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体兴趣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主体兴趣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兴趣是体育学习的重要动力,教师的一切活动要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特点来安排教学;学生应在教师的主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活动,进而培养自身对体育的乐趣、志趣,以展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一,体育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转变思想,主动学习,学以致用。要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发挥空间,教师把练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大胆地尝试和练习,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自我学习中提高,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当然,这并不代表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使学生能够迅速、有效地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
第二,教师要多站在学生角度去理解教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通常是站在“乐趣”“玩儿”“挑战”的角度上,而教师通常是从“教育”“知识的传授”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因此,教师要结合两者,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新意、有乐趣的体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学习兴趣,体验运动乐趣。
第三,将教学内容与体验运动乐趣相结合。在教学中有一部分既具有较强的教学意义,又有容易使学生产生运动乐趣的教学内容;还有一部分虽然具有较强的教学意义,但学生不太容易产生运动乐趣的教学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去发现有乐趣的因素(50米跑,终点是可以放上一根跳绳,谁先抢到,谁可以练跳绳,一个小小的奖励就能鼓动学生们开心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使体育学习有趣。
第四,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体育学习过程中,在教学内容的巩固提高阶段,教师可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有针对性地选出某部分在大家面前进行展示,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让其他学生当点评小老师,对练习好的学生积极进行表扬,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复述,并及时纠正,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
第五,让学生成为课后体育锻炼的爱好者。要想让学生对体育锻炼有兴趣,成为主宰自己课后锻炼的主人,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鼓动,心理上的激励,对练习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开展趣味运动会或体质监测,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克服个别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恐惧,让体育课成为丰富多彩,学生向往的课程。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更加有利于下一步体育课程的开展,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健康终身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终身健康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时,都力求把当前的教学活动和终身体育的目标相结合;既要完成该课时、该学期、该学年和该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又要考虑到使其教学效果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打下基础,为其后续的学习或学校后的体育生活提供体育知识、兴趣和能力贮备,确保为终生身体健康打好基础。
第一,强调“终身体育”必须首先强化体育基础、体制基础。首先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生中发展的敏感期,一旦失去或错过将无法弥补,所以在中小学要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还要把培养能力作为终身体育的基础来抓,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和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并与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必须使学生从小懂得体育的道理及运动对身体的好处,同时把体育的自觉性和科学的锻炼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才会收到积极的效果。
第三,在体育学习中要注意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让学生掌握1—2项终身享用的体育项目。不仅着眼于当前的课堂、单元、学期教学任务,而且要放眼于几年,几十年的体育教学效应。
第四,要教会学生学习体育的方法。在当前的体育学习中,不可能把学生终身从事的体育内容都传授给他们。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一些新兴的体育活动的出现和个体自身的变化,一个人从事额外体育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其有一定的体育学习和创新能力。
第五,注意特长培养,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研究表明,体育学习和体育专长的形成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体育爱好,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循序渐进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体育教学内容应由易到难,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由简到繁,运动负荷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地展开。
第一,教学内容由浅入深。体育教学大纲是法规性指导文件,本身就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大纲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选择一部分教材内容。在安排选用教材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教材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衔接,使整个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二,教师对各项教材要有全面的了解。体育教师对教学大纲应做全面了解,小学教师应了解小学一—六年级的大纲内容及其体系;中学体育教师除中学的大纲内容要熟悉外,对小学的大纲也应有所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做到胸中有全局,在编制教学计划时,才能把握住大纲的精神实质,把一个年级的教学置于大纲整体的系统之中,使自己的教学做到各项教材之间、技术教材与素质教材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相互衔接。
第三,全面系统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在全面贯彻大纲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找出各项教材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加快量的渐进到质的转变过程。
第四,安排负荷要循序渐进。学生的运动负荷从小到大,从低到高,是教学安排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一种负荷量,机体适应有一个过程。在安排负荷的时间、次数、强度、总量时,要注意渐进增加。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把握负荷的节奏,使体育教学过程的学生负荷在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
(四)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要求
新课标提出,要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受益。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使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能得到提高,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第一,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在身体素质、体育技能、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方面进行了解,并认真记录。教师可先通过向学生的班主任询问,班级的调查问卷、师生交流等方式进行。然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依据分析结果制订出在体育教学中区别对待的策略。
第二,教师正确对待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个体差异。每位学生各方面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如何让学生在存在差异中得到共同提高,要求我们首先要对个体差异有正确的认识。课堂上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学生,不偏不向。同时要告诉学生:同学之间应相互尊重,认真看待个体差异,劝告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不要沮丧;对于有优势的学生,也不应该骄傲。大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互相看待,互相学习共同进步。(www.daowen.com)
第三,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因材施教。在体育课上,教师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实现因材施教,如同等身高、同等技能水平、同等体重、同等身体素质等进行分组。对于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于相对差点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些许关心和鼓励,必要时进行特别指导。
第四,将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因材施教是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进步的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手段,统一要求是面向大部分学生的标准,两者要相结合,不可有一方面的偏废。
(五)人文审美原则的贯彻要求
人文审美性原则是指体育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性、人格、个性特征、审美感与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展现学生的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美育水平,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第一,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人格特征。首先,要磨炼坚强的意志,形成良好的品质。在体育课上,往往会有一些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胆怯、不自信的心理。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通过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法,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积极高涨的情绪中让学生完成任务,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提高了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其次,引导情绪调控,形成健康心态。体育课上比赛往往会比速度、比耐力、比技巧,比赛定有胜负,可是难免会出现学生因为比赛的失败而感到遭受挫折,情绪失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激励,自我调控,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再去面对挑战,再次形成一个健康心态;指导公平竞争,形成体育道德。体育的公平竞争在体育教学中更加具体直观,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把这一点贯彻好,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体育竞争观,遵守比赛规则,尊重裁判,团结互助。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集体活动或比赛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强调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去与同伴交流,努力融入团队并履行团队职责。学校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交流,融入团队的能力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前提。
第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及审美情趣。首先是知识引领,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美学与体育美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体育美,体育美源于何处,何谓体育美感,它发生的基础是什么,什么是体育审美能力等,根据教学课程安排适当加入美学与体育美学的基础课程,为学生进行审美实践活动打好理论基础。其次是教师示范美、仪表美和教态美。教师语言的优美、行动的文雅、衣着的整洁、思想的进步、作风的正派能给学生美的感染;教学内容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展示每次教学内容所具有的不同风格的美;教学方法美,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让学生观看规范的动作画面,通过给学生观看专项技术图,小组间互教互学互评等,达到较好的审美教育效果;场地器材布置美,精心布置课的场地、器材的分配和摆放是每节课必须做的工作。最后是学生的实践体验,教师要充分挖掘各个体育教学项目独特的美的因素与内涵,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制订体育审美教学方案,使学生通过不同教材的学习与锻炼,体验与实践体育美的各种形式。例如,在进行田径短跑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直观、逼真、生动的课堂氛围中体验田径运动的速度美、力量美;在进行篮球教学比赛时,让学生体验篮球运动的技术美、智慧美、协作美;进行健美操教学时,让学生体验健美操运动的形体美、韵律美、精神美等等。
(六)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的贯彻要求
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的原则是要发挥体育教学的最大效益。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是做到不断提高,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中运动技能目标的要求。
第一,在思想上,认识到运动技能的提高对学生发展的重大意义。运动技能的学习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因此,对运动技能的传授要到位,忌蜻蜓点水。
第二,研究促进运动技能掌握的“教法”。首先,教师必须要自己先掌握每项运动技能的学习规律,然后再通过合理的教法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可采用个人展示、集体讨论、集体互评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原理的掌握。
第三,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及条件。学校要加大运动器材、场地的投资,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这是实现教学技能学习的前提。
第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必须自身有过硬的体育知识及技能,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参加外出培训、听课、教研探讨等教学活动,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素质及技能水平。
(七)安全卫生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安全卫生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既要使学生在环境卫生洁净的体育场馆(池)中快乐地从事体育学习,又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真正把安全卫生教育融入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确保健康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第一,使学生安全地从事体育运动,首先在课前,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特点,备好体育课,充分预测可能存在的危险,将安全工作都考虑在前面,防患于未然。教师在课前一定要逐一排查在体育器材方面,天气、场地因素方面,学生心理方面,教学内容方面等,以消除一切可能潜在的危险,保证体育场馆(池)的环境卫生良好。
第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上好体育课,杜绝“放羊式”教学;课前准备活动一定要合理、充分,预防运动损伤;在教学中对于有危险的运动项目,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好自我保护与互相保护;对于存在危险的体育器材,一定要做好监管,建立体育课安全保障制度,严格课堂纪律,充分发挥小班长、小组长、体育委员在小组练习时的课堂管理作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三,对学生进行运动安全卫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运动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运动安全知识,安全地从事体育运动,预防运动损伤,教育学生爱护、维护好运动场地的卫生。
(八)教学整体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有两方面含义,第一方面,学校教学为一个整体,新课标倡导学生要全面发展。体育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它,使之与整体教学协调发展,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第二方面,体育教学本身是具有整体性的教学活动,因此要将各项体育要素最优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从教学整体意义上看待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要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但我们不能夸大它的作用,要与其他学科教学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第二,整体看待体育教学过程。纵向看待体育教学过程,是根据学期计划来发展;横向看待体育教学原则,是由教学过程组成。因此,应该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体育教学,从大局出发,着眼于大的方面来认识体育教学。制订高效实际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学生的发展,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让学生利于接受教学知识和技能。从整体的眼光来看待体育教学才能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
第三,用整体的思维开展体育课。关注教材的整体性,体育教学的开展要围绕教学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进行;关注体育课的整体性,设计整体的教学情境,贯穿体育课,各部分活动要环环相扣;实现场地器材的价值,以达到全面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