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外华人子女中文教育问题的探讨

海外华人子女中文教育问题的探讨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人利用多次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机会考察华人华侨历史与现状,注意到海外华人的种种问题,其中包括他们的子女华文教育问题。对海外华人而言,各国的多元文化政策的推行,无疑激发了他们的子女学习中文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忱。1907年,中华学堂在维多利亚成立,这是加拿大第一所设备完善、学制统一的正规华文学校,它标志着加拿大华人子女的华文教育由私塾阶段转入正规学校阶段。

谈谈海外华人子女中文教育问题

海外华人华侨面临的问题很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子女中文教育问题。这不仅牵涉到其子女的文化素质,而且还牵涉到海外华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牵涉到华族有无凝聚力,能否自立于所在国民族之林。

本人利用多次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机会考察华人华侨历史与现状,注意到海外华人的种种问题,其中包括他们的子女华文教育问题。不仅看到了现实,而且也搜集到一些资料,从而撰写了本文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愿望,以求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望海内外学者予以指正。

中文是联合国五大语言之一,在世界上居于重要地位。近年来,北美、西欧、澳洲、东南亚推行多元文化的政策。例如澳大利亚中央政府为推行多元文化政策,反对本国的种族主义思潮,设立了属总理府领导的多元文化办公室和多元文化咨询委员会,同时还制定了《多元文化法》。又如加拿大亦推行多元文化政策,在其邮局的汇票上都附有中文说明,在该国的唐人街的路牌及医院、邮局、警察局、银行的招牌都加上中文,而且政府的重要通告都要译成中文在当地的华文报刊上公布。加拿大外交部和国防部都聘有专家教授华文。一些加拿大官员认为21世纪是亚洲人的世纪,强调要重视华文和日文的学习。加拿大教育当局规定中小学班级如有25位以上的学生要求开设华文课就必须开。新加坡政府总理吴作栋一再表示他的国家一贯推行多元文化政策,因此应重视华族的传统文化和华语的学习。他主张新加坡的华文教育专业人员应成立一个名为“华社文教促进会”,以便在华族社会中推进华语及华族文化的学习。

当前推行多元文化政策较好的国家还有美国、马来西亚、泰国。以马来西亚为例,该国政府很多部门开设华文补习班,不少公司,包括土著人开办的公司聘用工作人员时以是否通晓中文作为聘用的条件之一。马来西亚华族文教界规定每年12月18日为“华语节”。对海外华人而言,各国的多元文化政策的推行,无疑激发了他们的子女学习中文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忱。

我们知道,亚太地区是21世纪经济、文化与政治最活跃的地区,而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是中国(包括港台)。因此,普遍认为要把握现实与掌握未来,学好华文华语是一大关键。近20余年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在经济上与文化上崛起,并把自己的经济力量伸向北美和东南亚。这显然又是世界“中文热”出现的一个强大的动力。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学好中文是世界向前发展之必然趋势。美国一些研究亚洲经济的机构要求被招聘的专业研究人员必须精通汉语,认为不精通汉语将无法探讨亚洲经济问题的真谛。更值得重视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人士,尤其是英国人,看不起那些不重视本民族语言文字学习的人和不会说、写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人。他们认为,你既是华族就应该会讲会写华文华语。

上述种种因素必然影响到海外华人,他们掀起了新的学习华文华语的热潮。新加坡的华族提出了“重拾文化自尊”的口号,他们举办“华族文化月”、“华族文化节”。该国的教育部早在1991年就正式宣布成立“华文教学研讨委员会”。世界各地的华人,尤其是北美的华人,为了进行华文教育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纷纷建立记载华人奋斗史和展示中华文化传统的展览馆、历史博物馆、碑刻。美国纽约唐人街的华人在199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在1991年又建立了全美首家华埠历史博物馆。与此同时,美国西海岸天使岛的华人开始了筹办华人移民博物馆的工作。美国加州橙县的华人侨社在1991年就选定了建立华工纪念碑的5个地点。在1990年,加拿大多伦多华人建立了铁路华工纪念碑和华工博物馆。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在同年亦开始了筹建中国图书文物馆的工作,用以展览有关中国以及加拿大华人的业绩与文物,以显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华人的文化活动,在颇大程度上推动着海外华人子女学习华文华语的热潮出现。

总的来看,海外华人子女华文教育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华文教育进展基本顺利的国家,有美国、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朝鲜、菲律宾、西班牙、加拿大、西亚诸国及其他推行多元文化的国家;另一类是华文教育推行不顺利、曲折较大的国家,主要有泰国、柬埔寨、越南、缅甸、印尼、毛里求斯、印度及其他一些国家。

现将海外华人子女的华文教育问题概况分述如下。

(一)华文教育办得顺利的国家

早期加拿大华人虽身在异邦,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子女的中文教育,当时推举一些识中国文字的华人充任教师,多是一些店铺的会计、掌柜。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教孩子们华文,类似私塾。约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样的私塾在加拿大的西部重镇温哥华和维多利亚发展起来。后来一些富有的华侨从国内聘请一些宿儒来加拿大教他们的子侄中文,这是名副其实的私塾了。据记载,1884年在维多利亚有好几家私塾。1899年,中华会馆在维多利亚主办“乐群义塾”,教授中文,传授中华文化,允许贫穷华人子女入学。1907年,中华学堂在维多利亚成立,这是加拿大第一所设备完善、学制统一的正规华文学校,它标志着加拿大华人子女的华文教育由私塾阶段转入正规学校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加拿大当局推行多元文化政策,华文学校学生日益增多,1973年仅渥太华就有上千名学生,多是借用一些中学的教室,利用星期日上课。目前加拿大华人在维多利亚、温哥华、艾默顿、卡加里、温尼伯、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等重要城市都举办有中文学校。上述学校虽然都有师资以及经费等困难,但最大的困难是教材问题。它们有的采用香港、台湾的教材,有的采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教材。

近年来,美国华人举办的华文学校亦显现出一片大好形势。例如南加州地区中文学校的学生日益增多,现时达1万名,40年前这里学习华文的学生仅有数十名。华文学校的教学与行政管理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外,当地的华侨事务委员会也给予协助。7所华文学校还组成了“南加州中文学校联合会”,以增强学校的教学水平。美国其他州华文教育亦呈现出一片大好的形势。

二战前,马来西亚人在桑佛、吡叻、雪兰莪及其他地区建立了许多华文学校,二战时这些学校遭日寇严重破坏。二战后,在华人努力下不仅恢复,而且又建立了许多新的华文学校。据统计,在雪兰莪、吡叻和桑佛三州各有200所以上华文学校。1954年,马来西亚殖民当局发表《一九五四年教育政策白皮书》,提出用6年的时间把华文学校变成英文、马来文为媒语的“国民学校”。同年10月又颁布华侨教育三原则:①各民族教育平等;②初级教育免费,各民族的母语为主要媒语,英文为必修科;③华文为官方语言之一。据统计,1937年,该国有华文学校1 216所、学生94 000多人,到1954年华文学校已增至1 556所、学生高达35.9万多人。1955年,马来西亚吡叻和怡保两市的福建公会在它所办的培南华文小学基础上创办了培南华文中学。在杨金殿先生领导下,该校筹集资金达310.7万马元,因而兴建了20间新教室。1963年,培南华文中学改名为培南华文独立中学。目前,马来西亚全国有6700多所小学,其中华文小学就有1 200多所,华文小学学生人数近60万人。在华文小学还有1.2万名马来族学生就读,其中包括马来西亚副总理加化先生的孙子。马华公会教育官员李成材先生指出,华文小学除英文与马来文两科目外,其他科目必须以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文

南北朝鲜亦有大批华人聚居。南朝鲜大约有2.5万华人,多住在汉城、仁川、釜山诸地。绝大部分华人祖籍山东,占90%,其余多为河北及东北三省人。他们以餐馆业、中医或办小型食品工厂为业。韩国华人十分重视子女的华文和中化文化传统的教育,完全保持着华人的传统、风俗与习惯。目前在全韩国有53所华文学校,在校生达1万余人。所学课程、学制、教材与中国中小学无异。1954年,南朝鲜华侨在汉城建立汉城华侨中学和韩国华侨中学,1956年在釜山、仁川两市的华侨中学的基础上增设了高中部,不久又在光州、大丘两地也增设了高中。据统计,1956年,韩国有华侨小学50所、高级中学5所。华侨学校从小学起可住宿,以方便那些家离学校较远的学生。南朝鲜华侨中小学注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制与课程与台湾相同,学生高中毕业后多投考中国台湾与香港的大学。韩国华侨中小学所聘请的教师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北朝鲜的华侨在所居国各地举办了许多名为中国人人民学校。朝鲜战争时华侨学校遭受严重破坏,战后逐步得到恢复。中国政府选派师范学校毕业生和大专院校毕业生赴朝帮助上述华侨学校,完成任务陆续回国。北朝鲜著名的华侨中学为设在平壤的中国高级中学。

新加坡是华侨子女华文教育搞得最好的国家之一,那里的华文学校拥有完整的教学体制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下,新加坡华人子弟的教育分为“华校生”和“英校生”。华文学校英国殖民当局不予扶植。部分“华校生”因而参加了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被诬为“左翼分子”,而“英校生”很少有人参加争取独立的斗争。新加坡独立后,当局推行多元文化的政策,在语言问题上推行双语政策,不久华语运动兴起,因而华文华语的地位日益提高。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陈六使先生在1953年初宣布捐款500万元兴办培养华侨高级人才的南洋大学,引起轰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纷纷响应,有297个华人社团参加到马新两国华人教育事业中来,从而推动了华文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南洋大学于1956年3月15日正式举行开学典礼,24年后(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为华人培育出大批人才。福建会馆是新加坡华文教育事业上贡献最大的社团之一,它除举办南洋大学外还举办了许多华文中小学,著名的有南侨女子中学、光华学校、爱国学校、崇福学校、道南学校,均以福建会馆主席陈六使先生为校董事长。新加坡潮阳会馆在1952年办潮阳学校,亦是新加坡华文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到1954年新加坡的“英校生”与“华校生”大致相同。据统计,新加坡共有学校564所,其中华文学校280所,占49.6%,“华校生”8.5万多人。

菲律宾有华人华侨100多万。该国的财团和大型公司几乎都操在华人或与华族有较深渊源的企业家手中。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菲律宾一些政治领袖有华人的血统,如前总统马科斯与科拉桑,而后者甚至借访华机会到祖籍福建省龙海县寻根问祖。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华文教育的发展。菲律宾华族各界人士十分重视其子女的华文教育,因此建立了许多华文学校。1951年,菲律宾国会提出“教育菲化法案”,后经中国台湾当局与之交涉,双方签订备忘录,其要点为:①华文学校应向菲律宾当局备案;②菲律宾当局有权监督华文学校;③华文学校必须开设菲律宾学校之课程,并讲授中国政府规定之课程;④中菲双方共同组织联合技术委员会以拟订各华文学校之课程,以便教育当局采纳。从此,菲律宾华文教育有了“双轨学制”和“双重课程”。此后,华文教育日益发展,华文学校日益增多。据统计,到1991年全菲律宾有华文学校100余所,其中仅首都马尼拉就有20多所,甚至偏远的乡镇亦有华文学校。令人注目的是,在马尼拉中心区的唐人街竟然有一所全菲律宾规模最大的华文高等学校,此即著名的中正学院。该院在1991年有学生7 000余名,分为大学部、中学部、小学部和幼稚园部。中正学院为全日制,上午讲授与菲律宾非华文学校同样的课程,下午讲授中文课。

(二)华文教育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的国家

泰国的华文教育经历了极为曲折的道路。1911~1939年是泰国华文教育的一个高峰。在这一时期,华文学校由10所增至300所,著名的华文学校有中华中学、华侨中学、崇实中学等。此外,还在华文小学基础上附设师范班、中学班的学校10所。亲日的銮披汶上台后遵照日本人的指示大肆反华,下令查封华文学校达285所。抗日战争胜利后,銮披汶下台,銮巴立主持泰国政务。1946年,中国政府与泰国政府签订《中暹友好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人民依照双方的法律在对方享有设立学校教育子女的权利。这样,华文学校大规模地恢复,并建立了许多新的华文学校。据统计,到1948年有华文学校达430多所,显现出华文教育的大好形势。然而,反动政客銮披汶在1947年11月发动政变,于次年组阁重新上台,同年颁布所谓《民立学校条例》,其宗旨在于限制华文学校华文授课时数,按泰国教育部编定的教材上课,课本内容既无中国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并勒令华文中学停办,泰国的华文教育再次遭到沉重打击。华人只好举办华文私塾和华文补习班。1957年銮披汶下台后,泰国华文教育再次获得新生。到1983年,经泰国教育部批准的由华人社团举办的华文小学114所,学生达5 000余人。初时只允许一至四年级授中文课,现已允扩建至六年级。此外,还有11所许可授华文的外语学校和补习班,学生达1 839人。

缅甸华侨的子女的华文教育至少有100余年的历史了。1872年华侨在仰光建立了广东观音庙,同时亦为私塾的地址。到二战前,缅甸大小城镇都有华文小学。此外还有华文高中和师范各1所、初中3所。一般说来,二战前的缅甸华侨都会讲中国话和识中文。那时的华人黄水田医生在民国初年一人就在仰光举办了3所华文学校。然而在日本占领缅甸期间,华文学校遭到严重破坏。缅甸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执政时期,华文教育可以说任意发展,举办华文学校无需许可注册,因而华人为兴办华文学校纷纷捐助。估计在全缅甸,这时华文学校起码有300所。然而1965年缅甸革命政府掀起反华浪潮,宣布取消华侨有办报的出版权,不久又颁布关闭所有华文学校的命令。1967年,缅甸当局又禁止华侨家庭办的华文补习班。目前,中缅关系有所改善,缅甸华人子女的华文教育今后怎样走势,我们将拭目以待。

柬埔寨(高棉)的华文教育经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目前有了新的起色。二战后柬埔寨华人,尤其其首都金边市以及马德望和滂湛两省的华人纷纷举办华人学校,并在华文小学的基础上办初、高中部,教师水平日益提高,教材日益完善,同时也出现了私立的华文学校。然而1949年独立后,柬埔寨当局立即对华文学校予以严加限制,如华文学校必须讲授高棉文,由每周6节增至20节。60年代后,由于柬埔寨政治形势的关系,华文教育出现了好的势头,华文学校日益增多,全柬有百余所,仅金边市就有20余所。著名的华文学校有潮州帮华人办的金边端华中学、广府帮华人办的广肇惠中学、福建帮华人办的民生中学、海南帮华人办的培英学校,其中端华中学被誉为最高学府,因其设有高中部和大学预科部。此外还有不少私立华文学校,有育华、三民、新民、育英、中侨、新华公益、海滨、良友、育仁、文光等20余所。除金边外,在全国十多个省都有本省的华文学校。遗憾的是,柬埔寨在60年代末政局陷入一片混乱,柬反华当局又封闭上述华文学校。80年代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柬埔寨战乱结束,中柬关系再次得到改善。在华人团体一再要求下,柬埔寨当局同意恢复停办的华文学校。由华人领袖倪民信领导的柬埔寨华人理事会向柬埔寨当局申请要求在金边兴办华文学校和修复因战乱而失修的中国庙宇,恢复华人的传统信仰,均获允准。

越南在1975年有华侨达180余万人。然而从是年越南推行反华政策,华侨被迫大规模外逃,华文学校几乎全部被接管或停办。越当局禁止授中文课。目前越南有华侨约100万人,主要定居在南越,仅胡志明市就有40万华人。自1986年以来,越南逐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因而华文教育亦有所好转,如允准办中文夜校,全部授中文课。还有数所中学亦办中文夜校,就读的学生达数千人,然而讲授的课程为小学水平。它们所采用的教材是从新加坡引进的。(www.daowen.com)

印尼有1.8亿多人口,目前华人约有500万(一说600万人)。1941年,荷属印尼有华文学校502所,学生达65000人,仅爪哇一地就有华文学校241所。印尼独立后,历届政府把文化教育列入排斥华人政策的范围之内,例如下令把华文学校一律改为国民学校,不久开始对华文学校采取严厉政策。1955年颁布《外侨私立学校监督条例》,规定:①外侨小学从三年级起必须把印尼文作为必修课,每周授课4小时;②从小学五年级起,每周授印尼历史与地理各1次,中学要按同类学校25%授印尼史地的课;③禁止在校内进行任何不利于印尼安全的政治活动。1957年,印尼军事当局为配合全面反华下令关闭所有中文学校。1966年苏哈托上台,中国与印尼关系极度恶化,他借机大肆反华,不仅不令关闭所有华文学校,而且还封闭印尼华侨团体及其办的中文报刊,严令禁止进口和发行中文的录音带、影片、书籍,并禁止悬挂中文招牌和任何形式的讲授中文,甚至禁止华人讲汉语。1990年8月中国与印尼两国关系正常化,两国高层领导互访,印尼国内政局亦发生变化,但印尼华人的上述状况仍然无显著变化。

结论

综上所述可得到下列几点结论:第一,海外哪里有华人聚居,哪里就有华文教育,就有华文学校;第二,华文教育在举办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会被全部取缔,但一旦政治气候发生变化,马上就会蓬勃地发展起来,显示出华文教育有无穷的生命力、无限的生机;第三,华文教育是和海外华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它有无限生命力的根本原因;第四,华文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丰富了所属国家的文化,使其向多元文化发展,从而也丰富了华族自己的文化;第五,华文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前进的规律性的体现,只能阻挡一时,不能阻挡一世。

参考文献

1.香港1990年5月3日《华侨日报》。

2.林梦:《加拿大华人文化》,载1991年6月10日泰国《星岛日报》。

3.新加坡1991年9月23日《联合早报》。

4.刘如芸:《大马华教育新契机》,载台湾1991年7月4日《中央早报》。

5.林梦:《加拿大华人热心推动华文教育》,载新加坡1991年6月25日《联合早报》。

6.香港1991年6月2日《东方日报》。

7.香港1991年10月19日《华侨日报》。

8.香港1991年第1期、第5期、第6期、第7期、第8期、第9期《华人月刊》。

9.泰国1990年12月5日《星岛日报》。

10.魏华仁:《东南亚华人教育大事志》,载香港1990年第11期《华人月刊》。

11.文逸:《迈向21世纪的印尼华人社会》,载香港1991年第2期《华人月刊》。

12.刘培苏:《菲华社会千年结》,载香港1991年3月《移民》。

13.西汀穆:《濒于灭绝的缅华教育》,载香港1991年第1期《华人月刊》。

14.张毅:《回忆高棉的华文学校》,载美国1991年4月24日《世界时报》。

15.中国台湾1991年2月22日《中央日报》。

16.北京越柬老归侨联谊会主办的《会讯》1991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