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②,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③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④,色不异空⑤,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⑦。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⑧,无色声香味触法⑨,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⑩,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⑪,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⑫,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⑬。三世诸佛⑭,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⑮。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⑯
【注释】(www.daowen.com)
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经文虽短,却包含重要的教理和修行方法,博大精深。通行本是唐三藏法师玄奘的译本。般若(rě),梵语,指智慧;波罗蜜多,梵语,意为度,到彼岸;心,指心脏,有精要、心髓之意;经,径。此经是通向真心之路。 ②观自在菩萨:又名观世音菩萨。观是用心观,非眼观;自在,毫无挂碍,对外境外缘随意自在;菩萨,即求大觉的人,求无上菩提的人。 ③五蕴:类聚一切有为法的物种类别。色蕴:一切色法的类聚;受蕴:由苦乐舍喜忧等所生的诸受;想蕴:眼触所生诸想;行蕴:意志与心的作用;识蕴:眼识等诸识的类聚。 ④舍利子:即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舍利弗,为诸弟子的上首,聪明胜众,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 ⑤色不异空:色是物质,外境,缘起假象谓之“色”;缘生于无性是“空”。缘起性空,缘灭归空。故色空不二。 ⑥诸法空相:离于一切相,无形相,远离一切虚妄之相,即涅槃。诸法指一切存在,一切现象。因为缘起性空,故诸法皆是空相。 ⑦“不生不灭”三句:是指空相的状态。因为空性的恒常,所以无生灭增减。如果人的内心体验到这种空性,就不会妄想执着。 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门。以六根为依托,产生六尘、六境、六识。 ⑨色声香味触法:即六尘,又名六处、六贼。众生因六识结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所以为“尘”。 ⑩无明:概念较为复杂。简单说就是存在于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不能为人的意识所认知的虚妄的我执之念,也是人贪嗔痴的源头,也可以说是无始无明的烦恼。 ⑪苦集灭道:佛家四圣谛。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说法的内容就是这四谛。 ⑫菩提萨埵(chuí):即菩萨。 ⑬涅槃:意为寂灭、灭度。烦恼灾患灭除就会出现寂静快乐的境界。玄奘法师译“涅槃”为“圆寂”,具足一切福德智慧是“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为“寂”。 ⑭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 ⑮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的音译,指完成的人,无上正等正觉者,是佛陀的尊称。阿耨多罗是“无上”,表示佛陀所证之道圆满无上。“三藐三菩提”是“正遍知”,周遍证知最究竟的真理,平等开示一切众生,令达涅槃。 ⑯“揭谛”五句:梵文咒语。由于咒语有特殊意义,所以咒语是佛经翻译的“五不翻”中的“秘密不翻”。
【练习】
1.翻译经文的第二、三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