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明对话:郑和与伊斯兰教

文明对话:郑和与伊斯兰教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伊斯兰教和西方文明以及儒家思想南京大学伍贻业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同其他两个宗教——佛教和基督教相比较,伊斯兰教可能是世人对其知之甚少的宗教,甚至连一些穆斯林也有知之不确的情况。伊斯兰教是一个讲究清真的宗教,他的身体中的一部分必须严格保护和掩盖的。教法规定羞体的暴露是对人格的最大践踏,对神的亵渎。穆斯林认为伊斯兰教法是真主降示的神圣命令的总和,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永无谬误,亘古长存。

文明对话:郑和与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和西方文明以及儒家思想

南京大学 伍贻业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同其他两个宗教——佛教基督教相比较,伊斯兰教可能是世人对其知之甚少的宗教,甚至连一些穆斯林也有知之不确的情况。美国著名阿拉伯史学家希提(PHILIP.K.Hitti)就曾经感喟过,我们对于北极和南极地区的了解,已经开始超过我们对于阿拉伯地区的了解。的确,对于这种情况的生疏和淡漠,甚至可以看作是今天西方世界同阿拉伯——伊斯兰世界造成紧张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虐囚事件”,全世界都在谴责美英联军这种违反人道和侵犯人权的恶劣行径。其实,从伊斯兰教角度看,比这严重得多了。伊斯兰教是一个讲究清真的宗教,他的身体中的一部分必须严格保护和掩盖的。宗教上叫“Aurat”(羞体),指成年男性肚脐以下,膝盖以上;妇女除脸、手、脚外所有的部位。教法规定羞体的暴露是对人格的最大践踏,对神的亵渎。《古兰经》(7:27)上说,当初魔鬼伊不劣斯(撒旦)就曾经引诱人类始祖亚当、夏娃,扯下他(她)们的衣服,暴露他(她)俩的“羞体”,使他们离开乐园。这是与宗教不可戴天的魔鬼行为,他造成对全球穆斯林精神的伤害是很难愈合的。还有,美军对于什叶派圣城纳杰夫的进攻和轰炸,也是不知道什叶派对阿里及其圣陵的崇敬程度。在有些什叶派看来阿里比穆圣更显重要。我想如果当初美英联军或拉姆斯非尔德之流,稍有宗教知识和修养就绝不会干出这种令世界12亿穆斯林发指的事情来。

何谓伊斯兰?

19世纪中叶,《共产党宣言》诞生,曾引起了全世界的一片惊慌。其实,当时究竟有多少人知道共产党!伊斯兰当然不能同共产党相提并论,但是今日世界上,谈伊斯兰色变的情况是差不多的,究竟有多少人知道伊斯兰为何物!

近年,国内有许多刊物和大小书籍介绍伊斯兰,我都读过。但这些读物都是从常规入手,如伊斯兰有五大信仰(依玛尼):信仰真主安拉(Allah)、信仰古兰经、信仰天仙、信仰先知(穆罕默德)、信仰末日审判。也有的再加一条信仰前定——一切皆由安拉预先安排。这些信仰中首要的重大信条是清真言:除真主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真主的概念是最高的。在伊斯兰的教义学上,真主是唯一的,实在的;又是无形、无象的。是创造者,全知全能的,自我存在;既不生育,也不被生。伊斯兰教就是服从真主意志的宗教。还有穆罕默德在宗教上的地位,他是真主派遣的使者——先知,是人类的警告者,是真主意愿的传达者,他是很长的先知名单中最后一名(封印)先知,因而也是最伟大最正确的先知。但他是凡人,有生有死,有爱有恨,有人间的七情六欲。他唯一的奇迹,就是接受古兰,传达古兰。古兰中国称《古兰经》,这是“天启”。是真主通过梦中的启示(默示),或者通过奇迹的显示,或者通过天仙迦伯列的传达给穆罕默德。古兰是真主的语言,不是被创造的。百分之百的真理,永垂不朽。五大信仰以外,还有五项宗教义务(教条):首先是信仰的表白,中国穆斯林称为“念”。每个穆斯林都必须会念“清真言”,并且一生中至少有一次需要当众表白。从出生到临终都要记牢、宣扬、奉行,这是检验是否穆斯林的标准。其次,每天礼拜五次,并且方向要朝着麦加的克尔白清真寺(中国的朝向为西方)。礼拜的仪式是法定的,五次都不完全相同,但都有立定、鞠躬、跪拜程序。礼拜者都必须是清洁者(沐浴、换衣),都必须用古兰的语言(阿拉伯语)诵念。当然,除了每日五次的礼拜外,还有星期五的聚礼,每年的若干次的会礼,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等。礼拜是为了社会平等和团结一致,用这种兄弟关系替代原先阿拉伯民族过分重视的血缘关系。这是穆斯林有战斗力的一个因素。再次是施舍,救济穷人,这是一种自觉自愿慈善行为,宗教上叫“天课”。过去有明确的份额(2.5%),现在就凭穆斯林的良心了。后次是斋戒。伊斯兰有自己的历法(希吉来),每年的九月份(赖麦旦)是斋月。在斋月里,自黎明到日落,必须戒除饮食和性交。这是锻炼意志的一种机会。最后为朝觐。穆斯林不分年龄、性别只要身体健康,经济许可都应该在一生中至少朝觐麦加克尔白清真寺一次。朝觐者必须受戒,不穿缝制的衣服,完成一定的功课。每年至少有200万穆斯林到麦加,从国王到乞丐;也不分种族、肤色、教派,都着一色的衣服(戒衣),住帐篷和露宿风沙中,绝少发生斗殴和偷盗事件,这实际上是一种力量的显示。

这样介绍伊斯兰教固然很好,但它并没有释去许多非穆斯林心中的疑虑。因为任何宗教几乎都有自己的创世说以及各种严格的教仪、禁戒和教条,但为什么伊斯兰教在世界上对教徒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其精神的感召又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对世界历史造成难以想象的冲击。这方面,我想谈谈个人的看法。伊斯兰教除信仰和教义外,还有自己的Shariah(沙里亚)。阿拉伯文原意是“道路”或者“行为”,是“通向水源地之路(沙漠居民对水特有感情)”。中国转译为“穆斯林法”或者“教法”。穆斯林认为伊斯兰教法是真主降示的神圣命令的总和,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永无谬误,亘古长存。这是安拉意志的体现,穆斯林只有发现、理解和执行这些神圣法律的义务,没有怀疑和抗拒的权利。教法规范了穆斯林的全部生活,包含了婚姻、朋友、家庭、遗产、契约、承继和财产转移等法律制度;不仅如此,它还包含了商法,刑法和民法系统的若干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包。这是一部“私法”和综合性质的法规。教法对穆斯林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中国人都知道教法规定穆斯林禁食猪肉,如果一个教徒违反了这条禁令,想想看,会遭遇什么样结果!又例如教法规定凡参加圣战而死亡的人,无论生前犯多大罪过都可以得到赦免,并进入天园。尽管在历史的发展中,由于教派林立,由教法产生了教法学,并有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系统教法,内部又分成若干大大小小的教法学派,但是各类教法学派其内容有总体一致的地方,它在伊斯兰教广大的穆斯林教徒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容忽视和不可低估的影响。全世界的穆斯林都接受教法的约束,并生活在遵守不同教法学派的环境里。这是它同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伊斯兰教既是一种宗教,但就其内涵又要远比一个宗教丰富和深刻许多;它虽不是一个民族,但在呼唤斗争、寻求合作上,有时往往又超过同一个民族所能发挥的作用。我曾经将伊斯兰教做过这样的界定:伊斯兰从来不是一个民族,甚至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宗教。伊斯兰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制度,是地球上一部人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是彼此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和合作奋斗的凭借和媒介。伊斯兰的内涵要远比一个宗教的内涵丰富,深刻的多,尽管伊斯兰的确是当今世界性的宗教。至今我对这个认识并没有改变。我认为伊斯兰教在今天世界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同这个很有关系。

西方和伊斯兰教的对立

“9.11”事件以后,西方甚嚣尘上的舆论认为,伊斯兰就是恐怖。虽然主流舆论口里不这么说,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布什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他要发动一场现代的“十字军东征”(Crusades)。明白无误的把这场灾难同伊斯兰教相提并论起来。今天西方掌握着世界80%的主要舆论媒体,多数人们受这种思想干预。舆论是一种可怕的武器。说伊斯兰教就是恐怖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自从苏联解体以来,伊斯兰教愈来愈在世界上同西方文明处于严重对立的状态,这也是事实。西方文明概而言之就是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加上基督教的文明,特别是新教文明。真的伊斯兰同西方文明不共戴天吗?按汤因比的说法人类存在过21种文明,现在世界上也还有七八种文明。真的文明之间不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吗?我是不赞成“文明冲突论”的。依我看,文明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并不存在对抗性的冲突。如果承认有这种对抗性,就等于承认文明之间有高下优劣之分,就会造成人类种族、宗教和文明间的仇恨和战争,世界便永无安宁之日了。但是,在实际上世界上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民族和宗教矛盾,而且愈演愈烈,形成冲突和战争。二战以后人类历史存在着局部冲突和战争有千余次,其中80%——90%是民族和宗教的战争,又以伊斯兰为一方的冲突占多数。这又怎么解释?我想就以伊斯兰教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为例说明我自己的观点和观念。

伊斯兰教始传于7世纪阿拉伯半岛,这是世界上一块不毛之地,我曾去过那里,你真会怀疑是否站在荒漠的月球上!然而,经过穆罕默德努力,在他逝世不到一百年,四大哈里发时代以后,很快建立了两大伊斯兰王朝——倭玛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它的版图从比斯开湾和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到印度、中亚乃至中国西部边境;从咸海到尼罗河和北非。形成了雄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广袤的帝国里居住着穆斯林各种民族人民,从阿拉伯和波斯人到中亚突厥各族、印度和北非以及西班牙裔居民。他们共同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种文化已成为东方——波斯和印度文化,西方——希腊和罗马文化遗产的当然继承者和发扬者。特别是从9世纪到13世纪帝国覆灭以前,尤其是9——11世纪期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世界上的顶级的文化。那时世界各地居民提到这种文化就想象今日大学校园里提到美利坚的科学技术文明那样,心存羡慕,向往不已。因为世界上最好的图书馆、大学、天文台、医院都在这个地区。巴格达(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出现在这座城市)、开罗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巴格达智慧宫藏书200万册,每个居民可以出借200册图书。开罗法蒂玛图书馆藏书100万册。科尔多瓦图书馆藏书70万册。阿拉伯语成为帝国境内通用语言。在这块大地上凡是信奉伊斯兰教,会说阿拉伯语,会写阿拉伯文,便都算是阿拉伯人;不论他原来的民族成分如何。所谓“阿拉伯医学”“阿拉伯哲学”“阿拉伯数学”,并不是指阿拉伯半岛居民创造发明,而是指用阿拉伯文写作的文献,著作人是生活于伊斯兰教帝国版图内的波斯人、叙利亚人、埃及人甚或是印度人。以后发展到也不论著作人是基督教徒、犹太人或穆斯林。伊斯兰是一种宽容的宗教,伊斯兰也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明。希腊的欧几里得几何学、托勒密天文学和阿基米德的物理学都有阿拉伯文的译文,有的还不至一种。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其他人的各类哲学、伦理学修辞学逻辑学著作,都有经过阿拉伯人考证,勘误和诠释的译本(类似中国传统的经学)。传述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创作,有点像孔子的“述而不作”。更何况这些翻译、校勘的作品,已由阿拉伯人的智力加以重大发挥和改造,增加了许多新颖的贡献。西方人曾经感叹希腊罗马花了好几百年才发展起来的东西,阿拉伯学者在几十年内就把它完全消化了。世界文化好比一条溪水,这条溪水来源于古代埃及、巴比伦、腓力基和犹太;溪水注入希腊、罗马,然后以希腊、罗马文化形式,流于近东;再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形式通过西班牙和地中海上的阿拉伯人,又重新流入欧洲。欧洲的文艺复兴接受了这种滋养,而现代的欧美又接受了文艺复兴的滋养。那时的欧洲正处在荒蛮榛狂的黑暗之中,蛮族入侵灭亡了西罗马并把欧洲弄得疲惫不堪,四分五裂。欧洲的诸侯们(他们不少是今日西方王室的先祖)盘踞在碉堡里大字不识—个,封建领主的马厩里堆放着腐烂发臭的希腊罗马先贤的著作。唯一有文化的阶层——耶稣教士也只能教些简单的拉丁文字母或者讨论诸如“一个针尖上究竟能够站立几个天使”这类荒唐的问题。彼德拉克《十日谈》里描写的荒淫无耻的故事是绝对真实的。伦敦巴黎怎么能同巴格达、科尔多瓦相比!当伦敦城连一盏路灯都没有的时候,科尔多瓦已有用名贵石材铺砌的街道,毗邻房屋里射出的灯光,把大街照得通体透明。巴黎下雨天如果有人竟敢出门,大街上的烂泥会使你双脚陷到踝骨,而此时巴格达城已有三套城墙,四道城门和四条宽敞的大街。城外码头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从中国大船到本地的羊皮筏子。城里有几十间公共澡堂,无论刮风下雨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欧洲黑暗的隧道在13世纪终于走到了尽头,早期的文艺复兴开始了。人性复苏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被重新认识和发现了。但是欧洲到那里去寻找希腊罗马文化!此时欧洲如饥似渴的接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西班牙托利城几个世纪都是欧洲学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中心,大量的阿拉伯文本被翻译成拉丁文和西方各种文字,欧洲各大学以此为教材长达五世纪之久。尼克松说过一句公道话:“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蒙昧状态的时候,伊斯兰文明正经历着他的黄金时期,几乎所有领域里关键性进展都是穆斯林在这个时期取得的。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之所以眼光看得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的肩膀上。”没有阿拉伯的文明当作桥梁,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吗?如果当代西方政治人物能够铭记于斯,西方同伊斯兰的冲突何至于弄成今天这样吗!以后的历史更加加速了两种文明的互不理解。从15世纪西方人开始发现新航路认识新世界第一天开始,西方就没有停止对阿拉伯——伊斯兰地区的疯狂掠夺,恩将仇报。Great Geographical Discoveries(地理大发现)本身就是一个奇怪的字眼。地理怎么能说成是被发现了呢?仿佛那片大陆没有生灵?地球本是椭圆的,没有那一点可以被认为是固定的中心,但是西方人非但定下了中心,靠近他们的是近东,稍远一点的是中东,再远一点的就是远东。东方人没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存在。“东方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马克思)。一边是西方人——这是理性、宽容大量、合乎逻辑、有能力、保持真正的价值。另一边东方人则什么都不是。如此霸道的理念,产生惨绝人寰的实践。18、19、20世纪是西方和欧洲大发展的时代,在那里集中了全世界主要的物质财富,人民的生活相对富裕优容。这一方面当然是那里的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但是不要忘记,如果没有包括伊斯兰——阿拉伯广大地区的亚非拉人民的血汗,欧洲的“天堂”是建筑不起来的。三百年间西班牙从美洲运回的黄金就有250万公斤,仅18世纪从非洲贩运到美洲的黑人奴隶(他们有许多虔诚的穆斯林)就有1500万,而每贩运一个黑人至少有五个黑人会在运送途中死亡。17世纪欧洲和非洲的人口相近,大约同是1亿余人,到19世纪,欧洲发展到两亿六千万,而非洲降至9500万。多么残酷的事实!西方编年史学家戈马拉说:“创世以来最大的事件,除造物主的降生以外,那就是发现新大陆了。”西方曾有36个国家向联合国提议于1992年10月12日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与此同时,亚、非、拉许多民间团体则联名希望对7000万土著居民死亡负主要责任的哥伦布进行审判,估计赔偿金是8750亿美元。我们不应该煽动仇恨,但如果小布什和拉姆斯非尔德能平心静气的想到这些,这些世世代代的恩恩怨怨的仇恨是不是应该有一个结束的时候。二战以后许多阿拉伯国家独立,善良的阿拉伯人在民族主义的领袖的领导下曾仿效过西方建立代议制政府,或学习苏俄建立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然而没有一个国家成功的。经济上积贫,政治上积弱。昔日的民族主义领袖许多堕落为独裁者(萨达姆就是例子),干部贪污腐败,人民暗无天日。西方没给过一点帮助,并且吮精吸髓地掠夺他们的资源以发展自己的“文明”。人民除了从昔日伊斯兰——阿拉伯帝国的光辉中寻找寄托,还能有别的什么寄托!这就是造成伊斯兰教与西方文明冲突的历史原因。今天,恐怖主义虽然打着伊斯兰旗帜,其实从教义上他们远离了伊斯兰,因为伊斯兰反对自杀,自杀的人不能进入天园;伊斯兰也反对滥杀无辜,主张不能过分。恐怖主义并没遵循依斯兰教义教法。我历来主张世界上各种文明都有存在理由,都不应避免共存原则。我们需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精神和富不忘贫、强不凌弱的反省精神,不同文明虽然会呈现趋同的态势,但差异也永远不会消失。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不同文明的不同不会造成冲突;造成冲突的是人们对不同文明的态度。君子不夺人所爱,君子应成人之美,这样世界就会太平。

伊斯兰教和儒家文明(www.daowen.com)

中国的伊斯兰教情况怎样?这是大家关心的另一个问题。

中国约有2000万穆斯林信徒,基本上是少数民族,即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兹别克、保安和塔塔尔。回族约占穆斯林人数的一半,他们使用的是汉语——兼或杂有少量的经堂语。居住状况是大分散、小集中,所以全国各省、市、县基本上都有他们的踪迹。这是一个同汉族较容易沟通,同其他信教民族又有着信仰上的共同感情的群体,解决回族问题是解决中国伊斯兰教问题的一把钥匙。其次是维吾尔民族,约占三分之一强,居住比较集中,操阿尔泰语系,同中亚突厥各民族有着广泛的联系。发展经济和教育是解决我国西部民族和宗教问题的重要环节。经济上去了,教育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真正解决了。民族间的事实不平等妨碍了民族和宗教问题的解决。

2000万穆斯林同13亿中华民族人口相比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在穆斯林世界也算是一个“巍巍大国”了,有一定的发言权。

伊斯兰教同佛教、基督教一样是外来的宗教。佛教释迦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一般说法,中国直到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年)才正式遣使西域访求佛法,其间相距六七百年之遥。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之际,基督教支系聂斯托里(Nestorians),中国称为大秦景教直到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才在长安树碑立寺,其间相距也有六七百年之遥。而伊斯兰教兴起于七世纪初,一般认为唐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国始遣使朝献”,双方就发生联系。依上论,伊斯兰在正式建元29年以后就进入中国。三教相较,伊斯兰教迅速进入中国的特点是异常的明显。同时,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其宣扬和传授宗教的目的十分明确,无论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白马驮经”的故事,或是唐代阿罗本诏封“镇国大法主”,元代的罗马教皇特使约翰·孟德高维偌被授命为“汗八里总主教”,明代的利马窦儒衣儒服传教,传教心切,目标明显。而唯独伊斯兰教来到中国是和平的和静悄悄的,商业贸易曾经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起过先锋作用。早期伊斯兰的教众基本上是来华经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商人,当然也有少量的从事文化交流和宗教宣传的学者和官员。在中国的穆斯林通常群聚而居在一些重要城市和港口,为了保证他们宗教生活和特殊的生活习惯,他们在居住地方建立清真寺,于是清真寺周围又成为聚集的区域,唐宋史书上称作为“番坊”。一般说来,他们不向外人宣教传教,也不动员附近汉民入教,年复日久,与汉民友好相处。他们中间一些人或与当地汉民通婚,繁衍子孙,通婚是他们扩大信教范围和信徒数量的最自然方式。所以,伊斯兰教传入是在互不戒备互不防范友好氛围下进行的,唐宋两代基本上是这种情况。虽然也有从侨居而成为土生蕃客,甚至与汉民生儿育女等事情发生,他们的“侨民”身份也逐渐模糊。他们可以说是日后回族形成的最早源头,回族的先民。元朝诞生了,这种局面有所改观。元朝蒙古军队在征服中原的同时,也席卷了西亚、中亚,并带来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兵丁,“探马赤兵”有许多就是这样的部队。在元朝政权稳定以后,最初他们“上马则备战,下马则屯集养牧”,后来又通过“随地入社,与编民等”进入农村经济生活,深入农村社会,与土地结合,牢牢生根。这样中国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不仅在城市和港口存在,广大农村、农业社会也有了他们的足迹。元朝政权存在期间他们社会地位是仅次于蒙古人的色目人,有许多特权,能够保持着中亚、西亚各民族和种族内部的细微差别,不易同化和合作;等到元朝失败,新的汉族政权——明朝成立,特权消失了,明初政府又不允许“胡人自相嫁娶”。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于是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和一个新民族——回回民族的诞生、凝定和巩固便在元明之际加紧步伐。在这个时代里,他们有些融合为汉人,也有些将汉人融合进来,原先那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各色人等——尽管种族有差、语言有别、社会地位和生活习惯不尽相同。但是作为穆斯林,他们的信仰是共同的,精神是相通的,再经过历史岁月的积淀,最后一个共同民族心理素质在酝酿成形,而一个既是穆斯林又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伊斯兰也逐步奠定。这是继唐宋以后中华民族一个精彩纷呈的时期。伊斯兰教是怎样逐步中土化并同儒家文明适应共存?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很长时期都是各守“番坊”或“教坊”而相安无事,并无派系上纠葛。虽然大多数是正统的逊尼派,遵守多数派的哈乃斐教法,但是对于其他派系教法也是尊重和团结的。对十叶派的习俗、节日,也常是一视同仁。这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好传统。虽然明清以后在西北地区出现了门宦制度,又有新老教派发生,这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将随着封建社会消失而统熔。清代几次回民起义,新旧对立,主要是由于清朝统治阶级的介入。与此同时一种积极的现象诞生,这就是伊斯兰教学派的诞生和出现,他带来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加速。

明朝嘉靖年间陕西渭城大阿訇胡登洲从麦加朝觐归国,提倡宗教教育,在清真寺内建立经堂学校,并集中人才研探伊斯兰教经学。嗣后在不同地区出现风格各异的学派,如陕西学派、山东学派、云南学派、金陵学派。各派精诚团结,常有师徒关系,切磋琢磨,并把伊斯兰教本土化推向高潮。

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中国伊斯兰教主要在西部,东部的穆斯林是从西部迁徙过来的。其实,元代“回回遍天下,江南尤多”。明初南方穆斯林相对集中,中国西部穆斯林常常是从江南迁徙过去的。东西两部穆斯林各自负担不同重任。西部穆斯林集中,信仰程度弥坚,意识形态凝定,这是伊斯兰教发展的基础,没有西部就没有伊斯兰教的今天。但在东部,特别是江南,由于经济文化发达,受教育程度高,知识分子集中,儒家意识形态深厚,近代经济开始萌蘖,中国伊斯兰教不可能是阿拉伯、波斯或中亚伊斯兰教原封不动的移入,必须造就一个本质上是伊斯兰教、但又能为中国文化所适应和容纳。东西两地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17世纪前后,伊斯兰教发生了一次所谓“以儒诠经”活动,倡导者基本是“金陵学派”人物,如王岱舆、张中、伍遵契、刘智,这些人出身穆斯林名门世家,精通伊斯兰教义和阿拉伯语、波斯语言(有的还会拉丁语),又有儒学功底,许多人有科举功名,如秀才、举人、进士身份。他们在其他学派支持下,努力把伊斯兰教同中国传统思想结合起来,用儒家经典语言诠释伊斯兰教的宗旨,结合国情,希望造就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他们的著作曾经译成世界各国文字;由于他们通过阿、波语言了解外部世界,了解希腊、罗马和印度文化。又精熟儒家经典和宋元理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只是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者不通伊斯兰教,错误认为“教本僻谬,乃杂援(儒)经义以文其说”、“回回小学,根抵先非,巧为文饰也”(纪晓岚语),致使中国人的这部分智慧,没能引起人们足够注意和重视。多可惜呀!

我想简单介绍儒家思想同伊斯兰教的结合。首先,伊斯兰教同犹太教、基督教一样是一神思想的宗教。真主安拉是唯一必然的存在和实有,它创造和主宰了世界,穆罕默德虽贵为至圣,也只是真主麾下一名使者,是人,不是圣,也不接受膜拜。所以穆斯林除真主以外没有任何膜拜对象。同时真主无形无象,绝对唯一。“谁以物配主,谁就犯了大罪。”(《古兰经》4:28)真主无所不在,但又无迹可寻,不是人的视、听、感能够具体规范的。这在重视具体形象而又务实的中国民众中很难理解,但是在中国先秦诸子文献和宋儒理学中,却又能找出不少相同之处。《道德经》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也具有“无名”(不可形容)性质。六朝玄学说,世界在“无中生有”中产生。而“无”也是看不见,听不到,不具物质属性。“不温不凉(无触感),非宫非商(无声觉)”(王劭)。到了宋儒理学,更是如此。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世界。太极是无始无终无声无息,但它是万物之本源。两种文化的沟通是很容易的。金陵学派门便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共生的。其次伊斯兰教“认主独一”是绝对严格的。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宋儒也认为,万物由一(太极)而生。但是中国哲学中有中介,如二、三,如阴阳、五行等。中国伊斯兰教思想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一生世界”主题中,提出了“三一”说(刘智),即真一、体一、数一。真一是真主,真主是创造宇宙并翱翔宇宙之上的超然实有;数一是真一的影子,仿佛是镜子里反映出来的幻有,万物就是从数一中流溢出来的;至于体一和万物则是一件事物的两面,可以认作为是万物。这样,真一是真而实有,数一是真而幻有,体一是幻而真有。一是数(万物)的本质,数(万物)是一的形式。这样世界便告成了。再次,真主创造宇宙,而真主又是无形无象的抽象。传统中国哲学没有创世说,但《中庸》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什么?《中庸》说,中也者,喜怒哀乐之末发;和也者,发而皆中节也。喜怒哀乐不也是无形无象吗?再次儒家强调诚“不诚无物”、“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诚其实是儒家思想中最富于宗教意识的字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至诚上可通天,下可泣地,还可以动鬼神。诚也是无形无象,是人间真挚纯洁的感情,是世界的结晶。这样一神思想的真主安拉抽象概念便成了中国哲学中精致的精神意识。伊斯兰教的信仰在中国成为一种细腻的理性认识,将宗教信仰的对象哲学化,以理性论证信仰,移哲学入神学的框架。这种本土化作法很值得中国哲学界和伊斯兰教世界认真研究。它对教内而言,是教义的宣传和延伸,维护中国穆斯林的信仰;对教外而言,是增强外部的理解,扩大影响,使汉族人民认识理解和同情伊斯兰教。这种富有特色的伊斯兰教义是儒教化了的中国伊斯兰教,抑或还是伊斯兰化了的儒家思想,我看可以研究。依我看,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思想与其说是儒家化了,倒不如说是在化儒家了,因为他们的神学内核并无变动,可以认作是伊斯兰世界各类不同思想派别认识的一种,应当在伊斯兰世界思想史上占一席位置。

神学思想以外,在伊斯兰宗教伦理道德部分,中国伊斯兰则具有了浓厚儒家色彩,乃至儒家化了。伊斯兰教不膜拜真主以外任何人与物,在中国封建社会显然行不通。他们认为“君者主之影;忠于君,即所以忠于主”。又谓“王者,代真主以治世者也。王者体主,若影之随形”。“念主而忘君,非念主也;念君而忘主,非念君也”。这样就解决了对君主膜拜的问题。旧时,清真寺前有一“万岁牌”、穆民礼拜前,向牌行礼,谓这是行国礼;然后就去礼拜,谓这是行教法。念礼斋课朝是宗教的五项功课,刘智认为“敬服五功,天道尽矣,敦从五典,人道尽矣”。如此宗教的五功便与君臣、父子、夫妇、昆仲、朋友的“五典”联系在一起了。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敬重双亲的孝道,则认为“人生在世有三大正事,乃顺主、顺君、顺亲、凡违兹三事,则为不忠、不义、不孝矣”。宗教伦理的儒家化,也就是封建化,从客观上讲,它使伊斯兰教得以在中国土地上生存和发展。当然,它也为维护了中国封建社会秩序,有精华,也有糟粕,然而它却提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从历史上观察,伊斯兰教曾与中国封建社会相适应过,在社会主义社会时代,我们积极探讨研究这一过程的得与失,完全可以推陈出新,扬长补短,克服消极,发扬积极,为今天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