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 王 锋
当世界变革的序幕尚未揭开之前,即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海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海上称雄的图景。这一光辉灿烂的景象,就是郑和下西洋。
一
公元1405~1433年,我国明朝回族穆斯林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远航,活跃在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直至非洲东岸,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郑和所完成的航海事业,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开辟了世界远航史的先河。今天,郑和离开人世已近600年,然而,对于当今那些对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文明的交往与文明的对话仍怀有真诚信念的人来说,他无疑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永恒的魅力。因为,郑和“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思想已深深凝固在海上丝绸之路极盛时期和人类世界航海史话的雕塑上,并成为我国对外交流中,和平交往的精神支柱和名片。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麦哲伦等都难以超越,是因为郑和的航海与其最根本的不同是:“为世界播下了和平友好的种子,而他们(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播下的却是战争和仇恨。”(1)
对于郑和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在国际上,最早有英国学者梅辉立(W.F.mayers)撰写的《十五世纪中国人在印度洋的探险》(英文版《中国评论》1874~1875年第3~4卷)。在国内,以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为标志,迄今郑和研究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尤其进入21世纪初,英国学者孟席斯的学术专著《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1421:the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 Bantam press,2002)由英国伦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他所持的“郑和首先环球航海发现新大陆”的学术观点引起广泛关注,有力地促进了全世界对中国古代伟大航海的发现和了解。
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公元前2世纪),中国古代汉朝“功不在禹下”的张骞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奉命向两方“凿空”即已开辟了海上丝路,由中国沿海出口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经过东南亚、印度,进入印度洋,远到阿拉伯地区和非洲。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不仅以睿智卓识记下张骞通西域的创举,而且指出“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属不小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其民善于经商,“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书中还记载了“条枝(西亚伊拉克一带古国名)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至唐宋时期,海上交通频繁,海上贸易鼎盛。到郑和下西洋,已达鼎盛高峰时期。
海上丝路的贸易,最初只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作为商品交换,后来突破了经济范畴,与政治、外交、宗教、文化、艺术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并且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当时,随着海上交通的发达,也促使航海事业累积了更多宝贵的经验与技术。郑和航海图,就是海上丝路千百年来,航海经验与技术累积的成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航海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郑和的航线是沿着海上丝路开辟的航线而行。郑和下西洋,固然是海上丝路的延续,而郑和航海图,则当然可视为海上线路的成果(2)。
诚然,郑和航海是世界史上重大事件,但长期以来在国际海洋学史、航海史等学术界,由于受西方(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只知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柯西等西方航海家,而对郑和航海知道甚少。正因为如此,在1998年达·伽马航海500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该年定为“国际海洋年”。然而,近年来自孟席斯提出《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郑和船队曾到达美洲并进行环球航行后,在国内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效果和讨论热潮。从而使全世界越来越多人知道伟大的郑和航海和灿烂东方海洋文明,在全球广泛宣扬郑和航海伟大事迹和中国古代灿烂的东方文化的学术研讨会异常火爆。目前部分国家和学术团体,正在力争促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定,在2005年郑和航海600周年之际,将该年定为国际海洋年。
郑和航海之所以产生如此强烈的轰动效应,主要是由于,在郑和航海精神中,即囊括了他那个时代人类在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也凝聚了古代东方中国灿烂海洋文明的智慧和结晶。在郑和这里,既有明永乐时期(1403~1424年)执行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为君以奉天爱民为本,朕临御以来,视民如子,内安诸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咸生其道。有为民患,则亦不赦”(3)及其明王朝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又有明两代开明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君临万邦,扶治四夷”的政治理念和思想影响,还有他自己受到的良好伊斯兰文化熏陶。然而,政治、历史和文化的氛围仅仅是一种条件,郑和航海充分显示了他在对外关系方面的超人智慧和才能。同时也是一次伟大天才的聪慧闪光,它本身经历了一个长期孕育,艰难生长,以至瓜熟蒂落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以“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旨的伟大创举。它既呈现了一幅雄伟壮观的中国最早航海图,也贡献了一帧深邃的心灵图。
二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重新考察郑和航海现象,我们就会发现永乐三年(1405年)6月15日郑和率领一支由27000人组成的庞大船队,驾着最大长44丈、宽18丈的数十艘宝船,从苏州刘家港起航,驻泊福建长乐太平港,于10月后,乘着东北信风扬帆出海,揭开了历史性大航海的帷幕。郑和船队乘风破浪,沿印度支那半岛南下,抵达爪哇,又取西北航路访问了满剌加,再西航赴锡兰岛,最后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古里(科泽科特)。古里是第一次航海的终点,为了纪念首次远航,在这里立碑勒石。1407年6、7月间回国,随同来华的,有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古里等国的使节。
1407年(永乐五年)9月和1409年(永乐七年)12月,郑和船队又两次远航,终点站仍然是古里。连续完成3次远航的郑和接受了新的使命,出访印度洋以西的诸国,从而使他的航海活动进入了新的阶段。
1413年,郑和船队顺着东北来的季节风又出发了,船队到达苏门答腊后开分,总队越过阿拉伯海抵达波斯湾的忽鲁谟斯,分队则朝印度洋一路西进,驶向非洲东部的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之后北上阿拉伯半岛之阿丹、剌撒、祖法尔,再抵达忽鲁漠斯,绕印度洋沿岸回国。派使节随同船队到中国访问的,范围扩大到了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东岸的一些国家。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一项主要任务,是陪送各国来华使节回国,并进行回访。出国之前,郑和到泉州之灵山的伊斯兰教圣墓行香,祈求庇佑。郑和船队于1417年秋冬间驶往忽鲁漠斯、阿拉伯半岛和东非。
1421年到1422年郑和船队再次访问上述地区和国家。回航时,随同来中国访问的有16个国家派遣的多达1200人的使节。后来,远航西洋主使人明成祖“驾崩”,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年逾花甲的郑和又奉命第七次远航,率巨舶百余艘、27500多人,自1431年12月9日出福建五虎门,历时两年多,访问了20多个国家。那块至今尚存的福建长乐的《天妃应灵之记碑》便是这次航海出发之际立下的。它记述了郑和航海的主要经历。
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船队活跃在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直至非洲东岸,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郑和所完成的航海事业,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当时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欧洲人的船队出现在郑和活动过的海域已是八九十年之后的事了。葡萄牙人巴多罗缪·狄亚士航行至好望角,是1487年。达·迦马由阿拉伯人导航,经印度洋到达科泽科特(古里),则是1498年的事了。而且在船队的规模和航海技术方面也远远不如郑和船队。就是著名的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的航行,也比郑和船队晚了半个多世纪。郑和的航海事业,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征服海洋的才能和智慧。(www.daowen.com)
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传统友谊。在元末明初这种关系几乎中断之后,明朝政府派遣郑和出使的姿态,赢得了各国的欢迎。马欢诗中“天书到处多欢声”,表达了各国对郑和使团的欢迎。当时,有4个国家的国王亲自来访,有30余国的使者来访。
郑和下西洋,还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郑和既是明王朝的政治使节,也是明政府的通商代表。郑和带有大量商品厚赠各国。单为赏赐外国使节,明朝政府曾从南京调运大量丝绸至北京备用。据记载:“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庚寅,命南京守备太监郑和、王景弘等,以内府见贮大绢十万匹,棉布二十三万匹,令户部遣官运赴北京”。一次就调运丝绸几十万匹,可见其数量之多。同时,郑和船队也以中国商品和各地商人贸易。
郑和所带的物品有:红丝、刺绣、湖丝、雨伞、绸缎、瓷器、麝香、烧珠、青瓷盘、碗、书籍、樟脑、橘、金、银、铁鼎、米、谷、豆等。并且以满剌加和苏门答腊作为中转地,还建造了仓库。《瀛涯胜览》记载满剌加的情况是“凡中国宝船到彼,则立排栅,如城垣,如小城,盖造库藏仓激,一应钱粮顿在其内。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香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中转仓库对郑和下西洋起了重要作用。
郑和回来时所带的物品多为珍宝、香料、药品、颜料、木料、食品和珍禽异兽等100余种。这些物品除了官方互相赠送的以外,大量的是通过贸易的形式得到的。印度半岛的柯枝国盛产胡椒,胡椒成熟后,“大户收买,置仓盛贮,以待各处香商来买”。他们还“收买下宝石、珍珠、香货之类,候中国宝船……这客人来买”。《西洋番国志》记载,锡兰国人民十分喜欢中国的特产,他们“就以宝石、珍珠易换”。在另外一些国家中“买卖交易行使中国历代铜钱”。
中国的航海事业,以郑和率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为标志,达到了鼎盛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根据明代各种文献,将郑和所到的国家和地区,传入中国的丝绸列表如下:
上表按郑和船队的航线排列,只有个别国家郑和未到,这就再一次证明郑和船队到达哪里,中国丝绸也就传到哪里。而这次丝绸外传的规模之大,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外传的方式也与以往任何时期不同。是用强大的综合国力做后盾的海外丝绸贸易,而且又是与外交、政治、军事和经济相结合的活动。因此,影响和作用极大。
美国学者卜德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些发明创造的传入,西方的文明将会变得何等贫乏。”从中国传入欧洲的创造发明,当然远远不止以上几项。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列举的,先后传入欧洲和其他地区的中国科技发明,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便有26种之多。它们在亚、非、欧、美各大陆所产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由此可见,海上丝绸之路虽以运输丝绸为开端,但其意义却远远超过丝绸贸易的范围。它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古国希腊、罗马、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美洲印加文明和中国文明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连接亚、非、欧、美的海上大动脉的互相交流而放出异彩,给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果说中国丝绸和郑和航海以及其他发明创造是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那么,所有这些贡献,都是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布来完成的。
三
纵观历史,郑和航海及其研究显然已经突破了国界,走向了世界。这种情况仿佛也显示出:在西方对郑和航海的研究,虽经过几个世纪的沉寂、猜疑和惊愕之后,今天旋即掀起了一股飓风。内容涉及海洋学、天文学、地理学、考古学、航海史、造船史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其中以英国业余航海史家孟席斯《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最为代表性。实际上,孟席斯先生对郑和航海史的研究开创了郑和研究的崭新一页,标志着世界航海史,尤其是对郑和科学航海研究的一个新阶段的到来,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初发生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大学术事件。
因此,今天无论是时代的历史现状,还是郑和航海本身,都向我们提出了郑和的世界、世界的郑和研究任务。这就是在对郑和进行分析研究的同时,还要进行前瞻性的综合研究,向新的更广阔领域寻找包括文本和非文本形成的史料,全面整理国内外有关史料,在重新考证、综合整理文献典籍和史料的基础上,重构历史的真实。
从这个意义讲,我们研究郑和,无论过去、现在和将采,无疑是对于增进人类的团结和友谊,对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民族自豪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如果说1421年具有全球意义——“他是新中国拥抱外部世界的象征”,那么郑和则是世界航海史王冠上第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像灿烂的星空一样,发出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令世人心中永远充满赞叹和敬畏!
【注释】
(1)马经:《郑和、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与世界和平诸问题》,载《回族研究》2003年第1期。
(2)刘达材:《初步解读英国学者盂席斯新论:郑和首先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载《回族研究》2003年第1期。
(3)《明太祖实录》卷128,载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齐鲁书局,198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