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郑和七下西洋:开创文明之路

郑和七下西洋:开创文明之路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和七下西洋的功绩及其历史地位甘肃民族研究所马通郑和是我国明朝的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率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船队,于明永乐三年至明宣德八年的29年间,作为明朝廷的正式使节先后七次出海远航,访问了亚洲、非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航程最远者到达东非以南的麻林。

郑和七下西洋:开创文明之路

郑和七下西洋的功绩及其历史地位

甘肃民族研究所 马 通

郑和(1371~1434年)是我国明朝的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率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船队,于明永乐三年至明宣德八年的29年间,作为明朝廷的正式使节先后七次出海远航,访问了亚洲、非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航程最远者到达东非以南的麻林(今肯尼亚)。总航程约70000海里以上。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丰富了我国航海地理天文导航等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开拓了我国与亚洲和非洲各国的海路交通,密切了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对我国开发海运事业和国际贸易建立了丰功伟绩。我国史书中有不少记述郑和的这一壮举的史料,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500年纪念活动以来,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文章如雨后春笋,为研究郑和这个历史人物和他的创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郑和成为太监的由来

公元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后,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改元为明。他为了保全大明天下,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从而换来了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但不幸的是皇帝继承人长子突然因病离开人世。他认为诸子中除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外,都是些花天酒地的浪荡公子,碌碌无为之辈,不能继承皇位,但为了不破坏“长子长孙继皇位”的诺言,决意立长孙允炆为太子。

1389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上皇位,号惠帝。他一登上皇位,受亲信的谗言,借机把一些皇叔拘禁并派亲信打探燕王朱棣的动静,于是促成了燕王加快夺权的步伐。1399年8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出兵南下,攻下济南,继续南进,一路浩浩荡荡,势如破竹,1402年5月渡黄河,六月渡长江,不久南京城落入燕王之手,三年的“靖难”之役结束。朱棣于1403年正月15日在奉天殿登上了皇位。至此朱棣便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称为成祖。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为彻底消灭云南一带的元朝残余势力,曾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先后派傅友德、蓝玉、沐英征讨云南,在征讨中郑和被俘虏。蓝玉视郑和为秀童献给明太祖,后来太祖又将郑和赐给燕王。朱棣出镇北平时,带到燕王府作侍监,朱棣“清君侧”时,郑和也随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朱棣便擢升郑和为内官监太监。所谓的内官监是掌管皇宫、王府、皇帝灵墓的修建和采办宫廷婚丧礼仪所需珍宝等一切器具的专设衙门。

赐姓郑的问题,据《明史》记载:“建文元年十一月,(燕王)与李景隆战于郑村坝(今北京大兴县东),王与精骑先破其七营,诸将继至,景隆大败,奔还”,这是燕王亲自出马,大败李景隆,使李景隆奔还德州,郑和在这次战役中立了功,因此,明成祖即位后,为纪念他在郑村坝战役中的战功,赐姓郑,改马和为郑和。那是1403年(永乐元年)成祖登基宴请群臣,论功行赏,封官加爵时,以三宝出入战阵,累建奇功,晋升为内宫监太监。1404年正月初一,成祖又在皇宫举行赐姓仪式,亲笔题了一个“郑”字赐予三宝。从此三宝太监郑和成为明成祖朝廷里的一个重要人物。

二、郑和的家世

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郑和出生在云南昆阳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中,人称三保。先父名马哈只,其实“哈只”是朝过觐的人的誉称,所以不是他的真实名字。郑和幼时聪明伶俐,才智过人,父亲很是喜欢,常给他讲述驾船知识,讲述他去红海岸边的麦加圣地朝天房的经历,讲述和狂风巨浪搏斗的情景,以及西洋各国的风土人情,从而航海在郑和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根。朝拜天房的意愿,也是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形成了。

郑和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被掠入宫作侍监,时仅10岁。据《郑和家谱》记载:“至宣德六年钦封公三宝太监,公以兄文铭之子立嫡,名赐,该显官焉。”这说明于宣德六年郑和以其兄马文铭之子为嫡,取名郑赐,郑赐生两子,长子郑万!,次子郑廷!。

在云南后裔,根据《郑和家谱》记载:以郑和为一世祖,郑赐为二世祖,郑万选为三世祖,郑宗阳为四世祖,郑土禄为五世祖,郑国为六世祖,郑大骖为七世祖,郑时发为八世祖,郑毅新为九世祖,郑溥为十世祖,郑居正为十一世祖,郑有才为十二世祖,郑良善为十三世祖,郑逢元为十四世祖,郑永生为十五世祖,郑兴旺为十六世祖,郑绍清为十七世祖,郑宏祥为十八世祖。

在南京的郑和后裔,据郑和19世孙郑自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南京后裔现有350人,这350人中,从南京调到外地或在外地出生的108人,现在南京生活的有242人。根据《抄郑氏家谱首序》记载:南京家谱在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军入南京时被毁坏。现在仅从郑自强父亲郑流荣留下的家谱中记的20代人的排行记述的。即:

13世(存字辈)郑存念

14世(忠字辈)郑忠思等

15世(孝字辈)郑孝忠

16世(积字辈)郑积瑞

17世(厚字辈)郑厚宽等

18世(流字辈)郑流荣等

19世(自字辈)郑自强等

20世(宽字辈)郑宽仁等

21世(藩字辈)郑藩明等

郑和远祖据《抄郑氏家谱首序》记述,郑和是普化力国国王所非尔的后裔,宋神宗熙宁三年所非尔(普化国国王)归宋,传至赛伏丁、撒严、坎马丁、马哈木。至元朝为赛典赤·赡思丁、纳速喇丁、忽辛、伯颜、察尔·米的纳、米里丁到马三宝。但这个史料只能作研究的引子,不是定论,而且后来也没见到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三、郑和下西洋的外交活动及其收获

明惠帝于建文元年(1399年)登基称帝。燕王朱棣于1403年攻陷京师(南京),夺得帝位。号永乐,据说当时宫中起火惠帝不知所终。有的说惠帝在宫中自焚而死,有的说惠帝削发为僧,有的还说他乔装外逃。总之惠帝下落不明。所以成祖登皇帝位后,在派郑和下西洋时,就有一条“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其次才是耀兵异域,以及表示中国富强。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非常庞大,船队一般拥有大宝船五六十艘,加上中小宝船就有100多艘,最多的一次达200余艘。最大的宝船张12帆,载重量约1000吨。据《星槎胜览》记载:“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中船长37丈,宽15丈。”郑和出使西洋的:“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梢、买办、书手,通计27670名,官868员,军26800名。指挥93员,都指挥2员,千户140员,百户403员,户部郎中1员,阴阳员1员,教谕1员,舍人2名,医官医士180员,余丁2名,正使太监7员,监承5员,少监10员,内官内使53员。”船上的专业人员,还有负责罗针的“火长”和“番火长”(外国领航人员)有修理弓箭、火器的军匠,有司舵的碇匠,有制造、修理木铁工具的各种民匠,有办理交涉事务的“行人”,有管理梢水(水手)的“管带”等等。在宝船上除装载大量的礼品和商品以外,还备有充足的粮食、淡水、盐、酱、茶、酒、油、烛、柴、炭等各种生活日用品,像这样的出访在历史上是仅见的,很少有的。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郑和与太监王景弘奉命第一次出使南洋群岛及印度洋一带。他率领一支62只船队从苏州刘家河出海,先到福建,再从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再经爪哇、苏门答腊、南巫里(又称南渤利),至印度古里返航,于永乐五年(1407年)秋回国。此次出航远至印度西岸。往返二年多,南洋各邦国使者随郑和前来朝见者甚多,明成祖非常高兴。

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郑和奉命二次出使西洋。他率领249艘船队,沿着首次开辟的航线,先后到达爪哇、古里、柯枝、暹罗(今泰国)、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郑和每到一处,颁布天于诏书,立碑文。通商贸易,结交友好,绝不轻用武力,散布仇恨。在离锡兰后,郑和船队满载着各国贡献的和互换的珍奇异宝,于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上旬返回南京。历时两年。(www.daowen.com)

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下旬,郑和奉命第三次下西洋,他率船队48艘,官兵27000余人,从刘家河出发。这次出使西洋,主要是巩固明朝同南洋已通好国家的友好关系。船队到达古里、满剌加、苏门答腊、阿鲁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发把丹、小柯兰、南巫里等国。这些国家对中国和好如初,永乐九年(1411年)返航。历时两年,随船前来朝贺者19国。中国明朝在南洋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成祖认为印度沿岸以东的一些国家尚未臣服通好,遂在郑和回京整休一年后,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又命郑和第四次远航,据史书记载,这次出使历经之地,不仅有远至忽鲁谟斯(今伊朗),而且抵达了非洲东岸的麻林、木骨都束、不喇哇等国。郑和于永乐十三年十一月戊子返回。历时两年余。此后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苏门答腊、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锡兰山、木骨都剌、溜山……不喇哇、阿丹、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诸国及旧港宣慰司,各遣使贡马及犀象等方物。

郑和访问非洲,走的是两条路线:一是经印度支那、印尼,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然后再横渡印度洋,直抵东非海岸;二是经印度支那、印尼,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斯里兰卡和印度后,进入阿拉伯海,再经波斯湾、亚丁湾,过曼德海峡,沿索马里北海岸到东北方,再经过须多大屿(索科特柱岛)、葛尔得凤(瓜达富伊氏角)和哈甫尼(哈丰角)而到达东非海岸。郑和三次访非,主要访问了非洲的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不剌哇、麻林、竹步慢撒等地。同时木骨都束和不剌哇的使者也四次访问我国。

永乐十五年(1417年)十二月,郑和奉命第五次远航。这次任务是护送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节回国,并带有赠送各国国君的礼品。这时明朝的国威已达海外,与各国之间交往和贸易,络绎不绝。交换商品多为丝绸、瓷器等,换回大量的琥珀珊瑚和药材。这次历时两年。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春,郑和率大宗宝船第六次远航。他远至非洲东岸。永乐二十年(1422年)八月回到南京,随来的各国贡使多达1200余人。

郑和六下西洋归来后不久,成祖驾崩,由于即位的太子明仁宗朱高炽不了解下西洋的意义,即听从户部尚书的意见,停止了下西洋活动。此时,京城已从南京迁往北京,郑和奉命带领下西洋一班人马,留南京。不料明仁宗命短,在位不到一年便离开人世,其子宣宗皇帝即位。宣宗朱瞻基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他认识到停止下西洋活动后,中国与西洋各国的交往日益减少,海外贸易几乎停顿,于国于民都不利,为了增加与西洋各国的来往,恢复和发展与海外的通商贸易,便决定命郑和再次下西洋。

郑和在南京过着休闲的生活,常为六次下西洋的壮举而自豪,只是没能去伊斯兰教圣地而遗憾。当他接到圣旨前去拜见皇上,得知要他再去西洋时,非常激动,他对宣宗皇帝说:“陛下欲承先帝之宏业,派臣率船队再下西洋,宣朝廷威德,示中国富强,通商贸易,结交友好,实是大明大智之举。臣虽年逾花甲,但身体尚健,愿尽有生之年为大明皇朝效犬马之劳,虽万死而不辞也。”宣宗大喜,即命郑和回南京作准备。

郑和六下西洋,正是青壮年时,成祖很器重他,一切都很顺利。取得了很大成就。时隔九年之后,又奉旨率船队第七次下西洋,体力已不及当年。起航那天,刘家港人山人海,锣鼓声、鞭炮声,响彻云霄,群众为他第七次远航鼓劲。郑和指挥船队,向着辽阔的大海乘风破浪而去。

宣宗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奉诏出使西洋,于是年闰12月出海远航。郑和奉命率领部分船队去天方,在天方得各种珍奇和天堂图真本,于宣德九年(1434年)回京。历时两年多。

这次远航返回时,郑和于宣德八年在古里逝世,葬于古里,明宣宗又赐南京牛首山建立墓。

郑和下西洋,历经成祖、仁宗、宣宗三朝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里,七次远航出海,遍访亚洲、非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数次横渡印度洋,到达东非最南的麻林(今肯尼亚),总航程约70000海里以上,相当于绕地球三周有余。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七下西洋“所历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真腊、旧港、暹罗(今泰国)、古里、满剌加(今马来半岛马六甲一带)、勃泥、苏门答腊、阿鲁、柯枝(今柯钦)、大葛兰、小葛兰(今印度尼西亚南岸)、西洋琐里、加异勒、阿枝阿丹(今亚丁)、南巫里、甘巴里、锡兰山、喃勃里、彭亨、急兰丹、忽鲁漠斯(今伊朗波斯湾国)、比剌、淄山、孙剌、木骨都束(非洲东海岸)、麻林、剌榆、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代)、那孤儿、凡三十余国”。他在远航中,对上述国家和地区宣谕了宋朝皇帝诏书,进行了通商贸易,结交友好、开展了和平外交活动,得到了所到国欢迎。许多国家的使节乘坐郑和宝船到中国,向宋朝皇帝进贡。总计七次远航中同船来中国使节1000多人向宋朝皇帝敬献奇珍异宝。他在航行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二次出使西洋时,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对郑和不恭,派出50000兵丁,欲劫和船,郑和乘其不备,亲破其城,擒其国王,成祖为向海外诸国表示圣明放回国王。郑和在航海过程中,建立了好多奇功。同时,还震慑了海盗。如第一次到旧港,其酋陈祖义,称霸海上,劫掠过往客商,被郑和缚回南京斩首。从而为畅通中国的海路交通打下了坚实基础。

郑和下西洋的同时,进行了科学考察,他们绘制了20幅40面海图,即《郑和航海图》及其附图《过洋牵星图》,在这幅图中记有航向、方位、航程、停泊地点、暗礁浅滩、港口等,是我国最早的一份航海图。留下了关于海洋的许多记载,为航海和海洋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郑和航海随员中的马欢、费信著有《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巩珍著有《西洋番国志》,这些著作对所到国的风土人情有真实记述,至今仍为学者们了解西洋各国风土人情的参考资料。现在对郑和的研究有了更重要的发现,英国历史学家孟席斯在他的新论中说“郑和首先环球航行,并发现新大陆”虽然还没有定论,但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和一个世界性的伟大人物。所以郑和不仅是中国回回民族的骄傲,而且是全中国人的骄傲。

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的年代,比葡萄牙人迪亚士于公元1487年到达好望角早80多年,比达·迦马绕道好望角于公元1498年早90多年;比意大利人哥伦布于公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早90年;也比葡萄牙人麦哲伦于公元1519年至1522年环球航行早一个世纪。而郑和远航船队规模之宏大,组织之严密,航程之遥远,当时我国造船航海技术之高超,以及海员的机智勇敢和他们所具备的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是当时世界各国所无法比拟的。

四、史料尚有一些不同观点须待进一步的研究

1.郑和被阉割问题: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是云南李士厚先生又作了论证,根据《江川县志》载: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傅友德、兰玉征讨云南时,江川县有个杨祖乡的人,因是元朝官员,明军南下时,逃匿元江,儿子名兴、名旺被掠入京,作秀童献于明太祖,进宫为监,后来太祖同样赐给了燕王。朱棣登皇位后,于永乐元年赐姓白。郑和祖父和父亲都是“滇阳侯”为元朝大臣,明军南下,怎能幸免,难免本人逃匿,侯府被劫,儿子被掠,以秀童献太祖,入宫为监,后来太祖又赐燕王,带到北京,赐姓郑。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个将军手中,所以郑和被阉割是完全可能的。二是台湾学者马宏道著书立说,认为郑和也没有被阉割。我们从资料中看到郑和被兰玉俘虏献给太祖入宫,随即赐给燕王,燕王将郑和带到北京时,留作身边作侍监使唤,后随燕王转战,继而出使西洋,成祖驾崩后,在南京闲住九年,也没有入宫。从史料中看到郑和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航海的一生,没在看到他入宫为奴的史料。同时兰玉是穆斯林他指示阉割一个穆斯林是与教法不合,但也没有看到郑和娶妻生子的史料。可以说是一个尚待研究的问题。

2.郑和的祖父和父亲是元朝的官员问题:有的史料中说:“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滇阳侯,为元朝的大臣”(马继祖的论文);另一说公元1371年马和出生在云南昆阳一个虔诚的穆斯林马哈只家中,因排行第三,人称三宝。

3.郑和曾归信过佛教问题:永乐初年,郑和得到明成祖朱棣的亲信,当时著名的和尚道衍的召引,接受菩萨戒,又成了佛门弟子,法名福善(《古代非洲与中国的友好交往》陈公元著)。

4.郑和逝世国外,是水葬还是土葬以及埋葬地问题:有史料说亡后葬于古里(印度)。明宣德在南京牛首山赐建墓。

参考文献:

1.马继祖、郑云良等:《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及其家世》。

2.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明代),第47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3.〔明〕巩珍著,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中华书局,1961年。

4.兰海著:《三保太监下西洋》,海洋出版社,1982年。

5.徐冶:《郑和研究已成为世界性课题》,载《光明日报》,2002年12月18日。

6.杨新华:《郑和与南京》,载《光明日报》,2004年3月5日。

7.《郑和:鲸舟吼浪泛沧溟》,载《中国民族报》,2004年12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