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非遗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非遗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一步落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提供传习场所,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和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然而,宁夏乡村旅游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以非遗为代表的民俗体验活动开展得还比较少,尤其到了晚间就显得格外单调、寂静。对此,各地应该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涵,高品质、高水准策划一批夜间文化娱乐活动,培育一批参与性强、市场认可度高的非遗旅游项目。

非遗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持续加大政府统领扶持力度,强化资源有效整合

以滩羊养殖、二毛皮制作、羊皮筏子制作、葫芦刻画、皮影戏、泥哇呜、秦腔、山花儿等为代表的传统技艺、节庆民俗、民间曲艺乐器山歌等内容多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对此,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存在状况和发展前景进行科学分类和梯次分级,并采取实施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立法保护等不同措施。对一些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生活节奏、跟不上时代发展节拍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实物档案和电子影像档案等,将一些易失、易丢的传统民俗通过音频、视频等现代保护工具尽可能完整保存,如六盘山抟土瓦塑、中卫建筑彩绘、原州民间古建筑技艺、赵氏木板雕花技艺、花灯扎制、擀毡、方棋、箍窑等,要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它们尽可能完整保存以免被历史尘封;对与产业挂钩、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传统技艺,如剪纸、刺绣、木版年画、宁夏毯、二毛皮等,宜采取生产性保护措施,进行合理的生产、开发,促进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对一些诸如传统村落等为代表的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落、场所应给予整体性保护,让聚积在其中的一些传统建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能够较好地延续和保留;对一些以古建筑为代表的物质遗产,如康济寺塔、同心庆靖王墓、古城堡、古长城等,要用立法的形式,严禁制止对遗址、遗迹进行破坏。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在住宅建设、道路修建、灌溉设施和游览路线等方面,应尽量保持地方特色,减少对环境破坏的负面影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要紧紧抓住“传”与“承”两个环节,推动传承工作有序实施。进一步落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提供传习场所,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和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同时,激励学艺者、继承者学习技艺的热情,逐步建立起长效传承机制。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会一成不变,在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重构,也要有创新,在新陈代谢中会不断发展。但在对周边文化的吸纳和加工中,在与各种现代文化的互动中要做出有选择性的创新与组合,就是将其中有用的内容有机地置入固有文化之中,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重构。

(二)提升非遗文化内涵,创新产品设计

随着城市的发展,久居城市的人越来越向往农村田园风光,到乡村感悟、亲近大自然。然而,宁夏乡村旅游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以非遗为代表的民俗体验活动开展得还比较少,尤其到了晚间就显得格外单调、寂静。对此,各地应该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涵,高品质、高水准策划一批夜间文化娱乐活动,培育一批参与性强、市场认可度高的非遗旅游项目。通过组织开展研讨、展示、宣传、交流合作及提供其他帮助,有计划地征集并保管各级代表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建立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给传承人提供一个非常有利于生存和传承的环境条件。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注重可传承性,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与人的主体地位。传承人在不同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下进行传承,都会进行一定的创新与发展,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反映时代特征。因此,自治区应通过发掘、培育、扶持等有力措施,对具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术传承人,给予保护,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在提升非遗文化内涵的过程中,要围绕宁夏历史古城遗址遗存,合理利用各种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依托宁夏传统农耕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和科技馆、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内涵,开发集地方性、文化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娱乐项目。大力发展曲艺、花儿和武术表演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推动演艺、游乐等产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重点挖掘、开发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征的民族工艺美术品、特色风味食品、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积极开展以剪纸、刺绣、珠绣[5]扎染、糖画、泥塑、砖雕、麻编、柳编、擀毡等为代表的传统技艺活动,拓展非遗等民俗体验旅游项目。将区域传统文化贯穿于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把文化创意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全过程,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式丰富宁夏旅游内容。

(三)嵌入乡村民宿体验,通过项目助推“非遗”传承发展

杨氏彩塑艺术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展帆/摄)(www.daowen.com)

通过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将非遗嵌入乡村民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特色文旅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当然,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遗代表性项目,重点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旅产品。从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上鼓励和支持有关企业和非遗传承人共同致力于特色文旅商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宣传,推出档次高、创意新的具有名、优、特、新、奇等特点的非遗文旅产品。精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的传统村落,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民俗文化村,使民间文化的基本形态、承载方式、核心内涵得到有效提升。政府主导村落的非遗规划项目建设,促使项目建成、投用和产出,提高文旅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重点围绕葡萄酒枸杞深加工、羊绒制品等特色产品,研发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宁夏品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生产研发企业和文旅商品展销中心;充分利用以民间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代表的传统农耕文化遗产,通过扶持刺绣、珠绣、剪纸、蒿子面、枸杞膏、老豆腐等代表性传承人和社会文化能人兴办经营实体,以培训、生产、经营等市场运作模式,让家庭作坊生产走向专业规模生产,对一些有条件的非遗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让古老的技艺“活”起来,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积极打造传统民俗文化村,如以中卫南长滩村为依托,向游客展示并体验羊皮筏子等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努力将文旅产品与宁夏地方农产品加工、传统工艺等深度融合,助推宁夏“枸杞之乡、滩羊之乡、甘草之乡、硒砂瓜之乡、马铃薯之乡”品牌做大做强。扶持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建设非遗传承基地(点)和非遗传习展示馆(室),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县(区)建设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交流中心等文化展示平台,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在一些有条件的村镇,立足产业发展,走市场开发之路。譬如,在杨氏彩塑、魏氏砖雕等传统村落,实施产业带动发展,不仅为当地农民残疾人及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而且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力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通过非遗世家及传承能人的带动,让非遗技艺真正腾飞。

温堡乡杨坡村杨氏彩塑生产加工扶贫车间

杨氏彩塑展品(展帆/摄)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使非遗在乡村旅游中得到保护与传承

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探索网络直播、手机APP等在线网络,建立非遗电子档案,展示全区非遗有关信息,包括传承人的基本情况、非遗最新开展活动、非遗项目及产品等。将传统的歌舞、美术、踏脚、节日民俗等通过视频的方式,归类整理、完整记录,让非遗走向大众。推进非遗保护基地建设,譬如鼓励大麦地文化产业园、沙坡头水镇、沙坡头娱岛等引进非遗项目建立非遗示范性产业保护基地,支持微元素文化传媒等相关企业推进非遗及非遗衍生品开发,借助互联网等电子平台的展示和销售渠道,让非遗元素及非遗产品融入现代生活。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政府还要发挥监督管理责任,通过非遗展销会邀请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制作展示涉及非遗内容的体验项目。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应采取政府倡导、公司运行的方式,成立非遗文化推介团队,通过搭建民间传统工艺品展销平台,大力扶持非遗文旅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积极申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注重对地方文献、民俗器物和本土名家艺术精品的收藏和展览,形成品类丰富、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资源积累。在宣传推介方面,要积极组织拍摄介绍反映非遗产品的高质量、专题形式影视作品,让非遗产品通过镜头走向大众。鼓励组建民宿产业联盟,以“公司+协会+农户”模式推动乡村民宿的品牌营销、连锁运营、标准服务、特色发展。加快推进十大特色产业示范村建设,提升发展一批农家乐、渔家乐乡村旅游点,创建一批现代农业庄园,引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同时,提升乡村旅游经营户的接待环境,营造温暖和舒适的客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