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秘书简史:清朝师爷的职责和作用

中国秘书简史:清朝师爷的职责和作用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朝的师爷又称书记、记室、掌记、幕宾、幕客、幕职、幕僚等,俗称“幕友”。为清朝师爷佐治之肇始。2.清朝师爷的职责和作用清朝各级地方衙门由于其职权不同,主官所聘请和选用的师爷的数量和种类也稍有差异。清朝地方衙门中的师爷职责基本是一致的,抱案牍、备缮写、工写算。清朝的师爷不仅于地方主管官非常重要,于清朝的地方政治和整个国家统治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师爷是维持清朝封建官僚机制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随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高度集权而畸形膨胀,又随封建制度的消亡而趋向终结。师爷是封建制度畸形的产物和附庸,他们是清朝地方衙门权力职能的参赞者和执行者。

清朝的师爷又称书记、记室、掌记、幕宾、幕客、幕职、幕僚等,俗称“幕友”。历史上早在战国时期,已把将帅所治称为幕府。幕府长官,称幕主;幕府中的佐治人员称“幕职”。清朝师爷既不是官又不是吏,没有任何公职,不在政府编制之列。《清稗类钞•幕僚类》记载,乾隆初,兵部侍郎吴应宗奏请将师爷作为政府正式工作人员,“督抚设七品幕职二员,布、按两司设八品记室二员,府、州、县设九品掾司一员”,未被允许,“后皆不果行”,清政府对师爷的职权也无任何规定。清朝地方衙门中的师爷只是一些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一技之长的读书人,被主官聘请来充当私人顾问。并由主官“自费”支付他们的报酬。主官与师爷属私人范畴的宾主关系。

1.清朝师爷的延聘和使用 清朝师爷佐治制度兴盛的背景和原因与中国古代历史风俗传承有关。历史上著名政治人物身后都有一批门人食客,如战国四公子、著名的“入幕之宾”郗超就是东晋权臣桓温的师爷、明朝徐渭(字文长)入总督胡宗宪之幕,不胜枚举。清朝地方官员也承袭前人延聘和选用师爷来出谋划策、佐治文书、办理政务或承宣接洽、内外联络。

清朝初定天下,由八旗武夫充当地方官。他们大多不识汉字,只能网罗一些汉族文人入署办公。为清朝师爷佐治之肇始。后来大批科举官员上任,这些举人、进士十年寒窗,读的是经史宏旨,作的是八股时文,于“治世经济”一窍不通,加之他们又不屑于刀笔之事。此类人为官,不能得心应手、政通人和。科举官员便因循旧例,仍要由师爷佐治。那些靠恩荫、保举、捐纳的“异途”官员,更是不学无术,便非靠师爷佐治不可。

清朝上层衙门官员膨胀细化,基层衙门官员精简、压缩。据《大清会典事例》统计,清朝全国州、县官共1 448人,州、县佐杂官(县丞、主簿、典史、巡检等)共3 046人,平均每州、县官员不过3人而已。基层州县受多重领导和监督,除府(或直隶州)统属外,还受省布、按两司派出的“分守道”“分巡道”及中央设置的“巡按御史”监督。同时,各省的学政、军事、河槽、盐法等衙门也常派员巡察,检查各项专门政务的执行情况。政务疲繁而又分身乏术的地方官员不得不延聘和使用师爷佐治。

儒家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处世思想。读书人的理想与目标就是读书做官、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大批科场失意读书人的加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清朝一代人(按30年计)中有几百万读书人,真正能出仕做官的仅一万人左右。可见达到理想之难。读书而不能做“真官”,只有作师爷才与当初的理想沾上边,故而大批读书人涌入这个行当。

2.清朝师爷的职责和作用 清朝各级地方衙门由于其职权不同,主官所聘请和选用的师爷的数量和种类也稍有差异。其中,州县衙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汪辉祖《佐治药言》中说:“州县师爷,其名有五:曰刑名曰钱谷曰书记曰挂号曰征比”。清朝地方衙门中的师爷职责基本是一致的,抱案牍、备缮写、工写算。

抱案牍,即收储档案。文档工作是国家大政的中枢,在各级官府处理政务、发挥职能中起着重要作用。文书档案工作的一整套程序:从收文、办稿、缮写、发文、立档、保管、查案等,都经师爷之手,地方衙门各科房既是文书处理部门,又是文书立档后的保管部门。

考章程、备缮写,就是办理各种文书。在地方衙门中,以州县为例:刑名师爷在办理诉讼案件中要记录案情、写传票、填《尸格》《伤格》,还要办理各种司法行政文书等;钱谷师爷要协助州县官清查田亩人口、编造黄册及赋役册、州县开支报销册等。

工写算,即记账、算账。是地方衙门的重要职能之一。从钱粮的催征、解送、留存到账目的报销都出自师爷的“写算”。

3.清朝师爷对秘书工作的影响 清朝地方官员延幕时“择其品学兼优者”用之,所以师爷一般有很好的“幕道”,再加上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以及具有很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使其在帮助主官处理包括文化、军事、政治等诸多方面的事务中,在文书档案工作中起到了重大作用:(www.daowen.com)

(1)帮助主官管束书吏。清朝官府事务繁多,分工也很细,主官不可能全部自理,“非一手一足所能办”,而科举与捐纳制又使多数官员不具备处理政务的能力。再加上书吏猖獗,上下勾结,四处串通,势力较大。谚云:“清官难逃滑吏”,地方衙门便延请师爷,佐理政治,约束书吏。即“师爷之为遭,所以佐官而谏吏也”,约束书吏是师爷第一要事。

(2)有助于地方事务的处理。清制规定:文官不能官本省,教官不能官本府,地方绅(退休官员)衿(秀才)又不许干预公务。因此,地方官只能依靠入幕的当地人士了解一些地方情况,进而对一些地方事务加以处理。有人曾说:“幕与官相表里,能有治之官,尤赖有知治之幕”。师爷多是品学兼优之人,又多熟悉律令例案,处事“弥缝无迹,为主人规避处分”,因而在帮助地方官处理事务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主管官员的仕途发展。

(3)由于师爷一般都是洞达世情,周知利弊,翰墨优长的文人,练就了功底深厚的“制簿书之道”。所以撰写的公文词句畅达、文法严密、文意明了、实际准确,形成了公文写作的定体,为后世公文写作提供了典范,规范了文书档案工作。

(4)师爷在清朝地方政权中的作用。实际上是起着一种调节的功能,是清朝地方行政中的联系枢纽,是清朝国家机器、尤其是地方政权部件中的“润滑油”。在清朝,一地之事皆由主管官做主。而清朝的行政分工又很发达,政府衙门的诸多公事“垒赖师爷烦心苦口而匡襄之”。师爷的特殊地位和特殊技能,使他们能够胜任私人秘书与私人顾问的重任。他们是主管官的良师益友,不仅可以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佐理地方政治,而且可以匡正地方官的失误,约束书吏的舞弊,帮助主人谋求飞黄腾达的仕途。清朝的师爷不仅于地方主管官非常重要,于清朝的地方政治和整个国家统治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他们的调节和滋润,使得清朝地方行政能够和谐地运行,保证了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思考与练习

1.清六科有何职掌?

2.概述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3.试析清代师爷盛行的原因。

4.简述清代内阁职能及其变化。

5.清代密奏的行文程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