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考作文结尾设计技巧及应用

高考作文结尾设计技巧及应用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下来的几种技巧,是我们为考生们介绍的几种高考作文的结尾设计之法,希望能帮助考生们在高考前夕写好文章结尾,提高高考作文的质量。首尾呼应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并且让文章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美感。强烈的对比应用在结尾中,更能使文章在结束时触动读者心弦,引发思考。相比之下,在文章结尾处使用排比句式效果会更好一些。

高考作文结尾设计技巧及应用

作文结尾犹如上桌的最后一道佳肴,既要美味又要让“食客”回味无穷,由此看来,高考作文的结尾显得特别重要。接下来的几种技巧,是我们为考生们介绍的几种高考作文的结尾设计之法,希望能帮助考生们在高考前夕写好文章结尾,提高高考作文的质量。

(一)照应文首

这是考场中最为实用的技巧之一,如果在考场上时间不够来不及构思精巧的结尾,可以回看自己的首段,在结尾中和首段呼应。这种结尾方式一般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强化功能,对所写对象或所表达的主题进行突出强调;二是结构功能,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圆满,给人以清晰的脉络和复沓的美感。譬如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的开头和结尾: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开头)

……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结尾)

开头是“带上门出去”,结尾是“推门进去”,无论是行踪,还是妻儿的入睡,抑或是作者的情绪都做到了前后呼应,表现出了一种对称的美感。

又如季羡林先生的《永久的悔》:

“这就是我‘永久的悔’。”

这个结尾在文章中形成首尾呼应,深化了主题,作者将自己未能尽孝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首尾呼应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并且让文章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美感。

(二)点明题旨

点明题旨,又名卒章显志,也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结束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

茅盾白杨礼赞》的结尾: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这个结尾非常精简,但做到了“卒章显其志”,用一句话就点了题,文章的主题也因结构上的逻辑力量显得根据翔实,不容置疑。这个样式的结尾以精简为妙,点出主题即可,点到为止,不需要再进行延伸和扩展。

(三)情景渲染

情景渲染式结尾法通过描写或重现一段情景,渲染氛围,增添画意,同时还能对主题起到烘托的作用。这种结尾方式对考生文字功底要求极高。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的结尾这样写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是一段典型的情景渲染式结尾。通过情景描写,渲染出了旧中国偏远、落后、封闭、封建的山村里,除夕夜的那种看似热闹实则死寂、看似吉祥实则险恶的氛围,呈现出的是浊重的愚昧气息和悠远的原始气氛,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四)鲜明对比

鲜明对比式结尾方式,能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得文章主题更加突出。如《与永恒拔河》的结尾: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后面这些人,托起了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索永恒的答案。

作者用“有人”和“更有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主题。

又如另一篇优秀作文《乐观无敌》的结尾:(www.daowen.com)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则会造就卓绝。从卓绝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阴郁的影子。

就像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和鸿毛的对比之强烈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的阅读感受更为鲜明。强烈的对比应用在结尾中,更能使文章在结束时触动读者心弦,引发思考。

(五)反复排比

对于排比句很多考生并不陌生,但是往往有些考生将排比句用于文章开篇处。文章开篇处使用排比句,如果把控不好往往会出现虎头蛇尾的“副作用”。相比之下,在文章结尾处使用排比句式效果会更好一些。

比如《一路同行》的结尾:

忘记与铭记一路同行,带来的是生活赠予的阅历和经验;忘记与铭记一路同行,带来的是人生美丽的付出和收获;忘记与铭记一路同行,这一路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作者使用排比句式将“忘记与铭记一路同行”反复强调,内容更加充实,感情愈加充沛。这种结尾方式简单实用。

排比句式用到结尾就不会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相反地,由于排比句自带抒情效果,用于结尾能增添结尾的抒情气氛,显得既自然又有文采。但要注意,写排比句一定要有文学积累,千万不能生拉硬拽,不然会破坏文章的美观,也会暴露考生自己的弱点。

(六)升华主题

结尾由古至今,由个人到集体,由自然到社会,由此及彼,由事到理——使文章具有深远的意义,升华主题。

如《米卢与孔明》的结尾:

为何千年的文化积淀却让我们越发的功利与短浅?为何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沐浴着文明,却在心中滋长着狭隘?米卢与孔明,我们的对待又为何如此不公?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怎样对待忘记与铭记?

这一连串的发问让读者感到的是一种无奈,同时也引起读者的反思,使读者警醒,升华了文章主旨。

(七)引用名言

引用名言名句收尾也是很不错的写作策略。用三言两语,表述含义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结尾引用时也并非一定是名人名言,有时恰到好处的俗语或者歌词也能为文章增色不少。马丁·路德·金在其最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结尾就引用了古老的黑人灵歌:“终于自由啦……我们终于自由啦!”这一引用不仅和他本人的黑人血统契合,更契合的是他演讲的主题。歌谣的引用表达了黑人对自由平等的强烈渴望与向往,让读者过目不忘,听众心灵震撼,这就是正确引用的效果。

(八)顺其自然

这一结尾方法顾名思义,顺其自然而收尾,不需要太多的花架子。比起其他收尾方式,这样的收尾显得单纯明快、质朴无华。但运用此种方式结尾,一定要感情真挚,并且“自然”不等于“随便”,并不是写到哪里算哪里,随便收个尾就大功告成。在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中,他就运用了顺其自然的收尾方式: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没有多余的话和抒情描写,仅仅一句话,顺着故事的发展脉络写出,自然但又回味深远,文章至此自然结束。结尾中依然可见作者对孔乙己的感叹,简单自然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文章阅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九)巧用问句

这一招意在用问句结合文章内容引起读者思考。问句结尾,就像连绵山脉中最后一个小山脉,使文章在结尾处也不会因为过于平缓而失去特点。适当的问句既能表现出考生自己对于文章内容的思考,又能对读者起到引导作用。如:

“不同的话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哈哈镜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心情会有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香和样子,不同的评价造就孩子不同的命运。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

这是一个反问式结尾,用反问句点出了文章中心:“不必让所有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启发读者进行思考,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