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郑和:穆斯林航海家与和平外交家

郑和:穆斯林航海家与和平外交家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和的家世与功绩云南大学姚继德明朝初年的回族穆斯林大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郑和。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所访问和经过的国家中,除了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和印度外,绝大部分都属于穆斯林国家。事实上,郑和的航海伟绩与和平外交思想,是与他的穆斯林家世密不可分的。郑和小名“三宝”的由来,与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给孩子取乳名的习俗有关。

郑和的家世与功绩

云南大学 姚继德

明朝初年的回族穆斯林大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郑和(1371~1435年)。他受中国明朝成祖、仁宗和宣宗三位皇帝的派遣,以明王朝钦差总兵的身份,统率着由200余艘大型海船和28000名船员组成的和平友好远洋船队,从1405年至1433年的29年间,往返驰骋在太平洋印度洋辽阔的海面上,把古代波斯湾与阿拉伯海通往中国东南沿海的著名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极度的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一大盛事,中国历史上称为“郑和下西洋”。明朝时中国人观念中的西洋,就是今天的东南亚、印度洋沿岸、波斯湾沿岸、阿拉伯海沿岸、红海和东非沿岸的广大国家和地区。据航海日志的准确记载,郑和船队的足迹遍及了上述亚非两大洲古代的30余个国家,与当地各国人民开展了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以朝贡贸易的方式,建立了15世纪东方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和平友好交往的国际关系体系,树立了人类历史上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光辉典范。

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所访问和经过的国家中,除了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和印度外,绝大部分都属于穆斯林国家。他以一位虔诚的穆斯林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的过人智慧与胆略,不仅秉承了伊斯兰和平与平等的根本宗旨,而且还积极推动了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他在航海中曾经三次到达波斯湾口的忽鲁谟斯(Hormozgān)海港(今伊朗霍尔木兹甘省的阿巴斯港Bandar’Abbās)和阿拉伯半岛各穆斯林国家,并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第四次西行抵达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亚丁港时,派遣他的七名穆斯林随从马欢、费信等前往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麦加朝觐,绘制了公元15世纪时的天房凯尔白图,带回国内献给中国皇帝,该图也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张伊斯兰圣地麦加天房图。事实上,郑和的航海伟绩与和平外交思想,是与他的穆斯林家世密不可分的。

郑和祖先来自布哈拉

根据云南省玉溪市东营村郑和后裔郑绍明家珍藏下来的古老的《郑和家谱》和云南回族民间珍藏的《赛典赤家谱》的记载,郑和的祖先是公元13世纪初来自波斯东部的伊斯兰文化名城布哈拉(Bukhara)的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allOmerShamsal-din,1211~1279年)。赛典赤·赡思丁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裔。据《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的原始记载,“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儿,回回人,别庵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中国著名回族穆斯林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考证说:“‘赛典赤’,是Sayyidal-Ajall的音译,是对穆罕默德及其后裔的尊称,有‘荣耀的贵族’之义。乌马儿是本名,赡思丁是号,意为‘宗教太阳’。”(1)精通波斯语的回族穆斯林元史专家杨志玖教授考证后说:本传中的“别庵伯尔”为波斯语的译音(Paghambar),意为“先知”、“圣人”,专指先知穆罕默德(2)。“赛典赤”在中国元、明两朝的史籍中也曾依照其波斯语发音汉译为“赛夷”,“赛夷”即“赛义德”的对音。“赛夷”或“赛义德”在波斯史学家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的中文本《译名对照》表中,被注释为“一种尊贵称号,指阿里(Ali)经忽辛传下来的后人”(3)。“忽辛”今译作“侯赛因”,为伊斯兰教史上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次子。阿里为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女儿法蒂玛(Fātima)的丈夫,他有两个儿子,长子为哈桑,哈桑的后裔被穆斯林尊称为“谢里夫”家系,次子为侯赛因,又译为忽辛,云南回族民间珍传下来的《赛典赤家谱》记为“侯腮你”。忽辛的后裔则被中外穆斯林尊称为“赛义德”家系,以区别于阿里长子系的“谢里夫”家族。从人类学角度而言,阿拉伯和波斯各民族有父子联名的取名习俗,他们往往将自己家族历史上地位最显赫的祖先名号冠于自己的本名前,这就形成了今天波斯和阿拉伯穆斯林姓名学的最大特点。据笔者在伊朗德黑兰大学访学期间的专门调查了解,冠以“谢里夫”和“赛义德”家族名号的哈里发阿里的这两大家系的后裔,今天广泛地分布在西南亚的伊朗、阿富汗、中亚、南亚的巴基斯坦、印度和远东的中国回族穆斯林中。

根据上述史料和谱牒的记载,在与先知穆罕默德之后的伊斯兰世系史进行核勘后,我们可以确定,赛典赤·赡思丁确实是穆圣女婿、伊斯兰教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次子侯赛因支系的嫡传后代,为先知穆罕默德的第31世孙。根据已经发现的云南玉溪《郑和家谱》、云南《赛典赤家谱》,南京《抄郑氏家谱首序》的记载和众多专家多年来的考证,郑和属于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拉丁(Sayyid Nasral-Din)支系,是赛典赤·赡思丁的第六世孙。他的曾祖父叫伯颜(又写作拜颜),是纳速拉丁的长子,被元朝廷册封为淮王,他的祖父本名叫做米地纳,是伯颜的儿子,他的父亲本名叫做米里金,已改汉姓为马,米里金是米地纳的儿子,郑和本人则是米里金的第二子,属于赛典赤·赡思丁的六世孙,是伊斯兰先知穆圣的第37世孙裔。郑和先祖赛典赤·赡思丁于公元13世纪蒙古人西征中亚布哈拉时进入中国,公元1274年在他69岁高龄时,被元世祖忽必烈任命为朝廷的封疆大吏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总督),因此举家来到云南落籍定居。赛典赤在云南做出了非凡卓越的政绩,鞠躬尽瘁,积劳成疾,于公元1279年卒于云南任上。忽必烈为了表彰赛典赤的功绩,特别任命他的长子纳速拉丁继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他的其他四个儿子和23个孙子也都留在了云南,成为今天云南64万回族穆斯林中的赛、纳、忽、合、速、马等十余个大姓望族的祖先。郑和家族所属的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就是哈里发阿里次子侯赛因(侯腮你或忽辛)后裔“赛义德”支系的东亚主支。

小名“三宝”与皇帝赐姓

郑和原姓马,名和,小名叫三宝(又写作“三保”)。郑和小名“三宝”的由来,与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给孩子取乳名的习俗有关。在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中,保持着一种父母用孩子出生日的波斯语或阿拉伯语名称给孩子取乳名的习俗,所以“三宝”的小名来源于他出生日的波斯语或阿拉伯语称谓。根据回族穆斯林社会的这一取名习俗,有学者考证后认为,他可能出生在伊斯兰希吉拉历的8月份,因为8月在阿拉伯语中叫做“舍尔邦”,“舍尔邦”可以谐音叫做“三宝”(4)。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但具体的月、日在所有史籍和谱牒资料中都缺载,在新的史料被发现之前,我们已难确考。但笔者认为郑和的小名“三宝”应该来自波斯语,是波斯语对星期六“闪白”的谐音称谓。换言之,郑和当出生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的某月的一个星期六。理由如次:其一,郑和的祖先来自波斯布哈拉,他们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宗教信仰十分虔诚,其先人祖祖辈辈在宗教和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习惯使用波斯语,其后代大多落籍云南,他们不仅每日的五番拜功使用波斯语,而且日常生活中每周的计日都一直使用波斯语,尤其是伊斯兰教每周星期五“主麻日”聚礼前一天的周四“庞闪白”和周六的“闪白”两天,云南回族穆斯林社会至今仍在沿用这些波斯语的记日称谓就是明证。其二,云南汉语方言总体上虽然都属于汉语普通话的北方方言区语言,但滇中、滇西、滇南和滇东北四大区域间的方言发音差别亦大。郑和从其先祖赛典赤·赡思丁晚年开始至其本人童年时期,都生活在元代以后的省会滇中昆明地区,其故乡所在地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属于云南滇中汉语方言区(即今滇池区域的昆明、玉溪一带),根据该方言区的汉语发音特点,波斯语“闪白”一词最接近“三宝”一词。我们由此可以认为,郑和出生的当天是一个星期六,波斯语叫做“闪白”,他的父母给他取乳名时就使用了昆阳当地汉语方言谐音叫做了“三宝”。

比较而言,郑和小名“三宝”来源于其出生日“闪白”波斯语谐音的上述推断,不仅有郑和故乡滇中汉语方言的语言学根据,而且还有云南回族穆斯林社会保留至今的取名习俗和保持波斯语记日的习惯的民俗学依据;而“三宝”乳名来源于阿拉伯语“8月”“舍尔邦”的谐音判断,虽然符合回族穆斯林社会给孩子的取名习俗,但从方言发音的角度来看,显得有些勉强。

马和于12岁时被征讨云南的明朝军队抓获,因他长得十分英俊聪明,被选送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儿子燕王朱棣的府中,做了伺候朱棣的贴身秀童。青年马和不仅英姿威武,而且智谋过人,他在帮助朱棣夺取皇位的“靖难战役”中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做了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后,特擢升他为内官监(皇宫)总管,成为成祖皇帝商议国家军机要事的宠臣。因朱棣迷信“马”不能登上皇帝议事的尊贵朝堂,故特别赏赐他姓郑,以纪念他在郑坝的关键战役中为朱棣立下的大功。从此,马和便经永乐皇帝朱棣的赐姓而改名成了郑和。

故乡在云南晋宁县昆阳镇

虽然郑和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回族穆斯林历史伟人,但郑和的身世、族属和籍贯,在清代翰林院大学士张廷玉主持编纂的《明史·郑和传》中,由于大汉族主义正统史观的作祟,编纂者们在为郑和立传时故意隐瞒了郑和的回族穆斯林成分和具体籍贯,只轻描淡写地用了区区五个字:“郑和,云南人。”但郑和究竟是云南何方人氏,以及他究竟属于哪个民族等两项中国史书立传时必不可缺的关键性要项,在其本传中却语焉不详,使得这位举世闻名的穆斯林大航海家的身世、族属与籍贯,长期不为世人所知晓。直到1912年时,在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南岸的晋宁县昆阳镇宝山乡和代村郑和故里回族墓地,人们发现了郑和当年回乡祭祖时留下的一块他委托当时的朝廷礼部尚书大学士李至刚撰写的《马公哈只墓志铭》碑,才彻底披露了郑和的家世和籍贯。这块重要的墓志铭碑,弥补了《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家世和籍贯的不足,成为中国史学界研究郑和的珍贵资料。据墓碑背面的记载,哈只碑是郑和在第二次远航归来后,告假还乡祭祖扫墓时所立,时间为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闰腊月吉日。据史家考证,这期间恰好是伊斯兰教希吉拉历740年的斋月

郑和向永乐皇帝告假回乡祭祖扫墓的活动,专门选择了当年穆斯林最尊贵的斋月,是恪守了云南回族穆斯林在每年斋月期间都要请阿訇或教长巡游祖坟,诵读《古兰经》纪念亡故亲人的传统习俗。昆阳镇宝山乡和代村月山《马公哈只墓志铭》碑发现后,世人才知道郑和原来姓马氏,是云南昆阳回族穆斯林,祖父和父亲都曾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完成了朝觐功修,成为深受家乡人民尊敬的“哈只”。

1935年时,云南史学界又在云南玉溪东营郑和后裔郑绍明家发现了保存完好的《郑和家谱》。据《郑和家谱》的记载,郑和的祖父本名叫米的纳,已改用了汉姓“马”,被元朝廷册封为滇阳侯,封地就是今天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南岸的晋宁县昆阳镇。由于其先祖赛典赤·赡思丁治理云南的杰出贡献,元朝廷特许滇阳侯为世袭爵位。又因米的纳曾到过伊斯兰圣地麦加朝觐,被家乡穆斯林尊称为“哈只”。祖父过世后,郑和的父亲米里金继承了滇阳侯的爵位,他也曾到过伊斯兰圣地麦加朝觐,被晋宁家乡人民尊称为“马哈只”。从此,人们才彻底解开了郑和的家世和籍贯:他的祖先就是元初出任云南行省首任平章政事的穆圣后裔赛典赤·赡思丁,他属于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拉丁的支系,为赛典赤的第六世孙裔,其故乡就在其祖父和父亲所受封地——今昆明市的晋宁县城所在地昆阳镇。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郑和祖父和父亲14世纪时前往天方麦加朝觐的路线,就是经由中国西南的四川成都进入云南昆明和大理,再经过缅甸进入印度,最终抵达阿拉伯半岛的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成为了云南回族穆斯林数百年来一直使用的传统的朝觐路线。到了19世纪40年代初时,赛典赤·赡思丁的另外一位后裔、中国著名的伊斯兰经学大师马复初巴巴曾随同大理丰呈庄的回族马帮,经由这条传统路线前往天方麦加朝觐和游学8年,归国后用阿拉伯文写成了著名的游记《朝觐途记》,详细记载了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和途程,为中西交通史学界研究这条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www.daowen.com)

郑和是穆斯林世界的骄傲

郑和出生在中国云南昆阳镇的一个传统的回族穆斯林家庭,他的先辈赛典赤·赡思丁作为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裔,在传播中国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祖先的伊斯兰圣裔家世与高贵传统,培育了郑和这位人类航海史上的“航海巨人”。他统率着大明帝国庞大的远洋船队,满载着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历时28年,七次远航西洋,行程十万余里,往返于“洪涛齐天,狂浪如山”的太平洋与印度洋上,劈波斩浪,遍访亚非30余国,在与各国人民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了互通有无的国际贸易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他以一位穆斯林航海家和外交家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的精神,大半生都在惊涛骇浪中度过,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系统的航海地图,成为15世纪人类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先驱,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空前绝后的卓越贡献。郑和下西洋航海壮举的价值和伟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其一,向世界传播了和平与友好。郑和在他的航海活动中,始终奉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的睦邻友好政策,他作为一名虔诚穆斯林,始终秉承了伊斯兰教的和平宗旨,他为世界播下了和平友好的种子,他之后所有的西方殖民主义探险家们留给世界的却是杀戮、战争、掠夺和仇恨,彼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二,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是古代亚非两大洲各种文明之间开展友好对话的光辉典范。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各国人民需要交往,不同文明可以共存,文明之间没有冲突,文明之间需要友好平等的对话。这是人类历史留给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启迪,也是穆斯林航海家郑和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三,郑和的航海活动,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进步。表现在首度开辟了世界跨洋航海的新航路,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完整的航海地图,促进了世界造船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世界航海科技的发展,郑和船队改进后的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再次随着船队的远航远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后来欧洲人航海探险的科学技术基础。

其四,郑和的航海早于西方航海家近一个世纪。郑和于公元1405年首次起锚向西洋航行,早于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年)1492年的首次西航87年,早于葡萄牙行家达·伽玛(Vascoda Gama,1460~1524年)绕过好望角92年,早于麦哲伦(Fernode Maglhaes,1480~1521年)首航114年,他是世界历史上远洋航行的第一巨人,是无可争辩的世界航海先驱。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正当人类步入21世纪前夕,世界范围内的著名媒体纷纷评选上个千年中的世界级伟人,郑和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东方唯一的一位世界航海家。2000年5月,美国《时代》周刊(Times Weekly,May,2000)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一千年来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100名历史伟人,郑和又名列入选的6位中国伟人之首。2002年3月15日,英国皇家海军退役指挥官加文·孟席斯先生(Gavin Menzies)在伦敦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发表演讲,将他潜心14年研究郑和航海伟绩的惊人成果公之于世,指出中国明朝初年的穆斯林航海家郑和是完成环球航海的世界第一伟人,他所统率的中国远洋船队于公元1421年完成了环球航行,并绘制了第一张世界航海图,美洲大陆和澳大利亚都是郑和船队发现的,不是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的,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使用了郑和船队所绘制的航海图。孟席斯先生还于当年11月份出版了他的著作《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Bantam Press,2002),向世人详尽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全球学术界、科学界都迅速掀起了研究郑和的高潮。该书的中文译本已由台湾学者翻译出来,并于2003年由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当前,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回族穆斯林航海家郑和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已经成为摆在新世纪人类科学界、学术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英人加文·孟席斯氏的观点能够最终确立,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要重新改写。

郑和船队首次出访西洋的时间是公元1405年7月11日,为迎接2005年他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中国政府已决定在2005年7月11日前后,在北京、上海、南京和云南昆明等地开展隆重而丰富多彩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宣传郑和所奉行的睦邻友好和平外交思想,服务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明朝初年的回族穆斯林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郑和七下西洋的生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酷爱和平并坚决维护世界和平的一个伟大民族,穆斯林是世界上最酷爱和平的民族,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热爱和平的宗教。长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在中东和平与巴-以冲突等重大国际问题中实行多重标准,长期支持纵容以色列极右政府的穷兵黩武政策,种下仇恨的恶果,以至于在新世纪之初的2001年遭到“9.11”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不是去追根索源,认真反思和检讨自己外交政策的严重失误,反而以此为契机攻击穆斯林世界,继而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逆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潮而动,发动了所谓的阿富汗“反恐”战争和侵略伊拉克的战争,并操纵其强大的舆论工具和施展强大的外交政治攻势,企图把恐怖主义这一人类公敌与主张和平进步为本旨的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等同起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当代霸权主义的这一图谋,必将随着世界范围内对15世纪初世界航海伟人——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和平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郑和的隆重纪念,而变得相形见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郑和不仅属于中国,郑和也属于世界,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世界穆斯林的骄傲。

【注释】

(1)白寿彝著:《中国伊斯兰史存稿》,第218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2)杨志玖著:《元史三论》,第171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

(3)(波斯)志费尼著,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第937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4)主张此说的先后有马明道、杨兆钧两位前辈学者。见杨兆钧:《郑和与穆斯林》,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