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乡村特色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乡村特色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村的物态文化是显性的,也是直观体现地域特色的符号,是有别于城市文化的表现之一。各具特色的衣食住行所反映的物态文化,折射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差异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不同地域生产生活中的智慧体现,也是不同地域乡村特色文化的符号。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

乡村特色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生计方式,不同生计方式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每个地方、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

乡村特色文化源于乡村生产生活,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的总和,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文化既是乡村历史发展的沉淀,也是乡村社会的重要体现。从留存的古街、古祠、民居、用具中可以找到乡村传统社会的痕迹,从历史故事和名人名文中可以寻觅乡村社会的风貌,从传统民俗民风、家规家训中可以看到乡村社会的“初心”。[4]受村落特殊发展环境和具体历史条件的影响,不同乡村聚落有可能形成不同的文化形态,进而塑造出村落的特色文化,构成村落社会的重要标识。

(一)外显的物态文化

物态文化是乡村文化的基础,是外显的,是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乡村的山水田园、乡村聚落、乡村肌理、乡村建筑、农耕工具、民俗工艺品、民间小吃民族服饰等。乡村的物态文化是显性的,也是直观体现地域特色的符号,是有别于城市文化的表现之一。

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北方的四合院或者三合院,黄土高原窑洞,闽南地区客家的土楼碉堡,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干栏式竹楼等,都是不同地域乡村的特色民居建筑。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的小桥流水人家(展帆/摄)

我国不同区域的乡村除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还有千姿百态的民俗工艺品、民族服饰、地方小吃,它们是不同地域的物态符号。例如保安刀、藏刀、英吉沙小刀、户撒刀、都是各民族传统的手工工艺品,也是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不同民族的服饰也是不一样的,从服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民族,是哪个地方的。特别是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同一个民族,不同地方,不同村落,他们的服饰都有不同的特点,如苗族,湘西的苗族服饰和贵州东南地区的苗族服饰是不一样的,湘西的苗族有着楚文化的熏陶,服饰比较精致,擅长刺绣,非常注重首饰,银首饰至今还是湘西苗族妇女最喜爱的传统装饰品,也是游客喜欢购买的工艺品。相对于湘西的苗族来说,位于川、黔、滇、桂等地区的苗族,服饰相对简单,颜色较浅,银饰也较少。从饮食文化来说,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计方式,所呈现的地方美食和特色小吃也是不一样的,如新疆的馕、羊肉串、大盘鸡、椒麻鸡;宁夏的滩羊肉、羊杂碎;西藏的牦牛肉、酥油茶;内蒙古的手扒肉、馅饼;陕西的羊肉泡馍;江苏的叫花鸡、全竹宴、西湖糖醋鱼、盐水鸭、阳澄湖大闸蟹;云南的拉祜土锅鸡、牛干巴、喜洲粑粑;四川的串串、棒棒鸡;重庆的火锅;广东的早茶等。各具特色的衣食住行所反映的物态文化,折射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差异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不同地域生产生活中的智慧体现,也是不同地域乡村特色文化的符号。

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甲居藏寨(展帆/摄)

(二)内塑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乡村文化的内核,它对乡村人们的精神世界起到内化和塑造的功能。所谓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代表不同民族的特点并反映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5]

乡村的精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维持着乡村的道德教化功能,丰富着乡村居民的精神世界。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是千姿百态的。

乡村的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挖掘优秀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乡村的精神世界。近年来,国家对乡村文化事业建设进行了大力支持,在乡村文化设施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大力修建乡镇图书室、农村文化广场、农村文化大院、农村娱乐体育设施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推进广电网、电信网、移动网“三网融合”等网络工程建设,加强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注重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注重弘扬家庭美德,传承家风家训,营造尊老爱幼、和睦团结的良好风气,集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礼仪,以良好的环境教育人、感染人。通过评选“好媳妇”“好公婆”,设立“善行义举榜”,举办“道德讲堂”,宣扬好人好事,展示善行义举,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倡导崇德向善的道德风尚,把村民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把乡村的优秀精神文化弘扬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村民基本精神和价值引领。

(三)多元的行为文化(www.daowen.com)

行为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积淀。乡村的行为文化层面大概体现在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传统节日、民间文化艺术表演等方面。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

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居民的精神载体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和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纪念日是56个民族共同庆祝的日子。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蒙古族的祖鲁节、那达慕、祭敖包壮族的歌圩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布朗族的茶祖节;苗族的苗年、龙舟节;白族的三月街、火把节;锡伯族的西迁节;藏族的沐浴节、藏历元旦瑶族的盘王节;佤族的插种节;回族的开斋节等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艺术的活动也不少,宁夏固原正月十五耍社火;广东番禺化龙镇南狮艺术;杭州萧山党山雷公庙会;山东田横祭海节;浙江绍兴红江村的龙舟竞渡、开渔、丰收、祭祀等。还有一些新开发出来的节日也为繁荣乡土文化增色不少,河南官会镇民间文化艺术节、陕西民间文化艺术节、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宁夏的山花节、四川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推出了一批极富特色的民间艺术项目,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泥塑、陶瓷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民俗旅游项目。搭建文化平台,宣传当地传统文化,增加了地方知名度,扩大了地方影响力。

近几年,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带领各文艺团体大力弘扬“文化大篷车”精神,开启送戏下乡的惠民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为广大群众带去党的政策、带去党的关怀、带去欢声笑语,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幸福感,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西吉社火大赛(展帆/摄)

随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一些地方的民营艺术表演团体也开始复兴起来了。宁夏民间的表演艺术团体是乡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担纲者,是乡村地区道德教化的引领者。宁夏中卫市新兴秦腔演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要以传统秦腔剧目为主,加以新编现代、历史剧目、眉户歌舞晚会为辅,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为己任。建团十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宁夏、甘肃等农村地区,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和赞誉。宁夏西夏乐舞艺术团,创作的《神秘西夏》,再现了西夏服饰、西夏器乐演奏、西夏宫廷乐舞等元素,受到了专家的好评。宁夏西夏乐舞艺术团搭上旅游的顺风车,借助文旅协同发展的平台,找到了自己独立发展的新路子。另外还有固原秦声演艺公司、固原宁红艺术剧院,他们也发挥着宣传党的政策,积极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作用。

中卫社火大赛(展帆/摄)

由于南方经济发达,民营剧团发展较好。据统计,浙江农村民营剧团的数量大约有四五百家,这些剧团不光在本地演出还外出巡演。部分剧团如嘉善县陶庄镇的民间表演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浙江还出现了一支“农村文化经纪人”队伍,农村各类经营性演出中60%的演出场次是由农村文化经纪人安排的。云南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21个行政村拥有农村文化团体28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花腰彝歌舞团除在本地长期演出外,还积极探索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路子。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冯嘴子村,家家都有学习花鼓灯舞蹈的传统。海南的艺术团送琼剧下乡、河北承德剪纸、热河二人转都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农村演艺市场。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在农村是富有生长性的,表演的内容素材取自当地,表演形式喜闻乐见,表演人才后继有人,民间传统艺术在当地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四)规范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包括社会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道德准则、社会约定等。乡约是乡民基于一定的地缘和血缘关系,为某种共同目的而设立的生活规则及组织。传统的乡约在中国社会的秩序构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化乡里、促进乡治、劝善惩恶、御敌防匪、应付差徭、保护耕地山林等方面有一定实效。徽州的宗法制度、乡规民约、民间组织、礼法兼治,宗族的日常管理主要是奖善惩恶、经营族业、维护公益、兴利除弊,济贫扶困。徽州人常常订立一些民间合约来维护自身利益,规范社会秩序。如民间的封禁合约是农民用来保护自身的有限资源的,如各种各样的封山育林、封禁鱼塘规约以及管理和保护坟山等。[6]徽州的这些宗法制度、乡规民约等承担着宗族的思想道德教化、经济救助,解决着民间的一些纠纷,维持着乡村社会的稳定。

云南的很多乡村有非常好的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传统,民风淳朴,各地乡村都有非常规范的社会控制、社会管理机制,如瑶老制、石牌制、议榔制等大量卓有成效的乡规民约,有效地促进和维护了当地的环境资源保护、公共财产安全、社区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