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政策的历史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故中美关系为世界所注目。本文试图从历史角度对此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早期的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起于何时,学者们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早在古代就开始了,因为在北美西部沿太平洋海岸挖掘出来中国古船和古瓷器的残片,然有的学者却不以为然。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美两国开始正式的交往关系是从清代。据史书记载,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美国的商船来到广东,此为中美交往最早的正式记载。此后中美交往不绝于史书。1840年以前,美国商人从事鸦片贸易的也大有人在。在鸦片战争期间,美国政府虽未参加过战争,但却派了一支舰队到远东来,客观上起了声援英国的作用。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和1843年10月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亦称《虎门条约》)签订后,美国政府立即于1843年派专使顾盛(Caleb Cushing)来华。顾盛以恐吓与威胁手段强迫中国在1844年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从而开始了正式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由此可知,早期中美两国是以不平等的关系为开端的。
19世纪40~50年代是美国西部大开发的高潮时期,恰在这一时期美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大金矿,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蜂拥到这里淘金,掀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淘金热”(Gold Rush);另一件是美国掀起了建造横贯北美大陆铁路的狂潮,其目的是为开发西部创造条件。这两件大事亦推动了华人大规模地涌向美国。由于华人在美国日益增多,两国的领事关系从而建立,但这种关系是属于不平等范畴,是《中美望厦条约》规定的领事裁判权的扩大。
在满清末年、北洋军阀时代,尤其是国民党执政期间,中美关系的不平等性日益加剧,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阴影。
中美关系只是在珍珠港事件后(1941年12月7日)尚属友好,因为中美成了盟国,共同打击日本法西斯。抗战胜利后,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资助大批金钱和武器,中美关系处于不正常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中美关系一下子跌入低谷。自杜鲁门政府起,历届美国政府拒不承认新中国,并阻止其他一些国家与中国建交。不仅如此,两国在朝鲜打了三年仗,美国第七舰队长期在台湾水域游弋,支持在台湾的国民政府,妨碍中国统一大业,还大肆封锁、制裁新中国,反对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自1955年8月先在日内瓦(1955~1957年),后在华沙(1958~1970年)举行两国大使级会谈达136次,但是只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中国留美学者钱学森回国问题;二是中国释放美国70名俘虏问题。除此之外,没有再解决其他任何问题。两国大使在会议上,基本上谁也不听对方的意见,故此,会谈被称为“聋子对话”。这种敌对状态,一直持续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才有了变化。如果追究这几十年两国僵局关系的责任的话,显然责任在美方。以历史的角度言,中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对中美关系也没有起到好的作用。
二、尼克松访华:对华新政策的起点
1968年,以坚决反共闻名的尼克松当选美国第37届总统而入主白宫。尼克松系共和党人。进入白宫后,他任命基辛格博士为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这时尼克松感到美国经济和政治地位日趋下降,必须调整包括对华政策在内的对外政策,以适应业已变化了的情况。
上台后不久的尼克松立即命令基辛格博士准备一份有关中国的研究报告,研究的主题是在保持台湾现状的情况下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可能性,此即美国的《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亦称第14号研究报告。
正当美国研究如何调整对中国的政策时,中苏关系日益恶化,并且于1969年3月在两国边境发生了武装冲突。尼克松及其领导集团十分重视中苏武装冲突的发生,遂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交换了意见,听取了戴高乐的看法。5月,美国国务卿罗杰斯请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转达美国政府愿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想法。美国认为巴基斯坦长期以来同中国友好相处,彼此信任程度很高。7月,美国国务院在发表的新闻公报中声称,允许美国人去中国旅游,归来时可带回不超过100美金的中国商品。8月,尼克松正式出访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并向这两个国家的总统表示了他对改善同中国关系的浓厚兴趣。巴罗两国领导人及时向中国领导人做了转达,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对尼克松的表示十分重视。
同年9月,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希金利用他在北京机场逗留机会同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会晤,以讨论中苏边境武装冲突事件等连连发生的问题。这次中苏两国政府首脑的会晤引起了美国的关注,美国政府遂于11月7日正式向世界宣布,停留在台湾水域的美国第七舰队自该年年末开始减少在台湾海峡的巡逻,又命令美驻波兰大使同中国驻波大使重新开始谈判。同时,美国建立了两个由基辛格博士领导的工作组,大量搜集有关中国的资料。据说搜集的资料以吨来计算,可见之多。中国领导人唯一向美国表示的是毛泽东主席邀请美国作家斯诺于1970年10月1日国庆节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美国此后继续表示改善同中国关系的愿望。1970年10月25日,尼克松总统以口头的形式拜托即将访华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要求他向中国领导人转告美国将派一个官方代表团秘密访问北京。10月26日,美国总统在一次宴会上谈到中国时第一次公开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语。11月,叶海亚向周恩来转达了尼克松的口头委托。12月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向美国又做了一次公开的示意。同时,中国领导人通过罗马尼亚政府转告美国总统尼克松:只要找到解决台湾问题的办法,中国愿与美国建交。
1971年1月25日,尼克松总统在他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中宣布美国准备和中国对话。3月15日,美国宣布废除美国人去中国的禁令。4月6日,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当即美国国务院表示欢迎。4月14日,中国总理接见了来华的美国球队,并赞扬他们打开了中美关系史上的新篇章,从而开始了“乒乓球外交”。4月16日,尼克松总统对美国主编协会成员说,他正致力于美中关系正常化。4月21日,他在白宫接见了访问中国归来的美国乒乓球队代表团团长斯廷霍夫。4月27日,中国告知美方建议在北京举行高级会谈。5月9日,美方回函称:尼克松总统建议基辛格博士秘密去北京会谈。6月11日中国回函,给予肯定的答复,同意基辛格博士于7月9日访华。总之,进入1971年后中美直接交往的速度加快了。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博士从巴基斯坦以装病方式避开记者秘密来华,他同周恩来会谈长达17个小时。7月16日,双方达成协议,由中国总理正式邀请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1971年10月20~26日,基辛格再次访华,为尼克松访问北京做准备,他第二次与周恩来晤谈长达25个小时。
中美关系的一个伟大时刻终于来到了。1972年2月17日,尼克松总统启程来中国,21日抵达北京。中美双方举行了峰会:周恩来与尼克松会谈先后合计达15个小时。与此同时两国外长也举行了会谈。当时,姬鹏飞以代理外交部长的身份与美国国务卿罗杰斯进行了会谈。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即《上海中美联合公报》。联合公报的中心是关于台湾问题,公报说:“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在联合公报中还承诺,美国逐步并最终全部撤走“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两国在公报中对有关印支问题、朝鲜问题、日本问题、反对霸权问题各自表述了自己的立场。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另一项内容是,中美双方就开展双边的新闻、文化、教育、贸易、科学的交流达成一致。总之,上海公报是中美两国关系新发展的里程碑,是今后中美关系发展的基石。中美关系的僵局就这样被尼克松和基辛格打破了,从而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那么,为什么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急于打破中美关系的僵局呢?分析起来主要有下列几个原因。第一,到1971年世界经济多中心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世界经济五极化的态势已呈现出来,即美国、西欧、日本、苏联和中国五个经济中心。这就要求美国必须和中国这个经济中心打交道。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世界经济的多中心化和多极化必然在政治上也呈现出多级化和多中心化的特点。因此,自6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也是五极化,美国、前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各为一极。政治上的要求也和经济上一样,美国必须和中国交往。第三,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过去相比,极大地削弱了。以经济上言之,1970年,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为23%、西欧为24.7%、前苏联为12.5%、日本为7.7%。美国垄断世界经济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再以军事言之,在60年代下半叶,美国深深陷入越战的泥沼中。第四,中国虽有“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但到1970年美国已明确地感觉到它已是世界上不可忽视的重大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客观存在了20余年,并且拥有了核武器。世界上许多重要的事情没有中国的参与是无法办成的。
由以上诸多原因观之,中美关系僵局的打破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是尼克松和基辛格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而已。自此之后,中国人再也不喊“打倒美帝国主义”了。中美关系继续向好的方面发展。1973年,中美双方在对方首都设立联络处。后来当选美国总统的老布什一度担任过驻中国联络处主任。
然而,这时中美两国关系虽然大变,但是在台湾问题上仍对峙。中方要求美方与台湾断交,尼克松迫于国内的压力只同意从台湾撤军,这当然是美国又让步了,但中方表示坚决不同意。这时美国大选开始,建交与断交问题只好搁浅。尼克松在大选中获胜,继续做白宫主人。他一上台就表示接受中方提出的在台湾问题上的三项要求:断交、废约和撤军。但遗憾的是不久发生了水门事件,尼克松被弹劾下台,其继任者福特属看守政府性质,虽曾表示对华友好,亦曾访华,但无法进行大动作。因此,中美建交与解决台湾问题只好留给下届政府。
三、从卡特政府到老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演变
(一)卡特总统时代的对华政策
卡特系美国民主党人,在1975年大选中获胜,1976年1月入主白宫。卡特总统上台后十分重视与中国和前苏联的外交问题,但在其内阁中是先解决中国问题或是先解决前苏联问题存在着分歧。国务卿万斯主张先解决前苏联外交问题,而其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却主张先解决对华外交问题。卡特总统权衡利弊采纳了后者的意见,因而中美建交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两国外交代表开始了建交谈判。
在谈判中,美方虽然同意与台湾断交、废除与台湾的条约和撤出所有美军及其军事设施,但却坚持向台湾出售武器。在此问题上,双方各坚持己见,谈了30多个回合,终于达成协议,并于1978年12月16日就建交问题发表了联合公报。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各自发表声明,就达成的协议向全世界公布。
《中美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第三,中美两国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于同年3月1日起互派大使。
这就是确立中美关系的第二个联合公报,亦称建交公报。显然,它是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表现。根据第二个联合公报所确定的原则,卡特政府于1979年1月1日宣布同台湾断交,同年4月完成从台湾撤军,并决定从1980年1月1日起终止与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总之,美国人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同志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访问美国,中美关系的改善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美国掀起了“中国热”。
美国与中国的建交带动了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与中国建交热”油然而生。中美建交也推动了两国贸易的高速发展,仅在1978年一年两国贸易额已达10亿美金。卡特总统亦来华访问,因而在中国也掀起了“美国热”。中青年的中国人学习英语出现了狂潮。
中美建交虽然解决了影响两国关系的许多问题,但也留下了许多问题,当然主要的问题还是有关台湾的一些问题。建交后不到3个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经卡特总统签署生效,成为美国的一项法律。其主要内容是:任何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都是对美国利益的威胁,都会引起美国的关注。这显然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与台湾关系法》就成了此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的法律根据,成了中美争吵不和以至发生摩擦、中美关系倒退的主要祸根。
卡特政府的功劳在于在尼克松执政时代打破僵局的基础上,把中美关系推向正式建交的高度。他的失误是搞了一个危害中美关系的《与台湾关系法》。不管怎么说,中美关系终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时期中美关系的特点是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
(二)里根时代的对华政策
共和党人里根于1981年1月入主白宫,从而开始了他长达8年的执政。国内,里根总统政绩不错,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外方面,他仍采取与前苏联对抗的方针。在对华关系上,里根总统仍坚持与中国和解的政策,但借《与台湾关系法》大搞遏制中国的方针,从而开始了中美关系史上遏制和反遏制的斗争。
1981年,里根上台伊始就根据《与台湾关系法》向台湾出售大量先进武器,中国一再交涉与抗议未能制止住美国政府的行动,从而导致了中美关系的恶化,以至有出现倒退的危险。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采取与之坚决斗争,争取斗而不破,但又不怕破的方针,在思想上做好中美关系倒退的准备。历史证明这一战略方针是正确的。中美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最终美国只好让步,于1982年8月17日发表了中美关系演变史上的第三个《联合公报》,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美国承诺逐步减少直至最后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这一原则的确立对中美关系稳定地向前发展有着重大作用。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1984年,里根总统出访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把中美关系推向一个新水平;第二,中美两国贸易因政治气氛的日趋好转而高速发展起来了,1988年的两国贸易额已上升到1978年的14倍多,高达140余亿美元;第三,第三个中美联合公报为今后的中美关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因为实际上,这个联合公报是对《与台湾关系法》的一个否定。
正当中美关系向好的方面发展时,美国国内右翼反华势力抬头,里根总统迫于这种势力的压力向台湾当局做了这样一个承诺:向台湾出售武器不受时间限制,也不事先向北京当局磋商,从而使中美关系再度恶化,并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中美关系再度进入遏止与反遏止的斗争之中。
综观里根执政8年的中美关系,友好的时间多于不友好的时间。他的最大功绩就在于确立了向台湾终止出售武器的总原则。
(三)布什总统执政时期的对华政策
在1988年大选中,老布什获胜,并于1989年1月入主白宫。他也是共和党人。上文提到布什总统曾担任过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故对中国比较熟悉。
同年6月,中国发生了“六·四事件”,这样给美国提供了遏止中国的借口。美国人打着卫护人权的幌子,对华大肆制裁。在美国的带动下,西方国家掀起了制裁中国的浪潮。美中关系以至中国和西方不少国家的关系进入低谷。当时老布什总统提出了五项制裁中国的提案,而国会却又增加了两项。中国对制裁坚决予以抵制。1991年4月,布什总统以“顺便”的名义还接见了达赖。1992年,美国坚决向台湾出售了150架F-16战斗机,这两件事进一步恶化了已经恶化了的中美关系。
不久,布什总统为打破中美关系的僵局,派其国家安全顾问斯克洛科洛夫特作为总统特使两次来北京谈判。中方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要求美国取消制裁,后因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美国顾不上中国问题了,只解决了一个问题,中方答应了让方立之夫妇以出国治病的名义去英国。中美僵持的关系只好向后拖延。(www.daowen.com)
总而言之,老布什总统期间中美关系一直处于低谷,但未破裂,一直维持着。这本身对中美两国而言,就是一大幸事。
四、克林顿与小布什两届政府的对华政策
(一)克林顿总统时代的对华政策
克林顿在1993年1月上台,他系民主党人。他的上台标志着共和党长达12年执政的结束。从政治上讲,克林顿本人亦是一个反共反华的政客。在野时,他一再攻击布什的对华政策,胡说什么布什对华政策过于亲善。在竞选演说中,他公然把北京同巴格达相提并论,并狂言他要等待中国的长城向柏林墙一样倒塌的那一天。令人不解的是他在总统任内访华时带着夫人和女儿登上了长城,对长城盛赞不已。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政客在竞选期间攻击对手的话是一文钱也不值的。
克林顿上台后连续搞了几个不利于中美关系的小动作。他将人权问题同对中国最惠国待遇挂起钩来,后来发现此路不通,又遭到中国方面以及美国经济界的坚决反对而作罢,但在人权问题上一再抓中国的小辫子不放。他还建立一个半官方的名为“自由亚洲之声”电台,用华语广播,用以攻击中国;挑起了“银河号”货轮事件;美国国会阻挠我申办2000年奥运会成功,等等。这样,中美关系在解决了制裁之后又出现了阴影。
在APEC会议期间,江泽民同克林顿会面,面对面地讨论了中美关系问题,吹散了阴影,改善了两国关系。
1995年李登辉去美国,美方不顾中方一再交涉,仍允许他以私人名义访美。当李登辉一登上美国领土时,我向台湾水域发射导弹以示抗议,同时召回我驻美大使。1996年在美国撑腰下,台独势力十分猖獗,为此我军在东南沿海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时克林顿总统头脑发热,竟然派两艘航空母舰赴台湾海峡为台独分子撑腰。双方舰艇差点走火开战,他得知后知大势不妙,立即下令撤回舰群。这两件有关台湾的事件使中美关系起伏不定,动荡不已,令人忧虑。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中国的大辩论,不少人支持中国,因而使美国领导人认识到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靠对抗和遏制是无用的;第二,中美关系对美国是至关重要的,不可小视,而应该重视,处理不好会出大乱子。在这种背景下,克林顿政府调整了对华政策,即采取接触政策,从此中美关系逐步走出低谷。
克林顿连任总统后再次访华。他这时提出美中应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邀请江泽民主席访美,以确立两国关系的新框架。江泽民主席在1997年应邀访问美国。在访美期间他受到美国政界和商界的热烈欢迎。两国元首举行会谈,决定致力于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并表示这种关系正处于建立过程中。
1998年6月,克林顿总统应邀再次来华进行国事访问,作为对江泽民访美的回访。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他给予了热情欢迎,他和他的家人还登上了中国的长城。这样,中美关系出现了新高潮。尤其是克林顿在结束访华前夕在上海提出了对台的三不政策,即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美国的这一政策狠狠地打击了台独势力的气焰,美国国内的反华势力亦大为沮丧。
克林顿对华接触的政策获得国际国内舆论的一片赞扬,但也遭到美国国内右翼势力的反对与阻挠。如由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提出了六项反华提案,其目的显然是牵扯他的对华接触友好的政策,同时还制造了所谓李文和间谍案,此外还搞了一个考克斯报告,该报告硬说中国窃取了美国的高科技。美国军方在轰炸南斯拉夫时以误炸的方式还炸毁了我国驻贝尔格莱德的大使馆……凡此种种给中美关系再次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虽然如此,克林顿总统执政8年,改变了中美关系在布什总统时代的低谷状态,尤其是他提出的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对台三不政策为今后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其意义是深远的。可以断言,克林顿执政时期是中美两国关系的最佳时期。
(二)小布什入主白宫后的对华政策
乔治·W·布什是老布什的儿子,故称小布什,以示区别。他亦系共和党人,曾任德克萨斯州州长。小布什在2000年大选中战胜民主党人戈尔副总统,并于2001年2月入主白宫,又一次在美国出现了共和党执政的年代。小布什的班底属共和党的保守派,且多是军人出身,如鲍威尔、切尼、拉姆斯菲尔德,等等。他们当中不少人是海湾战争中的功臣,在国内外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代表着美国军火工业界的利益。
小布什的对外政策从上台到现在这段时间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01年2月至9月初;第二个阶段从2001年9月11日事件至今。中美关系也是如此,亦以“9·11事件”为分界线。
在第一阶段里,小布什采取的是强硬的对华政策,表现为一个西部牛仔的打杀模样。他全力推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计划,还把中国的台湾省包括进去,因而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危害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他在多次演说中强调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是“非敌非友的竞争者”。更令人愤慨的是,他一上台就叫嚷“要采取一切手段”保卫台湾。小布什政府派遣军事侦察机在我国近海上空侦察,撞坏了中国飞机,使我国飞行员致死。美国军事侦察飞机受伤后未经我方允许,擅自闯入我国军用机场,严重侵犯了我国主权。美国政府对此不仅不赔礼道歉,反而倒打一耙,表现出霸气十足,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国际舆论的谴责。
美国新政府的上述强硬对华外交使中美关系出现倒退。我们知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日益发展,社会福利日益扩大,民主政治日益增强,国防能力日益强大,一言以蔽之,综合国力空前提高,一个强大的中国已屹立于东方。所有这些是美国右翼势力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妄图用遏制的政策来对付东方的巨龙。
正当小布什政府在国际舞台横行霸道时,2001年9月11日发生了自杀性飞机撞击美国经济和军事强大的标志性建筑物——纽约世贸大厦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事件,一下子使乔治·布什及其政府、美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们都惊呆了。这一事件全方位地沉重打击了美国。“9·11事件”不仅使美国损失了2 000多亿美元和导致了经济滑坡,而且在政治和精神上亦遭到自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以来的最大打击。这迫使美国政府反思它自上台以来的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
实际上,早在“9·11事件”以前,美国的强硬外交就已经引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使其国际威望下滑。如2001年5月3日在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的会议上选举其下属组织人权委员会和国际麻醉品管制局的成员时,美国候选人均落选。这两件事虽引起美国政界人士不愉快,但未使他们认识到发生这些有辱国家声誉的严重性。加之,为了找到“9·11事件”策划者本·拉登和打击支持拉登恐怖分子组织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美国急需各国支持,尤其需要像中国这样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支持,才能建立起世界反对恐怖主义的联盟。在这种背景下,小布什政府迅速调整了对外政策,尤其调整了对华政策,因而中美关系有了改善的契机。
首先,自“9·11事件”小布什再未发出反华狂言滥语,并多次和江泽民主席通电话,讨论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一再表示感谢中国政府对“9·11事件”和美国反对恐怖主义的行动作出的迅速反应与支持。其次,“9·11事件”发生后,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发表声明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对美国死难者家属表示慰问。第三,2001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第6届APEC会议期间,中美两国外交部长、两国元首多次晤谈以协调反对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第四,2001年10月19日,江泽民与布什举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就反对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以及中美关系等问题,特别是台湾问题进行了商讨。布什总统表示,他一直期待着与江泽民主席的晤面以便面对面地会谈。他说,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美中关系,中国是一个伟大国家,美国愿意同中国一起发展建设性的关系,欢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祝贺中国申奥成功。他还说,美中两国面临着许多共同利益,在处理两国分歧时,我们要互相尊重,以礼相待,中国是美国的朋友。在会谈中,江泽民表示愿意和美国发展关系,希望美国政府严格执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总之,“9·11事件”后,布什政府暂时放弃了中美“非敌非友”遏制中国的政策,明确地喊出了“中国是美国的朋友”的口号,因而中美关系向好的方向转化。但这种关系能维持多久,我们将拭目以待。
五、中美之间存在着的问题与共同利益
由于中美两国历史背景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两国领导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均有极大的差异,因此两国存在着一些分歧是必然的,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台湾问题。这个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大、最敏感而又最具体的问题,亦是中美关系经常发生起伏不定的根源。在这个问题上,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美国根据《与台湾关系法》向台出售先进武器;二是美国欲把它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扩大到台湾地区。当然要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
2.美国对华贸易的逆差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美方而不在中方,因为美国不愿把含高科技的产品出售给中国。
3.人权问题。美国以及某些西方国家总认为中国的人权形象太差。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两点。第一,我国过去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人权状况一直很差,如搞政治运动整人、无限上纲、胡批乱斗,特别是“文革”期间以及60年代所谓自然灾害,饿死人太多。凡此种种,确实把中国的人权形象搞得太不像话了。另一个原因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用两种人权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人权状况,并戴上有色眼镜看待我们已经改正了的人权问题,而从历史上看,目前我国人权状况是最好的。因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于我国的人权问题的观点使我国不服。
4.美国以及某些西方国家总认为中国的日益强大会对它们的潜在的威胁。
5.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中美两国有不同的看法,诸如朝鲜半岛问题、越南问题、伊拉克问题、伊朗问题、中东问题等。
虽然中美两国有分歧,但也有一些共同利益。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就共同利益问题现列举如下:第一,共同打击和查禁国际范围的贩毒;第二,共同合作打击跨国犯罪,诸如绑架、劫机、走私、贩卖人口、非法移民,等等;第三,共同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如打击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及其支持者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第四,维护朝鲜半岛、东亚、南亚、印支等国的和平问题以及其他世界范围的重大问题;第五,中美在联合国内的合作,因为两国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有否决权;第六,中国经济日益发展,科技日益进步,市场日益扩大,中美贸易额日益增长,两国科技、文化、体育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互为依存、互相需求的局面。
这些共同利益使美国离不开中国,中国亦离不开美国。因此,双方必须正确处理好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高度重视两国之间的关系,正如乔治·W·布什所言:“中国是美国的朋友”,“两国面临着许多共同利益。”
综观整个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可得出下列结论:①从历史上看,中美关系好坏的关键在美方而不在中方,中美关系的一切事端几乎都是美国挑起的;②中国越来越强大,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是遏制不住的;③中美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除台湾外,两国没有重大问题的争执,如边界问题,这就决定了中美关系一般说来不会像过去那样弄到以兵戎相见的地步;④中美闹矛盾大部分是因台湾问题引起的。只要这一问题妥善解决,中美关系肯定会稳定下来;⑤中国市场广大,并且日益扩展,世界上看重中国市场的国家越来越多,美国经济界和科技界决不会允许美国政客们把中美关系搞得太糟。况且“9·11事件”后,美国政治家们看得十分清楚,强硬外交搞得过火对美国百害而无一利。小布什总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果断地调整了包括对华政策在内的外交政策。此后,中美关系基本上健康发展,如在2004年11月美国国务卿鲍威尔郑重地指出台湾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又如布什总统在智利亚太首脑非正式会议期间对中国主席胡锦涛说,美国决不向台湾发出与中国不一致的信号。这当然是对台独势力一重大打击。
参考文献
1.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2.《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3.祝明等主编:《世界现代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全国各大报刊(1972~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