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郑和与文明对话:明代中华文明中心

郑和与文明对话:明代中华文明中心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罗懋登《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看明代之中华文明中心论北京大学沙宗平向达先生谓,“郑和,世称三宝太监,因为宫中呼之为三宝,所以一般人也这样称他”。万历年间,民间书市又流传着一部20卷100回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罗懋登撰写《西洋记》时,上述资料业已问世,作者有可能多所参考。上述可见,《西洋记》所参考资料之真实与珍贵。

郑和与文明对话:明代中华文明中心

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看明代之中华文明中心论

北京大学 沙宗平

向达(1)先生谓,“郑和,世称三宝太监,因为宫中呼之为三宝(亦作三保),所以一般人也这样称他”(2)。罗懋登,乃明万历(1573~1620年)年间人,明刊本书名为《新刻全像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以下称《西洋记》),每回有图2幅,其图颇为古雅。《西洋记》卷首有罗懋登《自序》,作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光绪年间,始有申报馆排印本;此后,又有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及上海中原书局石印本两种,名为《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后两种也附有绣像,但却粗俗不堪(3)。罗懋登曾注疏《拜月亭》(注释字音、疏解典故,今有暖红室《传奇汇刻》本)和丘睿《投笔记》,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且有资料与学术价值(4)。但若自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的视野来看,该书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中华文明中心论思想与中国文化优越论心态。本文试图依据该书,从地理优越论、民俗优越论以及中国文明优越论等方面加以具体剖析。不当之处,尚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罗懋登《西洋记》的价值

罗懋登《西洋记》的价值,据笔者看来,有如下三条。首先,《西洋记》所演义的历史事实本身,在中国对外交通史上属于重大事件,具有跨时代的重大意义。其次,《西洋记》所参考的资料甚多,罗懋登可能参考的资料仅西洋交通方面就较为丰富。再次,《西洋记》本身为我们提供的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大量丰富资料所具有的现实价值。

第一,其所记录演义的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绵亘29年,仅第七次下西洋就有宝船63艘,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淀手、通事、办事、书标手、医士以及铁锚匠、木念匠、搭材匠、水手、民梢人(5)等27800余人,迄今为止,在中国历史上,仍然是空前绝后的伟大壮举,具有跨时代的重大意义(6)。史称郑和下西洋乃“明世盛事”,从永乐朝开始,朝野上下,郑和下西洋都是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盖三宝下西洋,委巷流传甚广,内府之剧戏,看场之评话,子虚亡是,皆俗语之流为丹青耳!”(7)郑和下西洋故事,内府演为戏剧(8),市井茶楼书场取来演为评话。万历年间,民间书市又流传着一部20卷100回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第二,除郑和七下西洋这一历史事实本身外,作者在撰著《西洋记》时所可能依据的材料很多,仅关于西洋地理与风物的至少有如下数种:

1.元陈元靓的《岛夷杂志》;

2.元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成书于1350年;

3.成书于宣德九年(1434年)的《西洋番国志》,巩珍(9)著,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曾随行,记述20国;

4.书成于正统元年(1436年)的《星槎胜览》,费信(10)著,作者曾4次随郑和下西洋,记述共44国;

5.成书于景泰二年(1451年)(11)的《瀛涯胜览》,马欢(12)著(一说与郭崇礼合撰),郑和下西洋,作者作为通译随行,遍历诸国,归记其事,所述共19国;

6.书成于正德十年(1520年)的《西洋朝贡典录》,黄省曾著;

7.书成于嘉庆十五年(1536年)的《海语》(黄衷);

8.书成于嘉庆四十三年(1564年)的《皇明四夷考》,郑晓著。作者自军事地理学与地缘政治的视野来估量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对于成祖之经营西洋很是不满,以为与中国无甚关系。《四夷考》所述也以安南、朝鲜、日本诸国为多,至于西洋诸国,叙述颇为简略。该书成于嘉庆时,嘉庆以前西洋诸国入贡中国,大概都有记载,可补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之阙(黄书不载天顺以后事)(13)

9.书大约成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的《殊域周咨录》,作者严从简。余思黎谓,“有明一代,记述‘四夷’外国的史籍不少,其中内容丰富、史料价值较高的要推这部《殊域周咨录》了”(14)

上述几种资料,对于研究明代的中西交通具有重要意义。罗懋登撰写《西洋记》时,上述资料业已问世,作者有可能多所参考。当然笔者并不是说,上述资料罗懋登全都参考,应该是有重点地参考。

《西洋记》卷19第93回说三宝太监夜得一梦,次日找到译字马欢来替郑和解梦,可见作者知道马欢。

其一,卷20第100回开首就是一篇长诗,这就是《瀛涯胜览》原本卷首所附马欢历记行役之诗。《瀛涯胜览》所载此诗与《西洋记》所载文字稍有不同,现在把《西洋记》所载此诗录下,据向达先生考订(15),注明两者之不同(方括号内为《瀛涯胜览》原诗文字),以资参考:

皇华使者乘[承]天敕,宣布纶音往[经]夷域。

鲸舟吼浪沧溟深[泛沧溟],经[远]涉洪涛渺无极。

洪涛浩浩涌琼波,犀[群]山隐隐浮青螺。

占城港口暂停憩,扬帆迅速来阇婆。

阇婆远隔中华地,天气蒸人[烦蒸]人物异。

科头跣[裸]足语侏(亻离)[(亻离+佳同],不习衣冠兼[疏]礼义。

天书到处腾[多]欢声,蛮首[魁]酋长争相迎。

南金异宝远驰名[贡],怀思慕义摅(16)[掳]忠臣。

阇婆又往西南[洋]去,三佛齐过临五屿。

苏门答腊峙中流,海舶番商经此聚。

自此分(舟宗)(17)往锡兰,柯枝古俚[里]连诸番。

弱水南滨溜山谷[国],去路茫茫更险艰。

欲投西域还[遥]凝目,但见波光接天绿。

舟人矫首混东西[西东],唯指星辰辨[定]南北。

忽鲁谟斯近海傍,大宛未[米]息通行商。

曾闻博望使绝域,何如当代覃恩光。

书生从役忘[何]卑贱,使节三[叨]陪游览遍。

(18)山巨浪岂[罕]曾观(19),异宝奇珍今始见。

俯仰堪舆无有垠,际天极地皆王臣。

圣朝[明]一统混华夏,旷古及[于]今孰可伦?

圣[使]节勤劳恐迟暮,时值南风指归路。

舟行四海[巨浪]若游龙,回道(20)遐荒接[隔]烟雾。

归到京华觐紫宸,龙墀纳拜[献纳]皆奇珍。

重瞳一顾天颜喜,爵禄均颁雨露深[新](《三宝太监下西洋》第一百回)(21)

上述可见,《西洋记》所参考资料之真实与珍贵。

其二,《瀛涯胜览》古里国条云:

永乐五年朝廷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赉诏敕赐其王诰命银印,给赐升赏,各头目品级冠带。统领大舟宗宝船到彼起建碑庭,立石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熙,大同风俗,刻石于兹,永乐万世。”(22)

向达谓,这种刻石文,我们看来,实在不明白。而《西洋记》卷十三第六十一回所载古里国立的石碣铭文却是:

此去中国,十万余程,民物咸若,熙同情,永示万世,地平天成(23)

两相对照,《西洋记》大足以校订《瀛涯》的错误(24)

其三,另外关于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具体规模,据《西洋记》:1.船分为五等。第一等“宝船”,合计36艘;长138米,宽60米,9道桅。第二等“战船”,合计180艘;长60米,宽23.66米,5道桅。第三等“坐船”,合计300艘;长80米,宽31.1米,6道桅。第四等“马船”,合计700艘;长123.3米,宽50米,8道桅。第五等“粮船”,合计240艘;长93.3米,宽40米,7道桅。2.五类船只总计1456艘(25)

第三,关于《西洋记》的价值,清人俞樾早有论述。其《春在堂随笔》云:

郑和之事,赫然在人耳目间,光绪辛巳岁,老友吴平斋假余《西洋记》一书,即敷衍和事。作者为罗懋登,乃万历间人。其书视太公封神、玄奘取经尤为荒诞,而笔意恣肆,则似过之。……读其《序》云:“今者东事倥偬,何如西戎即叙;当事者尚兴抚髀之思乎!”然则,此书之作,盖以嘉靖以后倭患方殷故(26)。作此书,寓思古伤令之意,抒忧时感事之忱;三复其文,可为长太息矣!书中却有一二异同,如:术家有金木水火土五行遁法,见于诸书者字皆作遁,此独作囤,未详其义。又世俗所传八仙,此书则无张果、何仙姑,而别有风僧寿、元壶子,不知何许人。……书虽浅陋,而历年数百,更有可备考证者,未可草草读过(27)

俞氏大约自以下数点赞誉此书,其一,与《封神榜》、《西游记》之“荒诞”内容相比,是书可谓更加贴近历史现实;其二,该书之文笔恣肆,较之二书“则似过之”;其三,该书之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此书之作,盖以嘉靖以后倭患方殷故”),乃“抒忧时感事”之作;其四,该书之创作在下西洋150年之后,书中叙述的材料之丰富,“更有可备考证者”。

向达先生说,“俞氏之称此书,以为有过于《封神榜》、《西游记》,可算得上推崇备至了。”又说,“《西洋记》卷首,有罗懋登《自序》,作于万历丁酉岁,即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万历二十年的时候,正是那日本大野心家丰臣秀吉远征朝鲜,想‘一超直入大明国。易吾朝风俗于四百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28)。二十一年正月李如松败于碧蹄馆;二十三年三月以杨镐经略朝鲜军务。朝鲜有失,则北京震动,一般吃闲饭而爱说风凉话的官儿们,便议论纷起了。罗懋登《自序》说:‘今者东事倥偬,何如西戎即叙;不得比西戎即叙,何可令王、郑二公见(29),当事者尚兴抚髀之思乎!’大约也是眼见当时国事危及,而当局的人又多柔弱无能,于是‘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作为此书,以讽喻当局”(30)。以上所引,可以视为向达先生肯定俞氏对于《西洋记》的基本意见,但向先生也指出《西洋记》对于《西游记》“模仿的行迹很重”,并具体指出其“承袭之迹”(31),认为“所以说到创造的方面,《西洋记》不及《西游记》远甚了”(32)

二、《西洋记》之“中华文化优越论”

中华文化优越论,大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地理位置中心论,即“中国据内,为君为父;夷狄居外,为臣为子”。其二,中国民俗优越论。中国上邦,物阜民丰;蕞尔小国,野蛮贫穷。其三,中国人种优越论。

首先,地理位置中心论。《西洋记》中具有较为浓厚的“中国”与“夷狄”之分野,认为“中国为君为父,夷狄为臣为子”。

第一,如第一国金莲宝象国降书谓:

金莲宝象国国王占巴的赖谨再拜奉书于大明国统兵招讨大元帅麾下:

窃闻天子者受天之命,为天之子,内主中国,外抚四夷。……某僻处西戎,罔瞻冠服,致天干怒

……永作外藩,时榆内贡,矢心唯一,誓无二三!(33)

降书尊中国明朝皇帝为天子,所谓内外、僻处均方位词,表示华夷之别。

第二,金莲宝象国表文:

金莲宝象国臣占巴的赖诚惶诚恐,稽首顿道:

伏惟皇帝陛下,功超邃古,位建大中。衣裳垂而保合乾坤,剑戟铸而范围区宇;神武不杀,人文化成;抱明明之德,以临下民;怀翼翼之心,以昭事上帝;至仁不伤于行苇,大信爰及于渊鱼。故得天监孔彰,帝临有赫,显今古未闻之事,保邦家大定之基。窃念臣微类醯鸡,贱如刍狗。世居夷落,地远华风;虔荷烛齿,曾无执贽。今者窃观兵仗,普及遐陬。限年岁于桑榆,阴胪陈于王帛。矧沧溟之旷绝,在跋涉以稍难。是敢钦倒赤心,遥瞻丹阙。任土作贡,同蝼蚁之慕膻;委质事君,比葵藿之向日。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第99回)

其纳贡称臣表文有“窃念臣微类醯鸡,贱如刍狗。世居夷落,地远华风”。纳贡之外,作为金莲宝象国国王,上表称臣,且自贬其身“贱如刍狗”;又云“世居夷落,地远华风”,其故乡及其风俗也因为与中华不同而成为称臣的根据。

第三,爪哇国国王都马板战败投降,元帅郑和命之朝贡天朝,并教训其左右头目说:你们既做个头目,须要教你番王为善,自古到今,有中国才有夷狄。中国为君为父,夷狄为臣为子。作者直接点题(34)强调中国与夷狄的不同地位。

其二,中国民俗优越论。中国上邦,物阜民丰;蕞尔小国,野蛮贫穷。

《西洋记》第五十回云——

1东西竺人:“过了几日,只见征西游击大将军黄彪领了十数个番人,到帐下磕头。断发披布,略似人形而已。”(第551页)

2又有彭坑人:“番人才去,只见征西游击大将军胡应凤领了十数个番人,到帐下磕头。椎髻单裙,龇牙咧齿。”又云:元帅道:“风俗如何?”番人道:“风俗尚怪,刻香木为人,杀人取血祭之。求福禳灾,无不立应。”(第551页)

3龙牙迦释人,“又有征西游击大将军马如龙领了两干番人,帐下磕头。头一干番人,头上椎髻,上身穿短衫,下身围一段花布。”其“风俗淳厚,敬的是亲戚尊长,假如一日不见,则携酒肴问安。”元帅大喜,说道:“夷狄中有此风俗,可谓厚矣!”吩咐接收他的礼物,赏赐他巾帽、衣裳、鞋袜之类。(第552页)

4麻逸冻人,“第二干番人,头上也是椎髻,上身穿衣衫,下身围一段花布。”其“俗尚节义,夫死,妇人削发嫠面,七日不食,与死夫同寝,多有同死者。七日不死,亲戚劝化饮食。侔丈夫焚化之日,又多有赴火死者。万一不死,终身不嫁。”元帅听了这一篇,嘎嘎的大笑三声,说道:“夷人有此节义,奇哉,奇哉!”吩咐收下他的礼物,赏赐他巾帽、衣服、鞋袜。又取过女冠、女衫、女裾之类,给予他地方上节妇。又赏他一面纸牌,牌上写着“节义之乡”四个大字,教他镌刻在石上,立在冲繁市中。(第552~553页)

5第六十一回云:元帅受了柯枝国国王的降书和礼物,“却又取出南朝带去的冠带、袍笏之类,回敬国王。”(第671页)

6第五十一回云:哑鲁国降书谓:“侧闻天下之义,当混为一,……蠢兹哑鲁,蕞(35)尔遐荒。”(第562页)

7第五十一回云:阿鲁国降书谓:“侧闻天讨有罪,兵义者王;夷必宾华,理屈斯罚。维兹阿鲁国,敢外钧陶!仰中国之圣人,夙有依归之愿;瞻元戎之大县毒,钦承节制之尊。”(第563页)

8第五十一回云:苏门答腊国降书谓:“窃闻大国,天之所设;……维兹小国,夙荷洪恩。……矧于戎幕,复荷生全。拜赐俯偻,流汗并交;仰瞻行在,统誓指挥。”(第566页)

9第五十一回云:南里国国王卜实陀纳降书谓:“侧闻天启圣明,神资良弼,必有惩讨,以致升平。卜僻处夷荒,敢行悖乱?”(第569页)

10第六十一回云:柯枝国降书谓:“窃闻天命有德,天讨有罪;顺之者吉,悖之者凶。某等辟处海洋,罔知顺逆,荷蒙旌钺,籍以彰明……获奉升平,不胜感戴。”(第671页)(www.daowen.com)

上列1~5条,乃是自中国民俗文化视野来审视西洋各国(地)人,或谓其服饰“断发披布”、“椎髻单裙”,或谓其外貌“龇牙咧齿”、“略似人形”(36);当听说西洋也有尊亲与节妇之俗,乃感叹“夷狄中有此风俗”、“夷人有此节义”;受番人土产礼物,乃以中国“巾帽、衣裳、鞋袜”作为回赠,“却又取出南朝带去的冠带、袍笏之类,回敬国王”。6~10条,均所谓“降书”,其中生动地描绘出天朝大国与蕞尔小国之间中心与边缘的政治与文化关系。或谓“蠢兹哑鲁,蕞尔遐荒”;或谓“维兹阿鲁国,敢外钧陶”?或谓“拜赐俯偻,流汗并交”;或谓“僻处夷荒,敢行悖乱”?一幅诚惶诚恐的文化交流心态。

其三,中国乃礼仪文明之邦,夷狄尽蛮荒之地。《西洋记》第99回云:

1第五国重伽罗国。元帅奏道:“重伽罗国国小民贫,又且不事诗书,故此降表不具,进贡不备。”(第1105页)

2第七国女儿国。元帅奏道:“女儿国国小民贫,又且都是女身,不致邻国贸易,小臣不曾受他的进贡。”(第1105页)

3第九国哑鲁国。元帅奏道:“哑鲁国国小民贫,止有表章,进贡不备。”(第1106页)

4第十国阿鲁国。元帅奏道:“阿鲁国国小民贫,止有表章,进贡不备。”(第1106页)

5第十二国默伽国。元帅奏道:“默伽国国小民愚,表章不具,止贡上金刚指环一对,摩勒金环一对。”(第1107页)

6第十三国孤儿国。元帅奏道:“孤儿国国小民愚,表章不具,止贡上稍割牛一头,龙脑香一箱。”(第1107页)

7第十四国忽斯里国。元帅奏道:“忽斯里国国小民愚,表章不具,止贡上火蚕(37)绵一百斤。”(第1107页)

8第十五国忽斯离国。元帅奏道:“忽斯离国国小民愚,表章不具,止贡上庵摩勒十盘,波罗蜜五盘。”(第1107页)

9第十六国吉慈尼国。元帅奏道:“吉慈尼国国小民愚,表章不具,止贡上龙涎香五十斤。”(第1107页)

10第十七国麻离板国。元帅奏道:“麻离板国国小民愚,表章不具,止贡上兜罗锦十匹,杂花番锦十匹,细布五十匹。”(第1107页)

11第十八国黎伐国。元帅奏道:“黎伐国国小民愚,表章不具,止贡上白砂糖五担,吉贝一箱,宾铁十担。”(第1107页)

12第十九国白达国。元帅奏道:“白达国国小民愚,表章不具,止贡上金钱二千,银钱五千,五色玉各五端,夜光壁五片,白光琉璃鞍一副。”(第1108页)

13第二十国南里国。“元帅奉上进贡礼单,黄门官宣读南里国进贡:狻猊(38)一只。”(第1108页)

14第二十四国大葛兰国。元帅奏道:“大葛兰国国小民愚,表章不具,止贡上:金钱一百文,彩缎五十匹,花布二百匹,青白花瓷十石,胡椒十石,椰子二十担。”(第1109页)

15第二十五国小葛兰国。元帅奏道:“小葛兰国国小民愚,表章不具,止贡上:金钱一百文,银钱五百文,黄牛十只,青羊二十只,胡椒十石,苏木五十担,干槟榔五十担,波罗蜜五百斤,麝香一百斤。”(第1109页)

16第二十八国金眼国。元帅奏道:“金眼国王性极愚顽,全不达华夷之分。小臣委曲开示他一番,不曾受他的进贡。”(第1110页)

《西洋记》合计提及39国,其中第30国木骨都束国、第31国竹布国、第32国卜剌哇国,三国共进一封表章,三国共是一份进贡。若该三国仅算一国,则合计为37国。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国家,或者是“国小民贫”,或者是“国小民愚”。与中国比较,西洋诸国都是小国,不少国家也不太富裕,所谓“国小民贫”大体符合西洋诸国历史的实际;但谓之“国小民愚”,又是以中国礼仪文明来衡量西洋诸国文明的结果,则未免失之公允。

明代,此种中华文明优越论并非罗懋登一人之思想,应该说士大夫阶层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明代万历年间吏部尚书严清谓,“粤我二祖列宗,内既顺治,外自威严,九夷八蛮,梯航承德。而其所以怀柔之者,不越乎文告之修,威攘之令而已。文告则责诸使臣,……若沈秩之谕渤泥者是已。威攘则责诸帅臣,……若张辅之征交趾者是已。至于郑和以使往西洋而戮其叛王,毛伯温以帅讨登庸而受其矣欠塞,则二者又交相为用”(39)。在严清看来,其一,中国是文明的中心;其二,中国与蛮夷之间是无所谓疆界的,作为文明礼仪之大邦,中国只要做到“内既顺治,外自威严”,则九夷八蛮就会梯山航海,前来“承德”;其三,怀柔远人的方法,“不越乎文告之修与威攘之令”,即文武之道。

明嘉靖时行人司行人(1559~1566年)严从简谓,“夫男子始生,悬桑弧蓬矢以射四方,志有事也。夷戎蛮狄,不出覆载,孰非四方之极,而为男子所有事者乎!粤自王者无外,殊疆一统,故伊尹定四夷献令:正东越沤,剪发文身,令以……为献;正南瓯、邓、桂国、百仆、九菌,令以……为献;正西昆仑、狗国、img3(40)耳、贯胸,令以……为献;正北空同、大夏、莎车、戎瞿,令以……为献。是岂圣人斥疆土宝远物哉?亦以德威所感,凡有血气,共惟帝臣焉耳!……而使中国常尊,外夷永顺”(41)。又说,“惟彼夷酋言语不通,心志叵测,王人往临,恪顺威旨者,虽云其常,而间有匪茹反复,狡猾二心”(42)。在明万历年间的行人司(相当于今外交部)行人严从简看来,所谓中外文明交流大约基于如下几点原则:其一,中国居天下之中央,夷狄居四方(43);其二,虽然具体的王朝与夷狄各有其疆界,但“王者无外,殊疆一统”(44);其三,夷狄与我中国“言语不通,心志叵测”,而不免“间有匪茹反复,狡猾二心”(45);其四,圣人以德威治天下,“凡有血气,共惟帝臣”(46);其五,中外文化交流之宗旨是“使中国常尊,外夷永顺”。这种文明交流思想(或中国明人的政治文化理想)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与在中国学人中的内在正当性(即不仅合乎国家政治原则,而且合乎伦理道德规范),如清代史家谓,“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万方,遣使四出招徕。由是西域大小诸国莫不稽颡(47)称臣,献琛恐后。”(48)又谓,“而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运迈汉唐”(49)。如明洪武时行人司行人(1394~1403年)陈诚(1365~1457年)谓“天命有德,以妥黔黎。我皇上应天顺人,扫乱略,宗主天下,遐方异域罔不臣顺,天下治平三十年于兹,混一之盛,旷古未闻。”(50)强调中国有为的皇帝乃“宗主天下”,而遐方异域唯有“臣顺”而已,且希望实现中国文人之最高政治社会理想“混一而治”,即以中国文化一统夷狄,实现在中国礼乐文化主导下的人类大同。

三、结语

《书·仲虺之诰》说:“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表明古代中原学人对于四方周边民族并不陌生,而且也有学者早就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宜传“四海一家”的社会大同与文化一统理想。

《说文·大部》云:“夷,东方之人也。”吴其昌《金文名象疏证》认为:“蛮夷之夷字,与尸字为一字”,像人形(51)。《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说:“狄伐晋,及箕。”《说文·犬部》云:“狄,赤狄,本犬种。”《大戴礼记·千乘》说:“西辟之民为戎。”王国维《观堂集林》卷13谓:“戎者,兵也……引申之,凡持兵器以侵盗者亦谓之戎。”(52)《说文·虫部》云:“蛮,南蛮,蛇种。”《书·禹贡》谓:“三百里蛮。”上述说明,中原对于东西南北四方民族的认识历史悠久,但以其为“犬种”、“蛇种”则表明蛮夷之“匪我族类”,明显地表现出中原文化与种族优越论思想。

明代元兴,其政治合法性的根据就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而其中华文化优越论的内在理据则是:“中国居内,以割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通过阅读罗懋登《西洋记》,可以发现明代之中国文化优越论大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地理位置中心论,即“中国据内,为君为父;夷狄居外,为臣为子”。其二,中国民俗优越论。中国上邦,物阜民丰;蕞尔小国,野蛮贫穷。其三,中国乃礼仪文明之邦,夷狄尽蛮荒之地。

【注释】

(1)向达(1900~1966年)字觉明,湖南溆浦人,土家族。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翻译家。一生致力于中西交通史及敦煌学等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中西交通史》、《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蛮书校注》等。

(2)向达:《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载《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53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据阎文儒、阎万钧《向达先生小传》(《向达先生纪念论文集》,第810页,新疆人民出版社)谓,该文撰于1929年,系论述费信的《星槎胜览》、马欢的《瀛涯胜览》以及《西洋番国志》等著作。

(3)笔者使用的版本是,罗懋登著、石仁和校点:《三宝太监下西洋记》(上下),三秦出版社,1996年。

(4)向达谓,以汲古阁《六十种曲》本《拜月亭》与罗本相校,既多移动之处,关目亦自不同,所以王静庵先生说罗本“在今日可云第一善本”。罗本《投笔记》言班定远投笔从戎事,比之《拜月亭》更为罕见,除明刊本外不见他本(《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

(5)其中,大船长44丈4尺(148米),宽18丈(60米);中船:长37丈(123.3米),宽15丈(50米)。陈玉龙:《关于向达先生遗稿〈自明初至解放前(1405~1949年)中国与非洲交通史料选辑说明〉的说明》(《向达先生纪念论文集》,第30页)。

(6)要而言之,自中国来说,汉代张骞代表中西交通之开辟者,唐代玄奘代表中印文化的交通者,明代郑和则是重振中西交通并欲另辟一条新路的代表。骞虽远及中亚,然其所遗留之材料,除《史记》、《汉书》所记之外,实在寥寥;玄奘所遗留之材料甚丰,并成为民间传说的中心,但其游历所及毕竟有限。至于郑和则不同,游历所及,较张骞与玄奘,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材料遗留之富,民间传说之盛,不亚于玄奘。

(7)〔清〕钱曾:《读书敏求记》,转引自李惠铨:《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滇史疑云》,第91页)。

(8)向达谓,《也是园书目》,载有《奉天命三保下西洋》(杂剧一本)。《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555页。

(9)巩珍于宣德五牟(1430年)作为幕僚参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四库提要》说,“时珍从事总制之幕,往还三年,所历诸番曰占城……曰天方,凡二十国。于其风土人物,询诸通事,转译汉语,缕毕记,至宣德九年编成”(《关于三宝太盐下西洋的几种资料》)。音zhen,同视。

(10)据两卷本《自序》,“前集者亲览目识之所至也;后集者采辑传译之所实也”。又记载他于永乐七年(1409年)、十年、十三年,宣德六年四次随郑和下西洋之回往年岁,每一国后并附五言诗一首,所谓“逐国分序,咏其诗篇”(《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第七次下西洋时间,或者宣德五年五月奉诏,次年出发?

(11)梁启超据马欢《自序》(作于永乐十四年即1416年),谓《瀛涯胜览》出版于该年,实误。该书“天方国”条记载宣德五年下西洋事,且书末有“景泰辛未秋月望日会稽山樵马欢述”,该书大约成于此时。

(12)马欢,会稽人,字宗道,别字汝钦。明人张曾删定《瀛涯胜览》,称为《改正瀛涯胜览集》,又著者马欢误作马观,《四库提要》也作马观。《星槎胜览》记述共44国,《瀛涯胜览》所述共19国。

(13)向达:《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该书载明嘉庆刊《吾学编》,《吾学土人口编》在清朝为禁书。

(14)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前言”(中华书局,1993年,第3页)。余谓该书的学术价值在于:一、比较全面地记载了我国东西南北边疆及外国的历史情况,相当于一部明代万历以前的对外关系史;二、作者多从“边防”立场出发,叙述了中外关系史中的军事方面;三、详细叙述了明代出使外国使节的外交活动;四、有关明代航海的资料。该书在清代亦为禁书。

(15)见《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

(16)摅,音shu,意1)表示,发表;2)奔腾,腾跃。掳,意甚不通。

(17)img4,音zong,意1)船队;2)战船。

(18)高,向达文为商,似为印刷错误。《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559页。

(19)观,向达文为欢,似为印刷错误。《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559页。

(20)回道,向达文为回首。《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559页。

(21)罗懋登著,石仁和校点:《三宝太监下西洋记》(下),第1113页,第1114页,三秦出版社,1986年。

(22)转引自向达:《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

(23)另见罗懋登著,石仁和校点:《三宝太监下西洋记》(下),第682页。

(24)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561页。

(25)罗懋登著,石仁和校点:《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第15回”(上),第159页。

(26)沙按:向达原标点为“盖以嘉靖以后倭患方殷,故作此书,”今据文义修改。

(27)转引自向达:《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556~557页。

(28)向达原注:此为丰臣秀吉侵明时致朝鲜国王檄文,见朝鲜人安邦俊著:《隐峰埜史·别录壬辰录》。

(29)王、郑二公,指郑和下西洋的两位最高统帅,司礼监掌印三宝太监、征西大元帅郑和,兵部尚书、征西副元帅王景弘。

(30)向达:《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558页。

(31)如《西洋记》第46回云在女儿国影身桥上照影有孕误饮子母河水之袭取《西游记》第53回唐僧师徒在子母河受灾故事。

(32)向达:《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562页。笔者同意此说。

(33)罗懋登著,石仁和校点:《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第32回”。

(34)罗懋登著,石仁和校点:《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第45回”,第496页。

(35)蕞,音zui,此处意为小。

(36)洪武元年(1368年)诏书,规定“复衣冠如唐制”,禁止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明律》规定:“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宫为奴。”其注云:恐其种类日滋也。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第27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页。所谓“略似人形”这种文化蔑视与歧视心态,具有其内在的文化优越与国家法律之根据,而非作者一时之感言。

(37)其国有蚕虫,名曰火蚕。所吐丝极热,絮衣一袭,止用一两。稍多则热气逼人,不可用(第1107页)。

(38)狻猊,狮子。

(39)〔明〕严清:《殊域周咨录序》,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中华书局,1993年)第1页。

(40)此处音xi,意或为群鸟聚集。其音意详见《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第1797页。

(41)〔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题词》,《殊域周咨录》第3页。

(42)〔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题词》,《殊域周咨录》第3页。

(43)《皇明通纪》卷二谓“中国居内,以割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转引自李兴华、秦惠彬、冯今源、沙秋真合著:《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56页,1998年。

(44)即“率天之下,莫非王土。”

(45)即“匪我族类,此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

(46)即“普天之下,莫非王民。”

(47)稽颡,即叩头。颡,音sang,此处意为额头。

(48)《明史》卷332《西域四》,转引自王继光:《关于陈诚西使及其〈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代前言》,陈诚著,周连宽校注,见:《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第1页,中华书局,1991年。

(49)《明史》卷七《成祖记三》,转引自王继光:《关于陈诚西使及其〈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代前言》。

(50)陈诚:《与安南辨明丘温地界书》,《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第140页。陈诚是严从简前辈,曾于洪武三十年(1397)出使安南,贵其侵夺我思明府事,井率团五使西域(1396~1424年)。三使西域时,曾带回帖木儿帝国沙哈鲁王劝明成祖奉伊斯兰教的信函。

(51)转引自《汉语大词典》(缩印本),第222页。

(52)转引自《汉语大词典》(缩印本),第588页。所以,在汉语里“戎”也有敌寇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