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冀南革命老区——邢台县历史文化读本

冀南革命老区——邢台县历史文化读本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冀南革命老区邢台是冀南革命老区。早在军阀混战时期,四师学潮、铁路大罢工等革命活动就如火如荼(tú),冀南农民暴动历时2年,波及周围20余县,为革命斗争播下了火种。抗战胜利后,邢台成为全国第一个武装解放的中等城市,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章 冀南革命老区

邢台是冀南革命老区。早在军阀混战时期,四师学潮、铁路大罢工等革命活动就如火如荼(tú),冀南农民暴动历时2年,波及周围20余县,为革命斗争播下了火种。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邢台县各地抗日政权实现了统一,成立了以浆水为中心的邢西抗日根据地,构成了放甲铺以西为抗日根据地、以东至平汉铁路为游击区、邢台县城及路东平原为敌占区的三种斗争格局。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设在邢台浆水镇,冀南银行总部设在路罗英谈村,邓小平刘伯承彭德怀、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生活战斗过。抗战胜利后,邢台成为全国第一个武装解放的中等城市,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长夜星火

邢台旧称顺德府,为畿辅之地,素来是革命志士仁人聚集的地区,一直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国民党和军阀混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建立了基层组织,他们引导青年学生阅读新文艺书报,创办进步刊物,进行文化宣传活动。他们积极传播工农革命思想,带领各地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这些活动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也给邢台带来了希望。

1921年,邢台县西郭庄村张仲毅在保定高等师范学习时,由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后到天津任教,任天津第六团支部书记,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保定读书和天津教学期间多次回邢,先后帮助直隶省立第十二中学、第四师范学生成立读书会、文学会、人生改造会等进步组织,介绍散发《向导》、《觉悟》、《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这是冀南地区出现最早的学习革命书籍的群众组织,著名共产党人恽(yùn)代英、萧楚女与这些组织经常联系,并赠送进步书刊。张仲毅组织邢台四师、第十二中学的学生在大街上发表演讲,反对军阀政府的卖国投降行为,呼吁群众起来抵制洋货。

张信卿

张仲毅

张绍先

邢台商会也在邢台县城四门张贴告示,号召广大商民积极响应和配合学生的爱国运动。各商户纷纷将洋布、洋火、白糖、海带等洋货抛出门外,在小河子当众销毁。邢台教师学生和商户的爱国行动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表达了邢台人民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对军阀卖国政府的愤怒和抗议。

1923年,张仲毅和在邢台县第五高小任教的哥哥张信卿在大贤村兴办农民夜校,向农民传授文化知识和马克思主义,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农民的觉醒。1924年,张仲毅在邢台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在南陈村建立了邢台第一个团小组。侄子张啸宇为团长,在城南广大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为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了坚强的组织堡垒

西郭庄张信卿家临时地委旧址

邢台中共党组织成立 1925年4月,张信卿受中共北京区委派遣,同中共天津地委书记于方舟一起到邢台发展党组织,在邢台直隶省立第十二中学发展学生史天和、薛金吾、吕良弼、高鸣鹿等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邢台发展的第一批党员,为中共邢台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8月,移驻邢台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一骑兵旅宣传队长、中共党员王环新等受中共北方区委委派,又在直隶省立第十二中学发展沈国华、蔺(lìn)笑秦、鲍(bào)济生入党,建立了以蔺笑秦为支部书记的中共直隶省立第十二中学党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邢台建立的第一个组织领导机构。11月,以王福堂任支部书记的中共直隶省立第四师范党支部成立。12月,中共北方区委为统一邢台党组织的领导,又成立了以鲍济生为书记的中共顺德特别支部。1927年初,以沈国华为书记的中共顺德临时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取代中共顺德特别支部。

张信卿、张仲毅、张绍先三兄弟纪念碑

1928年5月,中共顺德临时地委在国民党的破坏下解体。1929年4月,中共中央特派员陈潭秋来邢,召开“直南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中共邢台中心县委,恢复了邢台党组织。广泛发动领导各界民众开展以反对苛捐杂税、高利贷盘剥和抓兵拉夫等为主要内容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革命形势出现转机。6月23日,在中心县委领导下,邢台各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纪念直南农民武装暴动两周年游行示威,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

1930年4月,中共邢台中心县委被敌人破坏,十几名地下党员被捕。他们在狱中坚贞不屈,机智斗争,保守了党的秘密。

1932年4月,中共邢台中心县委在南和恢复重建,革命的火焰再次燃遍邢州大地。农民协会、学生联合会、商民协会等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抗捐税、抗租赁、反摊派斗争和反对土豪劣绅欺压群众的斗争以及抗日救亡活动此起彼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铁路工人罢工 1922年,在中共北京劳动组合书记处的领导下,邢台车站工人王相全、孙少林、李全、张保全等组织成立了邢台车站工人俱乐部,以文体形式团结和教育广大工人,组织和发动工人联合起来向反动统治阶级斗争,争取改善自身的经济生活和悲惨境遇,受到广大铁路工人的欢迎和支持。工人俱乐部成立不久,就组织领导数百名铁路工人罢工,迫使铁路当局答应了八小时工作制和增加工资的要求。4月9日,俱乐部改为工会,团结广大工人更有力地开展反对剥削压迫维护工人自身权益的斗争,并在家庭困难的工人中开展互助救济活动,成为铁路工人的坚强核心。12月,正太铁路工人举行全线罢工,反对法国总办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压迫和中国警察殴打工人的暴行。邢台铁路工会闻讯,立即组织全段工人罢工,开展募捐活动,支持正太铁路工人的罢工,并最终获得胜利。

铁路大罢工

1923年2月4日,邢台火车站参加了京汉铁路大罢工。军阀软硬兼施,都未能使工人屈服。唐得仁等4名工人被抓,愤怒的工人用木棍同警察展开搏斗。2月7日,吴佩孚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血腥镇压罢工工人,郑州、江岸、长辛店等地40多名工人惨遭杀害,50多人被捕,数百人受伤,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白色恐怖笼罩着京汉铁路全线。但是邢台铁路工人和全国铁路工人一样并没有屈服,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为工人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继续战斗着。

邢台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英勇悲壮,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强大力量。罢工促进了邢台人民的觉醒,鼓舞了邢台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学生爱国运动 1919年5月,北洋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在巴黎和会签订了卖国条约,引起举国愤慨。北京爱国学生和各界民众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消息传来,邢台广大爱国学生群情激奋,积极响应。5月6日,邢台各校的青年学生纷纷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响彻牛城。在府前街、北大街、西大街、羊市街等商业区,学生组成的宣讲团向商民大力宣传爱国主义和抵制日货,引起商界的强烈共鸣,也拉开了邢台学生运动的序幕。

当时邢台城是冀南地区的商业、文化、教育中心。反动当局为了避免发生更大规模的学潮,提前放假强制学生回家。但这一措施并未阻挡住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潮,许多学生回家后,仍然在县城和乡村积极进行爱国运动宣传。

1924年6月,邢台直隶四师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掀起了反对校长陈凯之的罢课斗争。陈凯之不懂教育,独断专行,结党营私,调来一批不称职的教师,形成一股与“五四”精神相悖的腐朽风气,引起进步学生的强烈不满。反动军阀派了一个营的兵力将学校包围,并大肆逮捕进步学生。四师学潮被反动当局镇压后,8个班的学生停课离校,勇敢地奔赴邢台各县,并与回乡休假的保定二师、大名七师、冀县六师等邢台籍学生一起,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1925年,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五卅”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邢台直隶四师、第十二中学、邢台第三女子师范、邢台县师、宏道中学等校进步学生冒雨走上街头,沿街高呼口号,张贴标语,散发传单,进行演讲,声势浩大。不少民众自觉汇入游行队伍,参加抗议活动,投入到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之中。

1932年8月,邢台直隶四师爱国学生冲破反动当局封锁重压,开展“为红军捐献一个铜元”的募捐活动,以支援红军反“围剿”斗争,并在高庄桥举行集会,动员群众参加“反帝大同盟组织”签名活动。他们甚至深入到国民党驻军部队营地,动员士兵进行抗战。他们还深入邢台各县,广泛传播革命火种,动员青年农民参加红军,奔赴反蒋抗日前线。

学生运动浮雕

1932年9月,邢台各中等学校广大师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纪念“九一八”事变一周年示威游行,包围了国民党邢台县党部,迫使其同意封闭经营日货的商铺,鼓舞了革命群众的士气,振奋了全城人民的精神。

1934年10月,邢台直隶四师创办《蘅(héng)英》期刊,通过文艺手法,潜移默化地宣传革命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冀南农民运动老照片

冀南农民运动 1927年3月,中共北方区委决定在冀南组织和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农民武装和人民政权,驱逐奉系军阀。

当时,冀南各地会道门盛行,其成员多是苦大仇深的农民,并拥有一定数量的武装。中共顺德临时地委决定:利用武装的会道门实施暴动,派人分别到大名、武安、任县、隆平(今隆尧一部)、尧山(今隆尧一部)等十几个县进行联系。5月,各地农民武装全部组织起来,先后占领了平乡、尧山、南和、任县等县城。6月16日,各县农民2000多人手持大刀、长矛和土枪等武器,浩浩荡荡集结到邢台城周围。守城奉军和县长见势不妙,弃城北窜。农民武装顺利占领了邢台城。

冀南农民运动办事处旧址

占领邢台城后,“冀南农民运动办事处”设在邢台第三女子师范,农民武装改编为正规军,称“国民革命军先遣第一支队”,准备挥师北上,追击奉军。不料在进城的第六天晚上,晋军卢丰年师突然包围了邢台城,先用大炮向城里狂轰滥炸,后又组织部队架梯攻城。城内农民武装在军事干部张剑公率领下,仓促迎战,激战一夜。由于农民武装未经严格训练,又缺乏武器,黎明时分,城被攻破。

冀南农民运动虽然在国民党反动派镇压下失败,却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军阀反动势力,为革命斗争播下了火种。

同时,在邢台县祝村由共产党人刘万善创办的农民协会秘密诞生。协会发展广大贫苦农民入会,宣传革命主张和团结起来闹翻身的道理,打土豪、斗地主,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成了冀南地区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二、八年抗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0月15日,邢台沦陷。为抗击日寇,保家卫国,邢台县人民和子弟兵一道,同仇敌忾,演绎了一幕幕气壮山河的义勇壮歌。

日军占领邢台城

日军占领邢台城 1937年7月10日,日军攻占石家庄后,出动多架飞机对邢台持续轰炸。驻邢国民党政府、军队置邢台人民生死于不顾,放弃抵抗,全线撤离。32军师长黄光华、邢台县长(代理专员)白汝霖率领文武官员弃城南逃。地痞流氓、歹徒土匪趁机而起,商户民宅遍遭洗劫,全城店铺关闭,工厂停业,学校停课,百姓背井离乡,四处流亡。10月15日下午,日军第十四师团占领邢台。国民党溃军军官王一峰、劣绅金召南和汉奸葛天岭、杨会环组织起“维持会”,在邢台北门迎接日军入城。

随后,隆平、尧山、临城内丘、柏乡、宁晋、任县、南和、沙河等县城相继沦陷。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日军已经占领了邢台地区各主要城镇,控制了各主要交通路线。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掠抢,无恶不作,邢州大地处于血雨腥风之中。

1937年10月16日上午,日军出动数架飞机向邢台城西南国民党32军集结地轮番低空扫射。下午4时许,两架日机又一次对141师723团2营实施低空扫射,营长张尊光不顾上级禁令,命令全营士兵集中火力射击,使一架日机中弹坠毁。日军飞行员仓皇跳伞逃跑,2营战士将飞行员团团围住,拳打脚踢。两名军官阻止道:“不要打死,上交有赏。”(按规定,击落敌机,活捉飞行员,赏金万元。)士兵们喊道:“我们不要赏钱,我们要报仇!”飞行员被打死。此次歼机战,受到该军军长商震的高度赞赏。

1937年10月21日,两个日本兵在洛村村北追赶三名妇女企图奸污,被孝子村几名群众围追到洛村,其中一名日军被洛村群众高桂林和高全牛打死,投进村西枯井,另一名日军逃走。次日下午,日军出动马队将洛村包围,连续3天抓了六七十名无辜群众。24日下午4时多,日军开始惨杀被捕的群众。关在屋内的群众挣脱绳索,赤手空拳与日军展开搏斗,结果全部倒在血泊之中,最后,日军将死伤群众和柴禾木料堆在一起,泼上汽油点着大火。被抓群众除东羊村赵二庙父子和一名妇女幸免于难外,其余53人全部遇难。这就是惨绝人寰的“洛村惨案”。

此外,日军在邢台县还制造了多起骇人听闻的惨案,如1938年4月13日的“前河岔惨案”、1941年5月26日的“南就水惨案”、1942年5月31日的“大寨山惨案”等。

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在邢台县犯下了滔天罪行。勇敢的邢台人民并没有被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所吓倒,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英勇斗争。

浆水抗日政府旧址

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1937年11月8日,日军占领太原,国民党大部撤退。从此,华北地区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跃居主要地位。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命令129师深入太行山区,开辟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根据地,同地方党组织一起,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

宋家庄抗日政府旧址

1937年11月,18集团军东北抗日第一游击纵队到达浆水,帮助建立了邢台县第一支地方抗日武装——浆水游击队,王旭任政委,刘振邦任大队长。游击队有180多人,分为3个连队,连队中建有中共党支部。游击队建立后,首先进行了部队整训,同时开展大练兵。在保卫刚刚成立不久的浆水抗日救国临时政府的同时,还深入战争前沿开展对敌斗争。1938年2月7日,浆水游击队在麦地湾进行休整后,奉命开赴山西和顺县,编入129师385旅独立游击支队,成为八路军主力部队的组成部分。

城计头抗日政府旧址

1937年底,在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东北抗日第一游击纵队和冀西民训处的帮助下,邢台县先后建立了宋家庄抗日区政府、浆水抗日救国临时政府和营头抗日县政府3个并存的抗日政权,并在各村建立农会、青年抗日先锋队、妇女救国会等抗日组织。为统一领导,1938年4月3个抗日政权合并,建立了邢台抗日县政府,胡震任县长。县政府驻地由营头迁至城计头,不久又迁往浆水。

在抗日政府领导下,邢台县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建立武装,减租减息,反特务、反霸权。各区乡都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力量。

邢台县道沟村师部旧址

邢台抗日县政府先后收编了国民党武金铎、田福义的溃军队伍,解除了岳鹏、申国栋的顽匪武装,并于1938年6月在路罗镇压了安庆善等6个红枪会反动头目,解散了真武道道门武装。从此动摇了当地的恶势力,团结了山区广大群众。

1938年8月,中共邢台县委在菜树沟村召开首次扩大会议,大会由县委书记刘毅主持。决定在根据地大量发展党员,健全党的组织,深入发动群众,查毒禁赌,反贪污反摊派,改造地方武装,贯彻减租减息政策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一除旧换新运动壮大了党的组织,加强了根据地建设,使根据地出现了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1939年7月15日~17日,中共邢台县委在安庄寺召开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县委书记刘毅作了工作报告,刘毅、刘华、张玉环、李庆伟、吴光裕、王丕绪、李震宇当选县委委员。

1940年初,邢台县抗日政府处决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国民党特务。3月,抗日县政府逮捕了特务分子宋兰波,宋兰波的亲戚张永祥(还乡道军师)以搭救宋兰波为名,利用流氓赵得江,在茶旧沟、前沟近、山西下庄、沙河路通沟等村收买了200多名还乡道徒和落后群众,制造了“杀县政府劫监狱”的反革命暴乱。抗日县政府被迫还击,击毙张永祥、赵得江和其他暴徒十几人。浆水附近的自卫队闻讯支援,一部分保卫抗日县政府,一部分追击暴徒,很快平息了这场反革命暴乱。

八路军挺进太行山

为表彰抗日战争中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推动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和大生产运动,中共邢台县委、县政府于1944年10月22日在内阳召开邢台县第一届劳动英雄、杀敌英雄、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又称群英会。共选出一等劳动英雄18名,一等杀敌英雄10名,其中王俊生以187票夺得头名状元。

五次反“扫荡”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10月15日,古老而美丽的邢台城陷落。从此,富有革命斗争精神的邢台人民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8年里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其中最激烈最残酷的是五次反“扫荡”斗争。

1938年1月6日,日军对邢台山区刚刚建立的抗日政府和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扫荡”。驻邢日军在联队长土肥原、伪旅长王英的带领下,兵分两路,出动了一个联队及500多名伪军共3000余人的兵力。南路之敌沿羊范、喉咽、坚固一带直上,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严阵以待,设伏元庄河。20日凌晨,敌伪千余人刚踏入元庄河,便遭到猛烈伏击,顿时人仰马翻,混作一团,纷纷溃退。抗日先遣支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乘胜追击,将日伪军赶出了根据地。北路之日伪军顺南石门、南会、川口、马寨进逼,八路军386旅772团一营及浆水抗日游击大队于马寨河南侧山上布下天罗地网。22日约8时许,日伪军行至马寨河中,一营长潘占魁一声令下,枪声骤起,条条复仇的火焰喷向日伪军,给日伪军以迎头痛击。当日伪军从惊慌失措中醒悟过来,急忙凭借装备优势进行还击,双方展开了激战。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日伪军眼看阴谋难以得逞,不敢恋战,仓皇撤退。

反“扫荡”斗争图

1938年4月,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第二次“扫荡”。日军以108师团为主,纠集第16、20、109师团及酒井旅团各一部共10余个联队3万余人,由榆次、太谷、邢台、平定等地分九路合围,向晋东南地区大举围攻。4月4日,驻邢日伪3000余人由龙门、路罗、稻畦、渡口分路而上。8日,北路龙门川之日伪军在白云山与冀西民训处游击大队遭遇,游击大队抢占有利地形,将日伪军阻击到山下。日伪军一批又一批向山上猛烈反扑,游击战士沉着应战,打退了日伪军的一次次进攻。13日,北路之日伪军由皇寺扑向河岔。河岔村90名“红枪会”群众手持大刀长矛冲向凶残的日伪军,遭到残酷的杀戮,死伤50余人。同日,南路之日伪军到达营头,日军联队长土肥原对营头村群众进行了野蛮的屠杀。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处处打击日伪军,并空室清野。日伪军没有饭吃、没有水喝,行动迟缓,16日才到达将军墓。围攻太行根据地的其他几路日军已在抗日军民的沉重打击下纷纷溃退。尤其是129师山西长乐一战,歼灭日伪军220余人,极大地震慑了日军。邢台之敌闻讯后,当日即掉头回窜,如惊弓之鸟退回邢台。

八路军反“扫荡”

1939年6月1日,日军集中了约5万兵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扫荡”。日伪军从邢台城出发,到石头庄分成两支,南线为主力,由伪军长崔培德指挥。当天,日伪军的先头部队700余人沿石头庄、峰门、牛峪、滹沱、龙泉寺直上。傍晚在兴繁岭遭到先遣支队二大队的伏击,立即扭头逃窜,晚上住到土岭、峰门。第二天,南线之日伪军继续进犯,在麦地湾与国民党某军4团遭遇,无心抗战的4团略事还击便退走,日伪军一路畅通于下午3时到达路罗。刚进村口,便遭到抗日先遣支队二大队的猛烈袭击。当晚,日伪军未敢进村,露宿河滩。3日一早,日伪军北窜,抗日二大队尾追其后。八路军闻讯,设伏赵家沟,与二大队前后夹击,日伪军伤亡惨重,残部于傍晚逃到吕家庄。与此同时,北线之日伪军2000余人由皇寺出发,经袁家庄向上,在条子峪遭八路军青年纵队伏击。晚上,日伪军露宿北军营村外,再次受到青年纵队猛烈袭击,伤亡70余人。2日晨,日伪军经会里、石善向西,途中与国民党于衍支队相遇,于部稍事抵抗,仓皇退去。青年纵队截日伪军于土门、武家庄、孟家庄一带,与之展开激战,附近村的民兵、群众纷纷赶来支援,战斗持续两个多小时,毙伤日伪军160余名,当晚日伪军进占将军墓。3日,日伪军由将军墓直扑浆水,中途遭到各村游击小组不断袭击,到浆水村北时又遭县独立营伏击,死伤数十人,晚上才进入浆水,同南线日伪军会合退向吕家庄。第二天,日伪军全部由吕家庄东退,抗日军民又在香炉寨设下埋伏。正当日伪军在山下集合时,突然间枪声大作,日伪军顿时乱成一团,溃散逃窜。抗日军民紧追不舍,追至老苍会,恰好青年纵队从侧面赶来,前后夹击日伪军。日伪军伤亡惨重,70余人被俘,残部逃回龙泉寺。5日,日伪军大部逃回邢台,只留伪袁金卿旅600余人驻扎土岭、桐花岭一带。1939年8月,八路军129师386旅来到邢台,24日经过一夜激战,消灭了邢台城的日伪军,俘虏伪旅长袁金卿等600余人。日寇的第三次“扫荡”又失败了。

《太行山上》抗日剧照

1942年5月19日,日军发动了第四次“扫荡”,日伪军称之为“第二期驻晋日军总进攻”,进攻重点对准了太行区八路军统帅机关129师师部。驻邢日军岗田大队1万余人从城内出发,分4路直扑浆水。21日,邢台之日伪军到达山区,同从山西下来的日军汇合,对根据地进行梳篦式拉网大“扫荡”。22日,日伪军1000余人“扫荡”到营头村,抓住营头村长郝麦令,逼问粮食藏在什么地方,八路军、区干部藏在哪里,郝麦令宁死不屈,英勇牺牲。日伪军放火烧毁村子后,分成两路,一路800余人驻元庄,一路200余人驻李峪。23日,元庄之日伪军进入沙河,李峪之日伪军西上道沟、七林,遭到青年纵队的截击。24、25日,两路日伪军分别在良峪、上庄等村搜查,一无所获。27日,这两路日伪军与从北面路罗方向而来的日伪军汇合,搜查峰天垴、奶奶顶一带山区,与没来及转移的抗大陆军中学4队部分学员相遇,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22日,另一股日伪军到达将军墓。23日凌晨,日伪军到达浆水镇东面,镇民兵一边阻击,一边掩护群众撤退。26日,日伪军从折户、李王庄等村向大寨山搜查,中午时与在山上隐蔽的寨上、安庄等村群众遭遇。日军将群众驱赶到悬崖上,然后将群众从20多丈高的悬崖扔下去,又把手榴弹抛下崖去,直炸得群众血肉横飞,惨不忍睹。此后,日伪军在安庄扎下据点,连续数天搜山抓人,还出动飞机对深山老林进行狂轰乱炸。一直隐蔽在日伪军周围的抗大师生毫不畏惧,与日伪军捉“迷藏”,兜圈子,且在日伪军松懈时跳出了重围。在日伪军对根据地残酷“扫荡”时,抗日主力部队已转移到外线,对邢台城内之日伪军进行了猛烈的袭击,有力地牵制了日伪军对山区的“扫荡”,使日伪军不得不回过头来先保老巢,从而粉碎了日伪军企图一举消灭抗日根据地的阴谋。

1943年5月5日,日伪军对根据地进行了第五次“扫荡”。对这次“扫荡”,八路军和抗日政府早有准备,及早进行了战前动员,领导群众进行坚壁清野。7日,群众即全部上山。各地民兵、游击小组也积极地设伏布雷,给日伪军布下了天罗地网。日伪军从山西岭上下来时,已遭到我军沉痛打击,所以处处小心翼翼。14日,日伪军从白岸、路罗、将军墓等地进入邢西根据地,每路约500来人,共6000余人。民兵、游击队则四处袭击,用“麻雀战”、“地雷战”打击日伪军,使日伪军几乎不敢分散行动。15日,500余日伪军从将军墓经过时,民兵们拉响地雷并开枪袭击,当场炸死日伪军7名。16日,日伪军l000余人到达白凡石区,该区民兵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打死打伤日伪军多名,使日伪军不敢进村骚扰。17日,1100余名日伪军从内丘白鹿角侵犯三区宋家庄,三区民兵在杀敌英雄孟连俊的率领下,英勇地与日伪军展开游击战,打死日伪军30多名。18日上午,各处日伪军在抗日军民频频打击下开始撤退,抗日军民乘胜追击。四区白凡石民兵在日伪军退路上埋下地雷,炸死日伪军30余名,并一路追击日伪军30余里,缴获许多物资。同日,宋家庄、浆水、路罗等村全都响起了枪声,日伪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民兵们不怕牺牲,英勇战斗,打得日伪军急急如惊弓之鸟,惶惶如丧家之犬。18日下午即全部逃回邢台城。

刘伯承

摩擦和反摩擦斗争 1939年2月27日,以鹿钟麟为首的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及河北国军经不起冀南日军的“围剿扫荡”,逃进邢西抗日根据地避难。鹿钟麟将国民党省政府安扎在鱼林沟村,省党部安扎在牛豆台村。不久鹿钟麟把省政府迁移到贺家坪村,省党部迁往天明关村。大批国民党军队随即接踵而来,驻满邢台四道山川。继张荫梧的河北民军、石友三的十军团、侯如庸的别动第四纵队、夏维礼的冀察游击纵队、孙良诚的铁军之后,又有米文和、石友信、乔明礼、赵云祥各杂牌军开进山川。从此,根据地出现了两种军队、两种制度严重对立的局面。

1939年3月,八路军129师刘伯承师长东进冀南路过路罗,特邀鹿钟麟到英谈村会谈,但鹿钟麟部不但不与根据地军民合作,反而以抗日为由,大量发展国民党员,扶植封建势力,对共产党、八路军和抗日政府百般刁难,私自下乡征粮征款,公开抢劫八路军粮食,强迫农会征调劳役,吊打村政干部,寻机制造事端,挑起摩擦,企图夺取根据地的抗日政权。

朱德

1938年3月12日,鹿钟麟以欢迎米文和师来邢为由,在路罗村召开“民众”大会,企图借“民众”名义和“民主”方式撤换县长胡震。抗日县政府连夜通知各村农会组织群众参加大会,并派刘毅书记出席大会。刘毅书记代表抗日政府对米师长及官兵表示问候,列举大量事实,讲述以胡震县长为首的抗日政府如何开展抗日活动,提出“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口号,赢得台下阵阵掌声。鹿钟麟见大势已去,便草草宣布散会。

彭德怀

对基层政权,鹿钟麟则通过军队直接打击,或扶植顽固分子进行夺权。如顽军装扮土匪,抢劫贾乡抗日区公所;民军在宋家庄成立锄奸委员会,妄图取代抗日区政府;有的村顽固分子企图借“民主”之名选掉抗日村长。中共县委、县抗日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斗争,使国民党的县、区政府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1939年夏初,国民党政府以未备案为由,下令取消群众抗日救亡组织。各群众团体以“抗日救国,匹夫有责”,义正词严予以拒绝。

5月中旬,全县开展了“拥朱反汪反顽运动”,拥护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任河北省主席,反对汪精卫卖国投敌行径和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破坏抗战的行径。邢台县抗日政府在将军墓召开“反对鹿钟麟制造摩擦破坏抗战的声讨大会”。

鹿钟麟

6月,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鹿钟麟在山西省西下庄谈判,提出《解决河北问题的八条纲领》。中共邢台县委传达了纲领精神,并揭露国民党省政府扣押农民请愿团代表的行为。蒋介石非常恼火,逼鹿钟麟辞去河北省主席之职。11月,又将张荫梧撤职查办,任命庞炳勤为河北省政府主席(未到职),97军军长朱怀冰兼任冀察战区政治部主任、河北省民政厅厅长,任命乔明礼为河北民军总指挥。12月,蒋介石调集朱怀冰的97军驻扎在邢台县抗日政府驻地浆水附近,名义上是坚持敌后抗战,实际上是为了加强河北的反共力量。

为发动群众,制止更大规模的摩擦,巩固抗日统一战线,邢台县抗日政府于1939年12月12日在浆水召开纪念抗日政府成立两周年庆祝大会。

朱怀冰为争取民众,特派其参谋长蒋希文率领军队及纠集的百余名民众代表(国民党骨干)参加大会,试图借军队压制抗日军民,解散抗日政府。抗日政府积极应变,张贴拥护抗日政府、拥护国军抗日的传单,组织几千名农会会员和自卫队员参加大会,并请示抗日军政大学,从将军墓调来青年纵队的一个营,以壮声势,鼓舞群众斗志。

在两军对垒中,胡震县长和八路军代表总结了抗日政府自成立以来在根据地建设、开展抗日运动的各项成就,痛斥汪精卫投敌卖国和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分裂、破坏抗战的罪行。号召山川各界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持抗日政府工作,团结一心把日寇赶出中国。参加大会的自卫队和群众情绪激动。“拥护抗日政府”、“拥护统一战线”、“反对分裂,反对摩擦”的口号声持续不断。(www.daowen.com)

蒋希文见他的部队腹背受敌,未敢轻举妄动,后灰溜溜地撤走。

浆水“双十二事件”使摩擦和反摩擦斗争达到了高潮,中共邢台县委和抗日县政府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领导抗日军民粉碎了鹿钟麟部顽固派的多次阴谋。

1940年1月,八路军彻底消灭了公然与抗日政府为敌的侯如庸、乔明礼的军队。鹿钟麟、朱怀冰率部南撤,邢台县抗日军民反摩擦斗争取得最后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抗大在浆水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最高军事院校。抗大从1936年创立到1945年结束,在长达9年的办学期间,曾辗转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做出了极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1937年初,“红大”随党中央机关迁到延安,更名为抗大,毛泽东任学校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抗大建校之初,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毛泽东为抗大学员讲课

抗日军政大学学员主要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中高级干部,迁入延安后,开始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学制从4个月到半年、8个月、1年、3年多不等。抗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学制都只有半年左右,第八期为三年多。这些毕业生很快就成为新组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骨干。

1939年6月20日,抗大总校在延安举行了庆祝建校三周年纪念大会之后,为使教育适应前线战斗的需要,培养锻炼更多更好的军队干部,以进一步加强、巩固、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抗大等学校迁移晋东南的决定》。7月10日,抗大总校以“八路军第五纵队”为番号,在司令员兼政委罗瑞卿率领下,告别延安,向敌后根据地挺进。

抗大学员学习、训练浮雕

5000名抗大师生渡黄河,涉汾水,翻吕梁,越太行,经陕西、山西、河北三省的25个县,行程1250公里,辗转一年多,摆脱了日军的围追堵截,终于在1940年11月4日到达邢台县浆水镇,对外公开称为“青年抗日联合纵队”,在此开始了两年零3个月的敌后办学的光辉历程。

抗大政治部出版的书刊

浆水地处太行腹地,东临冀南平原,有“依山凭险,形胜之国”之称。这里四面环山,山高密,峰峦叠嶂;中间为盆地,川水潺潺,土地肥沃,处于战略要地,能攻能守,宜进宜退。这里是八路军129师最早开辟的太行根据地之一,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是当时邢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靠近八路总部和北方局驻地。

抗大学员毕业证

抗大到浆水后,校总部设在前南峪,政治部设在浆水,供给处设在河东,卫生处设在安庄,医院设在桃树坪。由副校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政治部副主任袁子钦、训练部长王智涛、供给处长张济民、卫生处长蒋跃德等组成军政委员会主持学校日常工作。

前南峪抗大纪念馆

抗大图书馆旧址

校部有4个科,即军事教育科,科长赖光勋;政治教育科,科长任白戈,政治教育科设有研究室,主任徐懋庸;秘书科,科长惠子明;管理科,科长李干辉。

为了适应敌后办学的新形势,便于在游击环境中进行教学,总校将原有机构进行调整,增设团、营军政主任教员,连队驻队教员,从组织上保证营、连能在流动中进行独立教学。1940年12月,抗大第六期毕业,朱德总司令特为毕业学员题词:“努力工作,造成铁的干部,准备反攻。”

抗大第七期于1941年1月28日在浆水开学,有学员928名,至1942年2月陆续毕业。开学后,陆续举办了教员训练队和干部轮训队,还先后成立了地方武装干部营、地方干部队和一些短期轮训班。到第七期毕业时,共培养干部2551人。

1942年5月1日,抗大在浆水举办了第八期开学及附设陆军中学成立典礼。根据华北局和华北军分区的决定,抗大六分校除留下“太行大队”外,其余教职学员与总校合并。这时学员共2156名,大学部上干科459人,基本科1067人,陆中830人(驻稻畦、梁元店)。学员大都是从八路军总部直属队、129师、晋冀豫军区等主力部队选拔来的工农干部。

抗大学员战斗照片

1941年6月1日,抗大总校在驻地前南峪举行了隆重的建校五周年庆祝活动。校庆活动历时7天,举办了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晚会以及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生产劳动成果展览,全面反映了抗大创办五年来,特别是挺进敌后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1942年5月21日,日军以四路兵力7000多人合击浆水。为了避免同 日伪军主力遭遇,尽量减少伤亡,抗大校首长决定各大队分散行动,利用有利地形与日伪军周旋。针对日伪军人员密集的特点,全校分为几个独立单位,多路转移。校部直属机关转移到路罗与浆水之间的白云山密林峡谷中,利用山地优势与日伪军周旋。经过连续行军,安全到达一分区驻地。上干科学员大部分是129师营以上干部,都是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指挥员,他们采取同日伪军“小转圈”和“大换班”的方式,两上两下太行山,甩掉了日伪军,安全跳出重围。基本科向北转移,只一个夜晚就转移到北路日伪军的后面,到达了安全地带。

抗大陆军中学的师生,一直穿插在深山密林中与日伪军换位置、转山头、兜圈子,开展声东击西的“麻雀战”。但是,由于日伪军兵力部署非常密集,在邢西县奶奶顶与沙河县的老爷山之间,他们被一优势日军大队包围。这些年仅十几岁的学员,面对太行山庄严宣誓:宁死不投降,与阵地共存亡!他们顽强抗击,击毙日伪军100余人。子弹、手榴弹用光了,便同日伪军展开肉搏战,3位15岁的同学被日伪军逼上悬崖,他们抱在一起,高呼着口号,纵身跳下悬崖。副校长史紫千不幸被俘,宁死不屈,英勇就义。队长王惜珍和指导员杜敬农为掩护同学转移,把日伪军火力吸引到自己身边,壮烈牺牲。

抗大跳出包围圈后,配合八路军11旅、385旅和386旅将士,对日伪军空虚的老巢内丘、赞皇、临城、邢台黄店、沙河褡裢镇一带据点进行猛烈袭击,炸毁几十个碉堡,击毙日伪军1000余名,缴获大量战利品。日伪军闻讯急速撤退,抗大留守人员和抗日地方武装抓住战机,围追截杀,抗大主力与八路军则分兵阻击包抄,使日伪军前后挨打,伤亡惨重。在两个多月的转战中,抗大边战斗边学习,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日伪军1.7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寇的“拉网扫荡”。6月底,胜利返回浆水镇前南峪。

抗大总校成功地粉碎日伪军的“围剿”,捷报传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十分高兴,致电抗大表示祝贺。毛泽东说,有了抗大我们腰杆子就硬了。朱德说,我们在延安要为你们开庆祝会。

驻华北日军不甘心“扫荡”的失败,他们变本加厉地对抗日根据地采取“蚕食”政策,到处修碉堡,向根据地中心地带步步逼近。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干部,准备进行战略反攻,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根据党中央指示,由何长工副校长率领抗大总校师生重返陕北。

抗大在浆水期间,培养了六、七、八三期共8000多名学员。1943年1月24日,抗大总校除留部分教职学员受命组建抗大六分校(不久迁到涉县六曲)和陆军中学(后改为太行陆军中学,5月并入抗大七分校),在浆水继续进行教学外,其余千余名师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和用鲜血凝成的军民战斗友谊,离开浆水。

1946年2月10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完成历史使命,更名为东北军政大学。

光阴荏苒,抗大离开太行老区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那不朽的抗大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代子孙,那气壮山河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永远激荡在人们心底: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 

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 救国责任 

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 努力学习  

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 

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 积极工作  

艰苦奋斗 英勇牺牲 

我们的传统     

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 

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 

冀南币

根据地金融中心——冀南银行1939年初,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日军侵占了许多城市,控制了交通干线,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密的封锁和疯狂的“扫荡”,致使冀南、太行根据地经济和财政遭到严重损害。为了冲破日寇的经济封锁,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晋冀边区政府决定组建自己的金融机构——冀南银行,发行根据地本位币冀钞,以统一全区货币,保障供给,发展经济。

1939年10月15日,冀南银行在山西黎城县小寨村正式成立,1941年迁至邢台县英谈村。对外公开名字叫工作团。总部下设有印币厂,发行冀南币。

英谈村冀南银行旧址

冀南银行在邢台县朱温坪、清泉、王盆、大西庄4个村庄各设一个车间,分管印刷、剪裁、编号、印章各项工作。票卷印成后交总部发行。

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冀南币的输送主要靠牲口驮运。总部养着10头骡子,担负内外运输任务。为保卫银行的安全,总部派一个连的部队负责保卫工作,并发给临近村庄民兵枪支,协助部队执行保卫任务。

由于军民同心,加上地势险要隐蔽,日军数次封山“扫荡”,我冀南银行却一直岿然不动。当时流通于晋、冀、鲁、豫的“冀南币”,就是从这里印制发行的。1943年,刘伯承、邓小平在冀南银行第一任行长高捷成陪同下,曾专门来邢台视察,称赞冀南银行“地方选得好、职工干得好、钞票印得好”。1943年秋,印刷厂奉命搬回山西黎城。

1946年初,冀南银行迁至武安什里店,3月迁驻邯郸市。1948年4月再迁石门市(今石家庄市),与晋察冀边区银行合并成立华北银行。12月1日,华北银行与西北银行、北海银行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第一版中国人民银行币发行,冀南银行币停止流通。冀南银行在前后9年时间里,共发行本币47种,本票9种,累计发行冀钞2012.7亿元,为支持边区革命斗争,创建中国人民的金融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冀南银行是八路军的银行,是抗日根据地的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2005年5月,薄一波为冀南银行题词:“冀南银行——新中国金融的摇篮”。

三、邢台解放

邢台战役总指挥秦基伟

解放邢台城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河北省第22区督导员任晓民网罗附近县的汉奸、地痞、伪兵3000余人,自称司令,盘踞邢台城。为夺回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彻底摧毁日伪残余的反动势力,由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平汉战役的第一仗,于1945年9月在邢台城打响。

9月中旬,八路军太行第一军分区10团、50团和第六军分区42团组成太行一支队,攻占了新兵营和火车站。随后又进驻柴家庄一带,选择南关为突破口攻打邢台城。9月16日和17日,接到命令的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一、第六分区和冀南军区第二、第四分区主力部队,以及邢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的2000多名民兵、15000多人组成的担架、运输队迅速向邢台集结,随即攻占南关、东关、火车站、西关、北关,将邢台城团团包围。

20日,冀南二、四分区派出部队协助攻城。攻城总指挥由太行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秦基伟担任。攻城的总部署是:由太行一支队主攻北门,冀南四分区从西门突破,冀南二分区佯攻东门和南门。

冀南二分区攻克邢台城墙

邢台城城防坚固,城高2丈6尺,护城河2丈多宽,水深7尺有余,城内弹粮充足,并筑有明碉暗堡,城外设有鹿寨、铁丝网。面对日伪残余的坚固防守,攻城部队组织了登城演习和爆破试验,并动员民兵1万余人组成担架队,协助部队挖地道、造云梯。

23日夜11时,总攻开始,迫击炮弹纷纷射向城头,机枪声响成一片,日伪军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攻城部队趁机快速赶到各自的预定地点。太行一支队10团到达北门附近后,先由三连九班10名战士身披湿棉被,冒着枪林弹雨,迅速将炸药包送往事先在城门附近挖好的爆炸室,一声巨响,炸飞了整个城楼。随之,10团战士蜂拥而至,冲入敌阵。与此同时,位于北城墙西段的42团指战员,在6挺机枪的掩护下,架起云梯,先由8连连长朱迎春带领“尖刀排”,每人手提一篮手榴弹,攀梯登城,后续部队相继猛攻,经过半个小时的激战,登城取得成功。

太行六分区部队架起云梯攻克邢台城

9月23日夜11时30分,总攻开始,经过浴血奋战,24日晨4时战斗结束。此次战斗,除任晓民等少数头目逃跑外,守敌悉数被歼,俘虏伪县长李振铎等以下官兵2300余人,缴获重机枪33挺、追击炮1门、长短枪2100多支、汽车10辆、战马百余匹。

邢台战役结束,军民欢呼邢台解放

邢台城解放当天,全城男女老幼涌上街头,一片欢腾。邢台城成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一座被武装解放的城市,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当时邢台城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八月十五月儿明,八路军解放邢台城。

牛城人民庆胜利,感谢救星毛泽东!

9月25日,中共邢台市委、邢台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并举行了全城盛大游行,欢庆邢台解放和新政权诞生。

保卫胜利果实 1945年10月14日,蒋介石命令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高树勋率部从河南新乡出发,北犯晋冀鲁豫解放区,企图打通平汉线,抢占大城市。为保卫胜利果实,打垮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邢西、邢东两县动员3万余名群众,合力突击拆毁平汉铁路邢台段40余里,并拆除了邢台古城墙。

1946年3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邢台县成立了作战指挥部,组织民兵3000余人,担架12375副,集粮食20万公斤,随时准备支援解放战争。

土地改革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在广大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把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变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没地、少地的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7月,中共邢台县委在孔桥召开由全体县区干部参加的土地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五四”指示,部署土地改革具体方法。100多名干部组成9个土改工作队,分赴各区发动群众,进行土改。

到1948年底,历时两年半的土改运动胜利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贫雇农从地主手里夺回土地16.8628万亩,占全县耕地总数的27%,从而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同时收回房子8.8651万间、牲口5482头、粮食11.0475万石、冀钞7643万元、银元12.2794万块等。

支援全国解放 为支援全国解放,邢台县人民政府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动员青壮年参军。仅解放战争时期,邢台县先后有6848名青壮年参加人民军队,投入解放战争。

第二,抽调干部南下北上,支持新解放区的地方工作。1945年9月,抽调邢台(东)县委书记王大川带领30多名干部,前往东北新解放区开辟工作;1947年6月,县委委员陈忠和带领十几名干部到安徽工作;1947年9月,邢台县50名区村干部由区救联会主席霍凤银带领挺进大别山;1949年2月,县委副书记张德贞、副县长高廷带领87名干部南下福建,开辟新解放区;县委委员马维玲带领一批干部北上京津,在新解放城市开展工作。这些干部不畏艰险,大胆工作,为争取全国早日解放发挥了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多数同志走上领导岗位,担任了重要职务。

第三,帮助周边地区解放和土改。1946年8月,王道明、樊凤书带领两个连的民兵,支援元氏、赞皇、获鹿等县城解放。

1947年秋,抽调区村干部80余名,赴元氏、赞皇、获鹿帮助土地改革,并捐赠步枪100支。

1948年6月28日至1949年4月25日,县武委会主任樊凤书先后带领干部、民兵、群众8100余人,分5批组成10个连队的担架运输队,参加了晋中和太原解放战役,取得了卓越成绩。在解放晋中战役中,被解放军八纵队24旅评为一等模范队,奖给“人民之光”锦旗一面;在解放太原战役中,被后勤部评为二等模范队,奖给“参战先锋”锦旗一面、六○小炮3门、机关枪6挺、步枪百余支、子弹千余发、衣物800余件。

邢台解放区人民捐钱捐物支援前线(194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