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院落式乡村保护与传承

院落式乡村保护与传承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院落式乡村,是中国传统村落的最基本的建筑形式。院落式乡村,彼此在空间上并不连缀而是因地制宜,因户、因姓聚居生活。院落式乡村在结构上松散、自然,没有统一规格,不受太大限制。而院落式乡村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典型”。就目前的乡村发展态势来看,乡村的院落保存完整的已经很少了。院落式的乡村就在时代的变迁中,在大规模城镇化的过程中消失了。

院落式乡村,是中国传统村落的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一般来说,就以四合院的格局最为常见。一般稍微殷实的人家都是上房、东房、西房,加上大门楼子组成四面紧凑的院落。少数分家不久的年轻夫妇,或先盖一间上房(北房),或先修一间偏房,等到人口渐多,或是经济条件好转,再盖起上房,大门楼子。背面、东西两侧的房都盖起来后,才成为正儿八经的四合院。

有了严实紧凑的四合院,也就有了一户独立的有名有姓人家。一个村子的人口繁衍就以这样的形式发展壮大。

院落式乡村,彼此在空间上并不连缀而是因地制宜,因户、因姓聚居生活。院落式乡村在结构上松散、自然,没有统一规格,不受太大限制。不像城市单元楼的组合,是排列、重复组合、叠加,是典型的空间排列组合艺术,是由单元的连缀构成“群”,是由“个体”到“群体”不断重复与组合。而院落式乡村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典型”。因而院落式乡村是个性化的,与集体化、规格化、规模化的城市建筑单元楼、建筑楼群是不同的。

就目前的乡村发展态势来看,乡村的院落保存完整的已经很少了。尤其是移民政策以来,农民都“上楼”了,移民的住宅都是规格化、规范化了的,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院落式的乡村就在时代的变迁中,在大规模城镇化的过程中消失了。

近年来,政府启动了古村落保护和乡村旅游等项目,意在保护古老的乡村文化。这无疑是留住乡村文化根脉的举措。

就中国文化而言,院落是安顿生命、安顿生活和安顿精神的场所。一道墙把一个家庭围起来以后,家里面是个独立的世界,院落是他们的天地。“中国的院落是内向性的,不是外向性的,而且有家庭的伦理秩序。”(余秋雨)北京有四合院,山西有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安徽徽派建筑有“天井院子”,苏州的园林、闽地的龙岩土楼、西北的“窑院”,在东北,在西南,在苏州,在粤桂,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院子。总之,在中国的大地上,无论院落大小,还是几进几出,都是中国文化“讲究内敛,不事张扬”的体现,再加上与当地的气候、风俗的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院子文化。(www.daowen.com)

院子作为典型的中国居住形态,是中国人居文化的代表,中国人讲究天地人和、天人合一,院子反映的是一个家族兴旺,一大家子在一个院子里面,邻里之间相互照应,有空了在院子里散步、浇花、聊天,这是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审美。

院落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定、宁静、和睦、整齐、舒展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记忆。敞亮的院子承载着百姓的日常生活,散发着经久不息的文化魅力。

现代社会几乎人人都在压力下生活,自然向往慢生活、绿色生活,而院子正好代表了这种闲适生活。吾心安处,即为家。院子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着家,象征着家族记忆,是中国人生命体验中最温暖的一部分。

庭院文化是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核心。真正的院落,承载了许多温情的故事。我们开始缅怀院落,怀念构成它的一砖一瓦、点缀它的一花一木、围成它的一天一地,更怀念它所承载的生活形态,它所反映的地域特征,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作为中国居住文化的精髓,“院落”这个传统文化符号需要被重新唤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