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是历朝有变的,自然地理气候区划是亘古不变的。淮扬作为自然区域的概念来源于《尚书·禹贡》中“淮,海维扬州”。《孔传》称扬州的方位是“北据淮,南距海”。《尔雅·释地》有云:“江南曰扬州。”《周礼》亦云:“东南曰扬州。”这里的淮是指淮河(周秉钧著《尚书易解》)、海是指大海(东海)。扬即是扬子江。汉水出潘家山至汉口与岷江合流,东流至今扬州、泰州一带的长江中下游古称扬子江。州,通“洲”,是指多水的周边陆地,后作地区称谓。《毛诗》曰:“水中可居者曰州。”《说文》:“州本州渚字”“昔尧遭洪水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古文‘州’像前后左右皆水”。《尚书》是记载上古与夏、商、周先秦三代历史的中国第一部史书,以中原为中心,依据当时大陆“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的自然生态形势将国土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传说中夏铸九鼎就是说的这一史实,这里所指的扬州方位是淮河以南,东海以西,扬子江流域两岸为轴心的广大区域。这一区域位于大陆东南,以地形低湿的江南为核心。扬州的地域称谓形象地描绘出东南地区多水低平的地貌特征。这是一个巨大的地域范围概念,包括了现在整个华东地区与华中部分地区以及澎、台、舟山等岛。
这一区域由一个主要地区和两个边辅地区连成一片,即淮河流域与扬子江流域平原区、东南沿海区、周围低山丘陵地区。这些地区间交通方便,气候相同,风俗相近,流通频繁,与其他三大菜系所在区域存在明显的诸方面阻隔与差异,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自然生态区域,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上一般将其划归为一个区域。“淮扬”之称正是对这一自然生态区域环境的高度概括。(www.daowen.com)
再看政区划分。扬州作为政区的称号,始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扬州为十三刺史部之一,领庐江郡(治舒县,今安徽庐江南)、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南昌)、六安国(治六县,今安徽六安北)等五郡一国九十三个县,范围较为广大。东汉时扬州治所在历阳或寿春或曲阿,领九江、丹阳、庐江、会稽、吴郡、豫章等六郡。当时福建、浙江早期的建制也大部分归属会稽和吴郡。魏至周为寿春或合肥。吴至陈为建业(今南京)或会稽,领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陵、鄱阳、新都、临川、临海、建安、吴兴、东阳等郡。几乎囊括了东南沿海及安徽、江西广大地区。将扬州治所落在今扬州(江都与江阳)是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立扬州总管府,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设扬州大都督府,领江都、楚、滁、和、濠、庐、舒、寿、光、蕲、黄、申、安、沔等十四州郡。及至南宋,扬州改为淮南道,治所亦在江都,领江都、楚、滁、泰、通、真、安东、高邮、淮安、招信、清河等州郡。元灭宋建江浙行省于旧地江都,统两淮两浙,又称淮东行省或扬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治杭州,称江浙行省。二十三年还治江都,仍名江淮行省。二十六年再徒杭州,二十八年以江北州县隶河南行省,再称江浙行省。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罢福建行省以其地属之,范围包括今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大地区。至明、清之时,由于人口密度的大幅度增加,政区的细划,在原江都城设扬州府,此时扬州并非元以前的扬州,而仅辖江都与甘泉二县,是当时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州府机构。在元以前今扬州或称邗城或叫广陵或称江都,一直是当时扬州辖区经济和文化的重镇,并在唐以后基本是扬州治所。1949年正式设立(今)扬州市。仅就扬州这一名称在历朝历代与东南诸省市错综复杂的行政关系来看,也说明了东南地区文化历史的整体性。扬州以自然山川形势而闻名,又作政区称号而久远,成为东南诸省市悠久文化历史的象征,约定俗成地深深凝聚积淀在东南诸省市人民饮食文化生活意识之中。而淮河流域地区长期与扬州的隶属关系又进一步反映了两河流域饮食文化同风同俗的一体化特征,因此将淮扬并称已成为一种习惯,可见淮扬菜系是自然历史的范畴,是自然区域饮食文化的大系概念;是东南饮食风味风俗的共同体;是东南诸省市人民同创共享的传统文化遗产。因此它必然地是东南各省市人民饮食文化创造活动的本然基础和结晶。由上观之,淮扬菜系并不属于一个省或市,而是属于大陆东南区域整体范畴的文化系统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