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
“天下最难的事情莫过于在华尔街持续盈利了。不过我深知,比它还困难的是学会如何盈利的方法。别太相信学院和教科书上教的那些东西,那只不过是一些理论知识罢了。”
经验之谈:
在股市中,假设自身无知是一种哲学,是一种境界,甚至是一种制胜路径。
对应投资者漫长的试错期之谜,与之并存的是股票投资知识的匮乏及更新缓慢之谜。
最早的股市出现在1611年的荷兰,存在已400余年。关于股票投资的书籍、知识,不可谓不多,从投资理论到经验陈述,从投资规则到各类制胜奇术。如果一根筋通读下去,皓首穷经,也未必能够完成。从当当网上书店观察,投资类书目达1996种。亚马逊中文版证券、投资类书目达1100条左右。其中80%~90%为技术分析类书籍。在美国,如果你在亚马逊网上书店查估值类书籍,书目已达万条。书到用时方恨少。读来读去,你会发现“真经”不多,商业性制作不少。
现状解读之一:尽管证券市场已存在数百年,尽管有关股票投资的相关书籍与知识众多,但大多数处在若真若伪之间,真知灼见匮乏且散落分布。
现存的相关知识大多仍属局部经验性质,即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真实性,也存在片面性、局限性。股票投资不是一门科学,意味着证券投资远未形成一套系统性知识体系,可供投资者去演绎、应用,去解决问题。如果你通过后面章节进一步解读证券市场所具备的种种与时俱进的复杂性,就会自然得出结论:股市根本不存在“圣杯”,也不存在任何能求解终极秩序的万能钥匙。
目前占主流地位、统治地位的资本定价模型及相关的投资组合理论,基本形成于20世纪50~70年代,存在的历史并不长,但其生命力已面临严峻考验,其统治地位已被现实日益频发的金融危机所动摇。20世纪80年代后,行为金融理论已对传统主流理论形成重大冲击。其理性人假设,市场有效假设,其数理统计推理所依据的线性关系、正态分布模式,不断受到实证检验的质疑。从实践、理论到方法论更新,旧的占统治地位的金融理论已千疮百孔,日趋临界转变。
鉴于股市属于高度复杂系统,其中一些界域受随机性主导,属知识的盲区,属知识止步、失效之地。在股市中,假设自身无知是一种哲学,是一种境界,甚至是一种制胜路径。理论、知识追求定律,追求普适性规律。大师提供的是经验加规则,是路径、方法,不是作为知识的固定答案。股市只讲规则——决策行为规则,不讲规律、铁律。这是因为股市自身属智能市场。唯有变化不变——不断变化为股市自身的生存之道。这就是股市无固定答案、无普适模式的基本原因。
现状解读之二:证券投资知识不仅匮乏,且更新缓慢。
笔者从业期间,阅读了至少50本以上国际投资大师的经典作品,有些书读了不下三遍,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理解。这里经典作品是指从业20年以上、投资事业已大获成功的基金经理或投资大师的经验之作。在阅读《投资生存战争》之际,不经意间感受到“经典”力量之神奇——其生命力之神奇。该书曾大受欢迎,据称长期被列为全球十大投资经典之一。书中确有一些陈酒佳酿,历久弥新。“记住,永远不要奢望找到一种一成不变的投资法则——那是不存在的!”千万不要草率投资,“遵照这一原则,投资者在买入任何一只股票前要作认真细致的分析、判断,只有认为获利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可预见的风险的时候,才可以行动。而且,还需要小心谨慎地对待这些风险。”“要想在投资存亡生死战中获得成功,必须掌握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学会着眼于长远的投资效果,而不是只计较眼前的得失。”[3]然而,这本书的部分章节案例有隔世之感。后查阅其出版日期,中文版是2010年,但在美国的初版竟是1957年,这至少是50多年前出版的书!其后每阅读证券投资经典之作,均特别留意其原版初版年份。你会发现众多证券投资经典之作,均为30年,甚至50年前的作品。其中最著名也是最高龄的著作非《股票作手回忆录》莫属。该书初版时间是1923年,距今已近百年。
经典之作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是不断再版。这一方面说明受众旺盛不衰的需求,另一方面说明投资者遭遇的各类投资陷阱及众多疑难问题仍具有高频的重复性。一系列或被大师们早已解决的问题,或大师亦为之困惑的问题,对众多的投资者而言仍是不断面对的问题。此情此景,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中对50年前证券投资著作的回味,形成鲜明的对照:格雷厄姆对50年前的主流规范著作的感受是“看起来很奇异”。在1963年,如果追溯1914年的投资准则,格雷厄姆的评价是:很多已过时。
纵观书店其他学科内容的变化,例如管理学,其深度、精度不可同日而语。众多学科呈现知识的爆炸性飞跃。然而,面对近几十年的证券投资理论并非日益收敛,而是日益“春秋战国化”,笔者愚拙,不断涌现几许困惑:证券业乃世界精英聚集之地,但近几十年相关知识更新缘何如此缓慢,建树不多?
笔者追索所得的终极原因,归于证券市场属顶级复杂系统——该系统所具备的复杂性持续挑战人类智慧的终极局限。如果不了解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很难理解股市的复杂性。复杂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复杂系统是个多面多棱体,是个多元动力系统,无论你能挖掘和适应哪个层面,都可获得收益。复杂系统存在不同类型的隐秩序。各投资流派,如技术派、基本面派,趋势派、价值派等,通过各自所关注隐秩序类型的解读与应对,策略不同,却均可成功。一些曾经在市场上风光一时的获利方法,一旦普及,随即失效,这在于复杂系统自身具有智能性——自组织性。
现状解读之三:投资者经过若干年的投资历练及专业知识积累之后,投资能力提升的知识瓶颈或在投资学之外。
成熟的投资者不仅需要持续性的体验式学习,还需要思维模式版本的不断升级——转化为多学科、多元化的推理、思维模式。
投资者成熟过程中会呈现个人投资能力短板漂移问题。一桶水的最大容量由最短板的高度决定。对于投资者而言,各个阶段制约投资者投资能力提升的瓶颈不同。第一阶段的主要瓶颈是缺乏股市经验,杰拉尔德·勒伯告诫股市新手:“要想提高水平,没有什么捷径,除非你不断实践。而大多数投资者恰恰缺乏的就是实践。”“总之,投资者要想真正成长起来,除了亲身实践之外,别无他法。”[3]在第二个阶段,单项、局部的投资技巧转换为系统化的投资方法,思维模式从因果型转变为概率型。第三阶段是投资方法、思维模式的多元化——构造复合型心智模式。
复杂系统解读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非单元思维模式所能胜任。
经济理论、金融理论,相对证券投资实践而言,仅具有通论的性质。这些理论注重一般性、普适性,仅提供一般通用的原则或原理。对证券决策所面对的焦点问题,即股价不确定性的应对问题,不能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股市实践警示投资者:这些经济、金融的一般性理论、知识,其所得出的规律、定律,只适用于解读确定性世界,而不能解读不确定性主导的世界。恰如杰拉尔德·勒伯在《投资生存战争》中所言:“天下最难的事情莫过于在华尔街持续盈利了。不过我深知,比它还困难的是学会如何盈利的方法。别太相信学院和教科书上教的那些东西,那只不过是一些理论知识罢了。”(www.daowen.com)
“有人曾经问过我,在华尔街这40年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告诉他说,最重要的是认识到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无知。”
股市是国民经济晴雨表。这曾是一个常识。但这个常识却一再被证伪。晴雨表这个说法最早来自道琼斯指数的创造者查尔斯·道。其中的道琼斯工业指数首次在1896年5月26日公布,它象征着美国工业中最重要的12种股票的平均数。查尔斯·道认为股市是社会商业活动的晴雨表,道琼斯指数是股市的晴雨表。1922年一名财经记者,威廉·彼得·汉密尔顿继承、整理了道氏理论,总结了道氏理论的基本原则,出版了《股市晴雨表》一书,使晴雨表概念广泛传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这个晴雨表误差太大,股市指数经常与国民经济变化不一致。一个新的结论在不断被证实:股价常态存在过度波动。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对此作了研究,并于1987年出版了专著《波动论》。希勒认为,代表未来值的股票价值无法预测,但已发生的历史数据与基本面价值数据均属已知,且真实。拿事后数据来核定资产价值定价与具有“理性预期作用”的实际股价相比,二者是否一致,可检验市场是否有效。如果市场有效,二者应趋于一致;如果市场无效,二者将存在显著差别。“这里将资产的事后价值定义为考虑该资产将产生的未来实际回报和该投资者收到的未来实际红利后在该资产上投资的价值。”[4]这种长期移动平均值是描述基本价值的极其自然的变量。“我们的结果指出实际盈利的长期移动平均值有助于预测未来实际股利。这种盈利变量与当前股票价格的比率是股票收益的强有力的预测指标,尤其是当收益按几年时间衡量时。我们已经证明了这些事实使股票价格波动太反复无常以致不符合简单现值模型”。[4]希勒得出的结论为:第一,实证数据证实,股价相对于理性价格或价值存在过度波动;第二,过度波动的幅度巨大;第三,过度波动的持续期能达数年之久;第四,过度波动不能用基本面原因解释,只能用行为心理学方面的原因解释。
目前,股价存在过度波动已成为业内共识。过度波动是股价相对于基本面的过度波动,即股价波动的幅度已超出了经济逻辑、金融逻辑所能解释的范围。希勒认为:大众心理因素很可能是总体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决定性原因。
希勒的结论与一线基金经理的认知相一致。彼得·林奇认为:股市同时是投资者投资情绪的晴雨表,“人类内在的本性让投资者的情绪成了股市的晴雨表。这些一点儿也不谨慎小心的投资者不断地在三种情绪之间变化,担心害怕、扬扬自得、灰心丧气。”[5]
如果我们接受股市是个多元系统,就会接受股市在某种意义上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在某种意义上是投资者情绪的晴雨表,从双元或多元角度解读股市,这“表”的误差才能缩小。
简而言之,股市投资现实面对的问题是高度综合复杂的,远非理论假设情境那般单纯。
解读股市的复杂性需要多元逻辑、多元学科,不仅包括经济学、金融学,还包括科学哲学、决策学、复杂系统理论、概率逻辑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单元思维是高风险模式。
人们经常不解心理学与股市有何关系。这种关系日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人们日益认识到:股市不规则运动的根源是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受思维模式、认知能力、心理定式的支配。与股市决策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分支是行为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二者与股票投资的关联路径大致如下:第一,有助于投资者建立特定的思维与推理模式,提升投资者对复杂系统的认知与适应能力;第二,有助于投资者形成健康的心理定式,落实决策过程中的情绪管理;第三,不确定情境的决策环境,既是投资者自由意志恣意驰骋、自由选择的空间,也是各种情绪肆意挥发、宽幅涨落的境地。
20世纪70年代,丹尼尔·卡尼曼等发表了《不确定情境下的判断》,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提出判断偏差问题。它具有普遍性,引起业内广泛重视。
下面介绍一下认知心理学。
首先,认知心理学是关于人的认知过程与行动如何与外界环境相契合的学问。基于股市决策属于高度复杂系统,在该复杂系统当中,对投资者而言存在众多认知盲区。盲区造成认知偏差、决策偏差、定价偏差。偏差成为股市超额收益的来源。掌握一定的认知心理学知识,能减少盲区数量,构造与其他投资者相区别的相对竞争优势。
认知心理学可界定为:对知之历程的科学研究。认知过程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
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集中于模式识别。模式是指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某种结构。模式识别是人的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或智能,是典型的知觉过程,它依赖于固有的知识、经验。对股票投资者而言,决策情境识别是正确决策的必要技能。
认知心理学认为,模式识别过程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的比较,再决定它与那个记忆模式相匹配的过程。该过程具体环节如下:第一,模式识别从特征分析开始,而特征值如何则取决于个人知识、经验的积累;第二,模式的解读是与记忆中的模式匹配;第三,如果模式有多种样本,需要类别细分,归入某一范畴,范畴以原型的特征来概括、表征;第四,一旦当下信息情境与记忆模式特征值匹配,即可识别。
表征为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从认知心理学看来,客观世界在人脑表征为一系列概念,例如符号系统、指标系统,这些符号是对复杂系统中某些行为模式的虚拟与构建。这种构建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对股票投资者而言,投资者要切记:你头脑中以各种概念、符号表征的股票世界,你所认知、映射的股票世界,未必是与现实、真实相一致的世界。不一致之处就是认知偏差。外界各种相关信息在投资者头脑中的映射、编码、解读,基本存在三种可能:第一,接近“真值”,内外一致;第二,接近真实,但真实本身就不清晰、不确定、时变且相互冲突(不确定性世界);第三,外界映射,即投资者对股票的认知,属“伪值”,是错误信息,与真值存在大幅偏差。
如果投资者依据后两类信息决策,出错则不可避免。认知心理学告知投资者:复杂系统,与不确定、模糊、相互冲突的信息环境伴生,对投资者而言存在认知盲区,这是股市注定不可预测的客观因素之一,也是投资者悟性有时比智力更重要的原因。
其次,心理学知识可提升投资者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投资者情绪是造成股价波动的一大常规因素,是造成投资者重复作出非理性决策的原因之一,也是股价与实体经济,或基本面分析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情绪属内生变量,它来自人的天性与后天形成的心态——心理定式。情绪属于偏离常规理性标准的心理波动。对情绪的形成,外界环境的变化只是诱因,内在根源在于认知主体自身性格与心智模式的既定状态。股市波动造成投资者账面资产、财富波动,进而激发投资者情绪正向或负向波动。正向表现为欢愉、兴奋,负向表现为挫败、沮丧。面对股市波动,如何理性、淡定地处理,需要掌握一些鲁迅先生所批判的阿Q精神——情绪转移与心态的自我调节。这便是情绪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