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核心指标存在模糊性,包括股票的价值、价格、风险、流动性等。核心概念的模糊性会造成分析体系的混乱与分析方法有效性的降低。证券市场的分析手段繁多,它基本实现了共产主义理想原则: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从占星术、易经八卦、技术分析、量化投资,到目前高科技的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决策模型等,都在并存试用。说不清的模糊性为多样化生存提供了空间。
首先,我们观察股票价格与价值之间的模糊性。正统金融理论认为市场有效,只谈价格,不谈价值,二者一致无差别。“一个有效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其中价格与价值相符合。而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其中价格在任何时刻都与价值相符合。价格只有在新信息出现时才发生变化,而由于有效市场的本质,新信息是不可预测的。由于信息是不可预测的,它的到来将是随机的,因而生成的证券价格模式将具有随机序列特征。”[14]
价值投资者则强调价值与价格的区别,价值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是股票价值变化。强调价值分析有章可循,价格短期变化属随机变化,无规则。
技术分析只承认价格,不认可价值。技术分析关注的焦点是股票的价格。技术分析认为不存在客观的“内在价值”,只存在说不清楚的主观价值。价值是主观的,而股票价格是客观的存在。只存在最好的投资机会,不存在好股票。不能因为股票价格与价值不符就说市场错了。市场永远是对的,股票价格是投资者对相关信息的反应。
多数投资者综合搭配使用基本面分析与技术分析方法,也造成价值、价格概念交错使用上的争议、分歧与混乱。
其次,价值本身存在模糊性。对众多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而言,股票的价值标准,价值评估、估值至关重要,它是价值投资者买入卖出的主要决策依据。然而,从绝对价值到相对价值,从低价蓝筹到高价成长的价值,对价值本身的理解没有固定标准,近乎因人而异,五花八门。“在44年的华尔街的工作和研究中,我从没发现哪一种关于普通股票价值或投资政策的计算是可靠的,尽管它超出了简单数学或基础代数的范围。”[17]
现实与金融理论存在严重的冲突。投资学的教科书对价值有明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股票价值是企业未来续存期内所能提供给投资者现金流回报总额的贴现值。教科书也提供标准的股票价值的计算公式。这个公式作为原理、原则尚可使用,但作为实际估值手段使用时,你会发现价值投资最大的问题是价值的模糊性问题,包括时域边界不清,值域过宽,定义多样化问题。关于时域边界不清,价值投资者强调,价值不是一个短期有意义的指标,而是长期能兑现的指标。长期有多长?不一定。可能一个月,可能五年。例如,价值投资者GMO公司主席杰瑞米·格兰桑奉行价格对价值七年周期回归的投资模式。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绝对估值。股票价值的估值指标同样存在模糊性问题。价值投资者面临的最头疼问题是价值估值的困惑。估值有多种方法,有侧重收益评估的现金流贴现法,有侧重资产评估的资产重置法、资产清算法等。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结论。价值评估多用未来现金流贴现法,但现实遇到下列问题。一是现实中股票价值估值,涉及未来收益现金流的预测,这种预测很难准确,两年以上误差的量级近乎不可接受;二是折现率取决于时间价值、机会成本、无风险收益,这些都极不确定;三是永续存期时间选取,选3年、5年,还是10年,差别巨大。第四,模型对数据高度敏感,小的误差会导致大的错估。现金流贴现模型能计算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股价,但是过低的正确率也是不争的事实。失准股价的预测严重影响了贴现现金流的有效性。(www.daowen.com)
现实中多数人不采用绝对估值投资方法,而是采用相对估值投资标准。相对估值标准会因情境状态变化而变化,价值中枢与整体参照系随之调整。此类调整难以事前判断。此外,股票价值、公允价值不存在绝对标准,是一个宽泛值域,而不是一个固定值。该值动态变化,存在模糊域,具有主观性。
例如,众多分析师经常使用的股票价格“估值合理”一词,就属高度模糊的语言。何为估值合理,从价值股到成长股,各类股票,市盈率估值从6到40,都可找到估值合理的评价。不仅如此,随着市场投资者整体乐观或悲观情绪的变化,“估值合理”的标准也随之浮动。股票价格变化,一类在业内被称之为“业绩驱动”,另一类则被称之为“估值驱动”,即由于市场投资者整体乐观或悲观情绪的变化,引发“一致预期”,引发估值共识标准的提升或降低。此外,静态市盈率20可被策略师评为估值合理,其上下浮动5%,也属估值合理。总而言之,基于其值域过度宽泛,词义高度模糊,“估值合理”本身的有效信息不足。
风险概念本身有一定的模糊性。
第一,定性方面而言,风险经常与不确定性混淆。此外,风险概念的模糊性使许多人不能区分既定随机事件孕育的过程风险与结果风险的重大区别。人们通常仅重视作为已发生的风险的结果,却忽视决策过程之中存在的风险暴露、风险敞口大小问题。原因之一是风险概念模糊。
第二,风险度量模糊。度量的精度通常用0~1之间的某数值来表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一般用随机事件的概率、频率衡量。社会随机事件通常只宜用主观概率衡量。风险的重要性一般用期望值表示,用可能的量化的后果衡量。一般风险的计量公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概率)×风险导致的后果。公式没毛病,问题仍在于执行度。在实践执行中,两个基本参数,其准确确认十分困难。期望值计量,涉及多项概率与所对应的多项结果。期望值=概率值×结果值。在实际决策情境中,不仅概率值模糊,结果值也模糊。结果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多种结果(结果的范围);大多数决策的可能的后果变化范围很广,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范围。决策与风险测度中“范围”才是重点。“我们在并不知道各种可能结果概率的情况下经历着真正的不确定性,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所有可能的结果是什么。认识到我们是多么无知,可以使我们作出更好的决策。”[18]
风险绝不是可精确测度的数值,人们通常用高、中、低排序来度量,无奈地、替代性地采用相对估值的方法。恐怕对可能性最好的评价是这种非量化的方法分类。结果影响度的评估也是如此。
第三,风险的另一来源在于目前信息集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属未知且“不可计量的不确定性”。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空前惨重的金融资产损失。多种原因汇集引发次债危机,包括监管缺失、过度杠杆化交易、信用过度扩张等,但传统风险理论及计算方法存在重大缺陷无疑是基本原因之一。各类创新的金融产品都经过设计部门、审查部门、评估部门各类专家及金融工程专家的精心风险测算,结果是人算不如天算,出现如此惊天动地的纰漏,金融风险固有的模糊性也难辞其咎。模糊性意味着精算必是误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