ɡèn)、兑等八卦图像,含乾坤浑圆之说。钟壁还铸有文字数百,清晰可辨,多记载铸造、监制、资助人姓名或身份、籍贯等。

该钟铸成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虽历经风雨剥蚀,但由于铸造技术高超绝伦,铁质火候精纯,不仅不显氧化痕迹,且棕红色的钟体四周依然荧荧发亮。“文化大革命”中曾遭捣砸,但只闻嗡嗡声,不见钟破损。当年该钟悬在开元寺三殿前东侧钟楼内,用以作课报时。每当以巨木击撞时,钟声粗犷沉鸣,声闻数里。信徒僧众闻钟声,双手合十,异地同拜,成为邢台一大景观,俗称“野寺钟声”,为古邢台八景之一。

开元寺大铁钟

华池兰若天宁寺

天宁寺,又名华池兰若,俗称西大寺,位于旧城西侧,与开元寺东西相对。寺中尚存大殿一座,是目前河北省仅存的两座元代建筑之一。史料载,大唐初年,官府在邢州城内西北侧一个满池莲花的水塘旁边,建起一座名曰华池兰若的寺院。寺院建成后,高僧设坛讲经、礼佛皈(ɡuī)僧,佛事活动空前兴盛,成为佛徒信众修行的好去处。

宋代,这座华池兰若已经成为中原的重要禅宗道场,时至政和年间(1111~1118),宋徽宗御赐该寺“天宁万寿禅林”匾额,天宁寺由此得名,并成为邢州城内又一座皇家敕命寺院。

现存天宁寺大殿

宋金时期,因政权交替,战火不断,导致邢州一带千里萧条。雄伟壮丽的天宁寺古刹遭受连年兵火的摧残,禅院失修,道场日见荒废。

当时镇守邢州的蒙军节度使赵伯元为了重振天宁寺道场,请来了“大比丘”虚照禅师。天宁寺经过虚照禅师的修复,恢复了大唐初期莲花塘上最具特色的水殿。

梁思成考察虚照塔

元代的邢州城不仅是泉城,还是一个水城,从达活泉、野狐泉等发源的河水注入城内,形成了许多水域。在邢台城西,护城河的水通过水关可流入城内,并在城西形成一个大的水塘,又通过北城墙的水关回灌入城北河濠中。佛殿建于水塘之中,水塘植满莲花,清气若兰。这座建于唐代的道场在虚照的主持下,规模扩大,僧徒云集,晨钟暮鼓,香火缭绕,寺院达到鼎盛时期。

虚照禅师塔

该寺也是“邢州五杰”之首的刘秉忠出家之所。虚照禅师是刘秉忠的剃度授戒师。子聪则是虚照为刘秉忠所起法名。虚照禅师圆寂后,刘秉忠奏请忽必烈,在天宁寺建造了虚照禅师明公塔。该塔碑铭由元代著名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

天宁寺原建筑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水殿、虚照禅师塔及大量历代石刻。现存前殿是邢台市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古建筑,其金顶琉璃瓦的建筑规格在邢台绝无仅有。

1935年,梁思成夫妇与弟子来到邢台天宁寺,亲自登上了虚照禅师塔进行测量,用照相机记录了天宁寺大殿的全貌。第二年,刘敦桢与陈明达等古建大师也来到邢台,用相机再一次记录下虚照禅师塔的雄姿。2013年,天宁寺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性修复工作正在实施中。

邢台塔林

邢台塔林位于邢台市旧城西南申家庄村南和村西,因塔散布如林,故称塔林。塔俗称“和尚坟”,起源于印度,是印度早期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中国。塔最初是为了埋藏佛骨而建,后来也用来供奉佛像、收藏佛经。邢台塔林是邢台开元寺和天宁寺历代高僧的安息地,从唐朝建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邢台塔林旧影

塔林分南北两处,中间相隔300多米。南塔林为开元寺塔林,占地30亩,当地百姓称为大塔坟。北塔林为天宁寺塔林,占地10余亩,又称为小塔坟。

据传说,邢台塔林原有墓塔上千座,其规模远超少林寺塔林。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为的破坏,到1950年代时,南北塔林尚存墓塔上百座,是邢台闻名遐迩的一大古迹。

塔林墓塔大小各异,形式各一,石雕砖砌,层叠有致,或古朴典雅,小巧玲珑;或庄严华丽,高耸挺拔。其中有名的“风动塔”随风晃动,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立千年而不倒。“响铃塔”随风啸动,呜呜作响,哀怨如笙箫,如泣如诉。“钟鼓塔”以手扣之,怦然有声。“诵经塔”贴耳细听,则断断续续,声若蚊蝇,似有老僧坐定,低声呢喃。

墓塔按大中小可分为三类。大塔为八角七级,中塔为六角五级,小塔为四角五级或三级,皆为密檐式实心砖塔。梯形的墓塔石基上,有石雕的束腰式须弥座,三四层的石雕纹饰,呈现动物和花卉的吉祥图案。墓塔基座多以莲瓣雕饰。

在邢台塔林公园里,现在还保存着大量塔林石构件,有塔座、塔身、塔刹及塔盖等等。在这些石构件上,不仅可以看到大量与开元寺、天宁寺有关的历史资料,还可欣赏到书法艺术和精美的石雕造型。

邢台塔林不仅是研究邢台佛教、开元天宁两寺的佐证,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雕刻、书法艺术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古镇名刹——玉泉禅寺

玉泉禅寺又称皇寺,位于邢台县皇寺村。相传建于唐朝贞观年间(627~649),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玉泉寺三宝殿

皇寺,原名黄寺店,是邢台西北路进入太行山的重镇,三面环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元朝末年,元顺帝被朱元璋追杀,逃进村西玉泉禅寺避难,玉泉禅寺因此被称为皇寺,黄寺店也随之改名。传说元顺帝被朱元璋一路追杀,行至玉泉禅寺,人困马乏,饥饿不堪。时值麦子正在灌浆,无食可用。元顺帝祈求上苍,传旨许愿,顷刻间强劲的干热风吹来,麦田一片金黄。皇寺村民削穗、打场、磨面、生火、上笼,以最快的速度给这个落魄皇帝蒸上了热气腾腾的馒头。时至今日,这里的麦子比周边早熟10余天。今皇寺西沟有太监坟,据说是随驾太监在皇寺病死而埋在此地。

玉泉禅寺院内有3株柏树,高20余米,树干两抱有余,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为建寺之初所植,其中鸟柏和茶柏为稀世珍品,堪称一绝。鸟柏树身呈百鸟之状,枝杈撑起的树冠形如华盖,尽栖珍禽奇鸟,和鸣奏巧,千百年来为世人乐道。茶柏因柏叶风干可沏茶而得名,饮柏茶可生津祛火,明目醒神,寺里的僧人就喝这种茶,据说呷饮一口,满室飘香。柏叶有限,不能随意摘取,世俗之人更是难得,所以愈显珍贵异常。三株古柏历经战火和雷击,依然郁郁葱葱,令人叹为观止。

玉泉寺回廊

玉泉禅寺前有玉泉池,形圆如盘。泉池系明朝县令陈大宾所建,已有500年历史。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见底,游鱼翩翩。池面5亩有余,池中碧波荡漾,凉亭耸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石牌坊,其石柱、石梁、石瓦楼等均由银灰色石料雕刻而成,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中央牌坊上刻有“玉泉池”3个浑健有力的行草大字,是当时知县朱诰所书。池中心有一凉亭,建筑精美别致,掩映在红花碧水和绿柳之中,十分幽雅,是鉴赏水光山色和避暑的好地方。

遇到偏旱年份,许多名泉都已干涸,玉泉池依然昼夜不停地翻花吐玉,竞相涌出。泉水日涌出量约在7000立方以上,使这一极度缺水的石灰岩地区“河渠纵横,绕村贯户,玉液流淌灌溉沃野”。皇寺村一带,家家户户泉水叮咚,山坡田野稻麦花香,虽非江南而实胜江南。说也奇怪,泉水在玉泉池涌流不干,但经皇寺下流不远便渗漏到石灰岩的裂隙之中,河渠溪流化为乌有,这就是皇寺的一大奇观——“流不干”与“灌不满”。

每当夕阳西坠,在古刹的屋脊飞檐上,在鸟柏的树冠桠杈上,在玉泉池的凉台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边,均抹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彩辉,景观十分幽静壮丽,形成了令人神往的美景,这就是古邢台八景之一“玉泉夕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