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郑和研究
甘肃民族研究所 马亚萍
中国的郑和研究自1904年梁启超(笔名“中国之新民”)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在《新民丛报》1904年第3卷第21号发表为标志,揭开了中国人研究郑和的序幕,迄今有百年。“目前,综合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从1905年至今的一百年,郑和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或两个阶段四个时期:1905年至1934年,开拓时期;1935至1949年,新资料发现和研究,以及有关问题提出时期;1950年至1984年是对一些专题研究,进一步探索时期;1985年至2004年,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之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或1905年至1949年为第一阶段,1950年至2004年为第二阶段,其中再各划分为两期。”(1)中国郑和研究百年学术发展史,清晰地呈现出各个研究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研究热点及其研究的新进展,然而其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是在建国以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郑和研究步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郑和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支由老、中、青三代专业及业余人员组成的多层次的科研队伍,为其发展提供了人员保障;专业研究学术组织的建立、郑和研究学术研讨会的持续召开、《郑和研究》及《郑和研究简讯》的创办,为中国郑和研究提供了研究基地和学术交流平台,广阔的学术阵地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使之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中国郑和研究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前所未有的新人迭出、成果斐然的盛况,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学科、多角度、立体型的研究格局。
一、研究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至2004年,国内各级出版社先后出版各类专著及各报刊杂志共发表研究郑和的相关成果近2000余篇(部),约为20世纪80年代之前74年出版及发表成果总和的3倍多。尤其是集科学性、知识性、学术性和信息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郑和研究》自1985年创刊以来至2004年10月,“已出版了56期,其中包括4个专刊,开辟30多个栏目,发表国内外专家学者撰写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译文、纪念讲话、文学作品、科普文章等800余篇,近500万字数”(2)。综观中国郑和研究发展轨迹,其涉猎的内容极为广泛,有些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创新与学术价值。以下拟从中国郑和研究状况、不断拓展的研究领域、学术活动、研究组织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
1.中国郑和研究资料建设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各级出版社先后出版各类资料性的论文集、资料集多达20余种。多卷本的《郑和下西洋论文集》、《郑和研究论文集》、《郑和下西洋资料集》、《郑和·历史与现实——首届郑和研究国际会议集萃》、《郑和论丛——纪念郑和下西洋587周年学术讨论会》第一辑、《走向海洋的中国人》、《郑和与海洋》、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征文汇编《太仓:郑和从这里走向世界》等全面反映了国内郑和研究的成就。在中国郑和研究资料整理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当属1980年至1989年相继出版的由郑鹤声、郑一钧编纂的《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上、中、下),该资料汇编字数达百万,对国内郑和及其相关研究资料尽数收入,在整理汇编资料的基础上梳理了郑和研究史的轨迹。
2.深化了传统课题研究
在中国的郑和研究领域,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目的、性质、意义、终止原因及明朝的对外政策,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及与西方早期航海探险、殖民活动的比较研究等问题是中国郑和研究的传统课题,成为国内研究郑和的学者们关注程度最高的热点问题,超越了以往研究所涉猎的领域,内容更为广泛,使传统课题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在郑和下西洋目的研究方面,出版、发表的著作和论文为数不少,学者在研究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经济目的、政治经济双重目的、政治原因、踪迹见闻、耀兵异域、针对帖木儿帝国、建立回教同盟、稳定局势发展友好和加强文化交流为主等九种观点,迄今没有定论,仍在讨论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学科理论对传统课题所进行的探讨,为探讨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中国郑和研究的深入发展必将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3.开辟了新的领域
开辟了海权意识与郑和下西洋研究的新领域。如时平从中国古代的海权意识入手,分析了中国海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认为郑和下西洋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承接了元代向海外发展的继续,是中国不断认识世界及海权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向海外发展的一种努力和尝试,标志着中国的海权思想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结局影响着中国以后海权思想发展趋势(3)。该文从海权意识的角度探讨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意义及评价,体现了作者敏锐的学术视角和学术创新思想。
关于航海技术前人多有研究,但大多拘泥于解释的层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研究领域开辟了新课题,如将阿拉伯航海牵星记录与航海技术的比较纳入研究视角即是其中之一,孙广圻、陈鹰通过对中国与阿拉伯古代的牵星仪器、单位、记录、对象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在系统探讨了郑和牵星术中阿拉伯天文航海因素后,认为郑和下西洋时期所使用的牵星术既是中国古代天文航海技术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汲取了阿拉伯天文航海技术成分的产物。根据中国人的航海需要,结合中国人的航行技术特点,积极引进外来的先进航海技术,并对之进行改造、溶化、提高,正是郑和下西洋得以在世界航海文明史上展示其博大精深内涵的成功经验所在(4),该文从文化比较的角度阐述了中国与阿拉伯两大文化系统的相互交流与影响。颜夏梅从航海医学的角度研究郑和下西洋船队的编制和航海活动的特点;金秋鹏等运用摇摆性和振荡性原理研究郑和宝船,对宝船的可靠性、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张铁牛等从军事学角度对郑和船队编制体制、活动进行了研究;郑一钧撰写了系列论文总结了郑和下西洋对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认为郑和七下西洋前,进行了一系列的海洋调查活动,开辟了我国海洋调查之先河,下西洋时对旧船的更新改造及重点发展超大型船舶,发展江海直达运输,同时成功地解决了当时我国发展海洋事业的一系列战略性问题;以南海、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上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为重点,对当时我国向海洋发展的各个区带做了合理的布局。总之,这些学者将郑和下西洋由航海技术研究层面带入了全面的研究领域,他们的研究具有创新的意义。
4.老话题新突破(www.daowen.com)
在中国郑和研究领域,关于郑和的家世、宗教信仰、下西洋的目的、性质、远航中断的原因、明朝的外交政策及对南洋华侨的影响和与西方航海活动的比较等问题是其研究领域的老话题,但近年来这类老话题,取得了新突破,如关于郑和的宗教信仰问题研究,以往学者大多主张奉佛、崇道、信仰伊斯兰教并存,他的宗教信仰成分是多元的,但林松先生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郑和修缮佛寺和祷告天妃,或奉上意,或从下请,都是公事公办,绝非郑和本意,这是由郑和的身份和回族人特有的心态决定的,作为“哈只世家”后裔的穆斯林,郑和始终没有忘祖弃本,在尊重各宗教的同时,坚持崇奉的仍是他的祖先和世代承袭的伊斯兰教信仰(5),该文体现了作者不拘泥于成说的学术探索精神。关于郑和下西洋与西方航海活动的比较,打破了过去以航海时间早、规模盛、船舶多和人员众为主要立论的局面,进而从中西航海社会政治经济形态、航海政策、动机、科学观以及作用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比较研究。关于郑和出生时间,有学者根据多方面的考证和研究,提出郑和生于1374年,不是1371年的新观点;对郑和的家世、刘大夏焚毁郑和出使资料及其对促进南洋华侨发展等观点提出了质疑等等。
总之,学者们运用宗教学、民族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海洋学等学科理论,以多学科、立体交叉的研究视角所展开的老话题研究,极大地开阔了中国郑和研究的视野,将研究引入更为宽阔的学术领域。
5.研究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中国郑和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把通过研究、普及、宣传郑和下西洋的事迹来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作为其研究主题,尤其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郑和作为古代对外开放的先驱和象征,其内涵和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郑和研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学府、研究机构走向社会,从单纯的学术研究、政治教育走向与文化、经济、旅游等领域合作发展,凸显应用研究的特色,并逐渐成为其研究发展趋势。第二个亮点是文物考古资料的不断发掘,使得新发现的资料与传世文献互为印证,不断地推动中国郑和研究的发展,孟席斯提出的郑和船队首先发现美洲大陆的新研究观点,在世界范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中国郑和研究必将起到新的推动作用。
三、学术交流活动和研究组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郑和研究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持续不断的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组织的建立、学术规划与组织工作及科研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密切相关的。1986年,南京郑和研究会成立;1992年,昆明郑和研究会成立;之后,太仓市郑和研究会、长乐市郑和研究会等学术组织相继成立,其他相关学术团体的积极参加,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郑和研究的发展。1984年,成立了郑和航海研究基金会。郑和研究会成立后,基本形成了每两年举办一次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研讨会的定制,即1986年南京郑和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围绕着南京与郑和下西洋关系的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1988年南京郑和研究会与江苏航海学会、南京港口协会联合举办了郑和学术讨论会,以“发扬郑和开拓精神,振兴江苏海运”为中心议题;1990年南京郑和研究会与太仓县政协联合举办了全国性郑和学术讨论会,以“郑和下西洋在世界史中的地位”为主题;1992年,昆明市委、市政府组织的纪念郑和下西洋587周年活动;1993年,昆明郑和研究会筹办了“昆明首届郑和研究国际会议”。2005年是郑和首航600周年,早在2001年4月,胡锦涛就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做出“开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确定了“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主题,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从大陆到海外、从学术界到社会各阶层举办的各类学术和纪念活动,在营造浓厚的中国郑和研究社会氛围的同时,无疑对其研究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郑和研究发展历程,因从事该研究力量的广泛性,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中国郑和研究成果多、质量高,传统课题研究不断深化,老话题新突破,新研究领域不断开拓的局面,主要呈现出“传统课题纵深发展,研究领域不断开拓,研究队伍发展壮大,中外学术交流不断,研究方式有了改变”的新特点。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郑和研究领域,科研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必将使其取得更多更新的学术成就。
【注释】
(1)王健:《郑和研究百年状况述论》,载《历史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王健:《郑和研究百年状况述论》,载《历史学研究》2005年第2期,
(3)《郑和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第208页,第389页,第251页,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3年。
(4)《郑和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第208页,第389页,第251页,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3年。
(5)《郑和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第208页,第389页,第251页,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