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言语。言语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实现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沟通媒介。体育教师在辅导、上课、检查作业等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授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技能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学生在听课、自习、作业等学习活动中接受这种知识、技能的方式和手段,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没有语言,教学则无法进行。因此,语言是构成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第一因素。二是实物(体育架、体育场地、体育等器材设备)。中学体育教学离不开一定的器材设备。中学体育上的器材情况也制约着教师教学方法的实施。因为器材设备的数量(如体育)与教学中的密度有直接关系;器材设备的形状(体育架)与教学中的强度、难易有直接关系;器材设备的安排(体育场地)与教学的组织方法有直接关系等。因此,器材设备构成了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第二因素。三是实践(身体活动或身体练习)。中学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较强。通过具体实践,教师可以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可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实践构成了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第三因素。实践证明,只有把语言、实物、实践三个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发挥教学方法应有的效能。在综合分析构成教学方法诸因素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选择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必须遵循以下七项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主要有以下四层含义。
1.选择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规律
与其他教学相比,中学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教师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收到提高技战术水准、增强体质的效果。这一特点决定中学体育教学必须遵循以下两条教学规律。
第一,动作形成规律。动作形成可以分为粗略地掌握动作、改进动作、巩固与运用动作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是一个“泛化”过程,在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运动中枢神经的抑制和兴奋不稳定,呈现扩散状态,条件反射的建立不稳定,表现为技术动作僵硬、不协调,肌肉缺乏控制能力。随着运动员由不断强化逐渐过渡到改进动作阶段,其运动中枢神经的抑制和兴奋呈现集中状态,技术动作由泛化逐渐进入分化阶段,表现为大量错误技术动作得到纠正,初步形成动作定型。在第三个巩固与运用技术动作阶段,运动员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神经的抑制和兴奋更加精确、集中,运动员初步建立了技术动作的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可以建立巩固的动作定型。具体表现为动作准确、熟练、省力、运用自如。动作形成的三个阶段划分是相对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由于学生水平不同,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同,掌握阶段动作的时间不同,所以还存在动作技能之间互相影响和互相转移的问题。前一个动作对后一个动作的掌握有良好的促进影响的,叫积极转移;反之称为消极转移。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充分注意这些现象。
第二,人体生理活动规律。人体的成长发育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个体因素,即先天遗传因素;其二,社会因素,即环境、营养、卫生和教育;其三,体育运动训练因素。合理的体育运动训练是影响人体成长发育的积极因素。体育运动训练安排得科学,就可以促使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促使骨骼、肌肉的发育,使之健壮有力;提高人们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生物法则说明,人体不进行运动就要衰弱,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训练可以促进生长发育,而运动过度则会损伤身体,所以体育训练要具有科学性。
2.选择中学体育教学方法要遵循教学客观原则
第一,自觉积极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对中学体育的兴趣;其次要善于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正确规定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二,全面发展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各类新教材搭配的合理性,选择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注意每堂课内容的多元性,使学生全面发展;注意考核项目的多样性,使之合理搭配。
第三,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要正确处理体育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关系,使学生的体能始终保持在充盈的状态下,有效地避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在安排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方面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学期前,要合理规划本学期中学体育技战术内容,有层次、有思想地安排每一节课,使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做到重点和难点突出,教学的系统性和有效性相结合。
第五,巩固提高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时,体育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生技战术掌握程度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有计划性地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施加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进度始终保持高效前进的步伐,并通过时机合理的比赛等形式,及时检验学生此阶段对于技战术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六,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时,体育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3.选择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目的
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指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的目标,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二是教授学生体育技战术和相关理论知识;三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团队协作、关爱他人等精神。就中学体育教学而言,除了发展学生个性这个主要目的以外,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进行行为教育;帮助学生获得体育知识,培养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在中学体育教学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每堂课都有其不同教学目的。中学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
4.选择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是中学体育教学目的。有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要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多层次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选择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是:既要选择那些能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发展,增进健康,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匀称体型的五人制体育运动和三人制体育运动,又要选择能表达丰富的情感、有美感和韵律的花式体育;既要选择能培养学生兴趣的体育游戏和体育运动,又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发展基本活动能力、运动机能和增强体质的体育身体素质等练习。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当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选择的教学内容应适合于所有健康的学生;二是选择的教学内容能直接改善和发展体质,并且教育学生能够独立从事体育运动的练习;三是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应只是在校时有效果,而且应在未来的整个生活中都起作用。
(二)从实际情况出发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在教学方法选择和多元组合时,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因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要求教师既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由于中学生的年龄不同,其心理过程也存有很大差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自然要有别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样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学生,对大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对大三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年龄差异造成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体育教师要了解这一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布鲁纳提出,从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看,至少有三层阶梯:第一层是动作把握,是依靠手足把握对象;第二层是印象把握,是以印象的方式把握对象;第三层是符号把握,是以语言形式把握对象。教师在选择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时,应顾及学生思维方式的这些特点。皮亚杰、布鲁纳的有关理论还揭示了这样一条道理,即三种思维方式不一定是指绝对的年龄特征,而是指一种思维发展的顺序。例如,一些虽已进入高中的体育中学生却不能进行有效的形式思维的人,可以说他们的智慧仍停留在具体思维阶段,这便启发我们,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做出这样处理,使动作式—影像式—符号式处于最优的协调状态。
现代认知心理学十分强调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其构成方式,即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作用。这样,依据学生原有的体育知识基础或认知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例如,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包含有与新知识相关联的若干观念或概念,体育教师就可以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反之,教师就不适宜用谈话法。教学方法应跟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这并不意味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消极地跟在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后面;相反,教学方法应促进学生身心向更高阶段发展,使其具有较强的超前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学方法只是一种工具,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会因自身的某些方面的特点而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本身的特点常常决定他偏重于某些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说来,体育教师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例如,有的体育教师不善于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但善于运用直观教具,在直观教具演示配合下能很快地讲清理论;有的青年体育教师宁肯多使用叙述法,而不使用谈话法。一个体育教师对教学方法懂得越多,就越能够选择最适合于任何特定情况的方法。此外,体育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还要考虑到时间因素,根据具体的时间标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保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总之,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依据本身的素养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个人的优势,采取与本身素养条件相应的教学方法。
贯彻从实际出发原则必须注意以下三点:其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体育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全面掌握学生对中学体育的认识、兴趣、爱好、思想品质、组织纪律性、体育运动基础、身体发展状况、接受能力以及学习、生活等情况。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还要了解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分清其中的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其二,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具体要求。任务要求过高,教材内容过难,组织教学方法和安排运动负荷不切合实际,超过学生所能接受的水平和能力,不仅教学任务完成不好,还会产生不良后果,甚至会发生教学事故。但是,要求标准也不能过低,因为这样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增强体质和身体发展不利。其三,一般要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在一个教学班内,绝大部分学生的年龄、体质、身体发展和体育基础相近似,但也存在少部分学生与大多数学生有明显差异的现象,要使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注意个别对待,因材施教。(www.daowen.com)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心理学中的感知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使我们能深刻理解感觉形象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地位,能揭示思维活动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辩证法。心理学的感知规律则使我们理解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掌握其直观的各种不同形式及其作用。
中学体育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等,它们在教学中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让学生细心观察示范动作,认真听取技术要领和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并积极和自身的技术经验和思维感官模式相结合,在头脑中建立直观生动的表象,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和战术的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实践能力。贯彻这一原则必须注意以下六点。
第一,体育教师要首先明确使用直观性原则的要求和目的。直观是一种视觉手段,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运用直观手段时,要根据中学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基本情况,有目的、有区别地加以考虑。例如,在刚开始上课时,视觉的作用比较大,一般可采用一些有助于形成视觉形象的示范、演示直观的教具等;当学生进行练习时,肌肉本体感觉以及一些相应直观方式就起着较大作用,为了加快提高运动分析器的功能,可以设法暂时停止某些分析器(如视觉分析器)的作用。
第二,充分发挥体育教师本身对学生的直观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感官获取的大量观察信息,其来源主要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标准示范动作是目前中学体育直观教学通常采用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一个新动作时,第一个印象就来源于教师的示范。如果教师的示范有某种错误,也就意味着给学生建立了一个错误的形象观念。由于中学生的模仿性非常强,这个特点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尤为突出。因此要求中学体育教师必须熟悉每项内容,准确地掌握每一个动作要领,使自己的讲解和示范都正确无误。
第三,严格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直观性手段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或达不到学生的要求,就发挥不了直观的作用。例如,体育教师在做某个示范动作时,如果动作难度过大,超过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学生则会感到望尘莫及,甚至丧失学习这一动作的信心;反之,那些低于学生要求的示范动作,同样也不能发挥直观手段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因此,运用直观手段一定要适合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每项教材所应达到的教学标准。
第四,恰当地运用模像直观手段。当运用讲解、示范等手段均不能奏效时,体育教师就应借助于模像直观手段。模像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如模型、图片、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等。运用模像直观手段应该把握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切忌华而不实。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能片面地追求所谓的“直观性”,在不需要使用模像直观手段时而随便使用,这样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师的讲解、示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第五,体育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语言具有直观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讲解生动,富有激情,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教师情绪低迷,照本宣科。
第六,直观性原则要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体育教师在教授一个动作或讲解、示范时,需要贯彻直观性原则。但是,讲解、示范只是给学生建立一个概念,学生通过眼看、耳听获得视觉和听觉信息,只是认识了某个动作的表象。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练,真正掌握了动作,并且能够运用这个动作,教学过程才算结束。从另一个方面看,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任何一节课相对于整个中学体育教学来讲,都只是承前启后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直观性原则要贯彻中学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我国的中学体育教育专业中,学体育一般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是学生的学习集体,班级教学具有统一的规范化要求。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基础知识、技能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统一要求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此,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因材施教。在贯彻这一原则时,体育教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深入了解学生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前提。传授知识和技能是在体育教师的统一教学中进行的。但是,能否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则是由每个学生单独进行的。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可能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人的体能和人的意志品质都存在着极大差异,这些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和锻炼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只有了解和掌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共同特点,才能保证在班级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在统一要求中发展每个人的特长和个性。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的关键是,体育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技能水平和个性特征。如果不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技能水平和个性特征等,中学体育教学就会陷入盲目状态。我们知道,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的学生,由于生理负荷能力不同,因而对运动强度、密度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因此,不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会带来不良后果。在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等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同一年龄、同一性别的学生群体中,必然有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体育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水平出发,正确地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第二,“面向中间,兼顾两头”是贯彻这一原则的主要方法。所谓“面向中间,兼顾两头”,即体育教师应在了解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主要面向大多数具有共性特征的学生进行教学;对少数具有个别特点的学生则要兼顾,使基础差的学生能逐步跟上,使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专长,培养他们成为某些技能(如裁判等)的专门人才。对于大多数学生,体育教师应当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负荷量、强度、技能标准等方面,都应是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标准。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教师应当在保证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基础上,适当地给他们增加“营养”,使他们“吃得饱”。对于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一般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标准,使他们“够得着”,但降低的幅度应有利于他们改变后进状态。但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绝不能对这部分学生采取冷漠、歧视的态度,而需要更为热情地鼓励他们迎头赶上。总之,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同一教学内容在深度、广度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
(五)多元性原则
构成和影响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因素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直接决定了运用和选择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关于多元性原则,我们可以做如下理解:一是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使用和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使用上都不是万能的,只有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最优组合,才能实现其最佳效能,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从宏观上看,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从微观上看,体育教师对于每堂课所选择和设计的教学方法,通常都要有几套方案,并且随着中学体育教学的变化而改变设计方案,进而实施多元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总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公式化、模式化地照抄照搬,应当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多种多元的教学方法。二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都具有继承性。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优势,体育教师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在继承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和创新,使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不断地完善和壮大。三是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学方法受不同时期、不同教学思想、不同教学目的等因素的影响,所表现出的特征也不相同。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未来教学方法的时代特征将会更加明显。贯彻多元性原则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既要掌握教学方法的共同规律,又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之所以具有多元性,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受多种教学活动的制约。它不但受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思想的制约,而且受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评价等因素的制约。不同因素的有机组合就使得教学方法的多元性成为必然,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选择和运用上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是共性和特性的辩证统一体。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既要考虑教学的共性规律,又要掌控实际教学中的特殊情况和要求,有的放矢地创建多元性教学方法,为师生的教学相长提供帮助。
第二,综合运用多元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利弊。一种教学方法往往只能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发挥教学所需要的积极作用,很难用一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活动中各项具体任务。正因为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利弊和局限性,在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更应该发挥多元教学方法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多元教学方法的整体效应。
(六)系统性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并具有可控性的特殊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多因素复杂的系统。作为中学体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方法,我们也可以将其看成一个系统。系统论观点认为,教学方法是由实体和非实体两大要素构成的。这两大要素以一定的方式构成了相对独立运行并不断发展的统一整体。这里所说的实体要素主要是指教师、学生、体育教材、场地和器材,而非实体要素则是指教学思想、师生的态度与能力。由这两大要素构成的教学方法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它不是某一要素的单一活动,也不是某种固定的方式,而是整个系统的综合性整体运动。实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而非实体因素对教学方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教学思想对教学方法起着导向与规定的作用,它影响和作用于各个要素之中,并且通过这条主线,有机地把各个要素联为一体,从而产生整体的运动。又如,师生的态度对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起着提高和抑制的作用。
系统论认为,教学方法具有四个特性。一是整体性。它要求体育教师用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出发来研究与贯彻教学方法的选用原则。二是协同性。教学方法与各要素保持着协同一致的活动,并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联系。三是可控性。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就是控制与反馈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两个能动控制的主体。所以,能否实现教学方法最优组合,达到最佳效能,还有赖于教者与学者双方的努力,以达到控制与反馈的最优调节。四是交叉性。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教学模式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渗透,反映出非界限性和非定量性特征。因此,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学原则、教学模式的联结与组合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七)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试验先行原则
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要求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坚持试验先行原则。在探讨某种教学方法时必须首先进行个别的或局部的试验。经实践证明,有实施价值的教学方法才能进行大面积的推广。教学方法的试验与实践,一定要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这是因为一定的教学方法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在正确的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做到三点:其一,密切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并在实践中科学地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其二,教学方法只有经过成功的试验,方可采用,切忌凭空臆造;其三,教学方法的试验一定要在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切忌盲目地进行缺乏理论指导的试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