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宁夏回族自治区传统民居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燕宁娜认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
燕宁娜教授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现任宁夏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主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主要从事地域文化与乡土建筑方面的研究。她介绍,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成的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文物局以及财政部在2012年就联合编制了《传统村落评价认证指标体系(试行)》,依据此评价认证体系同时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及工作组对各省上报的传统村落进行评价与认证。评价认证体系包括村落传统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村落选址和格局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有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指标体系三大部分。其中每个部分有定量和定性评价指标两大类,内容十分丰富,能够全面、系统地对村落的各个方面进行考察与评定。
宁夏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界区域,人口迁徙频繁、人口稀少,大多数从事牧业、狩猎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滞后,生活条件简陋、居住环境恶劣,故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十分稀少。目前,传统村落主要的分布区域位于南部山区,例如同心县王团镇南村、北村保留了一些古建筑和宁夏地区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
燕宁娜教授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做到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同时改善村落生产生活条件。宁夏社科院的学者薛正昌先生近年来也致力于宁夏村落的研究。但整个宁夏有成果的专著不多。固原诗人牛红旗先生从2008年开始调研堡子文化,历时5年寻找并记录那些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堡子。后来出版了《失守的城堡》诗文图集,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2016年宁夏隆德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世友先生先后编著了《隆德县文物志》和《中国传统村落——宁夏隆德红崖村梁堡村》,两部著作相辅相成,收录了“西北内陆的隆德县较好地保存了古老村落文化,意义重大”(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冯玉雷)。
(一)建设发展,规划先行
要切实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在严格执行规范的基础上,着重落实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进行村落特色定位,清晰划定保护区边界。定位就是对村落的特色进行凝练。依据村落自然、人文、建筑、景观等资源确定区划范围。如中卫市的南长滩主要是西夏时期党项族的一支拓跋氏来到此地建立村庄居住,并保留完整的族谱。远古先民的历史传说,是一个主要的文化资源,这是它的特色。隆德的老巷子主要是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传统,因此所有的规划都要以此为依据延伸。第二,科学规划配置基础设施。重点对村落内部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讯、消防等进行梳理和规划。进行这部分规划首先要认真研究村庄既有布局、设施系统、文化习俗、生活习惯,按照“修补、修复、完善、提升”原则进行配置,形成完善便利的生活设施建设。在进行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要视村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科学配置,既满足生产生活和发展需要,又避免因补建设施破坏村落原有自然历史文化肌理。尤其是要避免“破坏性修复”。第三,优化村落道路交通,满足宁夏全域旅游发展需要。内部交通要通畅,人行、车行都要方便通畅,不破坏原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到“增美而不添丑”。第四,细化文物建筑保护和庭院整治规划,力求原汁原味。如隆德老巷子现存的石磨、水缸、砖雕、农具以及较为完整的明清土木结构的三合院、四合院院落建筑等。尽量还原农耕时代的氛围,体现黄土文化精髓。第五,加强环境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突出自然手法,减少人造景观。第六,树立生态理念。以生态化建设理念,进行景观物种选择、庭院治理、民居建筑修复和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还村落“原样”“原味”,达到传统村落与周围山川环境、人文资源、建筑形式和谐互美的状态。
(二)村落保护遵循的原则
在传统村落开展建设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地方为追求现代化的生活,直接引进“城市理念”盲目发展现代农村,极大削弱了传统村落的遗存价值。为此,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中,要保护好每一处有价值的古建筑、古街道、古树等人文和自然要素。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执行规划原则。充分发挥规划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把“依规建设、按图施工”作为第一原则,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开展工作,确保规划执行中不走样。二是协同保护与发展原则。传统村落的发展以保护为前提,兼顾各方利益。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保护在前,开发在后。在传统村落建设实施中要修复生态、修复建筑。其材料、工艺、效果等都要力求实现原有事物的味道。避免出现不伦不类的破坏性修复和整治。三是生活再现原则。传统村落的项目建设应立足于对传统村落生产生活的功能性补充,尊重原住民的需求,要避免出现以搬迁居民为代价而进行环境改善的建设模式。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有意义,否则就成为商业的开发和利用。要依据原村落生活形态,进行空间布局,建设更多开放停留、休憩的空间。四是突出文化特色原则。要突显村落原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经典。特别是当地著名的乡绅文化、宗祠文化、家族文化、习俗文化等,要深度挖掘和整理开发。注重发展的特色化、差异化,彰显村落文化资源魅力。宁夏的传统村落在南部山区较多。彭阳、隆德、泾源和西吉的村落偏于耕读文化;海源和同心偏于商贸特色;原州区则彰显古丝路和中原文化。基于此,必须强调立足村庄自身特点,形成具有差异化和特色性的产业发展路径,逐步带动所在地居民的产业升级和转型,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保护与发展。
(三)动静结合的保护村落
任何一个传统村落都有其独特的环境资源,或山水,或人文,其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所形成的肌理,已经是旅游开发的先天条件。对旅游业态的梳理、引导和培育,吃、住、行、游、购、娱,要不断形成旅游卖点,经典旅游产品的包装、展演,或一栋房、一台戏、一本书,要创造吸引人、留住人,让人念念不忘的景和物,人与事,发挥优势,增强魅力。宁夏南部山区的旅游就要打“记住乡愁”的名片。因为现代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移民政策,农耕文化元素很多都消失了,生态移民在古建筑、祠堂、民居等方面也是弱势。这就要在生态恢复后的家园上打造让人找到记忆、找到“回家的路”,唤醒人的乡愁。有条件的因地制宜的保护,无条件的集中规划保护。(www.daowen.com)
首先是静态的保护。静态保护可建立博物馆。如隆德的老巷子,在现有基础上充实生活内涵和文化内涵,恢复农耕时代的生活、民俗等。海原地震博物馆、西吉钱币博物馆等。还有隆德的明清土木结构院落建筑及隆德的北象山遗址、梁堡世德堂、三里店水库、桃山水库等。甚至隆德、平凉辖区的“左公柳”等。
以隆德为例,可以建农耕及民俗博物馆。隆德县总面积985平方公里,123个村落。是目前宁夏南部山区地域文化氛围最为深厚的地方。书法、绘画、剪纸、砖雕、泥塑、社火等都是很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世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传统村落——宁夏隆德红崖村梁堡村》里这样描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亲缘、地缘、宗族、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组成的天然社会为纽带,形成强烈的村落认同感,继承且延续了农耕文明,保存并传承了农耕传统生活技艺。民间信仰(祖先、神灵、儒、释、道等),人生礼仪(人的出生、百日、周岁、成年、婚礼、病老、丧葬等)。崇文重教,注重礼仪,儒家文化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民俗活动、传统工艺、地方戏曲等。正是基于这些传统文化元素,隆德的村落文化应该是很丰富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这片土地上的人,热爱土地和房屋,崇尚知识,厚道朴实,家家挂字画,户户有中堂,是典型的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非物质文化手艺口传心授,代代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依然在村落生活里鲜活存在。因此,建立博物馆,是一种静态的文化保护模式。这就是需要活化传统,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专门的研究者考察、研究、整理、分类,汲取已有的研究成果,再进行归纳、概括、发现与总结,萃取传统村落文化的精华,大胆剔除其糟粕。需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现代性转化。2018年宁夏师范学院校长助理徐燕博士获立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宁夏花儿数字推广平台建设》立足地域特色文化进行研究与创新应用,用新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发展结合激活传统文化元素的典型范例。在传统村落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中,要因地制宜,提炼素材,精炼特色,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媚俗化。
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老巷子)(展帆/摄)
还有些特殊的地域文化元素,即使不能放在静态的博物馆,也要理由恰当,保护好遗址遗存。如隆德县内的“左公柳”。左公柳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都有。如果对类似“左公柳”这种古树的历史渊源进一步挖掘整理,把左公柳和左宗棠的人生经历与隆德当地的生态文化结合起来,会进一步体现地域特色。
其次是动态的保护。第一,立足资源条件培植特色农业产业。在保证乡村原有生产生活方式没有质变的情况下,发展特色农业,走产业化道路,通过乡村土地流转等形式,推动特色农业的经营主体由传统的个体逐渐走向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或小型农庄。特色农业生产规模由个体运营转向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改变农村地区粗放、低效的生产方式,避免特色农业资源的流失。如隆德的特色花卉产业等,就是发挥了产业优势。第二,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饮水、卫生、环境、居住等。第三,村落文化建设。建设特色文化载体、特色文化活动、特色文化场地,打造尚德尚善风尚,深入研究传统建筑的原有技艺和形态,慎重选择修缮方式和修复材料。如隆德窑址、堡子、水库等的保护性修缮,合理确定建筑修缮和修复方案,避免出现破坏文化的盲目修复和整治。
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百家姓(展帆/摄)
在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中,很难纯粹的只用静态或是只用动态的保护。理想的状态是动静结合的保护。要抓住特色、合理定位、依法依规,特色化、差异化,彰显村落文化资源魅力,体现真正的“美丽乡村”建设。
(四)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二是加强村落文化遗产管理,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档案;三是成立民间保护机构,培育稳定的保护管理人员和修缮队伍;四是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做好保护和开发相结合,适度开发旅游及服务设施科学配套;五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当地文管所、博物馆及周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开发,合理保护与利用,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增加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中华文化的根,非物质文化的载体都在古村落,如果没有了村落,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也就没有了。因此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