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隋堤:隋大业元年修筑,开通济渠,统称为隋堤

隋堤:隋大业元年修筑,开通济渠,统称为隋堤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题,修筑于隋大业元年,开通济渠“因河而筑”,后人统称为“隋堤”。“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沈括测量汴河西自京师开封,东至泗州淮口,共计“八百四十里,一百三十步”。“故官吏督严,役丁死亡众多”。后来,泗县八景中的“汴水晴波”、“隋堤烟柳”以及地名“王乐”、“索滩”等,都与此有关。

隋堤:隋大业元年修筑,开通济渠,统称为隋堤

“西有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丰年春二月,柳色如烟絮如雪。”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吟咏隋堤柳的诗句。隋题,修筑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因河而筑”,后人统称为“隋堤”。通济渠西自开封,沿古汴河、薪水等故道,途经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宿县、灵壁、泗县、泗洪、盯胎入淮,所以旧有“一千三百里”之说。

通济渠,可谓找国古代水利配套工程的壮举,地面开渠,两岸护堤,堤上植柳、种花草,另设五里一敦、十里一亭、百里一驿,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无论是治水灌溉,还是漕运管理,都是了不起的大工程。正因为如此,唐、宋二代为取得东南膏脂,保障漕运畅通,曾反复疏浚。唐人李敬方《汴河直进舡》中说:“汁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二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宋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将治汴作为重点。熙宁五年,沈括奉命勘察汴河,不仅亲临现场,而且创造测量新法。《梦溪笔谈》中记载:宋朝治汴,开始每年一浚,后3年一浚,“岁久河工松弛,二十年不浚,汴渠埋淀”,“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沈括测量汴河西自京师开封,东至泗州淮口,共计“八百四十里,一百三十步”。由于分层筑堰,计算水面落差而建闸,至元丰二年(1079年)才完成这一工程。《续正鉴长编》中说:治汴竣工,“波流平缓,两堤平直”,“江淮扁舟,四时上下,昼夜不绝”,可见隋开通济渠的作用之大,影响之深。(www.daowen.com)

但当初主张开渠的隋炀帝却不是为此目的,他是为寻求享乐,要去江都看琼花而修此渠。“故官吏督严,役丁死亡众多”。渠成,又令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隋扬帝率一二十万人出游江都,自己乘坐4层龙舟,皇家船队长达200余里,前呼后拥,旌旗飞扬,行至泗县一带,见水面宽阔,柳树丛丛,便择美女百人,一律要穿上轻纱薄绸,在龙舟上层平台翩翩起舞,经河风一吹,更露出美丽而娇嫩的下躯,隋炀帝在下面津津有味地欣赏,这就是有名的“泗光飞魂”。后来,泗县八景中的“汴水晴波”、“隋堤烟柳”以及地名“王乐”、“索滩”等,都与此有关。今天隋堤虽然早已沧海桑田,淤为平地,成为淮北平原上的“煤海”粮仓,但古人诗味犹在:“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煞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