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一、太行雄关
太行山雄奇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山中通道多建有关口长城,仅邢台县境内就有马岭关、黄榆关、支锅岭、风门岭、清风岭、路罗岭、王山铺、水岭、夫子岩、黑虎关、货郎神口等11处关隘。每处关隘都有城墙、关门、营堡、官厅、敌楼、烽火台等,都因山险制宜,利用悬崖绝壁和沟堑代墙,在山势较缓的交通要道筑墙设关,使山险与墙体有机结合,又在附近山顶修筑烽火台,如有来犯之敌,则迅速点燃烽火,传递军情。马岭关、黄榆岭关、支锅岭、夫子岭等长城断断续续长约100华里,是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籍《读史方舆(yú)纪要》与《明史·地理志》中均有记载。
邢台县境内古关隘的最初修建是在赵武灵王时期。史料记载: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措施,亲率精兵铁骑,退三胡,修长城,北逐匈奴,辟地千里。当时赵国占有今河北省中部、西南部、山西省北部、中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后来,明王朝为防止北方蒙古民族绕道太行山入侵中原抄北京的后路,在古赵长城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太行山防御体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明长城。邢台县境内的长城多为毛石粗砌,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多数关隘城墙已不复存在或残破严重,但从其遗存仍可见其当年初建时的雄伟与壮美。现保存较好的有马岭关、黄榆岭、支锅岭等几处长城,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岭关关口
马岭关 马岭关位于宋家庄镇明水村西北2公里的马岭上,西与山西昔阳县毗(pí)邻,是古邢台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是秦汉以来的一个重要关隘,也是太行山五大雄关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遗有关门、栈桥、城墙、烽火台、古石路、石臼、栈道、关口、营房、射箭楼等。
马岭关城墙始建年代无考,有史记载现存城墙建于明嘉靖年间。主体东墙顺山之陡坡边缘而筑,两端与高处悬崖衔接,略呈S形,长约800米,墙体底宽3米,顶宽2米;西墙距东墙约250米,沿山涧东坡而筑,长约400米。东门位于东墙中段,西门与东门相对,东门和西门是关城唯一的出口。东门外是数百米高的陡崖峭壁,只有盘绕于崖间的一条小路可以上下;西门外有一条20米宽的鬼谷沟,谷的最窄处有一吊桥,桥对岸是数百米高的悬崖,有一小径从悬崖处盘绕而上。东、西门里是一小盆地,约有5000平方米,原有官厅营房等,可供一营兵驻扎。现在仍可清楚地看到原来的宏伟规模和残垣断壁。整个关隘呈长方形,布局别致壮观。站在高处,环顾周围,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马岭关长城
马岭关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一个理想的军事要塞。据《汉书》记载,汉高祖三年(前204),韩信屯兵山西上党,上书刘邦伐燕赵。刘邦准后,韩信沿太行山北进,用奇兵一举破井陉,消灭了10余万赵代联军,他的统帅部就设在马岭关。唐天佑三年(906),河东元帅李克用遣其大将李嗣(sì)昭领兵数万攻打邢州(邢台),进兵路线和韩信一样,沿和顺、昔阳县东进,企图抢占马岭关一带制高点。但邢州守将朱全忠深知马岭关的战略地位,即令骁将张筠(jūn)伏兵马岭关一带天险,结果,李嗣昭还未看到马岭关的影子,先头部队已被张筠所灭。最后,李嗣昭大败而返。张筠利用马岭关天险,伏击敌军大获全胜,为保卫邢州立下汗马功劳。
马岭关烽火台
抗战时期,马岭关也为抵御日寇扫荡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初,红军先头部队沿太行山东进,因首先抢占了马岭关险要,以一个连的兵力,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田福义部装备精良的一个营,建立了宋家庄以西的抗日政权。1942年,盘据在邢台的日军向西部山区“扫荡”,因慑(shè)于马岭之险要,未敢到宋家庄以西。而山西东犯之敌千余人,到马岭关附近时,因怕遭八路军伏击,也迟迟不敢闯关。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写下壮美诗篇赞美马岭关:
西岭秋高大陆前,马岭寒影踏遥天。
群峰不断浮云色,绝嶂长流落日悬。
地险关门衔急峡,山奇削壁挂龙泉。
何人更遇青泥饭,有客空歌白石篇。
黄榆岭长城
黄榆岭关黄榆岭关位于冀家村乡营里村西的黄榆岭上,与山西省和顺县交界,南接支锅岭关,北连马岭关,是邢台至山西的交通要道。始建于战国时期,比秦长城早100多年。建有关门、瞭望楼、烽火台等。明洪武三年(1370)进行重建。现存石臼、关门、寨墙、烽火台、长城古道、栈道、炮台等遗址。
黄榆岭关口
黄榆岭关原名黑虎岭关,战国时期就是险关要隘,有重兵把守,守关将士最多时达2600多人。明正统年间,朝廷令府县修筑关隘以抗击鞑靼(dá dá)军(蒙古族一支)的侵扰,在山顶上修筑了边墙、敌楼、城阙(què)、官厅、营房和墩台(烽火台),成为名噪一时的雄险之关。黄榆岭古栈道是邢台通往山西太原的必经之路。抗战时期,八路军抗日将领刘振邦、刘庭栋曾以姑子岩古庙为根据地,经此出入河北、山西二省,英勇抗击日寇。现山间还有八路军的藏粮洞、弹药库、栖身处。
支锅岭关 支锅岭关位于浆水镇营房台村西南3.5公里的山岭上,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这里山高峰陡,壁立千仞,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也是邢台至山西太原最近的古驿道关口。现遗有关门、垛口、箭窗、城楼等军事设施,城门洞完好。券门上横一石匾,右侧竖书三行寸楷“总督蓟辽督御史杨□巡抚保定督御史孙□整饬大明兵备副史姜□”。中间阴刻“支锅形胜”四个楷体大字。此山口在清风岭南40里,因其三岭并起,状似支锅石而得名。
支锅岭长城
据《顺德府志》记载:“支锅石,旧有边墙、铁门、箭楼、官厅、营防、民壮守防。”西侧为壁立悬崖,陡不可攀;南侧为山涧,深不可越。关城建在中间一狭小平缓处,关门狭深险峻,仅可容单骑通过,门两侧均设有卫所房。这段长城从西北悬崖顶起筑13米,到西北角成为全墙最高点,设九级台阶折东而缓下,呈弓形弯曲向东南方向延伸,尽头即涧顶悬崖,全长150米,底宽3米,顶宽2.5米,高3至5米,墙头设有垛口、箭窗,全部由石条砌就,白灰勾缝。关门居城墙中部,面向东北,深6米余,青石拱券门洞。
支锅岭关城遗址
关于支锅岭长城,明朝诗人顾绶(shòu)这样写道:
崇岭历尽是边关,此去纵横更有山。
九寨控弦今纳款,三军超距俱投闲。
岚光远映旌旗外,涧道平分营垒间。
形势漫夸堪保障,远如蓬莱在尘寰。
峻极关关口
峻极关 峻极关位于白岸乡前坪村西南,海拔1565米。为山西左权通往武安古道的关口,也是由白岸去往武安阳鄄(juàn)的必经之地。据有关资料记载,此关建于唐会昌四年(844),为唐武宗时期大将刘稹(zhěn)所建。峻极关两边有古长城,筑于战国时期,现存为明代重修,有关门、石墙、卫社、烽火台等,已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关内外栈道保护良好,原关门额上所嵌石匾“峻极关”已失存。1974年曾予重修。
峻极关耸立在摩天岭右肩,南北峭崖,险峻之极,故名峻极关。关门北约50米处是一深涧,石砌城墙由陡崖起至临涧的一座小山顶,现已坍塌成堆。峻极关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出关东下,即为邢台县境。东南方向为武安县,武安旧属河南,故此关有“三省要隘”之称。
传说,唐武宗听从李德裕力排众议之谏,收复昭义镇,辟建峻极关;赵匡胤千里送京娘,持枪跃马穿越峻极关;李闯王大战明军,明将左良玉7000人马折陷峻极关,为闯王军所败。
二、历代重要战事
古时,邢台为王畿之区、京畿重地,政治经济地位突出。邢台地处华北平原东南边缘,北部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分界线,西部太行山是阻隔西北少数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腴肥沃的土地,使得邢台成为古黄河下游的锁钥之地,外侵不断,内战频仍,成为历代帝王兵家逞智斗勇扬威争胜的用兵舞台。
臣谏簋
邢侯搏戎御郑 邢国自建国伊始,就与北方的戎狄长期征战,金文中多次记载了“邢侯搏戎”的战争。
臣谏簋铭文
周朝时,中华民族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南方为蛮,东边为夷,西边叫戎,北边叫狄。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以北和西北地区。戎狄势力强盛,经常南下侵扰,中原诸国深受其害。邢国建立后,严守中原之门户,与戎狄抗衡400余年,很好地履行了屏藩周疆的重任,受到了周王室的高度赞誉,从而留下了邢侯搏戎的美谈。
1978年,元氏县西张村西周墓葬内出土了一件青铜器臣谏簋,其内底共有铭文8行72字,大体内容为:当戎人大举出现在泜地时,邢侯即率军与戎人作战,同时命令谏率亚旅驻守泜地,并任命谏为执政大臣。谏禀告邢侯,其子早亡,请邢侯允许其胞弟的长子入朝,继承他的官职。这个请求得到了邢侯的应允,于是制作臣谏簋来记录这件事。
蔡仲将军墓
到春秋末期,邢国国势逐渐衰微。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北方强狄再次侵犯邢国。重兵压境之际,邢侯派人向齐国求援,可是远水不解近渴,当齐桓公带兵赶到邢国时,城池已被攻破,狄人已经纵火烧了都城,带上抢掠的财物,闻风逃遁,只留下一片废墟。邢侯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把都城迁到夷仪山下(今浆水一带),并组织士兵筑起夷仪城。邢国迁都夷仪之后,失去了原有的广大国土与民众,本身已不具备复国图强的力量,只能仰仗齐国的保护而生存。
经过休养生息,邢国的国力有所增强。但天下依然大乱不止,12个诸侯国互相纷争,连年征战。称雄一方的郑国为了扩充地盘,悍然派遣蔡仲统率大军进攻邢国。蔡仲挥师北渡黄河,长驱直入,攻破太行山夷东三关,直逼邢国陪都夷仪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邢国上下,同仇敌忾,坚守关隘。利用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在黑龙关设置伏兵,布下天罗地网,当郑军进入伏击圈时,邢国军队出奇制胜,一举击败了长途行军又不熟悉地形的郑国军队。
蔡仲身受重伤被俘,在被押送邢国陪都夷仪城的途中,趁混乱之际挣脱枷锁仓惶逃命,后因伤重死在梁元店村(将军墓)。时过两千余年,蔡仲仓惶逃跑的路径依然留在邢台的土地上,脱锁沟、徘徊、放甲铺、城计头、将军墓等村庄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楚汉襄国逐鹿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全面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襄国改为信都县,隶属邯郸郡。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八月,起义军的一支在武臣、张耳和陈余的率领下,占领邯郸及邢地。武臣采纳了张耳和陈余的建议自立为赵王,把邯郸作为都城,邢地归入武臣统治之下。
第二年,武臣被部将李良所杀,张耳、陈余另立原赵国之后赵歇为赵王,把信都作为都城,管辖巨鹿、邯郸等郡170县。
楚汉战争图
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把赵国分为常山国和代国。任命张耳为常山王,把信都改为襄国,作为常山国的都城,管辖原赵国160县。把赵歇迁居代地,管辖原领地中的10县。
汉元年(前206)八月,刘邦趁诸侯混战之际再次发兵进入关中,陆续消灭了项羽的部将章邯、司马欣、董翳(yì)。十月,陈余率兵突袭常山王张耳。毫无准备的张耳败离襄国,投奔了刘邦。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军东进,远袭彭城(今江苏徐州)并准备与楚军一决雌雄。他派使者来到襄国,邀赵国出兵共同击楚。陈余则以杀掉张耳为条件。刘邦把一个相貌酷似张耳的人杀了,把人头送给陈余,被骗的陈余遂发兵助汉攻楚。当年春,刘邦集结汉、赵、齐等五诸侯之兵共56万进攻彭城,被项羽打败后退守荥阳、成皋之间。
这时陈余发觉张耳并没有死,遂率赵军撤出。
汉三年(前204),刘邦与项羽各率主力在河南广武对峙。张耳和韩信则领刘邦之命,率军攻取魏、赵之地。韩信大败魏军,俘虏魏王豹,消灭魏国。在魏地分设河东、太原、上党三郡后,刘邦又命韩信东下井陉,与张耳合兵,攻取赵国之地。
十月,赵王歇和陈余聚结了20万的兵力,据守井陉口。赵国广武君李左车向陈余献计:韩信率军刚刚消灭了魏国,现在又与张耳合兵,乘胜攻取赵地,其势必不可挡。但汉军离国远征,没有了粮草就无法生存。井陉的山道崎岖狭隘难以行军,所以汉军的车马粮草必在其后随行,如果给我奇兵3万,突击截获汉军辎重,我军必获大胜。
一向以儒将自诩的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谋,韩信得知后大喜,在与张耳率汉军东下井陉之前,首先派一万精兵突击井陉,背水结阵,以示宁肯战死也绝不后退一步的决心。赵军大败,陈余被斩杀于泜(dǐ)水河畔,赵王歇则被追杀于襄国。赵国灭亡。
后来,韩信礼待李左车并采纳了他的招抚之计,又很快平定了燕地。于是韩信派使者去向刘邦汇报战况,同时建议刘邦封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赵国,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张耳因此获封赵王,仍建都襄国。
项羽得知张耳、韩信占据赵地后,多次派出奇兵渡河击赵。张耳、韩信则以襄国为中心,充分利用赵地优势,往来救应,在打退项羽多次进攻的同时,陆续占领了赵地的50多座县城,并通过大力安抚百姓稳定了赵地的局势。
汉五年(前202)十二月,项羽兵败,在垓下自杀,持续了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结束。汉六年(前201)二月,刘邦即皇帝位,汉朝建立。同年张耳去世,其子张敖袭为赵王,仍建都襄国。
张耳、韩信平定赵地,对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全国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解除了侧翼对刘邦的威胁,孤立了项羽,而且使刘邦在成皋惨败后,得到了重新与项羽问鼎天下的兵力资源。韩信率赵国剩余兵力东灭齐国,也依靠了以襄国为中心的赵国的人力物力。
襄国保卫战
后赵襄国保卫战 西晋永嘉六年(312)四月,石勒占据襄国城(今邢台市),创建后赵。但面临西晋幽州刺史王浚所派督护王昌、鲜卑酋长段就六眷等部5万多人的重兵压境。石勒一边命令部下修筑隔城重栅,加强防御,一边与谋士张宾等商议破敌之策。张宾认为,段就六眷简练将士,大阵于野,扬言要在下月主攻襄国北门的狂妄举动,已犯轻敌之忌,所以应速凿北垒为突门20余道,乘段部列阵未稳之机,突出奇兵直冲其主力大营,乘乱生擒段末柸(bēi),从而取胜。此后的一切皆如张宾预料,段末柸率军进攻列阵未完,石勒已亲率将士摇旗呐喊于北城之上,20多道突门内的伏兵同时杀出,擒获段末柸。石勒军乘胜追击,杀得鲜卑兵枕尸30余里,缴获铠马5000多匹,襄国保卫战大获全胜。战后,段就六眷派使求和,请求释放段末柸。石勒为孤立王浚,不但释放了段末柸,还命石虎和段就六眷会盟于渚(zhǔ)阳(今任县境),共结兄弟之好,进一步扩大了襄国保卫战的成果。
冉闵襄国征战
襄国保卫战的胜利,是石勒进据襄国后的首次大捷,是石勒以少胜多采取智取方略的结果。石勒从王浚部获得大量马匹等军用物资,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巩固了襄国根据地,沉重打击了王浚的气焰,使王浚从此不敢轻易南下。
后赵建武十四年(348),石虎死去。次年正月,石虎的养孙石闵称帝于邺城,改元永兴,改国号大魏,复其本姓改称冉闵。同时,石勒的儿子石祇在襄国称帝,建元永宁,以续后赵之统。他们为争夺帝位,各拥重兵,自相残杀,使后赵陷入大乱之中。
石祇命相国石琨率军10万自襄国南下,与镇南将军刘国所部合击邺城,先后被冉闵督军打败。此后,冉闵亲率步骑兵10万,堆土山挖地道,围攻襄国长达百余日,准备把石祇等后赵残余困死在堑深墙坚的襄国城中。惶惶不安的石祇自去皇帝之号,改称赵王,派使者向前燕慕容皝(huàng)、后秦姚戈仲请求救兵。后秦姚襄率38000名劲卒出枋(fāng)头(地名),前燕悦绾率劲卒3万出龙城,声援襄国。屯兵信都的石琨也率部3万,来解襄国之围。
永宁二年(351)二月,冉闵军在石祇、石琨、姚襄、悦绾(wǎn)的内外合击下大败,其重臣及士卒战死者10余万人,冉闵仅率十几骑仓惶逃归邺城。此后,石祇命刘显率兵7万,乘胜进攻邺城,却在与冉闵军决战中失败。刘显暗中投降冉闵后退兵,并在襄国谋杀了石祇。次年正月,反复无常的刘显在襄国称帝。后,刘显率兵北伐常山,被冉闵率军击败。刘显部将曹伏驹打开襄国城门,投降冉闵。冉闵捕杀刘显及其公卿百余人后,竟将后赵数十年间倾全国财力建筑的宫城付之一炬,襄国城中劫后余生的百姓也被冉闵强迁至邺城。
安史之乱在邢州 唐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叛军直指东都洛阳,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克巨鹿郡城(即邢州城)。安禄山本欲在此宿营,因疑惧“巨鹿”有“拒禄”之嫌而改宿沙河县城。十二月,巨鹿郡义军响应颜真卿兄弟号召,杀死叛军守将,巨鹿郡城重新被唐军所镇守。
安禄山
公元756年正月,仓皇北顾的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后,命史思明、蔡希德率军北渡黄河,扫荡河北,巨鹿郡城再次被叛军攻占。二月,蔡希德所率叛军被李光弼、郭子仪所率唐军击败后,狼狈逃回巨鹿郡城。六月,河北民众再次自发逐杀叛军守将,李光弼指挥唐军乘机收复巨鹿郡。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李光弼、郭子仪奉命自河北班师勤王。史思明、尹子奇率叛军乘机卷土重来,巨鹿郡城第三次沦陷。
公元757年正月,叛军内讧,安禄山被杀。九、十月间,叛将蔡希德率众至邢州征兵。十二月,叛军主将史思明在河北降唐。
公元758年二月,据守邢州城的叛军将领符敬超降唐,被任命为邢州刺史。六月,史思明再次叛唐,邢州城再一次落入叛军之手。
唐平安史之乱图
公元760年三月,叛军又起内讧,史思明被杀。十一月,叛将薛嵩所守的邢、洺、相、卫四州反正归唐,其他叛将纷纷起而仿效。广德元年(761)正月,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叛军主将史朝义在平州温泉栅自缢。“安史之乱”终于平定。
在长达7年的大动乱中,邢州一带作为叛乱与平叛的主战场之一,历经七次反复,社会秩序遭到全面破坏,境况十分惨烈。当时,巨鹿郡、邢州为异名同地,治所都在邢台城。
晚唐邢州争夺战 唐中和四年(884),晋国公李克用率部镇压黄巢起义军,途经汴梁时,遭梁国公朱全忠率部袭击,几乎全军覆没。晋、梁从此结怨。(www.daowen.com)
李克用
大顺元年(890),李克用假借唐王朝的名义,取消昭义军节度使,妄图争夺昭义镇。原有封疆的朱全忠也借朝廷的名义,任命孙揆为昭义军节度使,兵发六路讨伐李克用。晋、梁争夺邢州(今邢台市)之战自此开端。
大顺二年(891),李克用为确保邢州安全,命其义子李存孝为邢州刺史,镇守邢州。次年九月,李克用亲率大军聚集邢州,讨伐欲与朱全忠勾结的镇州节度使王镕,大获全胜。
五代名将李存孝
景福元年(892)正月,王镕率众10余万,进攻邢州尧山县。李克用派李存信率兵至尧山迎战时,李存孝却因与李存信的私人恩怨在邢州按兵不动。大战过后,李克用因李存孝贻误军机,改命李存孝出任邢州刺史。李存孝认为这是李存信在陷害他,于是以邢、洺、磁三州之地投奔朱全忠,被朱全忠任命为邢洺磁节度使。
景福二年(893)七月,李克用亲率大军讨伐邢州,并在九月间将邢州城团团包围,环城挖堑筑垒,断绝了城内外的交通。
乾宁元年(894)三月,邢州城在被重兵围困半年之久后,粮草断绝,李存孝在绝望中投降,被押回太原车裂而死。李克用改命马师素为邢州节度使,镇守邢、洺、磁三州。
光华元年(898)四月,梁将葛从周率军与李克用亲率的晋军大战于巨鹿,获胜后乘势攻占洺州。五月,葛从周又率梁军攻占邢、磁二州。葛从周随即被朱全忠任命为昭义军节度使留后,坐镇邢州。自此直到天祐四年(907)二月,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政权,李克用虽多次派兵争夺邢州,均以失败告终。
北宋邢州军事管制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率领军队回师开封,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北宋王朝。这时,南部的南唐、吴越、后蜀、南汉、荆南、大理等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辽国都是北宋的心腹大患。北宋准备先消灭物产丰富经济殷实但军事实力相对薄弱的南方诸国,对于武力强劲的辽国,则暂时采取防守政策,在北面的国境线一带配置足够的防守兵力,等到南方统一后,再攻击北方的北汉,继而消灭辽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所以,在国家未能统一的情况下,邢州(信德府)处于北宋与辽对峙的缓冲地带,军事管制色彩浓重。
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61年,北宋昭义军(治所即今邢台市)节度使李继勋率部出击北汉军队,大获全胜。第二年,北汉出兵进攻北宋被击败。北汉军民为支持统一,纷纷归降北宋。宋太祖赵匡胤下诏:凡是北汉降宋的百姓,一律迁徙于邢州、洺州,按人口分配粮食。
五代至宋初名将王全斌
公元963年,北宋邢州防御使王全斌率大军自邢州西出太行山,进攻北汉乐平城(今山西省昔阳),乐平城守将率部降宋。北汉联合辽国兵力来救乐平,三次作战都被王全斌所率的邢州军队打败,乐平及其附近静阳十八砦(zhài)遂归北宋。宋太祖诏改乐平为平晋军(地名),降卒编为效顺军。九月,北汉与辽国联军进攻平晋军,宋太祖命洺州防御使郭进、濮州防御使张彦进、客省使曹彬、赵州刺史陈万通率领步骑1万多人,从邢州西山等隘口西进增援王全斌,北汉与辽国联军闻风撤退。
宋乾德六年(968)七月,北汉主刘钧死,其子刘继恩即位。八月,宋太祖诏令内客省使(官职名称)卢怀忠、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等率大军征伐北汉。刘继恩亲自率军迎战,被李继勋部击败于洞涡河。这时,曾率部归降王全斌的邢州龙冈人侯霸荣乘刘继恩没有防备,在大白天拿着利刃进入刘继恩的庭室,把门反锁住杀掉了刘继恩。北汉参议中书省事郭无为闻变,拥立刘继恩的弟弟刘继元为北汉王,再次与辽国结为同盟,北宋军无功而还。
宋开宝二年(969)春,邢州等地的将士再次奉诏,随宋太祖御驾亲征北汉。宋太祖下诏招降北汉君臣,许诺刘继元为青州节度,郭无为做邢州节度。郭无为准备投降北宋,被刘继元制止,双方对峙到五月,宋太祖再次无功而还,途经邢州等地时,诏命加固城防,郭进奉召重筑邢州城。北汉降将赵文度被宋太祖授以检校太傅安国军节度使之职。安国军进驻邢州。
开宝九年(976),宋太祖第三次诏命郭进以洺州防御使判邢州、巡西山,并会同其他诸路军出兵征伐北汉。“郭进得山北民三万七千余”,“寿阳民九千”,全部迁徙到邢州、洺州安置。宋太祖死,宋太宗赵匡义即位,郭进等部撤兵。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率大军征伐北汉,中途驻扎在邢州。五月,刘继元举国投降。至此,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彻底结束。
景德元年(1004),辽兵大举入侵,北宋重臣多主张迁都以避其锋芒,只有寇准等少数人力主抗辽,并鼓励宋真宗亲往前线督师,鼓舞士气。宋真宗为保秋粮不被辽兵抢掠,接受冯拯建议,在亲临大名监督备战的同时,紧急部署了三道防线。其中,在邢州(今邢台市)置都总管,为中阵;命侍卫马军都指挥葛霸为驾前邢洺路都部署,命李重贵、赵守伦、张继旻(mín)三将率兵五千,驻扎邢州,控制河北东西路;命内殿崇班张煦为镇、定、邢、赵都巡检使,命边肃筹备管理行营粮草。不久,边肃又被任命为邢州知州。
边肃到任时,邢州刚刚发生过一次强烈地震,且余震不断,城墙等防御工事受损严重,战备工作很难进行。宋真宗得知邢州的状况后,特发密诏给边肃,如果邢州城已不可守,可以灵活决策,退保邢州之南的其他城池。边肃阅后不但秘而不宣,还在冒险敞开邢州四门后,亲率守军和全城壮丁登上城头,严密布防,准备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入侵辽兵看到邢州城门大开,城头布满了宋兵,一时难辨虚实。当边肃率兵出城列阵,与辽兵首次交锋获胜后,辽兵更为惶恐。双方对峙了三天,辽兵终因不知邢州虚实,不敢冒险强攻而自行退去。此时的镇、魏、深、赵、磁、洺六州北宋守将皆下令紧闭城门,严禁出入,邢州城成为冀南难民唯一可以寻求庇护之地。
宋金元邢州混战 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元帅宗翰攻陷汴京,掳获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灭亡。信德府改名邢州,袭北宋信德府之建置,邢州仍设安国军节度,辖八县四镇。
金宋争夺中原之时,河北作为主战场,频频遭到战争危害,老百姓大多流离失所。公元1129年,名将牛皋以邢台天梯山为根据地抗击金兵,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南宋朝廷重视。金天会十一年(宋绍兴三年,1133)牛皋加入岳家军,颇得岳飞敬重,被提拔为岳家军副统帅,在抗击金兵中立下汗马功劳。岳飞遇害后,秦桧为斩草除根,以宴请各路大将为名,用毒酒害死牛皋。牛皋死前悲愤地说:“恨南北通和,不能以马革裹尸!”至今天梯山留有石桩、栈道等驻军营寨遗物。
抗金名将牛皋
金皇统九年(1149)十一月,金海陵王完颜亮篡权称帝,改元天德。金天德三年(1151),他自上京迁都燕京,征用大量民夫“广燕城,建宫室”。金正隆四年(1159),海陵王下令驻河间、真定等路女真族壮丁充军,并招集汉人为兵,每路万名。同年,海陵王征发各路民夫赴汴梁,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准备再次迁都,致使“农民失业,织女不蚕”,饥民遍野,四散逐食,社会经济陷入困境。
金正隆五年(1160),海陵王完颜亮为增加军费收入,下令加征菜园税、房屋税、养马钱等种种苛捐杂税,大量搜刮民财。同年九月,他遣完颜普连等24人督捕河北等地“盗贼”,为其侵略南宋扫清道路。十二月,他为在南侵途中射猎纵欲,“禁河北军民网捕禽兽及畜养雕隼(sǔn)”。正隆六年(1161)三月,正值邢州小麦返青季节,他以巡狩为名,率大队人马,自燕京经邢州南至汴梁,“所过麦地皆空”。农民收成无望,生计无着,只得揭竿而起。
海陵王完颜亮
当年九月,大名王友直(王九)占据城池反抗金朝,聚众数万人。起义队伍所到之地,人民纷起响应,“大者连城邑,小者保山泽,或以十数骑张旗帜而行,官兵莫敢近”。这次较大规模的武装抗金起义前后坚持了两个月之久。邢、洺、磁一线太行山区则爆发了陈俊、边六斤、王三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
正隆六年(1161),海陵王在与南宋的战争中死于扬州兵变。留守燕京的完颜雍即帝位,改元大定,史称金世宗。
为稳定金王朝的统治,金世宗一面镇压农民起义,一面结束了对南宋的战争,很快控制了内外局面。同时,大力推行各项息民政策,以图经济的复兴。在金世宗统治的近30年间,邢州的社会发展进入了极盛时期。
13世纪初,统治我国北方的金王朝已经腐朽,迅速走向衰落。蒙古贵族铁木真号称成吉思汗,于公元1206年在斡(wò)难河之源建立了蒙古汗国,成为北方草原上一支新兴的强大力量。自1211年开始发动南袭金朝的战争,从此邢台地区再次烽烟四起,陷入战争的深渊。
成吉思汗
金贞祐元年(1213)秋,成吉思汗南出紫荆关。分兵三路,命其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统领右路军,循太行山东麓南下,取保、遂、中山等州郡后,攻破邢州。然后又挥戈南下,饮马黄河。从这一年秋天至次年春,蒙古三军的铁骑几乎踏遍黄河以北,攻取金朝城邑862座。邢州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掠夺,雄伟壮观的名刹天宁寺“经丧乱,鞠为瓦砾”,开元寺的圆照塔也“烬于兵”。邢州百姓大多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蒙古铁骑撤退后,金宣宗命河北西路宣抚副使田琢募集躲避在西部山区的流民,选其少壮者充军,老幼者安置在邢、洺等州。因金王朝的官员都不肯尽心守卫河北之地,邢州及其下属各县官府已经处于半瘫痪状态。
金贞祐三年(1215),山东、河北一带爆发了反抗金朝黑暗统治的红袄军起义。红袄军首领程邦杰率众占领邢州城,直到贞祐四年(1216)三月,才被侯挚率兵镇压。
金兴定五年(1221),已经投降蒙古汗国的武仙、武贵兄弟反复无常,又率部反蒙。南宋政权为了与金作战,乘机收复河北失地,采取了对北方将帅官吏与地方武装势力的招抚政策。山东、河北的一些地方武装势力和红袄军余部首领便归降了南宋,打着南宋旗号在邢州一带与蒙古军队长期作战。
元初名将刘清
公元1224年,南宋王朝特派受其封号的红袄军首领彭义斌率众深入河北西路,声援武仙。次年,彭义斌率红袄军自恩州、大名一带杀入邢、赵二州交界处,与肖乃台部蒙军发生遭遇战。彭义斌战败后,退据邢州西部的火焰山,在肖乃台的偷袭战中被擒,不屈而死。红袄军余部散而复聚,坚持抵抗蒙古铁骑。金正大四年(1227)至天兴元年(1233),已被蒙古汗国任命为邢州节度判官的龙冈县(今邢台县)侯兰人刘清受真定万户张柔指令,纠合乡勇对红袄军多次攻击,历时7年,大小百余战,才把坚持在邢州山区仙台、马庄、龟背、鸡儿、令公、栅井等堡寨的红袄军镇压下去。
从邢州被蒙古军队攻破到1234年之间,邢州陷入频繁而错综交织的战乱达20多年。邢州百姓在天翻地覆的浩劫中,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土地荒芜,人口凋敝,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邢州从大乱走向大治 当战乱的破坏和繁苛的赋税把邢州推向绝境时,蒙古汗廷发生了新的变化。1251年6月蒙哥即蒙古大汗位,7月命皇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之事。
青年时代的忽必烈已经“思大有为于天下”。他不断地筵请各地名士,求教治国之道。面对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和蒙古贵族野蛮落后的统治方式带给中原汉地的普遍混乱,他逐渐意识到治理汉地当用汉法。邢州贤士刘秉忠、张文谦分别于1242年和1247年进入忽必烈的幕府,得到重用。刘秉忠向忽必烈上万言书,阐述了以汉法治理天下的数十条措施。忽必烈奏知蒙哥,于1251年设置邢州安抚司,派近侍脱兀脱为断事官,行总六部同议官李惟简为安抚使,东平路行军经历刘肃为安抚副使,赵州教授赵良弼(bì)为幕长,用汉法试治邢州。
脱兀脱由于出身显赫而骄横任性,他的属下亲信与邢州因贪暴罪而罢免的官吏相互勾结,来往频繁,形成一股治理邢州的反对势力。他们在邢州安抚司的各族官吏间煽动挑拨,制造摩擦,经常给汉法在邢州的实施设置障碍,给治理邢州带来极大困难。
为求得忽必烈的支持,赵良弼曾多次往返于忽必烈的藩邸与邢州之间。忽必烈为了实现以汉法试治邢州,使四方取法,进而安邦治国的雄才大略,决心扫除障碍,毅然罢黜脱兀脱与其属下的官职。李惟简后因公调离邢州。忽必烈采纳了刘秉忠的建议,命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仍任副使。
忽必烈征战图
张耕和刘肃上任后任人唯贤,惩治腐败,整饬(chì)官场,劝民农桑,把邢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治理邢州成功,不仅使邢州的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发展,而且对全国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树立了实施汉法的典型,使忽必烈更加重视汉族知识分子参政,为元王朝造就了一大批军政人才,进而促进了中原先进的封建文明和民族的大融合。
邢州大治
靖难之役过邢台 朱元璋当上明朝开国皇帝后,册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早逝,按说老皇帝应该从尚在世的23个儿子中继立最具雄才伟略的四子燕王朱棣作太子,才有利于永固天下。可是这位当过和尚笃信佛教的老皇帝正统思想严重,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六年后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原先将他的儿子们都分封到各地为王,拱卫皇朝。他们拥兵自重,势力都很大。这些叔叔王爷都觊觎(jì yú)着皇位,威胁着21岁的小皇帝。为除去势力强盛的藩王,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给建文帝出主意消藩。不到一年工夫扳倒了五六个藩王。建文元年(1399)三月,都督宋忠奉建文帝之命,调永清左卫军屯彰德(治今安阳市),右卫军屯顺德(治今邢台市),防备燕王朱棣反叛。朱棣则以太祖遗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为理由,七月五日打起“靖难”大旗,起兵“清君侧”,对侄子开战,史称“靖难之役”。民间称之为“燕王扫北”。
山西洪洞迁民壁画
最初,顺德府的官员与百姓均视朱棣此举为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因而奋起抵抗。朱棣传檄征饷,时任顺德府递运所大使的方秀抗命不应。面对这种局面,朱棣十分愤怒,遂在麾军南下时,大开杀戒,不但下令焚烧了顺德府一带的绝大部分城镇和村庄,而且屠杀了这里绝大部分的百姓。
燕王朱棣
4年残酷战争之后,燕王攻入南京,火烧皇宫,夺得了皇位,称明成祖,改元“永乐”。1420年迁都北京,在位22年。
靖难之役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惨遭杀掠,逃亡殆尽。北方大地人烟荒芜,十室九空。顺德府各县尸骨遍野,城乡废墟一片。为了巩固统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明朝政府就从人口密集的山西多次组织大批乡民,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结,发给凭照川资,强行迁往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所以,邢台及周边地区十有八九都是山西洪洞移民,故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
清军攻打顺德府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明崇祯九年(1636)十月,清睿亲王多尔衮指挥清兵突袭沙河、南和城乡。
崇祯十三年(1640)三月,清兵再次攻克顺德府下属广宗、平乡、唐山(今隆尧一部)、任县等六县城。
清兵入关图
崇祯十六年(1643)二月,清兵重重围困顺德府城。三月初一,清兵偷袭攻克顺德府城后,对奋力抵抗的军民进行大屠杀。顺德府知府吉孔嘉、邢台县知县万民表、千总李如龙等在职官员全部殉职。79岁的傅梅以及举人马士龙,贡生杨心传、刘应时等乡宦贤达10余人壮烈殉国。城中老少死难者3000余人。由于这一年的干支纪年为癸未年,顺德府百姓称这次事件为“癸未之变”。
太平军过邢台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
太平天国起义
清咸丰三年(1853),洪秀全在南京成立太平天国后,命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丞相李开芳率太平军由扬州北上,意欲直捣北京,一举推翻清王朝。当年九月,林凤祥、李开芳率军自潞(lù)城、黎城一带夜下太行观音岭,由武安直袭临洺关,击溃直隶总督讷尔经额所设第一道防线,取得临洺关大捷。九月底,太平军自临洺关拔队,按照天王洪秀全“师行间道,疾趋燕都”的战略方针,在攻克沙河县城后,向东北挺进邢台县界,经北屋、孔桥、王快、东汪、王麻村、郝麻村、赵麻村,绕过城池坚固、守备森严的顺德府城,又连克任县、唐山(今隆尧一部)、隆平(今隆尧一部)、柏乡、宁晋、藁(gǎo)城诸县城,在与胜保所率清军主力相遇后,并未恋战即转而东向,直奔天津而去。
太平军过顺德
太平军自临洺关经顺德府各县,一路势如破竹,逼近京津,引起朝野一片慌乱。太平军沿途张贴布告,申明其“大举北伐,恢复中原,保护人民,扫除妖孽”之义。由于太平军并未在顺德府一带停留,这里的人们便据太平军长发披肩之特征,称此事为“过长毛”。
清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山东白莲教首领张善继在曹州树立五旗起义后,加盟于张洛行领导的捻(niǎn)军。其中,黄、白二旗由张锡珠率领,由邱县进入顺德府辖区,经常往来游击于广宗、巨鹿、南和、沙河、邢台西部山区之间。
顺德府知府王榕吉、邢台县知县寿维礼等为加强防御,筹款重筑南关寨城。
七月,在大批清军围追堵截之下,张锡珠、宋景诗所率黄、白、黑三旗捻军被迫投降。八月,五旗军首领张善继在沙河赞善之战中阵亡,余众溃散。
商震攻打邢台城 中华民国成立后,军阀混战,邢台作为华北地区重要战略之地被争来夺去。战火连绵,军队走马灯似的轮换。再加上土匪横行,邢台一带百姓苦不堪言。
冯玉祥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曹锟政府,河北中南部成为冯玉祥的势力范围。但时间不久,奉军、直军和直鲁联军联合一起,向冯玉祥的国民军进行讨伐。正当国民军三面受敌,困难重重的时刻,山西军阀阎锡山也倒向张作霖、吴佩孚,反对冯玉祥的国民军。2月,阎锡山接吴佩孚密谕,决定出兵袭击京汉线上的国民军,为直军北上开路。1926年3月初,阎锡山派旅长商震任前敌总指挥,率李培基团和28团王华堂部以及炮兵连共4500人直下顺德,首先占领邢台城西和城西北白塔一带有利地形,向驻邢的国民军第二军郑恩成部发动进攻。
当时驻在邢台的国民军只有800余人,都是步兵,装备又差。军长郑恩成看到商震来势凶猛,内心恐慌,就留下师长孔庚全权指挥,自己坐着汽车向东南逃跑了。师长孔庚指挥不当,且实力不足,又没重武器,仅凭占据城墙居高临下之优势,死守城池。第二天,武器好、火力强的晋军采取攻坚战术,从白塔一带连续用大炮轰击城西北角,城墙上的玉皇庙被炸平。从早上打到下午3点,打得国民军抬不起头来。国民军师长孔庚亲临城西北角指挥,但无力回天。下午3点半,晋军用梯子从城西北角爬上城墙,冲进城里,国民军800人全部缴械投降,师长孔庚躲进天主教堂,也被晋军搜捕活捉。战斗仅两天,商震获得全胜。
商震
1931年7月,在阎锡山的支持下,石友三在邢台宣誓就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并于7月15日致电广州汪精卫“国民政府”,公开声明依附汪精卫反对蒋介石。同一天将其所属部队扩编为9个军,誓师北上,进攻易帜拥蒋的张学良(张学良当时驻北平,石家庄以北均为东北军势力范围),企图攻占平津。邢台只有一个营的留守部队。
石友三北上不几日,即攻破石家庄、保定等城。这时,蒋介石和张学良联合组织“讨石之战”。东北军于学忠率部在清苑方顺桥与石友三决战;中央军刘峙部奉命率4500人开至邯郸,并继续北进;王树常部也从津浦路向石家庄进攻;背叛阎锡山声明拥护蒋介石的商震也出娘子关抵达石家庄。石友三完全陷于包围之中。
石友三
正当保定一带战斗吃紧的时候,刘峙(zhì)部队将邢台城团团围住,先占领南关,天天派出四、五架飞机向城里轰炸,夜里又架梯攻城。驻扎邢台的石友三部队人少武器差,固守城池,等待支援。一直坚守12天,援兵未到。这时石友三的部队在保定一带被中央军和东北军合击,大部缴械,余部向山东溃逃。商震率领一个旅开至邢台,与刘峙部队联合一起,采取攻坚战术,仅半天时间,即攻破邢台城,石友三部全部被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