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暴力冲突的根源及其艰难的和平进程
巴勒斯坦—以色列问题,亦称中东问题,是当今世界上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且其矛盾日益尖锐复杂,亦延续多年未能解决,成为国际上一老大难问题。其根源何在?和平进程为何举步如此艰难?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请学者予以指正。
一
巴以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据考古学家证实,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已有100万年之久。在古代,今巴勒斯坦是一个多民族活动的地区。考古学家指出,约8 000年前这里的人类已学会种庄稼、驯养牲畜。他们还在今死海以北杰里科地区发现了距今7 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公元前3 000年迦南人就已在此定居,创造了青铜器文化。公元前2 000年代中叶(约中国的夏朝时期),塞姆人的一支在其始祖亚伯罕率领下从两河流域的乌尔城迁入巴勒斯坦,这时他们还处于游牧部落阶段。这里的迦南人称新来的居民为“希伯来人”,其意为“来自彼岸的人”。这两个民族(迦南人与希伯来人)经过长期融和与斗争,逐步形成为一个民族。这个新的民族有两个部落定居在巴勒斯坦南部,称“犹太人地区”;有10个部落定居在北部,称“以色列地区”。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今巴勒斯坦南部地区为“犹迪阿”,亦译为“犹太”。在古代,犹太人亦被称为希伯来人,其语言称为希伯来语,即今以色列国的正式语言。
约在公元前13世纪至前12世纪时(约中国的商代下半叶),腓力斯人侵入巴勒斯坦地区,并定居在这里,建立了今加沙城和阿什多德城。一度腓力斯人占优势,这可从那时的希腊人称今巴勒斯坦为“腓力斯人之地”看出。在古代希腊语里“腓力斯人之地”为Palestine,就是说“巴勒斯坦”是“腓力斯人之地”之意。以色列国王扫罗(Saul)奋起与腓力斯人斗争并战败而死。犹太王大卫及其子所罗门也进行了抗击腓力斯人的战争,终于打败了腓力斯人,统一了南北巴勒斯坦,建立了以色列—犹太王国,定都于耶路撒冷。
公元前935年(约中国西周晚期),以色列—犹太王国分裂为两个王国: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中国周平王48年)亚述帝国灭以色列国,而犹太国因缴纳巨额金钱才幸免灭亡。公元前586年(中国周定王21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占耶路撒冷并灭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人驱迁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囚虏”。公元前538年(中国周景王7年),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攻占了巴比伦城,并释放了犹太“囚虏”,令其返回巴勒斯坦重建犹太王国,属波斯帝国。公元前4世纪(中国战国时期)后,今巴勒斯坦地区相继被马其顿王国、托勒密王国、塞流西王国所统治。公元前63年(中国西汉宣帝元康3年),罗马帝国大将庞培率军攻占巴勒斯坦,将其吞并,屠杀大批犹太人。公元66~70年间(约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巴勒斯坦暴发犹太人反抗罗马征服者的两次大起义:杰罗特(狂热党)起义和西卡里(短刀党)起义,均遭残酷镇压。罗马帝国军队攻陷耶路撒冷,再次大肆屠杀犹太人并把数以万计的犹太人变卖为奴,幸存者绝大部分逃亡国外。犹太国彻底灭亡了,其地再次易主,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所属。
公元7世纪(约中国隋唐之交),阿拉伯帝国打败拜占庭帝国占领巴勒斯坦,因而阿拉伯人大规模地迁入此地,并定居下来。土耳其帝国(奥斯曼帝国)兴起后,先后灭亡阿拉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从而巴勒斯坦为奥斯曼帝国占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史学家们公认:古代,以色列—犹太人在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创造了高度的文明,开发了这一地区,使之成为富饶地区,为古代文明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为整个西方古代文明的产生开了先河。如3 000年~2 000年前这里已出现了希伯来先知,他们以上帝的名义给那些不训之人以“审判警告”。到公元前1 000年代初,即以色列—犹太王国时期,还出现了“先知运动”,这表明犹太人开始了从多神教向一神教过度。到公元前6世纪,即“巴比伦囚虏”时期,这一过渡基本完成,崇拜耶和华的一神教——犹太教诞生了。在公元前后犹太国又出现了拯救受苦受难的犹太人的“救世主”,同时其教义进一步完善,从《摩西十诫》逐步发展为《圣经旧约》。我们知道,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均以犹太教为蓝本。由此可知,犹太民族在古代创造了高度的文化,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回顾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历史上,犹太民族是一个多次亡国而又多次复国的民族。在长期的亡国与复国的历史斗争过程中,它被锻造为一个拥有坚忍不拔与反抗精神的民族。第二,犹太民族由于它历史悠久而又创造了高度文明并为人类历史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虽亡国数千年受尽欺压凌辱,但一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三,巴勒斯坦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与多宗教活动的地区,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日趋尖锐复杂,最终必然要达到白热化程度。第四,到犹太人复国主义运动兴起时,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已繁衍生息达1 300多年了。当他们必须面对犹太复国主义者用武力来抢夺他们的土地和毁坏他们的家园时,奋起反抗是必然的。第五,复国是正确的,保卫自己的家园也是正确的,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法。
二
犹太人在古代流亡到国外,主要是流亡到欧洲,部分流亡到印度,后来又流亡到南美洲和北美洲。千百年来,流亡到国外的犹太人绝大部分加入了所在国的国籍,学会了所在国的语言,部分人还和所在国的人士通婚。虽然如此,但他们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并使用希伯来语言文字。
这里应指出的是,大约在公元12世纪(中国北宋时期),流亡到印度孟买的一部分犹太人辗转来到中国开封一带,被称为“蓝帽回回”。
流亡到世界各国的犹太人自古以来一直遭受着民族岐视与压迫,甚至残暴的镇压和屠杀。历史上只有中国人从未有过歧视与压迫犹太人的现象。历代受苦受难的犹太人吃尽了没有祖国的苦头,一直梦想恢复已灭亡以千年计的犹太—以色列国家,以便摆脱漂泊异国受难的境地。这种复国的思想自古至今从未泯灭过,只是条件不成熟。
早在19世纪初,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出现了犹太人复国运动,并涌现出一些领袖,著名的有希腊的比巴斯(?~1852)、塞尔维亚的阿尔卡莱(1794~1878)、波兰的卡列休(1794~1874)。他们以出版小册子与讲道等方式来鼓动犹太同胞回故国建立自己的国家。到19世纪末,一个名为“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建立了。此后不久,犹太人开始来巴勒斯坦定居,并日趋增多。这样便逐渐兴起了一个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浪潮,亦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帝国)灭亡,作为奥斯曼帝国一部分的巴勒期斯坦沦为英国的托管地。英国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宗主国的地位对巴勒斯坦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遂于1917年11月2日,其外交大臣贝尔福致函当时在英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的领导人罗斯柴尔德,宣布大英帝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同意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国,这就是世界近代史上著名的“贝尔福宣言”。在“贝尔福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民的民族之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使这个目标的实现,但必须有这样明确的理解:不能做任何事情来损害巴勒斯坦现有的非犹太人社团的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或损害犹太人在任何国家所享有的权利和政治地位。”
在英国的支持下,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以空前的规模向巴勒斯坦移民。这必然引起当地阿拉伯居民的不满与恐慌,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油然而生并日益尖锐,对抗事件开始增多,社会治安每况愈下。英国亦感到不安,遂自1939年起采取限制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政策,每年只允许75 000犹太人移民到这里。这样,作为大国的英帝国把手插进巴以问题中来,为后来大国插手巴以问题开了先例。
由于英国的限制政策,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数量迅速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犹太复国主义分子转而求助美国,开始疏远英国。
二战期间,希特勒德国大肆迫害与屠杀犹太人,大约有600多万犹太人被法西斯分子杀害。二战后欧洲被破坏得一塌糊涂,就业无望,生活十分困难,因而犹太人大规模地向巴勒斯坦移民,从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再度兴起。美国乘机加速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于1946年10月4日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公开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此后,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就成为美国历届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
面对上述情况,作为宗主国的英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便进一步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让约旦河以东的巴勒斯坦地区先独立,其面积为91 188平方公里,占整个巴勒斯坦领土面积的77.55%,称外约旦,1949年又改称为约旦王国。剩下的领土为2.64万平方公里,仅占22.45%。
英国人的这一做法引起了犹太人的大为不满。为此,他们成立了许多恐怖组织,主要有两大恐怖组织:伊尔贡与哈加纳。它们都是军事恐怖组织,对英国人和阿拉伯人大搞恐怖活动,从而犹太人同英国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与扩大化。英国人下决心甩掉这个包袱,遂于1947年4月宣布把巴勒斯坦交还给联合国,美国人借机直接插手巴以问题。在美国的支持下,犹太人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向巴勒斯坦移民的高潮,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矛盾急剧地加深与扩大了。
联合国从英国手中收回巴勒斯坦后,在1947年4月8日召开联大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巴勒斯坦问题。由于各国分歧较大,一直讨论到11月29日才通过一个名为《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有意思的是在表决这个决议时,美苏两国沆瀣一气,都投了赞成票,而英国却投了弃权票。这就是说,不仅美国插手巴以问题,而且前苏联这个超级大国亦插手进来。
出现了这样的逻辑:为了自己的利益,英国肯定会把巴勒斯坦交还给联合国,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就因此顺理成章地直接插手进来。这样以来,巴以问题已不仅是巴以两者之间的问题,也成了大国之间的问题,而联合国的决议使美苏插手合法化,因而使巴以问题国际化。
联合国的决议规定:56%的土地归犹太人,其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44%的土地归阿拉伯人,为1.15万平方公里。当时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仅占该地区总人口的1/3,那时实际占地只有6%。换言之,阿拉伯人必须让出绝大部分土地。显然,这个决议对阿拉伯人来说是不公正的。由此可知,大国插手巴以问题与该问题国际化使阿拉伯人在土地上吃了大亏,因而争夺土地的一场大厮杀是不可避免了。
三
巴以问题本来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问题,由于大国插手及其国际化,因而阿拉伯国家,甚至伊斯兰国家也卷进来。这样,巴以问题便进一步复杂化:阿拉伯化与伊斯兰化。其典型表现就是4次中东战争的发生,即争夺土地的大厮杀。
从1918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定居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增长了十多培。从5.8万人上升到70余万人,而占领的土地不足2000平方公里。土地问题便突出出来。显然,这时的土地问题表现为阿拉伯人占领绝大部分,而以色列占极小部分。以色列根据联合国的决议,于1948年5月14日建立了以色列国。第二天,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发生了战争,史称“中东战争”,共有4次,现分述如下。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1949年7月)
1947年12月,阿拉伯联盟认为联合国的决议不公正,且犹太人又大规模地向巴勒斯坦移民,因此下决心把“犹太人赶入大海”。翌年5月14日,英国正式宣布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这里政权出现了真空。虽然名义上由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接管政权,实际上任由两个极端对立的民族争抢权力机构。犹太人行动敏捷,迅速接管了政权的要害部门和公用事业部门,并于当天下午(5月14日)宣布成立以色列国。成立后16分钟美国予以承认,三日后(5月17日)另一个超级大国前苏联亦予以承认。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当即建立了以本·古里安(以色列国首任总理)为首的军事司令部,此前不久从欧洲秘密运进大批武器。而阿拉伯人行动迟缓,加之派别林立,因而接管的政权部门很少,无法建立自己的政府。以色列国的建立在颇大程度上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强烈不满。
是年5月15日,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组成的联军主动进攻以色列。这时以色列只有1.9万军队,且装备低劣,三面受敌。美国出于保护以色列立即出面调停。在美国的压力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停火令,规定从6月11日双方停火。以军借此良机从欧洲购买大量军火,得到英国、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诸国的帮助,还从国外招募大批士兵,短期内建立起装备精良的10万大军。以军遂从1948年7月主动向联军进攻,势如破竹,加之联军内部矛盾重重,各自相继与以军签订停火协定。这样,到1949年7月第一次中东战争就以犹太人的胜利而告终。
以色列通过第一次中东战争占领了约旦河西岸80%的土地,上百万阿拉伯人民丧失了家园沦为难民。这样以来,在土地问题上翻了过来,只占有6%土地的犹太人现在却占领了80%的土地,因而土地问题仍是巴以矛盾的根本所在。
应着重指出的是,前苏联在这场战争中表面上持中立立场,实际上暗中站在以色列一边。从一定意义上说,阿拉伯人在这次中东战争中的失败是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勾结的结果。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10月29日~1957年3月8日)
第一次中东战争产生了三个后果:首先,阿拉伯人损失惨重,不但没有解决巴以之间的矛盾,反而使矛盾空前尖锐化;第二,使以色列和埃及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因为埃及是联军的主要组织者,且战后禁止以色列使用苏伊士运河;第三,这次战争使以色列成为该地区的军事大国。
犹太人对埃及人恨之入骨,一直找机会打击,但无机可乘。然而,埃及政府在1956年5月30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交,这引起美国不满。美国政府遂于同年7月19日发表声明,撤销帮助埃及建设阿斯旺水坝的承诺。埃及总统纳赛尔十分愤慨,于7月26日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使之国有化,因此埃及与英法两国关系恶化,剑拔弩张。以色列认为打击埃及的良机到来,遂于同年10月26日派4.5万大军进攻埃及的西奈半岛,埃及予以反击,因而爆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同月31日,英法联军亦乘机进攻埃及。阿拉伯国家和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均站在埃及一边。英法两国国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战浪潮。在这种情况下,英法联军被迫撤军。以色列于1957年3月8日亦被迫撤出西奈半岛。阿拉伯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10日)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胜利,特别是收回苏伊士运河极大地鼓舞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他们纷纷组织武装展开斗争。其中著名的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即法塔赫组织。此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还建立了一些武装组织,如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伊斯兰圣战者组织(杰哈德)、阿克萨烈士旅及其他。1964年以法塔赫组织为核心联合其他7个组织建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这样,阿拉伯人反抗以色列占领的武装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得到了叙利亚执政党——复兴社会党的资助。因此,以色列特别憎恨叙利亚,从1966年7月起经常派飞机空袭叙利亚境内的战略目标。以色列同阿拉伯世界的矛盾又激化起来。
1967年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联军再次组建起来。以色列军先发制人,于同年6月5日发动战争,攻入埃及,占领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一共用了6天时间,史称“六天战争”。埃及空军被摧毁,加沙地区和苏伊士运河区被以军占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通过热线磋商20余次,共同在安理会上提出“埃以停火决议”,即联合国第242号决议。埃及总统纳赛尔为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惨败羞恨而死。(www.daowen.com)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23日)
为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失地和洗刷惨败的耻辱,埃及与叙利亚于1973年10月6日分别从两线进攻以色列,因而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因这年10月为斋月,史称“斋月战争”。自10月9日起,以军转入反攻,偷渡苏伊士运河包抄埃及主力军——第三军,并威胁开罗。10月14日双方决战,以军占优势。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338号决议。翌日,埃及与以色列再次停火。第四次中东战争又以阿拉伯人的失败而告终。
四次中东战争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主要有下列几点:第一,使巴以问题阿拉伯化,即进一步国际化;第二,中东战争加深了两个民族的仇恨,甚至引起了阿拉伯世界对犹太人的仇恨,从而导致了两个民族的仇杀;第三,由于在战争中以色列抢夺了大部分土地,造成了上百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因而土地仍是巴以问题的核心,同时也是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仇恨仇杀的根源;第四,世界许多矛盾围绕着巴以问题而加深而展开,主要是美国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矛盾、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东方和西方之间的矛盾;第五,打着反对以色列支持巴勒斯坦的旗子,一些恐怖组织纷纷建立,并日益扩大,其恐怖活动日益增多,到今天发展成为世界上的一股强大的逆流——国际恐怖主义,给整个世界带来极大的不安。
四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诸国团结一致用石油做武器,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国家进行石油禁运。从爆发战争这天起,叙利亚切断了输油管,黎巴嫩也关闭了其石油输出港口西顿(赛达)。伊拉克宣布把美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海湾产油国提高油价17%,阿尔及利亚等十国宣布每月递减产油量5%。阿联酋、利比亚、卡塔尔、沙特、科威特和巴林扬言将中断向美国供油。沙特的费萨尔国王公开表示,恢复全部供油同以色列撤军同步进行。
在石油这一武器的威慑下,美国只好出面调解,因而出现了中东和平进程。首先,约旦与埃及同以色列实现了和解,尤其是埃及,它在1978年9月同以色列在美国签署了“戴维营协议”。根据协议,以色列归还了侵占埃及的领土。1980年2月两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同时它还逐步归还了占领的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以色列在2000年5月下旬,在联合国的帮助下解决了同黎巴嫩的边界纠纷。总之,中东不仅出现了和平进程,而且有了很大的进展。
然而中东的核心是巴以问题,其和平进程却举步艰难。直到1991年10月,即中东战争结束整整18年后,巴以和平进程在联合国的关注下才确定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1993年9月13日在美国的推动下,巴以双方在华盛顿签署了《关于在被占领土地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以下简称《原则宣言》),从此巴以和平进程开始启动。
根据《原则宣言》,巴以和平进程分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以色列先从加沙和杰里科地区撤军。然而由于两个因素撤军未能实现。第一个因素是在细节问题上有严重分歧;第二,这时发生了希布伦屠杀阿拉伯人事件。这样,直到1994年5月4日双方才签订《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协议,规定巴勒斯坦人在约有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自治政府。此外,巴以还在同年8月末就以方向巴方移交约旦河西岸的民事管辖权达成协议。
《原则宣言》规定了从1994年8月起双方就第二阶段的自治问题开始谈判。在谈判中,巴以在下列两个问题上发生争执:一是关于耶路撒冷问题;二是关于犹太人的定居点问题。以方说它早在1980年就已宣布耶路撒冷是它的“永久的、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巴方则说它在1988年的《独立宣言》中明确宣布:耶路撒冷是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到1995年仅犹太人在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达100多个,其居民达15万人。巴方要求犹太人从定居点撤出,而以色列则认为只要犹太人已定居,就不能撤出。在这两个问题上,双方各执一词,到第二阶段规定的结束日期1995年7月1日尚未达成协议。为此,美国再次出面。1995年9月28日,巴以双方在克林顿总统亲自主持下正式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自治的协议》。该协议规定:以军在6个月内撤出约旦河西岸30%的领土,此后在1997年7月前撤出约旦河西岸90%的领土。这样,200万阿拉伯人可以在大约5 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自治行政机构,将有行政官员和大批警察来管理自治区的事务。
正当巴以和平进程顺利进行时,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1996年在以色列大选中,右翼党派利库德集团获胜,其领袖内塔尼亚胡上台,并提出“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以取代“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从而巴以和平进程再度受阻。在国内外的压力下,内塔尼亚胡总理被迫在1996年10月与巴方就从希布伦撤军问题重开谈判,于1997年1月15日达成协议,并与巴方正式签署了《希布伦协议》,规定以色列从3月起分三个阶段撤离约旦河西岸农村地区,至迟要在1998年内完成撤退约旦河西岸地区的下一步部署。然而,《希布伦协议》签署后不久,以方借口安全问题坚持在第一阶段只撤出约旦河西岸9%的领土,同时又在耶路撒冷哈尔马霍地区建立犹太人定居点。这必然遭到巴方强烈反对,暴力冲突再次爆发,尤其在耶路撒冷地区。1997年7月,以色列以此为借口停止撤军,并实行全面封锁。巴以和平进程又一次受阻。
这时,美国害怕俄国借机插手,因而全力斡旋。内塔尼亚胡只好谈判。经过艰苦的谈判,1998年10月23日双方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怀依种植园达成临时协议,规定在3个月内以方撤出约旦河西岸13.1%的领土,而巴方应制定出保证以方安全的计划。如果该协议得以实现,巴勒斯坦可收回40%约旦河西岸的土地。巴以和平进程再次出现曙光。
不久,以色列政府发生更迭。1999年5月,以巴拉克为首的工党上台执政,表示继续推行和平进程。因而巴以进行谈判,并进行得很顺利,接近达成全面协议。恰在这时,以色列利库德集团右翼领袖沙龙在2000年9月强行参观位于东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沙龙的这一举动激怒了巴勒斯坦以至整个阿拉伯世界,被认为是向伊斯兰教的挑衅,从而引发了暴力冲突,民族仇杀与报复性仇杀一直延续到今天,和平进程陷入险境。加之,2001年9月在大选中利库德集团获胜,沙龙出任总理,这给举步维艰的巴以和平进程又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一般说来,如果没有土地问题而引起的民族仇杀与报复性仇杀,一个政党的领袖参观异教的圣地就不算问题,但是在巴以之间那就是天大的问题,就会引起相互仇杀达数年之久。
布什出任美国总统后在舆论压力下出面解决巴以问题,并提出“路线图计划”,巴以和平进程又出现新曙光。然而,不久美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同时沙龙政府刺杀了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及其接班人兰提斯,从而使巴以矛盾极度尖锐起来。在加上美国一再表示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是巴以问题解决的最大障碍,双方暴力冲突又一再升级,“路线图计划”陷入困境。
综观巴以暴力冲突有下列特点:第一,一旦和平进程有了进展,双方内部的极端势力就出来制造麻烦,其结果破坏了和平进程,使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第二,一般说来,先是巴方武装组织制造事端,主要是自杀性爆炸,以军予以报复,因而暴力冲突屡屡发生;第三,无论是以色列当权者,或是巴勒斯坦当权者都难于控制局面。
总之,巴以和平进程是异常艰难的。
五
巴以武装冲突如此频繁,民族仇杀如此惨烈,会不会像50~70年代那样走向全面战争呢?换言之,巴以和平进程的前景是怎样的?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巴以武装冲突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看得清楚。
巴以和平进程一再受阻,主要有三个原因:①双方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没有解决,从而导致人民不满、愤懑,加之,双方都埋怨对方不让步或让步太少;②双方的极端势力太大,致使双方的政府机构难于控制;③美国没有一碗水端平,偏袒以色列,从而引起巴勒斯坦人民极大不满,这就表明它对解决巴以问题还没有下最大决心。虽然如此,但巴以之间不会发生过去那样的全面战争,因为发生像过去那样战争的条件没有了。
首先,以色列已拥有56%以上的土地,如果包括它占领巴方的领土已达80%了,过去中东战争时以色列只拥有6%的土地。因此它不会再为争领土而打仗了,现在只是为安全而与巴勒斯坦争斗。当前的问题是如何使它归还所占领的土地。
其次,中东和平进程已进行多年,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以色列不仅归还了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的土地,而且根据已达成的协议归还了巴方的一些领土。就巴勒斯坦而言,它也不愿意因战争再失去已获得的土地。以色列已和埃及、约旦建立了外交关系。况且,巴以已签订了允许巴勒斯坦自治的协议。最近美国总统布什和以色列总理沙龙都宣布同意巴勒斯坦建国。
再次,以色列已是当今中东的军事与经济大国,在军事上拥有战略导弹与核武器,在经济上控制着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石油工业、电力、煤气、农业及其他经济部门,而以色列境内有10余万巴勒斯坦人工作。因此,巴以双方都不敢贸然发动全面战争。且无论是巴勒斯坦人民或是以色列人民都已十分厌恶战争,渴望和平与安全,他们决不会容忍全面战争的发生。
第四,国际上,美国、俄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大国以及阿拉伯世界,为自身的利益与国际安全考虑,也不允许在那里发生全面战争。更何况它们都支持联合国通过的“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及其他有关决议。目前,中东的核心问题已转移为伊拉克与阿富汗的问题,巴以问题居于次要地位。从世界范围看,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已成为世界的核心问题。
总之,中东发生全面战争的条件已不复存在,那里以及国际形势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那么巴以暴力冲突究竟是为了什么问题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问题:①约旦河西岸还有一些土地以方需要归还给巴方,但还未归还;②耶路撒冷归属问题;③巴勒斯坦难民回归问题;④犹太人在应属于巴勒斯坦领土上的定居点前途问题;⑤水资源分配问题;⑥有关巴勒斯坦建国的具体问题。
如果就上述问题双方达成协议,巴以问题就算彻底解决了。但遗憾的是双方的立场相差甚远,甚至根本对立。如巴方认为,以方应归还被以方占领的所有土地,耶路撒冷应归巴勒斯坦所有,犹太人新定居点要全部拆除,等等。而以色列的立场却与此相反,如只归还42%的土地,而不是联合国决议规定的44%土地。此外,它不承认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综上所述,巴以虽然不会走向全面战争,但是达成全面和平协议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当前关键的问题是停止暴力冲突,回到谈判桌上来。
参考文献
1.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中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胡里维茨:《世界政治中的中东和北非》(英文版),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
4.萨费兰:《美国和以色列》(英文版),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
5.费拉潘:《犹太复国主义与巴勒斯坦人》(英文版),伦敦:1979年版。
6.全国各大报刊有关巴以问题的消息与报道。
(本文系与张静抒合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