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铜川耀州区药王山壁画

铜川耀州区药王山壁画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约1.5千米处,唐时名磬玉山,海拔约1000米,因其由五个顶平如台的山峰连成,宋至明代时又名五台山。后因唐代名医孙思邈曾隐居于此,道教兴盛后,在明代时于此建纪念孙思邈的药王庙,从此改名为药王山。目前,在南庵三清殿和北洞十大名医殿内还存有壁画。

铜川耀州区药王山壁画

药王山(图2-2-1),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约1.5千米处,唐时名磬玉山,海拔约1000米,因其由五个顶平如台的山峰连成,宋至明代时又名五台山。早在南北朝时,该山即为佛教重地,隋唐继之。后经唐武宗灭佛,再历五代之乱,佛教衰落。后因唐代名医孙思邈隐居于此,道教兴盛后,在明代时于此建纪念孙思邈的药王庙,从此改名为药王山。山上翠柏葱蔚,庙宇林立,幽雅清净,古迹遍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自然保护区。目前,在南庵三清殿和北洞十大名医殿内还存有壁画

南庵三清殿是元代建筑(图2-2-2),大殿坐北朝南,壁画绘制在东、西山墙之上,相互对称,画幅呈“凸”字形,中间幅高3.6米,两边高2.8米,东西壁画均宽约9米。画中神仙共计87位,其中残缺的有8位,主尊像高约1.7米,与真人相仿。东壁(图2-2-3)神仙40位,其中残缺的有7位。应为天皇、玉皇、后土、仕女(图2-2-4)、南斗六星君(图2-2-5)、十二化仙官(图2-2-6)、五岳圣帝(图2-2-7)、四渎源王(图2-2-8)、星宿神(图2-2-9)等。西壁(图2-2-10)神仙较为完整,共47位,仅有1位残缺,画中有北极、圣祖、圣祖母、仕女(图2-2-11)、北斗七星(图2-2-12)、十二化仙官(图2-2-13)、三官(图2-2-14)、天曹(图2-2-15)、星宿神(图2-2-16)等。布局上以六位主像为中心,向两边展开人物行列;构图上寓复杂于单纯,寓变化于统一,寓动于静;在形象的创造和构图的设计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此画没有题记,但根据风格、图像、历史社会宗教的综合观察,其底本最有可能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的作品,后世多次修补,现壁画为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时作。它的图像和风格更接近于宋代传统,是了解宋、元、明道教发展的关键环节。

绘者从壁画形态内部把握整体结构的韵律关系,毫无杂乱堆积之感。壁画按前后次序排列成两层,彼此覆盖,相互揳牢,是一种上下组合模式,画面众神浩浩荡荡,如潮水一般。人物造型准确,比例适度,神态生动。画面构成均衡、稳定,主次分明,井然有序。不同人物的形象、性格、精神、心态等刻画得十分细致。帝君、仕女、宿星、五岳、四渎等,虽形体近似而面貌和神情却很少雷同,或和颜悦色,或横眉怒目,或安静淡泊,或意气风发,或倾听,或对语,眼神也有左顾右盼的变化,全体队伍前后呼应。这在视觉规则上显现为平行的或楔形的,动态的或静态的,条理的或无条理的,对称的或不对称的,但所有这些现象都受制于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这一如同物象生长的模式。

北洞,即药王洞,位于显化台上,以药王大殿为中心,建筑林立。在配殿十大名医殿内,还有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十位古代名医的塑像,他们都是孙思邈当年研究医学时尊崇的先师。塑像身后墙面上分别绘有壁画(图2-2-17),以屏风画的形式呈现(图2-2-18),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图像漫漶不清,隐约可见五台山图(图2-2-19)、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图2-2-20)等人物、山水、建筑内容,笔法细腻,造型准确,是清代不可多得的佳作。

图2-2-1 药王山

图2-2-2 南庵三清殿

图2-2-3 南庵三清殿东壁壁画

图2-2-4 南庵三清殿东壁壁画(局部)

图2-2-5 南庵三清殿东壁壁画(局部)

图2-2-6 南庵三清殿东壁壁画(局部)

图2-2-7 南庵三清殿东壁壁画(局部)

图2-2-8 南庵三清殿东壁壁画(局部)

图2-2-9 南庵三清殿东壁壁画(局部)(www.daowen.com)

图2-2-10 南庵三清殿西壁壁画

图2-2-11 南庵三清殿西壁壁画(局部)

图2-2-12 南庵三清殿西壁壁画(局部)

图2-2-13 南庵三清殿西壁壁画(局部)

图2-2-14 南庵三清殿西壁壁画(局部)

图2-2-15 南庵三清殿西壁壁画(局部)

图2-2-16 南庵三清殿西壁壁画(局部)

图2-2-17 十大名医殿彩塑及身后壁画

图2-2-18 十大名医殿壁画(局部)

图2-2-19 十大名医殿壁画(局部)

图2-2-20 十大名医殿壁画(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