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立意出彩的方法有哪些

立意出彩的方法有哪些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立意出彩的技巧有哪些呢?在确定文章写作主旨立意时,可以从具体事物角度突出物的个性,比如梅兰竹菊,强调做自己。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哪些方面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名句是从哪些方面化育后世的?逐层剖问题,逐句分析之后,考生能够快速找准主旨立意。因此,做好审题立意,读懂材料是基础,掌握方法是手段。

立意出彩的方法有哪些

上文提及了文章正确立意的重要性以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很多考生而言,可能更为现实的困惑是:“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是还是不会。”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文章立意能够出彩呢?文章立意出彩的技巧有哪些呢?

(一)立足材料,抓题眼,定主旨

什么是题眼呢?题眼其实就是题目的中心点,是能够表明题目主要内容或主旨的关键词或关键句。考生在审题时,需要快速在题目材料中抓取题眼,搞懂题眼的内涵与外延,进而提炼背后的主旨,确定文章的最佳立意。

以如下材料为例:

一位“海龟”几年来前前后后换了几十份工作,很是苦恼。一日,他向大师请教,如何才能在职场站稳脚跟、有所建树?大师听了他的话,拿出一把袖珍的铁锹和一把塑料的小梯子,让他选一样。“海龟”犹豫了一下,选择了梯子。大师笑着说:“年轻人,你的选择告诉了我一切。”他不明所以,大师意味深长地说道:“你太急了,进入一家公司,最需要的是铁锹,而不是梯子。”听了大师的话,他似乎有所醒悟。

对于这则材料而言,题眼便是“进入一家公司,最需要的是铁锹,而不是梯子”。在这段材料中,大师用“铁锹”“梯子”等工具对“海龟”的工作心态进行了形象比喻。对考生而言,需要首先明白“铁锹”“梯子”在此句话中的内涵。

从字面意义上界定,铁锹是一种用具,可以用于铲土;梯子也是一种工具,可以用于往高处攀登。此时,考生就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句以及字面意义进一步去挖掘“铁锹”“梯子”背后更深刻的内涵。在职场中,“铁锹”代表着耕耘,“梯子”代表着升职。如此,再回头看大师的话,我们就会明白,大师的言外之意便是:年轻人初入职场不能什么都没做呢,就想着收获多少,而应该踏踏实实做好“收获”之前的“耕耘”工作。由此可提炼出材料的主旨:年轻人,要戒掉浮躁、功利心态,学会享受人生追求的乐趣,真正地做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二)立足材料,但不拘泥于材料

针对材料或问题,考生能从多个角度切入分析,通过拓展自己的思路和视角使文章的立意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超越。考场作文切忌就事论事,要分析材料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人生哲理。如针对“明星代言”一事进行点评时,不能局限在材料本身做文章,应从代言人的诚信、社会责任,以及社会大众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拓展,唯此才能写出兼具高度和深度的文章。

以江苏卷2019年高考作文题目为例: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是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据此大致可以确定材料的内涵:事物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不可强加修改;个性需要尊重,但也需要调和,唯此方能“百味纷呈”。这种调和平衡不仅存在于事物中,也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之中。

从作文题目来看,这则材料很有思辨性。材料所揭示的观点也是概括性、宏观性的道理,需要考生学会将宏观性的道理转化为特殊性的、具体的见解,也就是将其移植到某个具体的话题范围中。只有针对某些具体的问题,才有话可说且能说得具体充实。材料中不能再次出现水、盐、酸甜苦辣咸诸如此类照搬词汇。

在确定文章写作主旨立意时,可以从具体事物角度突出物的个性,比如梅兰竹菊,强调做自己。也可以从物写起,由物及人,由实到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也可以从更大的视角上,结合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层面,谈自己对于个人、社会、国家价值观层面的理解。

考生在选择好立意角度后,可发散思维,展开联想,小到自身生活经历,大到国家、民族发展,层层深入地去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以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文采的佳作来。

(三)学会追问,做“解剖麻雀”的高手

审题时要有问题意识,针对题目材料多提问题,多思考,对于打开写作思路也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2017年全国卷Ⅱ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www.daowen.com)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名言名句富含哲理,有较强的象征性,故能流传千古。如若不深入思考,便只能触及皮毛,得到肤浅认识。因此,只有透过现象,探究其背后的本质,方能挖掘名句内在含义,最终形成深刻的立意。

如何通过表象挖掘内涵呢?可以根据材料展开追问:六个名句说了什么?哪些方面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名句是从哪些方面化育后世的?为什么能够化育后世?当代青年应该如何践行这些名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第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的是君子品格,也可上升至国家民族层面,由此提炼出写作关键词“自强不息,奋发进取”。

第二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可提升至家国情怀层面,可提炼出写作关键词“乡愁、思乡思亲、家国情怀”。

第三句“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不以颜色艳丽取胜,它靠自己的品格、芳香取胜。借花喻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告诫我们要豁达自信,靠内在的气质品格来征服人心。

第四句“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一个人吸收、掌握的东西越多,眼界越开阔,对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这样他起到的作用就越大。位置决定格局,人要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学习,视野才能宽广,处事要有大局意识,放眼世界,胸怀天下。

第五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告诉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正视现实,勇于进取,责任担当”。

第六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鼓励人们抓住时代的契机,顺应社会的潮流,自信自强,有所建树。

逐层剖问题,逐句分析之后,考生能够快速找准主旨立意。在此基础上写出富有内涵与观点的文章已非难事。

综观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新材料作文已是高考命题趋向,而审题立意的大前提便是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因此,做好审题立意,读懂材料是基础,掌握方法是手段。总之,语文作文审题立意,一定要稳扎稳打,稳中求新,切忌剑走偏锋,离题万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