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华人近况
一、华人去巴尔干半岛经商的原因
自70年代,中国大陆抛弃了推行多年的僵化的经济方针和锁国政策,推行内部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新方针。在新方针推动下,一部分老百姓像挣脱了缰绳的骏马一样在改变贫穷地位的强烈愿望驱使下,掀起了下海经商的热潮。到8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新出现的出国热潮再一次冲击着古老的中国。
首先被卷入上述两大热潮的是青年人,其次是中年人。青年人以出国留学或出国经商为荣,这被认为是第一流的年轻的一代。不少青年人奔向东南沿海开放地区,到深圳、广州、厦门和海南经商、打工,这被认为是第二流的青年。
出国留学或打工多去西方发达国家或港澳,如美、日、澳、加或西欧。出国经商者多去俄国、东欧、中欧和巴尔干半岛诸国,即前苏联集团国家。出国经商的华人之所以愿去上述诸国,因为这些国家在冷战年代发展重工业为主,轻工业极为落后,重轻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加之,在苏联解体和中欧、东欧、巴尔干半岛各国发生剧变后,原有经济体制随之瓦解,经济上出现混乱和大滑坡,物价飞涨,通货剧烈膨胀,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秩序难以一时建立起来,出现了经济与商业的真空。其特点是一方面其重工业产品大量积压,不易销售出去,外汇缺乏;另一方面极端缺乏轻工业产品,尤其生活日用品,因此,这些国家所急需的轻工业产品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档产品,而是中国的中低档产品。这是华人西去巴尔干半岛的大背景。
此外,北美、欧洲共同体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不习惯于以货易货贸易,而习惯于用美元、英镑、法郎、马克、瑞士法郎一类外汇经商。而这些,如上文所言,又是俄国、东欧、中欧和巴尔干一些国家所缺乏。相对的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大陆和前苏联集团各国一直有外贸关系,这就给华商造成了莫大的机遇。
二、巴尔干半岛华人之现状
目前巴尔干半岛华人有多少,分布情况是怎样的?这是本文必须回答的问题。
根据这里大使馆、华人组织和一些居住多年并有相当影响的华人领袖各自统计或估计的数字综合来判断,大约经常保持在4.5万到5万人之间:罗马尼亚有1.5至2万人;匈牙利有2万人左右;此外马其顿、摩尔达维亚亦有为数不多的华人;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约共有4 500至5 000人。至于阿尔巴尼亚和前南斯拉夫联邦南部那些刚独立不久的共和国,因其动乱和战乱不已,那里的华商几乎全部迁移他国。希腊属欧共体成员国,华商不易在那里立足,本文所说的巴尔干半岛就不包括它了。由此可知,巴尔干诸国,以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为最多。这三个国家剧变后,经过数年改革和调整,其经济与政治局面有所改善,正处于逐步恢复中。
巴尔干华人来自浙江、福建和河南三省者为最多,经济实力以台湾、香港、北京、上海的华商为最强。他们到达这里是经过一番大周折的,这主要是指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大多数华人是在80年代先到俄国,在那里进行以货易货的贸易。到90年代初年,一方面俄国、东欧发生大变动,社会出现动乱;另一方面许多华人护照过期,有些华人甚至无护照,属非法入境;有少数华人以假冒伪劣产品欺骗俄商,更有甚者在俄国犯奸作科,以至杀人越货。凡此种种,引起俄国开始排华,进行所谓大规模清理华人、驱逐华人之举动。当时(1993年)笔者以译员兼学者身份正在莫斯科,亲眼目睹了俄国的这一行动。以万计的华人被驱逐出境,其中大部分华人被迫回国,然而,亦有不少的华人西去乌克兰和波兰经商。当他们脚跟尚未站稳时,乌、波两国亦效法俄国清理华人,华人再次西移,入捷克和斯洛伐克、摩尔达维亚。在这里停留不久,又遭清理,又一次被迫迁移。就这样进入了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一直停留到今天。
在数次被清理和迁移过程中,华商得到了一次次的锻炼,是去劣存优和大浪淘沙的过程。因此,最后到巴尔干半岛上来的华人,几乎人人皆为精英,学会了进行国际贸易的本领。那些素质差、无护照、资金少、经营伪劣产品者以及犯奸作科者,皆被清理或绳之以法。
现时的巴尔干华人,用商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素质确是提高了,其表现为:首先,他们建立了拥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合法公司,得到了所在国的认可与批准,并颁发给营业执照和税务执照,有注册资金、流动资金,有办公楼房、宿舍,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受到所在国政府的保护。
其次,公司内部人员的素质有很大的改变与提高。大部分公司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其中有大学经济系、外语系、电子工程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社会学系、外贸系、历史系、中文系的毕业生,多数已有2至3年的工作经验,或作为雇员,或作为合伙者。有的公司还引进副教授、副研究员、博士、硕士、讲师等高级专业人才,作为他们的顾问,和当地人士关系良好。
再次,大部分公司已和中国大陆沿海口岸城市的大公司建立了正式的业务关系,并从大公司那里吸引来一定数额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它们以上述大公司为寄托,由这些公司提供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货物。当然,中国沿海大公司也以巴尔干华人公司作为自己的市场,通过它们推销自己的商品,双方形成了互利、协作的牢固关系。
第四,为了便于商业活动,华商聘任一些所在国的公民为自己的雇员或律师,通过他们办理各种商业业务和法律事务。聘任人员都有他们的关系网,而这个网对商业活动极为有用。
以上说明华商素质有很大提高,和80年代与90年代初前苏联(俄国)时的华商有质的差异了,他们在巴尔干半岛确是立定了脚跟。除国营公司外,私营公司无一不赚钱的。有些华商已是腰缠万贯的大商人了,如罗马尼亚的杨迎春先生和匈牙利的张曼新先生。
巴尔干的华人经商形式,除公司外还有大量以摊贩形式出现的华商。这种形式不是国内随处所见的那种摊贩,而是在大城市郊区划定范围,盖好商店房子,允准持有营业执照的商人在其中租赁房屋设摊营业,略似一个大超级市场。不同的是超级市场店主人一个,而这里店主成百上千。这种摊贩集中市场,俄语为bazap,英语为Bazaar,大陆称之为自由市场,一般设在离城市不远又四通八达的地方。这种市场,笔者在俄国见到过。现在,华人把它从俄国西移植到巴尔干半岛上来了。在布加勒斯特,我在友人的陪同下参观了一个这样的自由市场。这是一个很大的摊贩超级市场,数以千计的商人集中在这里营业,举目望去,摊贩陈列的商品几乎清一色是中国货。实际上,这个摊贩集中的大市场是中国杂货店的一个扩影。令笔者惊异的是,货摊经营者70%以上是罗马尼亚人,华人大约30%。据了解,有的货摊主人仍是华人,但聘用罗马尼亚人作为自己的店员,有的货摊就是罗马尼亚人经营的,或华罗联合经营的。我特意询问了价格,比中国大陆高出一倍到两倍。
布加勒斯特郊区的这个中国货市场很大,大约有1平方公里大小,是一长方形,它的旁边有两条纵横交错的公路。市场内,顾客和摊商进进出出,杂以运货进出的电动板车、汽车,显得格外拥挤不堪。再加上英语、罗马尼亚语和汉语交融一起,又显得十分嘈杂。我和友人在这里参观了半天,并一直在想,这难道就是巴尔干式的对外开放的开发区吗?
还有一些华人经营餐馆和旅馆。笔者在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布达佩斯沿街看到了华人经营的餐厅和旅馆,如布达佩斯由香港人开设的香港大酒店。我还特意到一家华人办的餐馆吃了一顿饭。该餐馆的老板是来自北京的华人,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我吃了一碗面条,然价格至少是北京的三倍。餐馆提供的饭菜是中西餐都有的。
少数华人在布加勒斯特举办武术馆和中医诊所,教洋人学中国功夫(武术),用针灸为洋患者治病,据说颇受欢迎,收入亦颇可观,是中华文化在当代西移的一例证。
新出现的华人事务所是令人注目的,它为所在国的华人代办各种事务,诸如代办签证、代购飞机票、火车票,代租赁房屋、仓库及其他事务。华人事务所也颇受欢迎。开办华人事务所的一般是在巴尔干半岛居住较久,有各种社会联系的华人,年龄多在45岁以上。
在巴尔干半岛一些大城市郊区还有一大批华人种植蔬菜和瓜果,他们把中国的白菜、葱蒜、韭菜、莲花菜、豆角和中国培育出的西红柿以及西瓜、黄瓜、甜瓜、茭瓜等引入到这里来。这些华人菜农把自己种的蔬菜瓜果批发给所在国的菜贩,由他们运到菜市场销售。我曾在布加勒斯特光顾了一个菜市场,卖菜者皆为罗马尼亚人,其价格较大陆贵多了。华人菜农多是来自福建、浙江、山东、河北的年轻的农民。
巴尔干半岛的华人,除港台澳籍华人外,都是持有中国大陆护照。据了解,大约有70%到80%的华人,特别罗匈两国的华人取得了所在国颁发的绿卡,然加入所在国国籍者是极少数,不足5%。一般说来,大陆来的华人有两本护照:一本是因公普通护照,另一本是因私护照。对于侨居异国的人来说,护照是一个原则问题,这不仅因为它是表明侨居异国者身份的证件,同时亦是表明他的国籍的证件。因此,研究华侨史或其他国的侨民史的学者都十分重视这一问题。
笔者一直想拜访一些在巴尔干的港台澳籍华商,以了解他们的状况,但未成功。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在这里的时间太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经常外出经商,难于见到。正如古人云:“商人无定向。”
我还同一些华商探讨了当前他们的困难问题。他们主要有下列困难:第一个大困难是关于货款存入银行和从银行提出款项的问题。由于巴尔干各国没有中国商业银行的分行,因此华商只好将销售的款项兑换成美元或马克存入所在国银行,但是所在国银行不仅不支付息金,相反还收取相当高的手续费,而需款提取时,则银行却多方为难,不易提出。这样,每年损失款项数额十分巨大。据有关方面调查,仅罗马尼亚一国,华商损失达上亿美元。第二个困难是家属、子女、婚姻问题。巴尔干的华人多在25岁至45岁成家,男性占绝对多数,女性不足10%。因携带家属与子女者来得很少,有些把家属带来但其子女仍留在国内,让其父母或其他人带养。如把家属与子女都带到巴尔干半岛来,亦有难于解决的一连串问题,诸如家属工作安排、子女受教育、父母年迈需照顾、家中财物处理与管理、生活习惯等问题。家属与子女一直是困扰华人的一大难题。
未婚华人均是婚姻适龄者,甚至有的已是大男大女,但身在异国天涯,要找到满意的伴侣只有回国。然在国外经商,归国嫁或娶绝非容易好办。因此,不少年龄过40岁的中年男子便娶了异国女子为妻。至于未婚女子要找对象,那就更难了。
第三是经商人才引进问题。巴尔干半岛各华商公司虽然已经引进不少人才,但由于生意兴隆、业务不断扩大、新公司纷纷建立,故仍感人才缺乏,尤其缺乏那些大学经济系、外贸系和英语系毕业并工作3年以上的人员。罗马尼亚木兰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就是因业务扩大而急需引进人才的一个。该公司总经理杨迎春先生,要求我回国后为他的公司推荐了一些人才。其他公司亦曾提出类似问题。(www.daowen.com)
华人身在异国他乡,彼此间既有商业上的竞争和利益的争夺,亦有共同的困难和共同的利害。共同的困难和利害必然把他们组织起来,因之,华人社团在巴尔干诸国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现将收集到的罗匈两国的华人组织列举如下:
罗马尼亚华人联合会
罗马尼亚华商联合会
旅罗华商联合会
旅罗浙江同乡会
旅罗河南同乡会
旅罗华人妇女联合会
匈牙利华人社团联合总委员会
匈牙利华人联合总会
匈牙利华人商业总会
欧洲华侨华人社团代表委员会匈牙利分会
匈牙利华人国际投资集团
在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马其顿、摩尔达维亚亦有类似的华人组织。上述组织均在所在国注册,是经所在国政府批准的合法组织,并有自己的律师,亦获得中国大陆驻所在国大使馆的认可与保护。他们根据所在国的法律和组织的章程进行有关维护华人权益的活动。
华人社团的出现,是与华人社会的形成以及华人巨商和华人领袖的涌现密切相关的。在巴尔干各国华人中涌现出一批华商巨子和华人领袖,著名的有上面提到的杨迎春先生,此外还有张曼新、穆刚、尹啸平诸先生。
三、巴尔干华人的社会特征及其发展前景瞻望
巴尔干诸国华人社会和世界其他国家华人社会相比较有下列特征。
第一,华人社会成员间,彼此关系比较松散,有交往但甚少,各自都为自己的生意奔波。这一方面表明华人社会正在形成中,另一方面表明拥有巨额资金的大商人过少,还没有摆脱小本经营的阶段。
第二,巴尔干华人平均年龄较其他国家的华人小得多,加之多数没带家属子女,因此流动性很大。其表现为:一些华商离开这里而去其他国家或回国经商,与此同时又有一些华人携带巨金来巴尔干半岛经商。笔者在巴尔干来往途中这两种人都遇到了。
第三,除经商者外,在巴尔干华人中几乎没有在这里专门从事政治、教育、文化、艺术及其他职业的人,在这里留学的人员也极少。
第四,他们经营的产品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因此他们和国内关系密切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华人,更何况他们大部分人的父母、妻子、儿女还仍留在大陆或台湾。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中国大陆及台、港、澳的政治和经济的局势了如指掌,并且十分关心。在这方面,巴尔干半岛华人和国内的老百姓没有多少差别,他们经常购买和阅读大陆或台港澳出版的报刊、杂志、书籍。
至于巴尔干华人的前景,下列发展趋势是值得关注的。
巴尔干半岛诸国夹在北约—欧洲共同体和俄国两大势力之间,而其倾向又极力向前者靠近,但又惧怕俄国,不时向俄国送些秋波讨好。这种一个半面(不是两面)的方针必然影响到它们的对华方针,尤其对华贸易方针,此其一。其二,巴尔干各国现时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其经济总形势仍处于不十分稳定状态,通货膨胀率偏高,而购买力又偏低。在这种状况下,西方发达国家难于下决心向巴尔干(希腊除外)大规模投资助其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巴尔干诸国的目前经济形势很可能会持续一个不太短的时期,因此它们不会轻易地改变对华总体政策。
就巴尔干各国国内形势言,经济的不稳定势必造成政治的不稳定,反过来政治不稳定又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在这种非良性的循环条件下,经济快速发展是难于实现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因之难于大幅度提高。因此,中国中低档轻工业产品在巴尔干半岛将会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有市场。
上述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巴尔干诸国人口少、素质高,工业基础深厚,自然资源丰富,科技、文化、教育较发达,一旦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重轻工业比例调整好,并获得发达国家特别是欧共体的巨额投资,其经济发展速度将会是高的,人民生活水准亦会因此大幅度提高。到那时中国产品将会有多大市场,巴尔干各国的华商将会有多大力量能与欧共体和北美的商人竞争,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亦是那里的华商必须经常注意研究的。
(原载《侨协杂志》台湾1988年第5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