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榆林市横山区龙王庙壁画—一览精美壁画之美

榆林市横山区龙王庙壁画—一览精美壁画之美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王庙,坐落于榆林市横山区石井村路边的崖壁上。目前,整个寺庙均已破败,无人管理。据考,该壁画应该是清末民初所绘。在五位主神的两侧和身后共站立四位人物,这四位从站姿和身形比例来看,可以确认是主神的侍者。龙和力士身后拉一辆两轮车,画面虽有破损,但依稀可见车内波浪荡漾,水波中竖立一个蓝色瓶状物,瓶口涌出泉水。第一位头部和第五位全身破损较为严重,其他还能看清。

龙王庙,坐落于榆林市横山区石井村路边的崖壁上。远看是一个洞窟(图1-11-1),窟门约2米高,1米宽,上部呈圆拱形。窟门上面有较整齐的六个圆孔,在石窟的周围还有几段损毁的土墙,由此推断,过去石窟旁边应该还有其他建筑。目前,整个寺庙均已破败,无人管理。

石窟内部呈陕北地区典型的窑洞形式,顶部为圆拱形。石窟依山势而建,面向公路和田地,背东朝西,与通常面南背北的石窟略有不同,窟内宽约2.92米,纵深1.3米,窟高2.18米。窟内四壁均有壁画,其中东壁壁画宽约2.63米,高约1.2米,横向构图,呈长方形;南北两壁壁画均宽约0.93米,高约1.89米,竖向构图,三边平直,画面上部与窟顶契合呈圆弧状;西壁中间开窟门,分成两块壁画,均宽约0.44米,高约1.82米。据考,该壁画应该是清末民初所绘。

东壁壁画(图1-11-2)从位置和画面人物形体来看,可知此壁画所绘人物是石窟中主要供奉神img。壁画上共绘有九位人物,其中五位手持笏板,且位于画面的中央,体态也略大于其他四位人物,可以确定这五位应该是主神,即五龙王。整幅画面呈中心对称构图,好似在一个舞台之上,画面上方和左右都有帷幔。从画中座位扶手及姿势来看,可知五位主神呈坐姿,均头戴梁冠,蓄须,最中间的一位(图1-11-3)单手持笏板,其他几位主神双手持笏板。在五位主神的两侧和身后共站立四位人物,这四位从站姿和身形比例来看,可以确认是主神的侍者。其中一位力士在主神左侧站立(图1-11-4),面部和身上肌肉健硕,头发呈向上竖立状态,赤裸上身,有披肩,腰部有捍腰,身上衣带飞扬,下着三色裙裤,足蹬薄底靴。力士的左手抱一个群青色棒槌瓶,瓶上用白色线条勾勒出格子和花卉进行装饰,瓶口用石青色绘出水波纹,以显示此为一个盛水用的器物;右手拄一狼牙棒,棒头立在地上。在主神的身后绘有两名侍者(图1-11-5),头戴朝天幞头,各自持一长柄团扇,团扇在主神身后上方重叠,两位侍者面部却分别向外观视,与主神的目光相补充,显示出对整个朝贡者的控制。在主神的右边站立一位身着群青色服装的官员(图1-11-6),头上的帽子由于破损已经看不清楚了,其长发和络腮长髯向四周展开,面部受损不清,右手握笔状物于面前,左手抱一簿册夹于腰间,腰束玉带,从其所持之物来看,应为书记一类的官员。

南壁壁画(图1-11-7)根据人物排列来看共分为五层,在画面的最上方第一层绘有五个三层伞盖和五位头戴梁冠的人物(图1-11-8),根据伞盖、梁冠和龙坐骑的特点,结合东壁壁画内容,可以确认这五位是整幅画面的主要神img。他们或皱眉,或凝视,每人均右手拿一枝叶状植物,左手持一钵杯形容器,容器内盛有水波状物,在云气中能隐约看到两个龙头。在画面的最左边还有一位人物,挤在一个角落,在画面中只露出半个身子,头戴帽子,面部较黑,有八字和络腮胡须,可能是东壁壁画上的书记官员。在画面的第二层共有五位人物和一辆龙车,其中四位形象较为一致,卒吏模样,均头戴红色毡笠,或吹唢呐,或双手击鼓(图1-11-9)。紧随这四人的是一驾蓝色龙车(图1-11-10),拉车神龙双目圆睁,龙嘴大张,驾车者是一位力士,裸上身,头上有角,红发,右手持一个狼牙棒,左手持缰绳,肌肉健硕。龙和力士身后拉一辆两轮车,画面虽有破损,但依稀可见车内波浪荡漾,水波中竖立一个蓝色瓶状物,瓶口涌出泉水。第三层共绘有八人,分两组,排在前面的一组四人,其中一人为妇人打扮,双手执圆形物,两个圆形物由蜿蜒曲折的红线连接,应是传说中的电母,或叫闪电娘娘(图1-11-11)。一人面部画面被毁,身穿红衣,由于被云气遮挡,双手执物看不清。另两人画面受损,一人身穿蓝衣,头戴软巾,蓄须留髯,手持之物不详;一人形象全不清,身后有圆轮状和红底白点的翅状物,左手执楔。从图像志的角度可以确认这四人应是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另四位并排,在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左边,最前面一位面色白净,凝视前方,头戴乌纱帽,蓄须留髯,穿红衣,抱一只似丹顶鹤动物。身旁第二位面色赭石,束发冠,双目圆瞪,穿石青色衣,右手持剑高举头上,左臂前伸呈欲指状。第三位面部不清,从颈处看肤色较黑,穿红衣,手持群青色棒槌瓶,瓶口有伞状盖。第四位面部不清,头戴软巾,留髯,穿石青色外衣,右手持矩,左臂伸直指向前方。第四层共有七位人物,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两人,一人面部较黑,头上有两角,发向上,左手举一扁担状物扛于左肩,扁担一头担有物体,由于破损,面部、身体和所担之物看不清。另一人面部受损,身穿深蓝色外衣,左肩上扛一开道匾。第二部分由三位骑马的礼官组成(图1-11-12),三人头戴幞头,面色白净,凝视前方,双手持仪仗兵器,三匹马颜色各异,但均鬃毛竖起,姿态和步伐一致,抬左前腿呈奔走状。第三部分由两人组成,一人骑马在前,武将打扮,头戴红缨盔,呈张弓搭箭状,腰挎箭囊。身后紧随一人,披发,肤色较黑,裸上身,面部不清,右手持狼牙棒高举头上。以上四层均在空中,被云气所包围。第五层是画面的最底层,反映地上景物,破损较严重,只能见一人追一头上有角似鹿的动物,动物前腿触地,抬后腿欲蹬追赶之人。

北壁壁画(图1-11-13)与南壁相对,也分为五层,由上至下第一层依然是五位头戴梁冠,身后有伞盖的主要神img。第一位头部和第五位全身破损较为严重,其他还能看清。他们的面部安宁,双手持笏板,骑马,且马的两耳之间均有一白色棍状物,马的颜色略有不同。第二层有七个人物和一辆龙车,最前面四位同南壁一样是卒吏模样,均头戴红色毡笠,手拿不同乐器,或吹唢呐,或双手击鼓。紧随这四人的是一驾蓝色龙车,拉车神龙双目圆睁,龙嘴大张,执龙缰绳的是一位力士,裸上身,头上有角,肌肉健硕,转身面向龙车方向。龙和力士身后拉一辆两轮车,车上有二童子,其中一位因墙面破损看不清,二童子一起扳倒蓝色瓶子,向车后倒水。第三层由七位人物组成,走在最前面的一位面部破损不清,左肩扛一旗子,旗杆部位悬挂红色锣,右手持锤,呈边走边敲击状。身后紧随着雷公和雨师,雷公面部损坏,其他如鼓、锤和翅膀等特征都还可见。雨师着蓝衣,蓄须留髯,面部平静,右手持杯状容器。另四位并排,最前面一位转头向后方,头戴乌纱帽,蓄须留髯,穿红衣,抱一只似丹顶鹤的动物;身旁第二位面色赭石,束发冠,双目圆瞪,穿石青色衣,右手持剑竖于胸前;第三位破损较严重,基本看不清;第四位面部不清,头戴高帽,穿石青色外衣,双手持矩。第四层由八位人物组成,最前面一位人物,小吏打扮,面部白净,头戴红色毡笠,着蓝色外衣,双手抱木牌扛于左肩,木牌上绘有虎头纹饰,该吏高抬左脚呈跨步向前状;紧随的三位为一组,均骑高头大马,头戴幞头,面色白净,低眉垂目,左手扶仪仗兵器扛于左肩,三匹马颜色各异,姿态和步伐也不一致。排在最后的一组由四个人物组成,骑斑点马的将军转身向后方,左肩挎背一弓,面部受损不清,左手握持短棍状物体,右手推指向后方;后方一位鬼吏怒视身旁两个戴枷锁的人,鬼吏肌肉健硕,左手持狼牙棒高举半空中,右手抓着绳索,绳索的另一端拴在枷锁之上,被枷锁锁住的两位面部损坏不清,隐约见一只四趾足,应是传说中的旱魃。以上四层均在蓝色的云层之中,第五层是画面的最底层,反映陆地上的情景,最前面是两堵墙组成的一个门状建筑,门外放置一个白色高足供台,台头刻有仰莲纹装饰雕刻。之后约有七位人物,走在最前面的一位头戴花翎似的帽子,似清朝官员打扮,左手持一物于面前。其后几位手里均拿物品,倒数第二位肩挑担子,担子中装有数量众多的圆形物。

图1-11-1 龙王庙石窟

图1-11-2 东壁壁画

图1-11-3 东壁壁画(局部)

图1-11-4 东壁壁画(局部)

图1-11-5 东壁壁画(局部)(www.daowen.com)

图1-11-6 东壁壁画(局部)

图1-11-7 南壁壁画

图1-11-8 南壁壁画(局部)

图1-11-9 南壁壁画(局部)

图1-11-10 南壁壁画(局部)

图1-11-11 南壁壁画(局部)

图1-11-12 南壁壁画(局部)

图1-11-13 北壁壁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