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反哺农村:构筑美丽乡村,治愈城市病

城市反哺农村:构筑美丽乡村,治愈城市病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城市病已日益显现。城市要对乡村进行精准扶贫,城市对乡村的反哺正当其时。城市是“快节奏”,乡村就是“慢生活”。乡村是舒缓、自由、自足的,建设乡村是对快速发展的城市病的有效治疗,治理乡村就是在疗愈现代人精神焦虑症,建设美丽乡村就是在为现代人构筑一块心灵的栖息地。

城市反哺农村:构筑美丽乡村,治愈城市病

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正在凋敝,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精神焦虑都面临危机。因此,保护乡村、建设乡村既是为人类建设慢生活的生存空间,也是对城市病的有效救治。

(一)乡村是资源供给者

土地、资源、劳动力,是乡村最大的资源和价值。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就像一个掠夺者,为满足自己的超大规模和功能,任凭欲望的急剧膨胀。乡村就是在城市的现代化中急剧凋敝的。乡村的消失不仅让人有不敢触碰的乡愁,更让人类有无处可逃的惶恐。

如今,城市病已日益显现。环境恶化、道路拥挤、资源污染、物欲膨胀。城市的价值、城市的文明,再也不能满足人的生存与精神追求了。人类正在寻求新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美丽乡村”的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广大农村,一个被城市发展过度忽视的生存空间,急需我们的建设与保护。

(二)城市如何反哺乡村

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生存空间。乡村的整体发展是对城市功能的舒缓和平衡。

乡村生态环境的改造、基础设施的配套、人口的迁移、文化的建设等,在目前的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城市要对乡村进行精准扶贫,城市对乡村的反哺正当其时。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能是又一轮的旅游热地的建设,这样只能加剧乡村环境的破坏。乡村必须作为城市之外的生存空间来建设,而不能以类似于城市的经济利益对农村进行“再度”的掠夺与侵占。乡村是人类的栖息地,更是中国人心灵上最后的情感依恋。乡村必须作为城市生存空间的纠正者被建设、被保护。

(三)乡村有区别于城市的独特价值(www.daowen.com)

乡村不仅是舒缓与自由的存在符号,乡村还要有自己的独特价值。要让乡村自己发声,有自己独特的生存价值。

乡村的生产方式应该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快节奏”,乡村就是“慢生活”。乡村应该是沈从文先生笔下“优美的健康的、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优美就是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如此,“美丽乡村”才有美丽的外在形式。

健康就是生存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特性。真正“美丽乡村”的内容应该包括健康、生态的粮食、蔬菜,积极的文化、精神需求产品。乡村的建设不能过度浪费资源,不能为一己私利,一味地污染环境,如河谷、山林、土地、荒原等。生存空间决定生存方式,乡村的建设不能重蹈城市建设的覆辙,要以可持续的发展形成健康的生存链条。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就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优美”的形式与“健康”内容的高度融合。乡村的生存方式要提倡“慢生活”。慢生活是乡村区别城市快节奏的另一种生活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存样态。人在村中,村与人合。相互依赖、相互补给,形成良性循环。但城市不能是乡村的俯瞰者,乡村不能成为粗鄙与落后的代名词。城市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乡村是自足、自然、慢节奏的另一种生产方式与空间。农事活动既是农人的天职,也可以是城市人自由选择的休闲和体验方式。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不是优与劣、高与低,而是快与慢、紧凑与松散的区别;是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相互取暖、相互补给、相互纠正的关系。

乡村是舒缓、自由、自足的,建设乡村是对快速发展的城市病的有效治疗,治理乡村就是在疗愈现代人精神焦虑症,建设美丽乡村就是在为现代人构筑一块心灵的栖息地。因此,乡村在生存空间上具有独特的精神意义。在后工业时代,乡村应该会有更大的独立价值。乡村的生存价值、精神价值会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超越实体而成为人类情感的故乡和心灵的栖息地。乡村作为“优美的、健康的、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独特价值,必须要在城市的反哺中显现出来。城市也必须在对乡村的有所作为中,做到资源互补、结构平衡、相互需要,共同发展。这样,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精神需要才会更加健康、更加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