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民间工艺美术体现了宁夏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不同民族又展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宁夏传统手工艺美术题材广泛,人物、动物、植物、各种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人物均是表现对象。宁夏的题材主要以静物为主,但这并不影响手艺人们对自身思想的表达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把简单的植物、器物、几何纹样、少量的动物通过各种组合、修饰,用精湛的技艺表达出来。
(一)反映美好的现实生活
近几十年来,宁夏民间工艺美术在题材选择上,更多地使用带有和谐、富贵、庄重、喜庆的图案。有些题材是在传统的工艺上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义,把喜悦之情通过象征、谐音的方法融会到作品中,例如人物与牡丹花的组合——牡丹花“花开富贵”,(牡丹花与人物一起构图即能表现人物的幸福美好,也能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荷花与花瓶的组合——荷花“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插在花瓶里的荷花有“和平”之意,充满了作者内心对团结、安宁生活的喜爱)。也有重温辉煌历史,表达爱国情操的题材,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打开了通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最后通道,1936年10月,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军在西吉县将台堡顺利会师。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是红军长征所经之地,红军与当地的各族人民互帮互助,共同战斗,留下了很多流传至今的红色故事,这些故事一直温暖着当地老百姓的心,是剪纸、刺绣作品中的常见题材。近年来,表现各族人民幸福生活、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人民脱贫致富的题材也比较常见,这种题材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族人民对不断提升的生活质量的真切体会,通过直观、现实的方法表现出来,例如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的剪纸作品《回汉人民奔小康》,这幅表现回汉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富裕的作品不仅剪出了新生活也剪出了宁夏近些年的巨大变化。近年来,有很多剪纸作品通过反映中华儿女们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体意识的觉醒,渴望幸福的生活、甜蜜的爱情、优美的生活环境,例如井春霞的《清水河走出小金莲》,伏兆娥的《回汉一家亲》《回汉人民奔小康》《永久和平》《回族风情民俗长卷》等都是反映宁夏人民真实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立意到构图再到创作完成,无不包含着创作者心中的无限温情。反映富贵吉祥、社会和谐的剪纸作品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人们对剪纸艺术的看法,也让这种原来在妇女农闲时的活动变成了产业。
(二)当代艺术与传统技艺的结合(www.daowen.com)
当代艺术与传统技艺的结合给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让传统技艺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刺绣、剪纸、挂毯等比起实用性更注重其装饰性与艺术性。在工艺美术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产生无限的想法,近年来,宁夏同心百花刺绣妇女合作社创作了一系列装置艺术作品,如《天堂》《心旅如织》等,[4]装饰艺术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艺术,具有后现代社会特征,一般用于展览,注重创作者对艺术的认知、表达和观者在特定环境下感官的代入,现当代的装置艺术原本是对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的解读,有怪诞、迷茫、杂乱的感觉,但是这些作品却在传统手工技艺表达下更多体现出包容、精巧、积极向上的观感。田彦兰的剪纸作品《尕妹子的盖头那个飘》[5],作者将回族少女与骆驼、沙漠、黄河、苹果树组合在一起,极具设计感和艺术感,同时又突显出西北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情,受到大家的喜爱,特别是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视线。
近些年来,随着国外市场的发展和消费群体的年轻化,手工艺的设计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几何纹样虽然简单,但是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与现在的室内装饰、艺术设计更加契合,因此,有些制作刺绣、地毯等手工艺的机构聘请专业的设计师来设计图案,在延续传统风貌、贯穿民族审美习惯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设计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图案。例如宁夏海原县海城镇政府东街回绣阁金花的刺绣作品《牡丹》,一般绣稿都是以中国画折枝牡丹出现,但这幅绣品却采用西式画的一束花。整幅绣品由六枝重瓣型的牡丹组成画面,有泛紫的胭脂色牡丹两朵,占据画面中心和右上角;稍小的两朵淡红色牡丹靠近右上角,形成大小、冷暖对比;泛蓝色牡丹一朵;朱红色牡丹一朵,形成深浅变化。几何图形的组合则是加入了一些立体派与抽象派的美术特征,利用色彩的对比构成装饰。例如中卫地毯厂生产的地毯,纹样在整体的构成上采用的是多卷曲线纹样,边饰与毯面连成一体,毯面的主体结构是以放射、对称、回旋为基本骨骼,而垂直线和水平线隐藏在各种涡形线和具象形中,从而产生视觉上既生动活泼又趋于稳定纹样的装饰风格。在色彩上以黄色为底色,植物以绿色、玫瑰色、赭石色为主色。花以牡丹为主体花,在组织纹样时以构成波状曲线的蔓茎为轴心,在其凸起和凹陷的空间内,从转折处填补与伸展方向相反的翻卷小枝,并在小枝的顶端加饰牡丹花纹。这种纹样所体现的是一种婀娜多姿、充满生命的自然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