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战后中亚西亚华人的发展趋势
一、华人移居中亚、西亚原因探讨
根据各种资料估算,这两地区的华人在38万人左右,约占全球海外华人的1.2%。他们来自中国约20个省份,但主要来自新疆、陕西、甘肃、内蒙与台湾等省。以民族成分言,他们中有汉族华人、维吾尔族华人、回族华人、哈萨克族华人以及乌兹别克族、满族、蒙古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的华人。以人数言,维吾尔族华人、回族华人、哈萨克族华人和汉族华人为最多。在中亚和西亚,华人华侨分布状况大致是这样的:在中亚,汉族华人约1万人;回族华人至少也有5.58万人;维吾尔族华人为22万人;此外,还有近2万人为其他民族的华人。中亚华人总数约30万人。在西亚地区,汉族华人5 000人左右;哈萨克族华人起码在1万人以上;维吾尔族华人至少在5.58万人;当然也杂有一定数量的其他民族的华人。在这一地区华人应在7万~8万人之间。
从华人移居中亚与西亚时间上看,明显地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其分界线为1949年。大量资料说明,此两地区的华人主要是在1949年以后移去的。据已掌握的资料,华人移居的原因可归纳为下列几点。
第一,贫苦农牧民为谋求生活出路而移居中亚。从清代末年开始陆续越过边界而移往中亚从事农牧业,到1949年,大约有10万人定居此地区。
第二,因经商而定居中亚。19世纪中叶后,满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根据条约沙俄取得了在天山南北地区免税通商之特权。俄商来华做生意,同时亦有相当数量的华商前往中亚以至俄国、欧洲地区经商,久而久之,有许多华商定居中亚。定居中亚的华商主要是维吾尔族华人和汉族华人。
第三,清末陕、甘回民起义军失败后逃往中亚。1873年,陕、甘回民义军因清军进攻,在其领袖白彦虎率领下退到新疆,与当地军阀阿古柏合流。清朝重臣左宗棠率重兵进疆,镇压了阿古柏之叛乱,收复了迪化(今乌鲁木齐)与和阗(今和田)等地。阿古柏自杀身亡,其余部以及白彦虎所率之义军和难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遂于1877~1878年与1881~1884年间先后分4批流亡中亚。其中,仅回族华人达2026户,计8815人。
第四,有相当数量的华人作为亲属跟随俄国籍华人移居中亚。1917年前,一部分在中亚的华人(已入俄国籍)因不堪民族压迫和生活困苦曾一度返回祖国。回国后,他们作为俄国公民侨居新疆省绥定县(今霍城县)。到本世纪50年代,这批俄国籍华人繁衍增多,因种种原因,他们又重返中亚。在他们返回时,其亲属亦随之而去。据统计,作为亲属而去者至少有8万人之多。
第五,1949年和1962年,中国公民因政治原因两次被裹挟去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以及中亚,其人数说法不一,当在6.5万至7万人间,其中多为维吾尔族华人和哈萨克族华人。
第六,移居中亚与西亚的华人和华侨中亦不乏因战乱、去西亚朝觐,或去经商而滞留中亚和西亚者。
此外还有一些中国公民因政治和经济原因而逃亡中亚而成为今日的华侨。
二、中亚华人之现状
在中亚的华人主要分布在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斯坦。那么,这一地区的华人近年来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定居在哈萨克、吉尔吉斯与乌兹别克等国的华人主要是维吾尔族华人、哈萨克族华人、回族华人和乌兹别克族华人。当然也有一定数量的汉族人定居在上述三共和国境内。定居在哈萨克境内的维吾尔族华人多在阿拉木图州与塔尔迪库尔干州,计达148 000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定居在阿拉木图市。在吉尔吉斯的维吾尔族华人,主要分布在奥什州、伏龙芝市、托克马克市、普尔热瓦里斯克市等地,计有3万余人。在乌兹别克共和国的维吾尔族华人则主要定居在费尔干纳州、安集延州和塔什干市,有25 000人。
再以回族华人定居状况言,在哈萨克斯坦的居民点有:江布尔州的加尔帕克——求别、卡拉库奴孜、绍尔——求别;在吉尔吉斯国的居民点为:额尔迪克、红旗、米粮川、克孜尔——夏里克等地。
中亚地区的华人居住的显著特点是“小分散,大集中”。所谓“小分散”是指少数华人分散定居,而所谓“大集中”是指绝大部分华人则集中定居,尤其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境内,且在某一国内主要定居在几个州或城市内。
长期以来,中亚华人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通力合作,为开发中亚建设中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维吾尔族华人把甜瓜、西瓜的栽培技术传播于中亚。同时回族华人和汉族华人亦把我国先进农业技术和园艺技术带到了那里,如在那里种植水稻、蔬菜、豆类作物以及其他经济作物。他们还在那里栽培葡萄和其他果树与花草,从而发展了中亚的园艺业。其次,华人亦把中国的先进的手工业、建筑技术以及乐器制作技术带到了中亚,并在上述行业中获得了极好的声誉。如回族华人酿出的醋颇负盛名,又如他们建造的回族中央礼拜寺被前苏联建筑家们誉为“建筑师高超技艺的纪念碑”。
再次,华人还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了中亚,从而丰富了所在国的文化宝库,如烹调技艺、筷子文化、中医、针灸、气功……总而言之,华人在开发和发展中亚方面立有巨大功劳。正是这一原因,他们才能立足于那里,并在那里开创和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在中亚地区,中医是最受欢迎的。当地民众对针灸法之疗效尤为折服。江布尔市汉族华人中医柳大夫便是一个典型例证。他用针灸治病,每扎一针收费5个卢布(那时相当于6美元多),其年收入颇丰,遂成为当地华人中最为富有者。
在中亚,有相当一部分华人在工厂、商业、交通运输部门工作,或充当工人或充任技师或做财会工作,其月收入一般为200~300卢布(那时相当于400美元),除开支,尚有一定节余。他们的住房,类似大陆,由其所在国的政府提供,每月房费、水电费、煤气费总计不超过10卢布。但自苏联政府宣布改革以来,宣裕的华人也开始自购住房。当然,在中亚华侨中也有处于社会下层者。
在文化教育方面,二战后,中亚华人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例如,维吾尔族华人在所在国建立了多所维吾尔人学校,培养出一批批维吾尔族华人人才。到80年代中期,维吾尔族华人中已有副博士(相当于硕士)和博士达百余名,其中有的已成为本共和国科学院和前苏联科学院的通讯院士。维吾尔华人知识分子不仅掌握了所在国的民族语言,而且还熟练掌握了俄语和其他民族的语言。维吾尔族华人建立了维吾尔文出版社,出版了一些维文报刊,还创建了维吾尔华人剧团,用维语公演各种戏剧。
回族华人与汉族华人的文化素质亦有很大提高,先后涌现出大批各种层次的知识分子,其中有教师、学者、作家、诗人、记者、教授、艺术家……。他们在教育、文化与科技领域里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推动中亚地区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917年后,回族华人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创制了本民族的拉丁化的文字,并确定了以甘肃地方方言作为标准语。1954年,当地政府正式通过了回族华人的语言字母、正字法和标点符号等。这样,回族华人从此有了自己的拉丁化的文字,使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以国籍言,在中亚的华人大致可分两类:加入所在国国籍者和未加入者。从数量上说,究竟各占多少百分率,缺乏可靠的统计数字,不敢妄言。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加入所在地国国籍者占绝大多数。去年,我在俄国及其他地区考察华人时,从未遇到过一个未加入所在国国籍的华人。当然,那些近年来持中国护照前去经商、留学、探亲、办理公务、进修等华人应予以除外,因为他们一般说来会随时回国。
绝大多数华人之所以加入所在国的国籍,究其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点:①取得所在国的国籍后便可成为该国公民,享受与所在国公民同等权利,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均会受到保护。②为子孙后代着想,尤在受教育、寻找工作、晋升职务等方面,加入国籍后不会遭到歧视。③绝大部分华人在所在国已生活了几十年,有的已是第三代、第四代,一方面习惯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积累了相当的财产,已处于不好舍弃而去的境地,只好加入所在国的国籍,受到所在国的法律保护。④有些华人以政治原因而流亡中亚(这在1949年前后均有),他们为怕引起中苏两国外交争执,或以至遭到引渡回国之不测,只有加入所在国之国籍,成为合法公民。这部分人的数量已相当可观,然无疑前三种入国籍者居大多数。由此观之,中亚华人已完成了由“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的转变。
中亚华人绝大部分是以种族和血缘关系而聚居的,因此形成了若干个华人的聚居区和居民点。以回族华人和维吾尔族华人聚居区和居民点而论,维吾尔族华人在阿拉木图形成的聚居区为:维吾尔区、塔加尔区、奇列克区、伊犁区等;在塔尔迪库尔干州则形成了潘菲洛夫区、基洛夫区……维吾尔族华人在吉尔吉斯共和国亦像在上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一样亦形成了多个华人聚居区。回族华人的安居状况雷同于维吾尔族华人,也形成了若干个聚居区。最典型的回族华人聚居区要算是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市的被称之为“陕西村”的居民区了。1989年,该区人口约22 000人,居民几乎均为陕西省籍回民。这是一个大型民族集合体,或为本民族的小社会,与所在国的大社会共存。华人聚居区的形成有利于他们相互交往,有利于他们保存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在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处世为人与思维方式等方面,所保存的中华民族传统与习俗尤为突出。
以婚姻论,无论是汉族华人或是回族和维吾尔族,多在本民族通婚。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与当地哈萨克人、或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俄罗斯人通婚,而且其发展趋势将与日俱增。再以“陕西村”回族华人言,他们在保存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方面亦极为典型。“陕西村”华人已不识汉字,但仍会讲陕西话,甚至饮食起居、礼仪形式完全是陕西方式。80年代末,哈萨克斯坦大学有一学者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和宁夏大学访学,探讨回族史和回族文化问题,彼系哈萨克斯坦回族华人学者,能讲甘肃话和通汉文,其生活习俗与我国甘肃、宁夏、陕西回族同胞无甚差别。此显然系一有力例证,证明中亚华人仍保存着中华文明。“陕西村”华人一直坚持练习中华武术,并代代相传。所有这些充分表明,中亚回族华人有着强烈的华族意识,其他民族的华人亦大体如此。
至于说到汉族人,他们虽不像回族华人和维吾尔族华人那样形成了同一民族的许多居民区或居民点,但他们彼此交往甚密。因此,他们也保留了大量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习俗,如吃饭用筷子,过春节、中秋节及其他节日,拜年,送赠压岁钱,放鞭炮,酒席上划拳行令以及彼此通信、聚会使用中文等等。又如,那些华人虽然加入了所在国的国籍,有的甚至娶了异国民族女人为妻,无论是他本人或其子女都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是华族的一分子。我无论是在俄罗斯或其他地区所见到的华人都向我表白他们的这种心情。(www.daowen.com)
进入80年代后,中国大陆大力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前苏联亦宣布改革,因此中苏关系日益改善,双方贸易大幅度增长,仅新疆边境贸易额在1988年前8个月就高达1亿瑞士法郎。在这种背景下,中亚华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愈益提高。回国探亲者日众,从而他们成了中亚诸国人民与中国人民亲善的纽带。
三、西亚华人之现状
目前,定居在西亚的华人在7~8万人间,其中维吾尔族华人和哈萨克族华人占绝大多数,约占80%。此外,还有汉族华人及其他民族的华人。维吾尔族华人和汉族华人主要定居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巴基斯坦、阿富汗、科威特、约旦、也门诸国。哈萨克族华人比较集中,主要定居在土耳其。
在西亚的维吾尔族华人和华侨,主要从事工商业,如有的经营皮货、绸缎、地毯业;有的经营店铺、旅馆、饭馆和理发馆;有的开办工厂,如塑料厂、皮革厂。少数华人还经营石油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总之,在经济上他们起了重要作用。
定居在土耳其的哈萨克族华人,在50年代初刚到达时,被当地政府安排在伊兹米尔、安卡拉、科尼亚、伊斯坦布尔等省的农村,并给予了生活和劳动的安排。1955年,他们还分到了土地、房屋和生产工具,这样生活有了保障并安居了下来。不久,土耳其经济起飞,他们大部分人抓住这一机会弃农经商,一部分人从事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从事向西德、意大利、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推销各种商品;还有不少的华人亦开办工厂,经营制革、造纸、塑料、印染等企业,或经营机械业、医药业等。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不少哈萨克族华人已成为拥有相当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和大商人。
约旦国亦是华人华侨较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约有1 500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来自台湾省的仅有150人。来自大陆的多系劳工,而来自台湾的则是来约旦进行投资的商人。在约旦国的华人多是汉族华人,并且多数是未加入所在国国籍的华侨。
二次大战后,西亚各国的华人和华侨的文化素质提高得很快。一般说来,第一代和第二代华人文化素质很低,大部分人是文盲,但第三代已受到了普通教育。现在年轻的一代几乎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中有一批优秀华人后代曾留学美国、法国、德国,并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因而,在西亚华人中出现一批中、高级知识分子,其中有工程师、医生、学者、艺术家、教授、经济学家、企业家等。
西亚的华人也把中华传统文化带到了所在国,其状况雷同于中亚华人。他们勤劳勇敢、朴实坦诚、艰苦创业,为开发西亚地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加之,他们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获得了所在国人民与政府的信赖。巴基斯坦政府和土耳其政府给予华人华侨以优厚待遇,沙特阿拉伯的华人则享受着阿拉伯人所能享受到的一切待遇,诸如免费医疗、免收水电费、子女公费入学等。
和中亚华人一样,西亚的华人华侨分散定居在几个国家,但在每一个国家又集中在几个地区。以维吾尔族华人的情况言,在沙特阿拉伯国,他们集中定居在塔伊夫、麦加、麦地那、吉达、利雅得和胡富夫;在巴基斯坦,他们则集中定居在伊斯兰堡、拉瓦尔品第、拉合尔、卡拉奇、巴勒提特(罕萨)和吉尔吉特;在土耳其,他们集中在安卡拉、伊兹米尔和伊斯坦布尔等地。
在土耳其的哈萨克族华人基本上和维吾尔族华人一样,同样亦形成了若干个居民区。
西亚华人华侨在很多方面保持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如维吾尔族华人和哈萨克族华人举行婚丧嫁娶仪式仍按本民族传统与习俗进行,并且多在本民族内通婚。他们坚持着本民族原有的伊斯兰教派的信仰。当然,西亚华人的后代越来越多地参与了所在国各种社会活动,在文化和语言上,也同样出现了所在国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四、中亚西亚华人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中亚西亚华人同其他海外华人相比,有共同点也有其不同点。共同点是: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保留有许多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习俗;都在海外异国他乡安身立业和落地生根;都有一颗热爱祖国关怀祖国的赤子之心。那么,中亚西亚华人与其他海外华人的不同点是什么呢?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点。
第一,华人移民中亚和西亚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原因,是因政治所迫不得已而移居的。这与移居海外其他国家的华人移居的原因是不同的,他们多为经济方面的原因而移居的。
第二,中亚西亚华人的聚居程度高于海外大多数国家的海外华人。定居中亚的华人主要聚居在今中亚三国,而在三国境内又主要聚居在几个州几个市,西亚情况亦大致如此。这一特征同新加坡、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情况完全相似。这是因为中亚西亚的华人来源于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并且这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又发生在同一个省——新疆。而中亚西亚和新疆毗邻,又是陆界,便于非经济原因的移民越境。
第三,中亚西亚华人民族差异性较其他的海外华人为大。中亚西亚华人虽同属中华民族,但其民族差别甚大,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差异亦很大。这和美、澳、南洋的华人大不相同,那里的华人以汉族为主,而中亚西亚的华人则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汉族为主体。以维吾尔族华人言,其不仅在文化传统上不同于哈萨克族华人、回族华人和汉族华人,而且在语言文字上亦大不相同。再以回汉两族华人言,他们虽然语言文字相同,但在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上却又大不相同。造成这种民族差异性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民族综合体。
第四,中亚华人不像其他国家的海外华人那样,贫富差异很大。在中亚诸国的华人中既没有大富豪,也没有赤贫。这是和中亚诸国原属于前苏联的一部分,并且长期处于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有密切关系。
中亚和西亚的华人和其他海外华人相比较,虽然有其特征,但这些特征不妨碍他们是中华民族和世界海外华人的一部分。
总之,中亚和西亚的华人亦经历着由“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转变,这不仅是中亚西亚的华人的历史发展规律,且亦是全球海外华人的发展规律。海外华人的这一转变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开始了,不过战后其转变的速度日益加快了。
反映中亚西亚华人历史发展趋势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华人越来越多地参与了所在国的各种社会活动。以中亚华人为例,他们自上一世纪移入以来,俄国和后来的苏联发生了数次社会大变动和大战乱:1917年社会主义革命、1918~1922年卫国战争、1922~1939年社会主义改造、1941~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70~80年代的社会体制改革以及1991年苏联解体,所有这些大的社会变动和战乱必然使身居此国的华人卷入。从华人角度说,不卷入是不可能的,不卷入就会使自己丧失任何立足之地。但是,这种卷入就必然增强华人的所在国意识。西亚的华人也有这样的问题。
加之,自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长期推行封锁政策。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两国几乎断绝了往来。这样必然使前苏联的华人对中国大陆国内状况了解甚少,以至无所了解,其结果,一方面冲淡了中国意识,另一方面就必然加深了华人对所在国意识,即更深入地卷入了当地的社会活动。这种发展趋势在今后若干年内不但不会减弱,反而将逐渐增强。再者,中国大陆曾宣布不承认海外华人的双重国籍,要求二者必居其一,并鼓励华侨加入所在国的国籍。中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华侨亦加入了所在国的国籍。这又必然进一步加深了华人的所在国意识,淡化了母国意识。从此之后,中亚西亚华人最终放弃了“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决意“落地生根”,并把自己的命运与所在国的命运联结起来。
中亚西亚华人到现在有的已是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了,即便是50~60年代移居中亚西亚的华人也早已有了子孙后代。对于第二代、第三代,尤其第四代言,他们早已所在国社会化了。从语言上说,他们已熟练地掌握并使用当地的语言或官方语言。从文化教育上说,他们已接受了所在国的文化教育。对他们大部分说来,中国语言与文化已成了外国的语言和文化了。这是一种质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第二代以至第三、第四代的华人,在他们身上仍然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此其一。其二,他们仍然大量保留从其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中华文化和习俗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观念、思维方式和处世为人的哲学。作为民族而言,他们还会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一代代传下去。例如,哈萨克斯坦的回族华人最近从中国聘请了10名汉语教师,去给他们的后代讲授汉语和中华文化,以继承和发扬。这显然是中亚西亚华人今后发展的一种趋势。
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将伴随着中国大陆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政策的推行和深化,亦随着中亚西亚华人归国探亲的人数增多而日益加强。
(原载台湾《侨协·杂志》1995年第4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