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洛南县华严寺壁画-历史重建与遗存

洛南县华严寺壁画-历史重建与遗存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严寺,位于洛南县巡检镇大河村。据《洛南县志》记载,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重建。目前,华严寺尚存有前殿、中殿、后殿三楹,但年久失修,多是残垣断壁,每个殿堂的屋顶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前殿门口竖立一座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严寺明建清重修”字样的水泥碑。正门两侧分别有方形窗和镶在墙上的碑和旁门,其中一块石碑《重修华严寺碑记》立于清乾隆四十七年。

洛南县华严寺壁画-历史重建与遗存

华严寺,位于洛南县巡检镇大河村。据《洛南县志》记载,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重建。第一次重建是明正德年间,第二次修葺于清乾隆年间,最后一次重建是民国初年。目前,华严寺尚存有前殿、中殿、后殿三楹,但年久失修,多是残垣断壁,每个殿堂的屋顶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前殿门口竖立一座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严寺明建清重修”字样的水泥碑。寺内现存大部分壁画依然色彩艳丽,绘画的技法看上去很是精湛,历经几百年仍旧栩栩如生,而整个寺庙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颇显明清时期的特点。

前殿是天王殿,应是曾经的山门,门楣牌匾上书“自建净土精舍”,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殿内雕塑已毁,只剩东西山墙上的壁画,分别绘有四大天王和四位力士,东壁(图3-2-1)中间绘有两位天王,分别手持宝剑和宝伞,应该是增长天王(图3-2-2)和多闻天王(图3-2-3),力士漫漶不清。西壁(图3-2-4)中间两位天王,分别手持琵琶和蛇,应该是持国天王(图3-2-5)和广目天王(图3-2-6),力士分列两旁,其一力士(图3-2-7)赤裸上身,双腿坐于白象之上,左手持剑举于头上。大梁上有“同治二年”的题记,雕梁画栋,屋顶木构上采用沥粉彩画。中国佛教徒认为增长天王持剑,司风;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多闻天王执伞,司雨;广目天王持蛇,司顺。东西两壁的四大天王组合起来也就被称为“风调雨顺”。

中殿建于一米左右的高台之上,与地面由数级台阶相连,门楣上书“自建释迦宝殿”,时间为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两侧分别有圆形窗户,殿内木构亦采用沥粉彩画,雕塑已毁坏殆尽,仅存东(图3-2-8)、西(图3-2-9)山墙上彩绘。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曾经被作为教室使用,使得壁画漫漶不清。两壁壁画呈对称分布,通过比对可以识别壁画分为上下两层,两壁下层均绘有罗汉形象(图3-2-10、图3-2-11),相加共有16位;两壁上层均绘有乘云而来的人物形象,相加共有24位,从服饰、姿态、特征来看,应是佛教中的“二十四诸天”(图3-2-12、图3-2-13)。大梁上有“乙丑”的题记,结合天王殿大梁上的题记,可以推测该殿应该是清同治四年(1865)上梁。

后殿亦建于一米左右的高台之上。原来进殿由两侧台阶上下,如今在中间新修八级台阶与地面相连。正门两侧分别有方形窗和镶在墙上的碑和旁门,其中一块石碑《重修华严寺碑记》立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石碑《自建净土精舍碑记》立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两块石碑遭人为凿损,内容较难读全。殿内塑像和壁画均已无存,屋顶木构还存有雕花和彩绘,梁上题记漫漶不清。

图3-2-1 前殿东壁壁画

图3-2-2 前殿东壁壁画(局部)

图3-2-3 前殿东壁壁画(局部)

图3-2-4 前殿西壁壁画

图3-2-5 前殿西壁壁画(局部)(www.daowen.com)

图3-2-6 前殿西壁壁画(局部)

图3-2-7 前殿西壁壁画(局部)

图3-2-8 中殿东壁壁画

图3-2-9 中殿西壁壁画

图3-2-10 中殿壁画(局部)

图3-2-11 中殿壁画(局部)

图3-2-12 中殿壁画(局部)

图3-2-13 中殿壁画(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