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秘书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历朝选拔秘书的经验对今天培养和任用秘书人员有借鉴作用。
秦朝选用秘书的主要特点是世代相袭,当时秘书人员称“史”。这种专门职业,世代相袭,其后代自幼就被送入专门的学校学习,这是最早的培养秘书人员的专门学校。秦律规定,非史之子不得送入这类学校,违者治罪。同时,凡犯过罪的人也不能担任文书工作。
汉朝选用秘书人员着重业务能力。当时,中央政府机构尚书台和御史府任用秘书,需经过严格的考试。《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卷十五引《尉律》中均有记载。这些部门的秘书,年龄须在17岁以上,要能背诵书九千字以上,并考其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书、隶书等八种字体。每年年底,先在郡考试,合格者由郡守移送于京城,再经太史面试,取其中优秀者派至尚书台和御史府任尚书令史,掌写文书。尚书台为朝廷起草公文的尚书侍郎,要求更高,除注重其文采外,还重视实际工作的锻炼。《东汉会要•诏令》记录初入台时只能任尚书郎中,为见习官员,满一年后升为尚书郎,协助侍郎办理文书事务,三年后才能任尚书传郎。
魏晋南北朝选用秘书时要求其精于业务,以提高文书工作的质量和使文书卷面字迹美观。当时,士人中出现了文、笔之分。文即文章诗赋,须有情辞声韵。笔即公文,不须有韵,也不必具有文采,只须直言,着眼于叙事达意,施于实用。凡表、奏、书、檄等公文皆称笔,它有一定的格式,多为四字一句。能写文章诗赋的士人不一定能拟写公文。为此,产生了许多专以拟写章、表、书、奏的著名人才。统治者都竞相招纳、礼聘他们担任秘书。
唐朝选用秘书不但要求他们文化水平高,工于书法,擅长写作,还要求其娴于辞令和有制理公文的能力,且考虑到了外貌,要求已趋于全面,唐代以科举考试取士,凡应试士人须经所在学馆或地方政府初试,合格者送礼部参加省试。省试录取者为进士及第,他们还须通过吏部主持的释褐试才能接官。释褐试包括身(身材相貌)、言(口才)、书(书法文理)、判(判理政事的能力),先考书、判,即书法工整、文理通顺、判事能力强者,再看是否相貌端正、口齿清楚。四项全通过者授官,其中大多数授予九品小品,派往地方政府任文吏,日后再逐渐提升。文吏即从事文书工作的秘书人员。
宋朝选用秘书直接考试拟写应用公文的能力。选拔目的具体,要求明确,将秘书选拔制度大大推进了一步。宋哲宗时特设宏词科,专门选拔朝廷所需的文字秘书,规定只有取得进士资格者才能报考,要求考生必须博览古今、熟悉经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再试公文写作能力。南宋高宗时,改宏词科为博学鸿词科,并放宽报考限制,以扩大生源,不论有无出身者皆可应试。但是,考试规则愈加严格,考试的内容应用性更强。
元朝秘书选拔制度已趋于成熟,不仅要求秘书须有良好的品行、业务能力、实际经验,而且还创立了逐级升补的办法。有效地保证了上一级机构中秘书人员的素质。制订了严格选用秘书人员的条例。《元典章》卷十二《吏部》记载,规定各官衙秘书须从“年深通晓刑名、练达公事、廉慎引止、不作过犯”的吏员中挑选,其要求为“首论行止,次取吏能,又计月日多者为优。”即首先要求业务能力,再次要求曾担任过公职多年、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根据这些条件挑选出来的秘书,还须身份清白、可靠的人担保具结,最后经监察官审查合格,方可任用。而在职秘书中不符合上述条件者,一律“罢官”。
中央政府机构的秘书,要求更严。除了上述条件外,国家政务中枢中书省的秘书须从枢密院、御史台的秘书中选用,枢密院、御史台的秘书从六部的秘书中选用,六部的秘书则从诸路岁贡(各地每年按规定向中央贡献人才)中任用,“岁贡”须通吏事、知经史。
明朝科举制度臻于完善。统治者通过层层考试,将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任用为朝廷各部门重要的兼职或专职秘书,并由进士、举人担任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普遍提高了秘书的文化素质和各级秘书工作的质量。
清朝科举考试分数级,最后通过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的被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之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起居注、进讲经史及草拟朝廷册诰等公文,为带有秘书性质的官职。他们如升任翰林学士,则往往入内阁,成为朝廷拟制公文的高级秘书。其余的进士再经过一场考试,称馆选,考取者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三年期满,成绩优秀者授编修、检讨,次一等的用为六科给事中、主事、中书告人、行人等秘书官和其他官员。地方各官衙中的秘书官也多任用进士、举人担任。
清朝的军机处人员精干,除若干名军机大臣外,具体处理文书等事务的秘书官称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名额仅为36人,任用条件有四:“人品端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指”“庶官之傲慎者”①。即品德良好、相貌端正、年富力强、字迹端正。由于军机处办事以迅速、缜密为准则,所以,特别要求“敏”,即处理事务敏捷,拟写公文迅捷;“慎”,军机处为掌管国家核心机密所在,军机章京必须是办事谨慎、守口如瓶者。同时,为防止结党营私、泄漏机密,还规定凡曾跟随过三品以上官员者,不得任用为军机章京;如现任者其原来跟随的主官已升为从三品,则令其退出军机处。
清朝的军机章京,以区区36人,协助皇帝处理着庞大的封建王朝的军政事务,其精干程度、效率之高,实为历朝皇帝机要秘书处之最。这表明了清朝秘书选拔制度的完善。
古代的秘书选拔制度是由低级至高级、由简单至复杂逐步完善起来的。就其选拔方式而论,有学校培养、科举考试、聘用、从有实际经验的职官中精选和从下级机关秘书中提拔等。就其选拔标准而论,有政治上可靠、文化水平高、博学多才、工于书法、业务能力强(包括拟写、处理文书和办事等)、实际工作经验、年富力强、敏捷、保守机密等要求。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我国古代对秘书素质要求很高,各朝都有标准,唐朝和清朝的要求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秉笔直书,“书法不隐”
西周起,史官在记录天子言行和朝廷政事时,必须“书法不隐”,“书法”的核心是“君举必书”和“秉笔直书”。“君举必书”是指凡天子、诸侯的言行都得直录,“秉笔直书”是指凡政事都得如实记载。这一规则使秘书官吏的记录保持了事件的原貌,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一优良传统体现于“在晋董狐笔、在齐太史简”,代代相传。(www.daowen.com)
(二)德才兼备,学识广博
古代秘书还有知识广博、富有谋略、敢于直谏等优良素质。这些素质造就了秘书的良好品行,往往为皇帝、主官所赏识,成为不离左右的得力助手。秘书工作的锻炼,使他们承担起重任,自秦朝始,皇帝身边的亲近秘书升任为本朝或下一朝的丞相者比比皆是。唐代,宰相多自翰林学士中提拔,至明代,“非翰林不得入内阁”成为定例,清朝的军机章京升任为军机大臣的数以十计。同时,由于秘书官员涉足政界,见多识广,能查阅各种典籍、档案,洞察社会,往往容易出成果。司马迁写《史记》、刘向编《汉书》,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都得力于他们的秘书生涯。所以,历朝秘书官职是招纳人才、储存人才和造就人才的岗位。
(三)业务熟练,制文神速
拟写公文是古代秘书的主要职责之一。秘书具有很高的文字修养,拟写公文的技能过硬,落笔神速。阮瑀擅长拟写公文,曹操礼聘他掌管记室。有一次在大军待发之际,他奉命作檄文《为曹公作书与韩遂》,在马背上飞笔疾书,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一气呵成。曹操审阅时不能增损一字,大加赞叹。南朝任昉写公文,也是不加点窜,下笔即成,令人叹服,与当时著名诗人沈约并称为“沈诗任笔”。清朝军机处的秘书官员,在挑选时就要求具有撰文迅速的能力。他们承办谕旨的拟写,讲究时效性。有时遇到紧急谕旨,当时交下,他们必须立即撰拟,动笔千言,从起草到誊清只需一个多时辰;有时遇到夜间送来的紧急军报,皇帝宣他们入宫授意,命他们当场撰就,由皇帝审阅后立即发出。古代秘书的落笔神速,对今天的秘书人员颇有借鉴。
(四)忧国忧民,崇尚气节
具有民族气节是我国古代秘书优秀素质之一。古代秘书官吏大多来自士大夫阶层,以治国安民为己任,两宋时期表现突出。
两宋时期处于辽、金、元的威胁之下,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秘书官员处于中央政府内,比其他官员更了解政治内幕和国家形势,受传统的尊汉贬夷思想熏陶,大多忧国忧民,崇尚民族气节,反对屈膝求和,主张抗敌,渴望收复大宋河山。
宋朝官居六品的起居舍人和起居郎,欲发表政见,须先得到中书省长官的允准。面对民族危机深重,兼修注王存就请求给予起居舍人和起居郎向皇帝面陈政见这一权利。南宋苟安于江南一隅后,面对山河破碎,这一要求更为强烈。建炎三年(1129年),起居郎胡寅上疏,不顾个人安危,直言不讳地指责皇帝,慷慨激昂地陈述复国之策,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痛切地指出:目下二帝被俘,国家蒙辱,陛下理应纠合义师,北上收复失地。他提出七大建议:“罢和议而修战略”“大起天下之兵以自强”“存纪纲以立国体”“务实效、去虚文”,整顿内政,修明政治,然后恢复大宋故土,实为可嘉。胡寅为此而被免职。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高宗终于答应了这一要求,《宋史•联官一》明令:“用起居郎洪遵言,起居郎、舍人自今后许依讲读官奏事。”自此,他们同其他高级秘书官一起,积极向皇帝面陈政见,力图说服皇帝抗敌复国。
绍兴八年(1138年),金国派使者入临安,要南宋以称臣的条件谈和,高宗、秦桧接受条件,命翰林直学士院曾开起草国书。曾开极力劝谏,无效,乃请求辞官,拒绝起草。并反诘秦桧为何要南宋称臣求和,秦桧恼羞成怒,将曾开降职,曾开继续联络了许多朝臣,联名上书,反对屈膝求和,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历任起居舍人、起居郎、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翰林学士等秘书官职的洪迈,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受遣出使金国,国书中对金国持强硬态度,以敌国相称,高宗亲手将国书交于他手,寄予厚望。洪返至金后,金主见国书不悦,命令他删改,并须以臣礼拜见,洪迈坚决拒绝,金国遂封锁使馆,三日不供应水食,洪迈仍不屈服,金人无奈,只得放他回家。洪迈出使敌国,不辱使命,维护了民族尊严,为时人所赞誉。
(五)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处变不惊是我国古代秘书的又一素质要求。遇变不乱,临危不惧,能以高超的专业技能补救窘局或以聪明才智化解危机。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寿春郡有五兄弟出就藩封。武则天在朝堂上举行仪式,同时授予册命。朝廷各部门作了许多准备,待百官到齐,仪式即将开始,才发觉忘了制作册文,宰相们相顾失色。中书舍人王教得知此事,处变不惊,立即召来五名书吏,命他们各执毛笔,由自己口授,书吏分别录写,不一会儿,就写成五份册文。册文既合礼仪,文辞又美,宰相们审阅时大为叹服。令狐楚任节度使郑儋的掌书记时,负责起草奏章和公文,他随机应变的能力相当强。郑儋死时,因未能及时处理后事,深夜,郑儋的部下持刀胁迫令狐楚至辕门,要他立即拟写成满意的遗表。眼见悍将环立,兵变一触即发,令狐楚面对凶神恶煞之将士,冷看刀光剑影之威慑,神色不变,喘息均匀,镇定自若,在白刃相迫的险境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乃安。”①军心稳定下来,将士们安心等候朝廷的安排,一场暴乱就此被制止。这是古代秘书处变不惊的典型例子。
(六)忠于职守,严守制度
各朝都有相关的秘书工作制度,许多秘书官吏忠于职守、严守制度,一丝不苟,令人钦佩。西汉昭帝,皇宫中出现了异常现象,群臣整夜惊恐不安。执政重臣霍光担心会发生变故,命掌管御玺的符节令将御玺交给他保管。符节令按照制度予以拒绝,霍光发怒,欲自行去取,符节令猛然拔剑,挡住他的去路,说:“要想夺走御玺,除非先取走小臣的头颅!”霍光觉得符节令的做法是忠于职守,严守制度。第二天,他特地奏请皇帝,赏赐符节令。
古代不少秘书官吏为了严守制度,忠于职守,甚至对皇帝的不合理要求也敢于拒绝。唐德宗贞元年间的门下省给事中李藩,掌文书封驳之权,每当皇帝下颁的制诏有失宜之处,他都在上面批改意见,其敢于尽职的精神令人感动。唐文宗李昂在位时,统治集团骄奢淫逸,为此,文宗特地召集宰相们讨论此事。起居郎郑朗在场记录,宰相们的谈话涉及不少内部丑闻,郑郎都一一记录下来。事后,文宗担心这些丑闻日后见诸于史书,会受后人耻笑,想查看一下记录。郑郎据理拒绝道:“微臣所记录之事,要编入史书,按照制度,陛下是不能索取去看的。”文宗只得作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