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邢台县历史文化:中华文明发祥之一

邢台县历史文化:中华文明发祥之一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邢台县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中华文明同根同源。大约在距今3亿年前,邢台县和整个华北地区一样,是一片汪洋大海。张安北遗址位于皇寺镇张安北村东南山冈台地上,是一处新石器聚落群,距今约8000年。邢台县的龙山文化遗址遗物说明,当时邢地人仍以锄耕农业为主,但农具中打制石器逐渐减少,磨制石器普遍应用。后战胜羌人首领炎帝并与之结成联盟,成为联盟的总首领。

邢台县历史文化:中华文明发祥之一

第一章 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邢台县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中华文明同根同源。在母系社会之前,邢台古地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从神秘的卜筮(shì)文化到人类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在这里出现,从先进的掘井技术、独创的制酒工艺、精湛的手工业文化到农耕文明,从三皇五帝重要活动区域到夏商周文明的大本营,邢台县从黄河故道边走来,带着历史的尘埃,每一步前行都留下了中华文明坚实的足迹,每一次变革都是华夏民族融合的进程。

一、中华文明的摇篮

邢台县是中华民族的源头之一。

大约在距今3亿年前,邢台县和整个华北地区一样,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经过亿万年的沧桑巨变,直到距今二三百万年,原有的海洋逐渐后退成为湖泊和平原,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地带也被黄河的泥沙长期堆积成为高地,邢台古地出现了“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万物竞生,风光旖旎(yǐ nǐ)”的景象,具备了古生物和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动物齿骨化石(距今10万年)

自196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邢台县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距今260万年至1万年以前)遗址,如雀寨遗址、张安北遗址、北小庄遗址、石坡头“龙骨洞”遗址、西坚固遗址等。这些旧石器遗址代表邢台县历史文化的起源,尤其是北小庄旧石器遗址,文化层中各时期遗物丰富,专家研究认为,此遗址距今约20万年,对研究太行山东麓冀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意义重大。

巨驼腿骨化石(距今10万~5万年)

1976年,人们在邢台市东南的百泉水利工地上,发现了大量古人类的伴生物菱(líng)齿象、披毛犀、亚玛象、斑鹿、巨驼、原始牛、野驴等古动物化石。这些化石距今约1.8万年至10万年。1994年,在七里河流域又发现了披毛犀、野驴等古动物化石与三根大象牙化石。此外,在北小庄乡雀寨村西南遗址台地上发现了大量打制石器。在太子井乡石坡头村南“龙骨洞”遗址,发现大量动物骨骼和植物化石。经考察,这些化石上有人为砍砸和火烧的痕迹。在大沙河上游南岸西坚固遗址,发现很多古动物化石以及经过加工的石核、石片、石斧等,经专家考证,此为距今约5万年至10万年时的人类遗存。

雀寨遗址

石坡头龙骨洞遗址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在旧石器时代相当漫长的岁月中,邢地的原始人和北京猿人、丁村人、山顶洞人一样,主要使用一些简单粗糙的打制石器,以采集野果与狩猎为生,在非常艰苦的劳动中,逐步进化体质、增长知识、积累经验,直到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 至4000年)。

邢台县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也很多,如张安北、八方东、八方西、西黄村、喉咽东、南青山等。张安北遗址位于皇寺镇张安北村东南山冈台地上,是一处新石器聚落群,距今约8000年。遗存总面积约14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暴露遗迹有灰坑和红烧土堆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有陶器残片,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器物表面多为素面和磨光。纹饰有弦纹和划纹等。还有少量彩陶,以泥质红陶为主,多饰有红彩,黑彩少见。图案主要是条带纹。器形有钵、盆、罐、鼎等。专家分析为仰韶时代文化遗存。西黄村遗址在西黄村村西七里河支流右侧台地上,文化遗存面积约6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一米,中间掺杂有红烧土块,其中有红烧土面的居住遗迹。文化层与地表遗物较丰富。发现有泥质红陶折腹圆底盘、泥质红陶直口盆、泥质红陶钵、磨光黑陶盆、夹砂灰黑陶弦纹罐等残片。其纹饰有弧形三角纹、竖细条纹、半环纹、三角涡纹、横条纹等。专家分析,这些遗物为典型的仰韶文化遗物。喉咽遗址位于喉咽村东大沙河北岸山坡上,遗物多为属仰韶文化的泥质红陶器物残片,还有磨制石斧、打制砍砸器、红顶钵、敛口泥质红陶器物、细绳纹薄胎鬲、夹沙红陶敛口罐、夹沙红陶鼎等。百泉遗址出土有大量磨制石器和陶器,石器以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石镰为主,陶器以陶鬲为主。

张安北出土的石器

张安北遗址

这些遗址和遗物证明,当时的邢地人已经学会了农业耕作、磨制石器和烧造陶器。他们一般群居于靠近河流的黄土台地、丘陵地带或泉盛草肥的平原、水泽附近,用石斧砍伐树木丛林,用石铲翻土垦荒,用石刀石镰收割谷物,用石磨盘、石磨棒加工粮食,已经具备了比较先进的锄耕农业生产能力。陶制的瓮、罐、钵、盆、碗、鬲等作为容器、食器、炊器、汲水器,成为当时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之物。

西黄村出土的石斧、石镰(新石器时代)

彩陶钵(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柴家庄遗址、南青山遗址同属龙山文化遗址。柴家庄遗址位于邢台市柴家庄村南七里河台地上,与仰韶文化遗物共存。其遗物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泥质黑陶三种陶系,除素面或磨光的以外,饰纹有篮纹与附加堆纹。器形有敞口深腹盆、敛口下卷唇盆、敛口深腹侈唇纹罐、敛口鼓腹罐等。南青山遗址位于南青山村东北白马河岸边的台地上。遗物有磨光黑陶片、褐陶片、夹砂绳纹陶片、蚌刀、灰陶鬲等,其中磨光黑陶、褐陶片为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邢台县的龙山文化遗址遗物说明,当时邢地人仍以锄耕农业为主,但农具中打制石器逐渐减少,磨制石器普遍应用。收割工具中开始出现可以装木柄的磨制石镰或蚌镰、蚌刀。农业生产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制陶质量和工艺也比仰韶文化有了较大提高。

二、黄帝尧舜禹的重要活动区域

黄帝像

相传古邢台是黄帝、炎帝蚩尤三雄逐鹿的主战场,至今仍有黄帝轩辕岗(干言山)遗址,民间仍留有大量蚩尤遗风。黄帝是古黄河流域一个著名部落联盟的领袖,才智过人,威信极高,被人称为天神下凡。后战胜羌人首领炎帝并与之结成联盟,成为联盟的总首领。不久又击败能征善战的蚩尤部落,将九黎夷人一起并入炎黄部落,从此黄河以北地区归黄帝统治。后来炎黄联盟分裂,黄帝大败炎帝,被四方首领公推为“天子”。黄帝发明衣裳、舟车、宫室,又命臣子伶伦制乐器声乐教化百姓,大挠(náo)做天干地支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仓颉造文字用来记录事情。黄帝的妻子嫘(léi)祖教人养蚕织布制衣。从此天下太平,人们摆脱了蒙昧时代,迎来了文明曙光。于是,后人尊称黄帝为华夏始祖,把很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尧帝像(www.daowen.com)

尧是黄帝的后代,为上古五帝之一帝喾(kù)的儿子,是传说中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据传说,尧曾建都柏人(今隆尧县双碑乡亦城村附近)。于是以柏人为中心的古邢台地区是尧经常活动的地方。尧在古邢台地区组织人们推行历法,颁授农耕时令,帮助人们捕杀猛兽,焚火拓荒,并在尧山脚下建筑城邑,使古邢台呈现出人丁兴旺、社会安定、繁荣昌盛的景象。

大禹治水图

后来尧帝在大陆泽和邢台县西部山区考察舜,并最终按古老的民主制度选贤任能,把帝位禅让给舜,留下了“尧舜禅让”的千古美谈。舜在位时期,洪水泛滥成灾,舜用鲧(gǔn)治水不力,遂杀掉鲧并用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变“堵”为“疏”,在邢台东部成功治理了水患。后来,舜又将帝位禅让给禹,续写了氏族公有制社会的辉煌。

三、夏商周文明的代表

邢墟位置图
(图中村庄均发现商周文化遗存)

邢台是“先商之源,祖乙之都,邢侯之国”,被专家确定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科研基地,有考古学家命之为“邢墟”。这里已发现先商和商、周文化遗址多达200余处,主要集中在邢台市西部曹演庄、南大郭、葛家庄、南小汪、尹郭、大桃花、坂上、东先贤及七里河以北的山前平原区,范围大约30多平方公里。

葛家庄古文化遗址位于邢台市区西缘,南距七里河4公里。其先商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已发现房址6座,窖穴、灰坑120座,出土各类遗物1500余件。出土物以陶器为主,石器次之。石器多为磨制,其中用于农业生产的镰、刀、铲、杵最多,说明当时邢地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另有部分骨器、蚌器、青铜器出土。其中两件青铜刀的出土,标志着夏代中国已经开始由石器时代进入铜器时代。纺织工具纺轮和细骨锥的出土,说明当时的手工纺织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出土的极少量卜骨,采用猪或羊之肩胛骨原形制作,未经修整仅见灼痕,是早期奴隶主贵族利用天神崇拜意识进行思想与文化统治的最初工具。

商井方甲骨拓本

葛家庄遗址出土器物

东先贤古文化遗址位于东先贤村南七里河北岸,遗址面积约8.25万平方米。发现了房址、陶窑、灰坑等大量遗迹,出土了尖足鬲、盆、盂等陶器和石器、骨器等文化标本100多件。根据出土文物和遗址规模以及周围地理环境判断,该遗址一期晚于郑州小双桥,早于殷墟一期,与商代祖乙迁邢时段相吻合,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属一重要环节,极有可能是商代中期祖乙迁邢之邢墟。2006年,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在曹演庄、尹郭、贾村、南大郭、大桃花、坂上等都发现大量商代文化遗迹。曹演庄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刻画符号与象形文字,被认为是殷墟甲骨文的前行阶段。曹演庄、南大郭、尹郭、大桃花、坂上等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窑、陶器、瓷片与郑州发现的早商瓷器相一致,堪称邢台原始瓷,是商代邢地手工业生产之奇葩

东先贤遗址

东先贤遗址出土器物

1993年在邢台城西葛家庄还发现了西周邢侯墓葬群。经探明此地共有西周墓葬500余座,车马坑50余座。目前已发掘墓葬230座、车马坑28座,其中发掘大型墓葬6座,包括历代邢侯墓、邢侯夫人墓等,出土了大批青铜器、金器、漆器、玉器等珍贵文物。

邢侯墓车马坑(局部)

根据遗址出土文物推断,西周邢国有百工,即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包括青铜制造、制陶、制骨、制玉、纺织及石、木、漆诸色工匠。当时邢地的陶制品不仅时代特色鲜明,而且一器多式,大小不一,非常实用和美观。

涡纹铜鼎(西周)

铜尊(西周)

西周邢国的卜筮文化,以南小汪遗址出土的刻辞卜骨为突出代表。这块卜骨是河北省出土的第一版带字的西周甲骨,被专家誉为“国宝”。它与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周原发现的甲骨文同属商周时期,是已知中国出现的最早的历史文献。

南小汪遗址出土的
西周刻辞卜骨

西周邢国的青铜文化以铸铭邢器为代表,如麦尊、麦方彝、麦方鼎、麦方盉、臣谏簋等。这些器物上的铭辞,均为邢国史官对当时发生的重要史实的记录,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邢台考古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邢墟邢台说,也向世人展示了古邢台昔日作为帝王之都的繁华与昌盛,再现了先秦时期中国的灿烂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