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纸
剪纸技艺是一种古老的手艺,也是原始艺术的常见表现方式,宁夏剪纸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本源,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这其中既有从古代剪纸中保留下来的传统中国思想内涵,也有民间趣味的表现。宁夏剪纸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主要有窗花、喜花、鞋花、围墙花、柜花、灯笼花等。贴窗花曾经是很多人最向往最喜欢的活动,贴窗花寓示着将有好的事情发生。汉族一般是过年贴窗花,孩子三三两两跟着老人剪窗花,然后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贴窗花。回族一般会在结婚的时候贴窗花,即喜花,在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些村庄,大部分回族还保留着这一风俗,除了婚庆节日,有些妇女也会剪各种图案贴在柜子上、墙上、缸上来美化环境。
剪纸从技法上分为阴刻剪纸、阳刻剪纸、阴阳混合剪纸;从色彩上分为彩色剪纸和单色剪纸。
宁夏自古是多元文化和多民族聚居区,因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滋养了宁夏民间艺人的创作灵感,使宁夏这支剪纸队伍活跃在民间艺术的领域,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产业化,也带动了一批妇女依靠手工艺走上致富道路。
剪纸(展帆/摄)
剪纸作品(展帆/摄)
伏兆娥是宁夏剪纸的主要代表人,也是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宁夏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华巧女”“中国十佳艺人”等终身荣誉称号。伏兆娥从小在海原长大,6岁起就跟着姥姥和母亲学剪纸,受到家人熏陶,伏兆娥对剪纸兴趣浓厚。她在长期的生活和创作实践中,用一把灵巧的剪刀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的故事传说,抒发自己的情感,歌唱美好的新生活,其技艺精湛被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誉为“西北第一剪”。
2008年,“伏兆娥剪纸”注册商标,现已成为宁夏著名商标。如今,她的作品也走向全国,甚至走上国际舞台。2009年,伏兆娥和二女儿李剑成立了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非遗剪纸作品的产业化发展,让剪纸作品变成符合受众需求的产品。2016年,公司搬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育成中心,实现产业转型,将传统剪纸艺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数据化的整合。目前,公司正以伏兆娥剪出的10多万张人脸剪纸为基础数据,建立剪纸作品的人脸识别肖像数据库。此种方式为国内首创,以期将伏兆娥剪纸的艺术神韵更生动地表达出来,让剪纸技艺搭上数字化快车,让剪纸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伏兆娥的创新做法使剪纸技法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非遗保护与盈利双丰收的愿景。
张伟,隆德县沙塘镇和平新村一位地道的农民,他对剪纸的喜爱也是来源于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会绣花、剪纸的能手,从7岁开始,张伟逐渐学会剪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牛、羊等动物,10岁的时候,张伟已经能剪出很好看的植物、动物图画。成年后,他的剪纸主体主要是生产发展、勤劳致富、农业机械化等生活场景,同时,他的剪纸内涵也逐渐丰富。由最初的信手拈来到后来通过构图,然后画下来,借鉴南方剪纸的技法,开始用刀刻细部、剪刀剪轮廓,剪纸也逐渐向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方向转变,也逐渐强化剪纸中的民俗文化和人文精神。他的剪纸《50大庆》《毛主席过六盘山》《飞天圆梦》等体现着时代的气息,被国内外多家媒体刊登。
井春霞,宁夏大学美术系毕业,是一名小学老师,她的剪纸是从传统到现代的一种转型,她的“回族妇女”系列、“红楼人物”系列,笔法细腻流畅,构图空灵精巧,现代元素与民间元素相得益彰,典雅大方,惟妙惟肖,完全是一种不用笔墨的“工笔画”。
她对回族妇女生活、社会现象、多彩世界的独特感悟,从平凡而朴素的生活表象中,从纷繁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营造自己的民间剪纸艺术的殿堂。
井春霞的剪纸艺术以表现回族妇女生活、人间亲情、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等进行了多层面的展示和渲染。她的作品《红船颂》《和平万岁》、“回族女性系列”这种更为纯粹的讴歌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体现了更为深沉悠远的感恩的情结。
(二)刺绣
刺绣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刺绣技艺已经成熟,并且生出很多大大小小的派系、支流。刺绣是技艺,也是民间审美需求、妇女才艺的展示。在农村,农闲时妇女们会互相串门,有时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地坐在一起,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拉家常。聪明的人总是边聊天边偷偷地观摩别人的手艺,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绣品往往是越绣越美,越绣花样越多,经过这样的不断学习,刺绣风格逐渐固定,手法逐渐成熟,刺绣让日常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也能陶冶情操,女孩的“针线”和“茶饭”曾经甚至被提到了贤德的前面。[2]
刺绣
赵桂琴,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红城水村人,赵氏刺绣第六代传人,也是宁夏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由于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家传的刺绣技艺,赵桂琴的刺绣梦想也一点点开始实现。赵氏家族传至赵桂琴时,刺绣作品已形成独特风格。工序包括构思、勾勒轮廓、复画样图、选料、纫粗细丝线若干、下粗细绣针、装裱等。赵氏家族的刺绣讲究工艺、技巧,绣品中人物、动物的一根毛发、一个眼神,一片树叶、一缕水波,赵桂琴都能表现得细腻传神。完成的作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具有活态性、审美性、艺术性、装饰性等特点。内容借用比喻、象征手法,表达多种情感,题材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www.daowen.com)
历史的传承,技艺的历练,最终在赵桂琴身上得到最好的诠释。近年来,她的作品多次获奖,《莲花》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迎奥运、迎大庆、颂‘四德’、倡清廉书画展”一等奖;《金陵十二钗》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电视台、农牧厅、体育局、新消息报主办的全区“首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文化活动”刺绣工艺一等奖、最佳艺术奖;《龙凤呈祥》获“炎黄杯”首届海内外华人名家优秀作品展金奖;《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获“迎奥运中华杯”全国艺术大展赛一等奖、中国非遗展最佳表演奖;《枸杞红了》《回娘家》获“和谐盛世杯”工艺美术展一等奖;《青花瓷》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铜奖。2013年,以赵桂琴名字命名的刺绣公司正式成立,立足宁夏地域特色,开始了刺绣产业化的发展,赵桂琴的刺绣梦也是点点滴滴在实现。
李夏音作品(展帆/摄)
李夏音,是一名陕北女性,她的刺绣在陕北刺绣的基础上,又融合宁夏刺绣的针法、技法、表现手法及材料运用和情感传达等。2005年创办绣坊,2009年3月注册成立吴忠市巧儿刺绣传承有限公司,李夏音是吴忠市巧儿刺绣传承有限公司董事长。她将家传针法、苏绣、宁夏刺绣针法巧妙地融汇在一起,并致力将宁夏刺绣发扬光大。她认为手工刺绣本身蕴含的艺术、技术和审美价值已经决定了它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手工刺绣似乎越来越无所适从,其所需要的耐心、专注和刻苦磨炼,看起来又好像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那些凝结其中的传统审美似乎也显得有点“土”,处境多少有点尴尬。面对这种境况,李夏音转变思维,她打破刺绣仅限于装饰、收藏的功能,她尝试采用剪纸技法把需要绣制的纹样反映在底料上。通过刺绣传承人和优秀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使其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或是与其他传统工艺进行联合,实现跨界创新,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市场价值。
(三)雕塑
李夏音作品(展帆/摄)
宁夏的民间雕塑主要有砖雕、木雕、石雕、贺兰石刻、泥塑、面塑等,雕塑讲究“捏活”和“刻活”,木雕、石雕为“刻活”,泥塑、面塑为“捏活”,砖雕则二者皆有。宁夏的面塑主要是制作食物的过程,在节日时,各家各户炸的馓子、面花等会用到面塑的技巧,但很少有专业的设计者和手工业者从事专门的面花设计制作,这里不再赘述。其中的木雕和砖雕因制作精美,独具特色,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砖雕、石刻和木雕主要用于建筑物的装饰,特别是民居中的装饰。宁夏传统民居以借鉴和遵循中国传统的建筑原则为主,主要结构、门窗装修、家具一般都为木质。内外围墙、地板、基石等多为砖石,这种建筑模式决定了大量木雕、砖雕装饰品的存在。砖、石、木雕刻均是中华民族艺术与智慧的结晶,与建筑艺术相辅相成,是记录历史的绝佳载体。目前发现最早的宁夏砖雕艺术为北宋墓室地下内室砖雕。
砖雕艺术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多层次雕刻,一幅砖雕作品往往综合应用浅浮雕、深浮雕、阴线雕的手法,将图案分为三到四层加以处理,使作品能够立体地呈现,这考验的是艺人们对材料的熟稔程度和对题材的深刻理解。隆德魏氏砖雕,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初年。魏氏砖雕的四代传承人在吸纳众家之长,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作了“纹龙脊兽”“五鬃脊兽”“狮子滚绣球”“双龙纹”“龙凤脊”“二龙戏珠”“张口兽”等作品,具有风格独特、立意新颖、构图严谨、雕工精湛、造型生动、古朴大方,融装饰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等特点,在隆德乃至西北都有很高的声誉。
固原市隆德县温堡乡杨坡村杨氏彩塑艺术馆作品(展帆/摄)
固原市隆德县温堡乡杨坡村杨氏彩塑艺术馆作品(展帆/摄)
泥塑作为雕塑的一种,在过去宁夏民间广泛应用,传统的寺观庙宇就是民间雕刻、泥塑艺人展示才艺的平台。隆德泥塑艺人杨氏家族,集泥塑、绘画、木刻、章雕、烫花于一体,在继承传统特色工艺的基础上,吸纳了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产品题材广泛多元,既有表现山水田园的,又有表现人文景观、神话传说的,还有《农村社火队》《毛主席过六盘》等现代题材的大型泥塑。既有花瓶、笔筒、烟具、印章等实用品,也有人物、飞禽走兽、佛像屏风、山水风光等观赏品。
木材因其便于加工塑形的特征一直被用于建筑,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将架体和装饰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木雕艺术发展至今。木雕主要用于室内外的挂落、斗拱、梁架、门窗、屏风的装饰,题材以植物为主。木雕工艺可分为线雕、隐雕、剔雕、透雕、圆雕,雕刻手法追求线条流畅、刀法纯熟、富有韵律。
(四)纺织工艺
宁夏的纺织工艺手艺精湛,自明代就受到众多官员、商人的喜爱,直至清朝,宁夏地毯、挂毯甚至被皇室视为臻品。纺织工艺主要包括布料、地毯、挂毯、毛毡等各种类型,其中地毯、挂毯、毛毡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极具民族特色。宁夏纺织品主要材质有羊毛、手纺线、蚕丝,羊毛针织品选用本地光泽好、弹性强的滩羊毛做原料,主要作用是隔潮、御寒;手纺线可以将机器不能纺织的又细又短的羊绒纺成线,用其编织成的地毯耐用、结实、有韧性;蚕丝线编制的地毯,不但质地轻薄,而且非常炫目,色泽会根据光线和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美、巧、实用成为宁夏纺织品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宁夏毯的品质根据密度不同又分为90道、107道、120道、160道、200道、300道、400道等,道数越高,技法越复杂,耗费时间越久,工艺价值越高,档次越高,收藏价值也就越高。在纺织工艺不断提高完善的过程中,精细的制作工艺、精巧的设计等使得纺织技术得到极大提高,进贡给宫廷的制品做工极其考究,构图讲究“四平八稳,疏密得当,层次分明,结构严谨”,[3]符合皇室贵族的审美观。明清时期的宁夏纺织品出了不少佳作,例如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挂毯“宁夏红地人物龙花”。
近些年来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宁夏纺织品无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地毯、挂毯以外,沙发垫、汽车坐垫、鼠标垫等也变成生活的必备品,新的用途带来了设计和题材上的变革,除了常见的梅、兰、竹、菊等传统图案外,融入了更多的传统优秀文化元素、现当代艺术元素,成为宁夏纺织工艺品的新亮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