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迎着涡河(淮河一支流)向前走,穿过连云碧波的泡桐林和盛开牡丹、芍药的大地,来到安徽西北重镇——毫州市,那高耸的城垛,如林的大厦,绿色的街道,典雅的店铺,如潮的人流,立即把你融合进这古风之中,而发出“商都毫州好辉煌”的感慨!
毫州,泱泱商都,3000多年前的商朝成汤曾建都于此,所以历史上称为毫都、汤都。据《史记》记载:契“佐禹治有功”,“封于商”,为商朝始祖。自契至成汤,八迁国都,“汤始居毫,从先王居”。至此,毫州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商都。
《毫州志》云:“毫自墉东迄距不数里,厥地曰风头村,内有丛冢盘积,旁依大刹,世传为汤陵遗址。”汤陵,欲称“商汤王墓”,在涡河北岸,环植古树。立有清代书法家梁手书“商成汤之墓”石碑,左右并有龟碑二。志载“汤陵西二里有桑林,是汤王祷雨之处”。《史记》曾记录他的话说:“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下。”他认为君王只有观察百姓的情况,才能知道自己行为怎么样,这好像人见水中的影子一样。可见汤王是一位爱民高尚之君。后人为祀吊他,围绕汤陵,曾建汤陵公园,遍种牡丹、芍药,佳木异草,亭台曲径,令游人赏心悦目,触景生情,怀古庆英。
其后,历代均有建树,名胜古迹遍及毫州大地。城父集有章华台,系春秋楚灵王所筑离宫;城南双沟集有金朝末代君主完颜守绪落魂之地;东关外有“木兰祠”,相传木兰“毫州东魏村人”,隋恭帝时,募兵戍北,代父从军,名震古今。事与真伪不应苛求前人感情。城内有保存完美的花戏楼(详见下文)。近来又发现地下雨道,俗传曹操运兵道。据考证,可能是元初遗址。它分布于四门大街。延伸在地下4米深处,多半石砖结构,双道并进,中间相隔1—3米,长数百米,道道相通,均成丁字形,可传话,道壁上可点灯。现已对游人开放,游后方知当初设计者用心之良苦。《毫州志》记载:城东南50里亦有甬道,为元人“张柔筑”,“一自毫而北,一自毫而南,置堡立栅,粮运悉达”。如果与城内南道相通,工程十分艰巨、宏大。
毫州,人文荟萃之邦。东汉曹氏家族就是一例。宋代苏东坡曾热情洋溢地赞美曹操:“把酒酹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哉!”《三国演义》则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一世之雄”也好,“能臣”、“奸雄”也罢,他毕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其子曹丕,“善军旅、能文辞”,为魏国开国之君;曹植更是踌躇满志,占尽风流,才华横溢,辞采飞扬,虽然以喜剧开始,悲剧告终,但他那“建安风骨”的艺术魁力,永远为后人所称道。
曹操故居在毫州东郊。当年,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射猎以自娱乐。”
在家乡实行贷耕牛、设私塾、办民屯。汉中平四年(187年),曹丕出生于故土。城中;日有礁望楼,曹操所建,曹植在此作《画角三弄》。城东南有八角台,为曹操宴饮军士处。城东城西各筑一观稼台,以观农耕。城东还有曹操庙、曹丕庙。魏文帝于延康元年(220年)回故里,曾大晌父老乡亲,并立“大晌之碑”。次年,定五都,以礁城为陪都,其它四都为邺城、许昌、长安、洛阳。此外还有饮马池、拦马墙、屯兵的南、北曹寺等。曹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城南曹操宗族墓仍在。20世纪70年代曾在此挖掘五墓,出土文物有银缕玉衣、铜缕玉衣、鎏金铜器、象牙和玉器、字画砖等上千件。字画砖字体有篆、隶、行、草等多种。草书多简化字,如“会”己写成“会”,这说明汉代已始用简化字,对我国文字发展颇有研究价值。(www.daowen.com)
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名医华佗。华佗故宅在城北小华庄斗武营街。传说是他父亲设馆教学的地方,所以华伦自幼爱读书,精通诸经,对内、外、妇、儿、针灸均有研究,并发明麻沸散,使病人“醉死无所知”,然后破腹除疾,“一月之间即平复”。华忙还倡导锻炼身体,编创“五禽戏”,即摹仿虎、鹿、熊、猿、鸟之动作,作健身操。
华忙后被曹操杀害,使其珍贵医书《青囊经》三卷失传,其学生吴普《本草》仍可观其痕迹。城内有华佗庙(又称华祖庵)大殿三间,匾额上书“青囊济世”,殿中供木雕华伦像,西旁有清巡抚朱诖楹联:“五戏转灵枢,道本皇轩仙位业;四轮消劫运,功参帝释佛菩提。”现古庵整旧如新,供人缅怀、瞻仰。
毫州,素有“仙乡”之称,城中有寥阳万寿宫、玉清万寿宫,均祀老子。老子,即老聃,又称李耳。为春秋时道家创始人。城西30里减店集有杖沟,旧传老子于此柱杖画沟。《史记》称老子李耳为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苦县,隋为谷阳县,唐乾封元年(666年)改为真源县,后又改仙源县,神龙元年(705年)复名真源县,有老子词。唐高宗李治见与其同姓,更加崇尚道教,亲自“如毫州、祀老子,追号太上玄元皇帝”,后又册封老君妻为“先天太后”,命令王公百官皆读《老子》一书。唐玄宗李隆基“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两京及诸州各置老君庙一所”。当时道教迷信盛行,炼丹求仙成风。
宋初,这里又出了一位陈传(字图南)道人,效法李耳,布道著书(著有《太极图》、《先天图》、《指玄篇》等),很有名气,曾被宋太宗赵光义赐号为“希夷先生”。因老子故里仙源县属毫州,所以毫州又被誉为“仙乡”。欧阳修61岁时知毫州,作诗抒怀说:“颖毫相望乐未央,吾州仍得治仙乡”,“寄语瀛州未归客,醉翁今已作仙翁。”
毫州,我国四大药都之一。早在东汉时期,这里已经是中药材集散地。后来尽管华忙早已谢世,但他的医术医德却深入人心,遗风不减。人们到此不仅为了游览商都繁华井市,主要还是想购买正宗药材。每逢农历9月9日华忙生日,更是人山人海,香火极盛,久而久之,便成为民间香火庙会,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药商也竞逐而至,这样,就自然地形成看病,就医和买卖药材的天然大市场。加之交通便利,水陆并发,毫州唐代市场就很繁荣,曾被誉为“天下十望州府”之一。到了明、清之际,城内有四条大街贯通四门,十字街口为大隅首,城区街市有白布街、纸坊街、竹货街、姜麻街、药材市、干鱼市、羊市、大驴市、菜市、油篓巷、猪市巷等,“街市繁盛,以北关及(涡)河北为最。”来自各地的药商分乡帮而立门户,有两广、山陕、云贵等帮,市内药业公馆林立,著名的花戏楼就是山陕帮会馆。当时72条街,其药号、药行、药栈、药店,鳞次栉此,喧闹声不绝于耳,盛况空前,毫州与禹州、祁州、辉州交称全国四大药都。今天药材市场更加“火爆”,全市已有中药材行、栈、公司628家,大型专业市场3个,药材街6条,药材加工街19条,每日药商有10多万人,年成交额达25亿元。与韩国、日本、印度、新加坡、缅甸等国,均有药材贸易关系。
同时,毫州种植药材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品种有170多种,中国《药典》中就有毫芍、毫菊、毫桑、毫花粉四种,并称“此都独擅,品质优良”。“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这是清人描写当时的景象,今天,以毫州城为中心,沿涡河两岸,药地一望无际,姹紫嫣红。此时,当你举目环顾那万枝浓艳的毫州大地,人头攒动的药材市场,古色古香的药材大街,顿时你会感到这里人特别有精神,连空气也是香的。“想长寿,到毫州”,“不到毫州药不全”的古谚,道出了毫州药都不衰的真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