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真性是我们在乡村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首先要尽可能地保持其原有的风貌,而不是大拆大建,改变原有村落的基本形态。乡村是人们心灵的休憩地,是一种享受的慢生活,与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截然相反,是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村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必然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但是,我们始终需要知道什么能变,什么不能变。我们能变的是人民对现代化的美好生活所需,与时俱进,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的生活舒适度、让乡村的人居环境整洁干净、美丽大方。就像“厕所革命”、垃圾分类、通水通电、房屋修缮、环境治理等,改变了乡村居民的卫生习惯,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乡村的人居环境;不能变的是守护乡村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的“初心”。保持乡村的“原真性”,就是保持乡村的特色和韵味,保护好乡土文化和乡村各类文化遗产,守望地方历史文化根脉。包括我们能看见的物态的乡村自然景观、村落布局和肌理、乡村民居建筑、日常生活物品、农耕工具等,还包括乡风民俗、传统习俗、传统技艺、生产生活方式等,它们是乡村魅力之所在。
海南作为旅游发展比较好的省份,而且有很多独特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海南很多地方借着旅游的顺风车打造将“吃、住、行、游、购、娱”融为一体的旅游模式,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海南乡村地区的很多特色村寨借着旅游发展起来,但是为了短暂地迎合市场,有些地方特色村落发展背离了原有的文化,有些改造破坏了原有的村落面貌,摧毁了村落的独特性。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和庆祝活动,也脱离了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www.daowen.com)
还有一些地区在乡村建设中,背离了原有乡村的真实性,一味地追求乡村的整齐,破坏了原有的乡村肌理。传统的村落肌理、道路等都是根据自然形态自然形成的,现在的很多美丽乡村都是非常整齐划一的,过度的标准化和整齐化的追求使原有村落的气质、秉性、样貌和特色格式化,加剧了村落本真性、多样性、丰富性、特色性的消失。因此,我们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为保持乡愁,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人为加工,避免过度修复和重筑,维持乡村原有的选址、格局、风貌以及人文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尊重乡村居民的生活形态和生活习惯,同时协调各方关系,从源头缓和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