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当代宁夏移民与移民文化

当代宁夏移民与移民文化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时代背景、历史原因不同,当代宁夏移民历史的内容和特征与宁夏古代、近代移民历史的内容与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移民类型的多样性、大进大出成为此阶段的突出特点。(三)20世纪70年代宁夏的移民和特点20世纪70年代为迁移人口增幅较小的时期。

当代宁夏移民与移民文化

由于时代背景、历史原因不同,当代宁夏移民历史的内容和特征与宁夏古代、近代移民历史的内容与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移民类型的多样性、大进大出成为此阶段的突出特点。

(一)解放初期宁夏的移民和特点

解放初期,宁夏红色政权需要大量的各领域的干部充实到各个岗位上。为解决宁夏的干部问题,从十九兵团、三边支队、陕北根据地、回汉支队、回民骑兵团及外省区抽调大批干部。1951—1954年,从外省区又陆续调配了一批干部到宁夏,充实到各部门中。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际,先后从外地调入文化、教育、卫生等各级各类干部占自治区干部总数的31.6%。在开发大西北的号召下,北京、上海和浙江等地大批移民来到宁夏,以农业生产为主投入到艰苦的劳动之中。同时,全国各医学院、护校和天津支宁的医务人员成为分配到宁夏医药卫生系统的主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从陕西、湖南、广东、江苏等省押解来了一批罪犯建立了劳改农场,也成为宁夏当代移民屯垦的一部分。另外,因灾逃荒的灾民也有部分留在了宁夏。

20世纪50年代为迁入人口增长幅度最大的时期。尤其是1958年和1959年两年迁入人口高达44万人。10年间,由区外迁入人口为106.51万人,年均迁入率67.18%,迁往区外人口为54.16万人,年均迁出率34.16%。净迁移人口为52.35万人,年均净迁徙率33.02%。

(二)20世纪60年代宁夏的移民和特点

20世纪60年代宁夏移民浪潮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浪潮的兴起,使大批浙江、北京等地的知识青年来到宁夏,从事农业劳动,也使宁夏城镇的知识青年开始迁移到宁夏的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二是“三线”建设与工业移民的需要,大规模地从外省整体迁移工厂及人员到宁夏,使宁夏的工业得到迅猛发展;三是大量浙江等地移民回流;四是大量的中央机关干部到宁夏,在“五七”干校从事农业劳动,使高级干部云集宁夏。20世纪60年代为迁出人口最多的时期。受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困难的影响,大量压缩城镇人口,严格控制乡村人口进城。20世纪50年代迁入人口大量返迁。1960—1962年是迁出人口最多的年份,三年共迁出人口近53万人。1965年后,尽管宁夏接受大批外省知识青年、干部,但因受60年代初迁出人数多的影响,致使20世纪60年代净迁移人口为负数。10年间,由区外迁入人口86.11万人,年均迁入率38.52%,迁往区外96.53万人,年均迁出率43.18%,净迁移人口-10.42万人,年均净迁移率-4.16%。

(三)20世纪70年代宁夏的移民和特点

20世纪70年代为迁移人口增幅较小的时期。这期间,体力劳动力趋向饱和,迁入人口绝对量明显减少。主要为一部分外省农村人口通过投亲靠友等渠道迁移至宁夏引黄灌区的农场、农村,也有部分迁移至城镇工作,到外省下乡的知识青年陆续返迁宁夏。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外省迁移至宁夏的大部分知识青年和干部又陆续返回。总体上看,迁入人口还是比迁出人口多。10年间,由区外迁入人口25.13万人,年均迁入率7.93%,迁往区外12.92万人,年均迁出率4.08%,净迁移人口12.21万人,年均净迁移率3.32%。

(四)20世纪80年代宁夏的移民和特点(www.daowen.com)

20世纪80年代为迁移人口增幅较稳定时期。从1984年开始,宁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才引进、劳务输出商业移民。这期间,在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人口迁移变动的管理工作,使人口迁移工作趋向制度化、正常化、计划化。迁移人口由过去偏重于劳动型迁入转为偏重生活型迁入,重点解决了长期在宁夏工作的职工、知识分子等家属子女的随迁问题。1982—1985年批准5万余名煤矿职工家属来宁落户定居,1981—1985年又批准4万相当于工程师一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家属落户团聚。全国各地大量大中专毕业生被分配到宁夏,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宁夏吊庄移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1983年起,由自治区统一规划,先后建设吊庄移民23处,还有一些插户联办的吊庄移民基地,搬迁中南部山区贫困农民32.8万人,就地旱改水安置8.4万人,共计搬迁移民41万余人。

10年来,由区外迁入人口31.92万人,年均迁入率7.02%,迁往区外16.25万人,年均迁出率3.57%,净迁移人口15.67万人,年均净迁移率3.12%。另外,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粮食等食品的放开供应,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非户籍人口迁移呈现热潮。城市中的农民工和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成为新的移民。由于二元户籍制度仍然存在,绝大多数农民工的户口仍然在农村。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性,其迁移地区经常变动,大部分属于半农半工,农忙时回农村务农,农闲时进城务工。这种迁移具有季节性的候鸟迁移特征。

(五)20世纪90年代宁夏的移民和特点

20世纪90年代宁夏移民为迁入人口明显增多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从浙江、陕西、甘肃、河南、四川等地迁移来从事工业、商贸活动的移民人口,如温州商城的建设和开业,便是温州人在宁夏商业发展的一个体现,他们已融为宁夏社会的一部分。银川市及各市县纷纷出台户籍改革措施。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户口管理机制束缚逐渐弱化。人口迁移表现出强烈的经济型、自主型。政府从干预型、组织型向引导型、服务型转变。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吊庄移民开发建设转向以宁夏扶贫扬黄移民开发工程建设为主。另外,对近万人的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至少带来四五万人的移民。

工程实施以来,由区外迁入人口为32.89万人,年均迁入率6.45%,迁往区外人口14.47万人,年均迁出率2.84%,净迁移人口18.42万人,年均净迁移率3.61%,区外净迁入人口多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六)2000年以后宁夏的移民和特点

2000年以后,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后,吸引了许多有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的企业和个人来宁夏发展,产生了新的移民。目前宁夏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据公安部门2000年对银川市人口进行统计调查,祖籍银川的人口只占12.9%,其余全部来自外地,银川已成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按照规划,到2030年,银川市人口将发展到300万,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达到376平方公里,成为西北地区适宜生活居住和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2000年以后,众多的移民者为宁夏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共同为宁夏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浙江人的精明创新,四川人的吃苦耐劳,河南人的敢闯敢干,这些品质的汇聚给宁夏带来深刻的影响。来自上海等地的移民,在宁夏人的粗犷豪放中注入了江南的细腻与温柔。工业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进入了宁夏人的社会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