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郑和(1371~1434年)是享誉环球的中国明朝初年的回族穆斯林大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历经明朝成祖、仁宗和宣宗三朝,统率着由200余艘大型海船和28000名船员组成的和平友好远洋船队,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明宣德八年(1433年)的29年间,七次远航西洋,行程10万余里,往返于“洪涛齐天,狂浪如山”的太平洋与印度洋上,劈波斩浪,遍访亚非30余国,在与各国人民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了互通有无的国际贸易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他以一位穆斯林航海家和外交家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的精神,大半生都在惊涛骇浪中度过,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系统的航海地图,成为15世纪人类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先驱,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空前绝后的卓越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对外开放的一大盛事,树立了人类历史上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光辉典范。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正值全国开展隆重而丰富多彩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际,由宁夏社会科学院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主办的、宁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宁夏回族民族事务委员会、西安三宝双喜集团公司协办的“郑和下西洋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于2005年6月30日~7月3日在银川召开。经过与会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圆满成功。
来自伊朗、巴基斯坦、日本、保加利亚等国及中国的北京、上海、江苏、河北、广东、新疆、甘肃、陕西、青海、云南、台湾、宁夏等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12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的此次研讨会,并进行为期3天的学术交流。大会还收到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贺信贺电。
此次研讨会于2005年7月1日上午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开幕。研讨会开幕式由宁夏社会科学院院长吴海鹰博士主持。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马文学,宁夏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齐岳教授,伊朗穆拉·萨德拉哲学基金会主席、伊朗穆拉·萨德拉伊斯兰哲学研究所所长赛义德·穆罕默德·哈梅内伊教授,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穆罕默德·贾瓦德·阿高杰利博士,宁夏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回族研究》主编杨怀中研究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常务副院长任维桢教授等中外嘉宾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巴基斯坦前首席大法官、国际伊斯兰大学校监哈利伦·拉合曼·汗,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主任李岚,宁夏大学副校长李星教授,西安三宝双喜集团公司总裁沙鹏程,宁夏回族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会长谢生林阿訇等也参加了开幕式。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马文学致词说,600年前,中国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率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船队远行,足迹遍及亚非40多个国家,600年后的今天,宁夏社会科学院和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处联合召开“郑和下西洋与文明对话国”研讨会,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今天召开这次会议的意义是它赋予人们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是一件有利的事情。郑和七次外出访问,每一次都是文化经贸之旅、和平之旅。同所到各国友好相处,平等贸易,繁华了中国的文化,促进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往来,深受各国人民的尊重与信仰,对人类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今天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就是要纪念郑和睦邻友好、友善的精神。中国和伊朗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古老的丝绸之路把伊中两个国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自此以后,两国往来连年不断,特别在近年来,两国高层互往增多,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中伊关系进入新的阶段。今天的研讨会体现不同文化相互包容,堪称不同文明之间的典范。
宁夏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齐岳教授说,郑和下西洋在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为文明之间的交往树立了个光辉的典范。今天我们召开这样一个国际性的会议,重温郑和下西洋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单纯是为了纪念它,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和探讨郑和下西洋在传播文明、促进中西文明交流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文明的精神,探索今天文明对话、交流、合作的途径,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合作。文明对话,其目的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和睦共存的美好前景。这需要全人类的不懈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进不同文明的交往与文明对话,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伊朗穆拉·萨德拉哲学基金会主席、伊朗穆拉·萨德拉伊斯兰哲学研究所所长赛义德·穆罕默德·哈梅内伊教授致词说,丝绸之路可以说是西方文化命脉,人类的文明从中国到伊朗穿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中国和伊朗两个文明古国为人类奠定了文化基础,使人类获得文明安逸和幸福的生活。当伊斯兰教出现以后,它把所有的文明集中到了一起。伟大的先知首先想到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伊斯兰伟大的先知说:你们追求智慧、知识科学,即便是远到中国,中国和其他的文明古国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伊斯兰教是各宗教之间对话的基础,当伊斯兰哲学和伊斯兰文明进入中国之后,中国的伊斯兰学者立刻和中国的佛教、道教以及儒家的学者们展开了对话。在这之中有两大目标:一个目标是使人类的思想得到发展;第二个目标是使人类和睦共处,在没有任何战争的情况下,和平的生活。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穆罕默德·贾瓦德·阿高杰利博士说,郑和是一个穆斯林,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航海家,郑和所开创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推动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和合作。现在的世界就需要这种精神,全世界的穆斯林更需要和平与文明。同时宣读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斯兰联络组织主席易拉吉先生从伊朗给此次研讨会发来的贺信:众所周知,中伊文化、经济关系历史悠久渊远流长,丝绸之路就是见证,这条历史之路不仅代表一种两大文明古国的经济繁荣,而且为文化思想、经济利益、特别是各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之前航海家郑和在此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历史上占有很多杰出的领域。郑和以其高超的才能,过人的智慧,获得人们的尊重,并得到了当时明朝皇帝的恩宠,因此任命他为海军统帅之职,明朝皇帝为展示其国家的繁华与文明,激励明朝与多国建立关系。因此,皇帝派郑和作为使者,代表明朝皇帝与35个国家和地方进行交往,把友好、和平、文化交流的信件带到亚洲各地、印度洋、非洲各地。郑和是个政治文化人物,他本身是下西洋者的后代。中国政府在全国,特别在北京、南京、昆明举行会议,召开学术研讨会,举办文化艺术展览并在电视频道播放郑和崇高的精神和在历史上的地位,表现中国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尊敬。值得瞩目的是,他是穆斯林人物,我们认为郑和是有伊朗血统的人,是连接两大文明古国历史关系的纽带。无疑在银川举办这次研讨会,不仅为与会的科研成果做出杰出贡献,而且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通径,使伊朗和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发展。
宁夏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回族研究》主编杨怀中研究员致词说,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8年,访问亚非30余国,为明朝中国政府实现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与宗教之间的接触与了解,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外文明之间,实现了一次重要的历史性的对话,为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立下了奠基之功。作为中国的回族穆斯林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七下西洋,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是坚决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的民族,穆斯林民族是世界上酷爱和平的民族,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热爱和平的宗教。郑和七下西洋蕴藏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宣扬郑和所奉行的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思想,服务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郑和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穆斯林民族的骄傲。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常务副院长任维桢教授代表协办方致词说,今天是郑和航海600周年,全国各地将举行各种形势的隆重纪念活动,今天在银川举行这次盛会,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宣传和纪念郑和的辉煌业绩,对我国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政策,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必将进一步推动郑和研讨的国际化进程进程。
2005年7月1日上午至2日下午,此次研讨会进行了大会主题演讲和大会发言,伊朗穆拉·萨德拉哲学研究基金会主席、穆拉·萨德拉伊斯兰哲学研究所所长赛义德·穆罕默德·哈梅内伊教授和巴基斯坦前首席大法官、国际伊斯兰大学校监哈利伦·拉合曼·汗先生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其他与会的30多位中外学者按“郑和航海与时代精神”、“郑和与和平外交”、“伊斯兰哲学思想研究”、“多元文化之间交流”、“回族穆斯林研究”等六个专题作了大会发言,评议人对每位代表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评议。
2005年7月2日下午,在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雷兴魁研究员的主持下,此次研讨会在宁夏大学举行了简短的学术阶段闭幕式。宁夏社会科学院院长吴海鹰博士代表组委会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认为在大会的研讨中,中外学者以文明的交往与对话为大的学术文化背景,突出时代研究的主题,采用新材料、新观点、新视角研究问题;有史实的研究,也有材料分析,有理论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反映了这次会议的学术深度和水平。此次研讨会这次会议达到了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促进合作的目的,是一次成功的、学术水平较高的研讨会,而且,本次会议自始至终使用双语:汉语和英语,使这次会议成为一次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同时,认为此次会议虽然时间短,但紧张有序,求真务实,收效显著。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马平所长和全体科研人员为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处为会议的筹备、召开也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文化参赞阿高杰利博士曾于2005年4月专程来银川商谈合作事宜,对此次会议给予高度重视;各位代表冒着酷暑、不辞辛劳、踊跃参会,保证了会议的学术水平和影响。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伊万·卡尔切夫教授代表与会的外籍学者致答谢词。他说,能参加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性会议,感到非常的荣幸。这次会议是我们以后广泛合作的基础和起点。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关系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中国和保加利亚,同时,希望索非亚大学与宁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www.daowen.com)
2005年7月3日,此次研讨会组织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赴宁夏纳家户清真大寺、纳家户中华回族风情园、洪岗子拱北等地参观考察,领略了宁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7月3日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宴请了与会中外代表。
2005年7月3日下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马启智和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王正伟在国际饭店会见了此次研讨会的部分与会的中外著名学者,并与伊朗穆拉·萨德拉哲学研究基金会主席赛义德·穆罕默德·哈梅内伊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会见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王正伟出席了宁夏社会科学院与伊朗穆拉·萨德拉伊斯兰哲学研究基金会合作意向签署仪式。
此次郑和下西洋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受到中伊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媒体的高度重视。伊朗对外广播电台华语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中广网、中国交通报、中国西部网、宁夏新闻网、宁夏日报、新消息报、银川晚报等新闻媒体对研讨会进行了及时报道。同时,与会的知名的中外专家学者接受了许多新闻媒体的采访。
此次研讨会召开前的6月30日,由宁夏社会科学院牵头组织编撰的《中国回族百科全书》第一次编撰工作在银川召开,来自国内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部门从事回族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50多人参加了会议。
二
此次“郑和下西洋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是“郑和下西洋与文明传播”、“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与中国伊斯兰文明的关系”、“重振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经贸关系发展”、“文明对话”,研讨会秘书处共收到国内外学者提交的中英文论文80篇,学术著述约5种。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会前统一排版印制出《论文汇编》,同时正式出版了《郑和与回族伊斯兰文化》(吴海鹰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一书,及时发给与会的中外代表,得到代表们的好评。
中外代表们的论文和专题讨论的议题涉及了十分广泛的议题。具体而言,在7月1日至2日的学术研讨中,与会的中外代表们对“郑和航海的意义”、“郑和航海与穆斯林文化”、“中国文化与波斯—阿拉伯文化间的交流”、“伊斯兰教研究”、“文明对话”、“回族穆斯林研究”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研讨。
关于郑和航海的意义研究,南京大学华涛教授《郑和航海的世界意义——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郑和航海?》一文,认为郑和是中国明朝伟大的航海家,从15世纪初开始,他率领中国船队开展了中国航海史上最伟大的航行。郑和船队在7次航海中,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创举,如船队规模之大,组织之完善,大规模船队供应的完备,船队跨越几个大洋的航海的技术的高超,甚至外交方面的相对平和等等。这些在中国历史上都具有伟大的意义,也是我们今天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时,每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豪的,是值得我们纪念的。同时这些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当然也是人类历史上航海进步的伟大成就。云南大学肖宪教授《郑和——中国和平外交的先行者》一文,分析了郑和和平外交活动的内容和影响,认为开展和平外交,是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和活动。郑和船队尊重各地习俗,礼待各国统治者和人民,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开展平等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各国间友好关系的建立。郑和下西洋忠实地执行了明王朝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谱写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和平友好关系的新篇章,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郑和开创了中国“和平外交”之先河。宁夏社会科学院杨怀中研究员《番客东来与郑和出使西洋》一文,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唐宋回回民族的先民——番客们活动的延续,郑和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郑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回回民族的光彩。云南大学姚继德博士《郑和的家世与功绩》一文,对郑和家世、皇帝赐姓、乳名三宝的由来,及其在世界航海史和人类文明史上的特殊贡献,作了简要介绍,认为郑和船队的足迹遍及了上述亚非两大洲古代的30余个国家,与当地各国人民开展了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以朝贡贸易的方式,建立了15世纪东方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和平友好交往的国际关系体系,树立了人类历史上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光辉典范。同时郑和不仅属于中国,郑和也属于世界,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世界穆斯林的骄傲。云南民族大学马经教授《郑和下西洋给世界文明的启示》一文,从宗教对话的角度论述了郑和下西洋对世界文明的启示,认为600年来,亚非各国间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是郑和和平友好外交精神在亚非各国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亚非各国积极倡导和平共处,谋求扩大国际交往和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郑和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国外交思想的一贯精神,也反映了亚非各国外交思想的一贯精神。昆明市地方志办公室马颖生编审《孟席斯“郑和首先环球航行”新说的影响和学术之争》一文,以广博资料,详细评述了英国加文·孟席斯先生的“郑和首先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的惊世新说的影响、主要论点及围绕孟氏“新说”的讨论和争鸣。
关于郑和航海与穆斯林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宋岘研究员《郑和航海与穆斯林》一文,认为郑和与马欢系穆斯林出身,遂使郑和航海得益于穆斯林文化。由于马欢通晓阿拉伯语、波斯语等穆斯林国家的语言,因此,郑和一行同中国南海与印度洋沿岸上的各国穆斯林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交流,对明代中国认识了解当地的民族及其迁徙、宗教生活与民俗、物产与经济提供了真实的情况。这对中国与不同文化底蕴的其他国家的日后的和平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疆石河子大学龙群副教授《郑和精神与伊斯兰文明》一文,认为郑和航海过程中始终贯穿的和平、包容、友好的精神,不仅是伊斯兰文明中的相互包容思想的真诚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丰富与发展。郑和精神是伊斯兰教和平包容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凝聚与升华。宁夏社会科学院马广德助理研究员《穆斯林在郑和下西洋中的作用》一文,认为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中,穆斯林在决策、指挥船队和记载地理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缔结邦交、进行贸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也离不开所访穆斯林国家和地区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大力支持。宁夏社会科学院赵国军实习研究员《从穆斯林的角度看郑和及其航海事业》一文,从中国穆斯林的角度探讨了郑和及其的航海事业,认为郑和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七下西洋的事迹,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七下西洋所铸造的郑和思想和精神。郑和作为穆斯林他留给中国穆斯林和中华民族的这一笔精神财富,对于激发中国穆斯林热爱祖国、献身祖国、倡导和平、积极参与祖国的建设事业起到很好的鼓励和榜样作用,对于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屹立于世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于中国文化与波斯—阿拉伯文化间的交流研究,伊朗穆拉·萨德拉伊斯兰哲学研究基金会主席赛义德·穆罕默德·哈梅内伊教授《伊斯兰哲学与中国文化》一文,论述了伊斯兰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认为丝绸之路在过去连接了中国和中东及世界其他地区,这条道路不仅是一条运输货物和发展商业与物资关系的道路,而且也是建立各种思想、文化、科学、工艺技术与哲学和神秘主义等各种关系的一条路径,它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开启了许多民间心灵与爱的窗口,并使它们相互联系起来。丝绸之路虽然是一条商贸路线,但伊斯兰教的科学与文化就是通过这条路进入到中国来的,丝绸之路成了西方的文化命脉,通过它传递的人类文明,是深层次的。巴基斯坦国际大学校监哈里伦·拉合曼·汗《阿拉伯和中国之间的伊斯兰文明交流》一文,从唐宋、元、明、清和现代中国五个时期论述了阿拉伯与中国的伊斯兰文化的交流。暨南大学马明达教授和马建春博士《蒙·元时代的波斯与中国》一文,认为早在蒙古兴起初,即有波斯回回人进入漠北高原。大批东来,则是在蒙古西征时。元一统时,仍有许多波斯回回人东来。他们来自波斯所属各个地区,其中有军士、部族首领、工匠、商旅、教士、驱口、学者、医人等。而随着他们的东来,伊斯兰世界的学术、技艺等亦随之传播到元朝,因而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王建平博士《波斯文化和中国穆斯林社会》一文,论述了波斯文化对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影响,认为中国伊斯兰教是中国文化和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深受波斯文化影响的中亚文化的融合、交互作用的产物和结果,是中国穆斯林和伊斯兰世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英知大学松本耿郎教授《波斯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穆斯林》一文,论述了中国文化与波斯文化的交流,认为波斯文化保存在中国穆斯林的社会之中,就像把它比作被隐藏起来的珍宝一样,它有助于使得在中国与伊朗之间的这种雄厚的文化纽带复兴起来。在当代,当中国与伊朗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日益得到加强之时,对于中国穆斯林的文化传统所进行的评价,则更加有利于提高两国之间的互相理解。宁夏社会科学院丁克家副研究员《汉语语境中的文化表述与中伊哲学的交流——论<勒瓦一赫>和<真境昭微>的中伊哲学思想的融通》一文,认为《真境昭微》是刘智对伊斯兰教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诗人阿布德·热哈曼·贾米的(Abd al-Rahman Jami, 817-898/1414~1492)的《勒瓦一合》(Lawa’ih)的译介。《真境昭微》既忠实于原著,又以中国穆斯林的聪明才智超越了原文的文本,进行了汉语语境中的创造性表述和和中国哲学范畴的恰当转化。从而以汉语的话语更直观的体现了伊斯兰哲学,特别是伊斯兰苏非哲学思想中“存在统一论”思想,以及苏非追求和实践自我超越和心灵升华的理想境界。在中国伊斯兰哲学、伊斯兰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更好地体现了伊斯兰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交流和融通,是人类智慧和思想间相互学习、理解、交流和对话的一幅历史风景画。西北民族大学丁俊博士《从中国波斯语教学活动的历程看中伊(朗)文化交流的发展》一文,认为我国各族人民开展的波斯语教学活动,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是我国外语教学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伊(朗)文化交流和中伊(朗)人民友好交往史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穆宏燕副研究员《融会贯通东方神秘主义——塞佩赫里思想研究》一文,分析了伊朗现代著名神秘主义诗人塞佩赫里的思想,认为塞佩赫里将伊斯兰文化中的“人主合一”、印度文化中的“梵我同一”、中国道禅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合一”充分融合在了一起,将伊斯兰教神秘主义、印度教神秘主义、佛教中的悲悯思想、禅宗思想,以及中国的道家思想充分融合在了一起。
关于文明对话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杨桂萍博士《伊斯兰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一文,就伊斯兰世界开展的宗教对话、对话的障碍以及对话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认为宗教对话作为达成理解、减少冲突和增强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具有重大作用,体现在:第一,有助于消除恐惧与误解,促使彼此更好地理解。第二,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在保持各自信仰、实践的独特性的同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第三,在对话的基础上彼此有更好的自我理解。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伊万·卡尔切夫教授《伊斯兰教在文明对话中的贡献》一文,认为文明对话是强调要在全球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社会,伊斯兰教在当代对于发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所做出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江苏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米寿江教授《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与儒学文明》一文,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南京地区伊斯兰教金陵学派的学者在保持伊斯兰文化特质,坚持伊斯兰教基本教义原则的前提下,做到“不背乎教,亦不泥乎教”,不断融会、贯通、接受、吸收儒家思想,构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伊斯兰文化体系,为实现回回民族复兴,消除民族隔阂和民族偏见,促进了中国回族与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平等相处、友好交往和思想融合创造了条件。“金陵学派”倡导的“伊儒对话”及其实践,不仅在中国民族文明对话史上留下了成功的范例,而且对全球化条件下开展世界文明之间的对话也有借鉴意义。西北民族大学马明良博士《全球化背景下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一文,认为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和平问题、恐怖主义问题、新疾病(如艾滋病)蔓延问题、跨国犯罪问题等等;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助于构建“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新秩序;有助于寻求和建立全球普世伦理和有利于这两种文明自身的发展和繁荣。伊朗德黑兰大学白志所硕士《哈塔米的文明对话思想》一文,认为哈塔米的文明对话思想旨在抵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其核心就是倡导世界各民族和文明通过平等对话与沟通,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合作,营造一个和平公正稳定进步的世界。推进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文明对话有利于增进各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有利于各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求发展,建立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明多样化世界,让世界各国共享人类的文明成果,达到共赢的目的;有利于铲除暴力,建立公正、合理、和谐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关于回族伊斯兰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丁宏博士《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一文,认为从回族文化认同角度探讨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不仅可以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有较清楚了解,而且可以从现实出发,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并进而探求回族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宁夏大学马宗保博士《宗教社会学视野中的门宦》一文,从宗教社会学角度对门宦制度及其内在结构等做了新的解读,认为门宦是苏非导师及其追随者为了有效实现与宗教信仰相关的一系列特定价值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结构比较严密的制度化群体,是由文本化的宗教思想、模式化的宗教仪式和层级化的教权组织等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门宦是一个开放式的社会文化系统,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外部引导或自我调适而发生变迁。西北民族大学郝苏民教授《回回人的世界:语言、文明、交融的轨迹——人类学的视野:“父母语”和“河州花儿”语言的两个个案》一文,以“父母语”和“河州花儿”语言的两个个案为实证,从语言人类学的视野对回回人文化变迁进行了观察和思考,认为回回人、东乡保安撒拉等等穆斯林民族,有鲜明的特质文化,且有史以来就表现出勇于文化接触、沟通、变迁、互化的文化气质,她文化母体中的大气、宽容、兼容、顺存等品质在“异质”的外貌中始终是她的主体形态。西北民族大学杨文炯博士《哲麻提(Jamaat)、稳麦(ummah)与汉文化语境下的族群认同的建构——回族形成的历史人类学解读》一文,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对回族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认为回族的形成是以稳麦(Ummah)为民族文化范式,在异质的汉文化的宏观语境下,在不同族群的互动以及国家力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民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丁明俊编审《阿拉善草原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一文,着重对蒙古族穆斯林的历史来源、伊斯兰教在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中的传播与发展、蒙古族穆斯林的族群关系及民族认同进行探讨。同时指出这部分特殊群体除是我国蒙古族的一部分外,还具有中国穆斯林的民族属性。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研究》编辑部马金宝副编审《中国回族穆斯林对外交往活动的几个历史片段》一文,论述了历史上中国回族穆斯林对中国对外交往所作的贡献,认为回族穆斯林对祖国各项事业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它本身所拥有的两大文明的优势,积极进行对外交流与交往的历史传统,直到对外开放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广阔的对外交往的空间,若予以足够的重视,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继续为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次国际研讨会是一次学术水平高、学术平台较宽泛的学术盛会,对我国“郑和学”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定作用。同时,此次国际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伊朗两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