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奏批评唐高祖耽于逸乐。疏中提到的事实有:接受下级贡献的猎鹰、琵琶与弓箭;太常官为散伎备办衣装,准备到玄武门演出等,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高祖非常重视,下诏表彰孙伏伽,把他提升为治书侍御史。这件事为后来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唐初的谏诤风气在统治者的鼓励与倡导下日见浓厚。唐太宗在高祖重视纳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总结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能从“君德”“治道”的高度来认识纳谏的意义,具有更强的自觉性。他的用人之道在中国帝王中是很突出的,并且具有很多特点:
唐太宗认识到:“用善人则国治,用恶人则国乱。”他对群臣说:“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成致也。”并强调:“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得士则昌,失人则乱”“官得其人,不在员多”“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的道理。官至中书令的马周,曾因家贫寄居在中郎将常何家,他替常何写了20多条很有见地的政见上书朝廷,唐太宗看后非常赞赏。当他得知为马周所写时,便立即召见马周,委以要职。隋朝旧臣裴矩,具有一定才能,但是曾经跟随隋炀帝干过一些坏事。唐太宗能够正确对待他,不念旧恶,扬其所长,仍然让他继续做官,使裴矩在治理国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在李建成同李世民谋夺皇位的生死斗争中,魏征曾为李建成献策,要他趁早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即位称帝后发现魏征为人耿直,有才干,是个忠臣,不记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魏征不断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议,使李世民对他十分佩服,经常将魏征请入居室,询问得失,魏征愈来愈被重用,先后被李世民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他为魏国公。
唐太宗最重用的“秘书”当数魏征,对这位与自己曾有重大“过节”的高级人才,唐太宗非但既往不咎,而且在玄武门之变后即委他以谏官的重任,并准许他以随时“面谏”等“特权”。魏征常常与唐太宗面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让,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难堪,下不了台。不过事后唐太宗能认识到,魏征极力进谏,是为了使自己避免过失。因而先后接受了魏征200多次批评规劝,还把他比作可以纠正自己过失的一面镜子,把他所写的《谏太宗十里疏》视若珍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打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失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得到同桀、纣一样的下场。对如此尖锐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而且接受了意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他。
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气度和秘书官员以进谏为主要形式所起的参谋、监督等作用,对防止唐王朝内部各种决策政策的失误、约束皇帝及其官员的行为,促进上下级关系的协调与政令的畅通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隋朝灭亡到唐朝建立,从李渊到李世民登基,这中间有一个过渡。李世民为了政局的稳定,使用了隋朝的旧臣立纲等人。对李渊集团的人才也恰当的安排,予以重用。李世民公布的一个“功臣”名单中,名列榜首的正是李渊的心腹裴寂。李世民征战时,广泛吸收人才,包括敌对集团的人才,瓦岗军的徐世绩、秦叔宝、程咬金等;在攻破刘武周时吸收了尉迟敬德;在攻破窦建德集团时,吸收了张玄素等;在消灭李建成集团时,吸收了魏征等。同时用人不避亲仇。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妻舅,在玄武门事变中立下大功,理当封高官,但历来外戚掌权会被众人攻击,因此,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本人为了避嫌,再三请求只当一个空头官儿。但长孙无忌确有宰相之才,李世民用人不避亲,任命他为宰相。
李世民曾说,一旦国君对大臣怀疑,臣下就不敢畅所欲言,下情便上传。这样,要求臣僚们尽忠报国,就不可能了!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一员大将,武德七年,他和另一大将寻相投降了李世民,不久寻相叛变,有人怀疑尉迟敬德也要叛变,就将他囚禁起来,并告诉李世民,要李世民将他杀掉。李世民却说:“敬德有心叛变的话,会落在寻相之后吗?”他命人释放了敬德,并安慰敬德说:“大丈夫以义气相许,请你不要把这误会放在心上,我决不因别人的闲话而加害良士。”敬德十分感动,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在历次战斗中,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李世民即位之初,就决心革除当时冗官过多的弊病,精简国家机构和政府官员。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选择官吏;而选择官吏,要注重质量。他强调“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并比喻道:“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力主裁减官员,量才授职。贞观初年,唐太宗命宰相房玄龄精简中央机构,文武官员由二千多人减至六百四十三人,对地方行政机构“大加并省(裁减)”,裁并了许多州县,依山河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共设三百余州,一千五百余县。为了长期贯彻精简官僚机构的方针,唐太宗将简政省官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贞观初年“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在唐律中对乱置机构、私设官员的人,规定了明确的惩罚条款。对精简后继续任职的官员,唐太宗还通过各种形式,择优汰劣,力求为官者人人称职。他制定了专门的考核制度,每年都对各级各类官员进行考核,以此决定升迁降免。唐太宗还亲自过问地方刺史的选用,并把全国各州刺史的姓名都写在屏风上,随时记下他们的善恶事迹,以备赏罚。(www.daowen.com)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措施简政省官,精简了机构,整饬了吏治,大大提高了国家各级机构的效能。同时减少了国家对冗官余吏不必要的开支,相应地减轻了人民负担。这样,就为唐朝初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盛世,打下了重要基础。
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多次称中书门下为“机要之司”。《资治通鉴》卷192记载:他于贞观元年十二月对群臣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人心所见,至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唐太宗非常注意集体的智慧,防止个人专断而造成“兆民之深患”。中书、门下协助皇帝决定大计方针,就是防止个人专断的有效措施。
《贞观政要•政体》记载了唐太宗对秘书官员提出的要求:“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他认为中书,门下,都是重要部门,要选拔奇才来担任,委托的任务确实很艰巨。皇帝下达的命令如果不够妥帖灵便,都需要收回来另作讨论。如果只是签署一下皇帝下达的命令,发布一下皇帝下达的公文,这谁不会呢?所以你们要大胆工作,对诏敕中存在的问题,要直率地提出来,不能沉默了事。
唐太宗还设置了主要职责为“进谏”的众多职位,如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中事、拾遗、补阙、起居舍人、起居郎等。《旧唐书职官志》云:“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这四禁是专门针对从事文书工作的中书舍人提出来的。《唐律疏义》曾说:唐代规定泄密者处以绞刑。从《唐六典》《唐律疏义》等典籍中,到处都能看到对秘书工作人员的严峻律条。贞观八年,唐太宗派大臣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到全国各地巡查,升迁廉洁有功的官员,惩处贫劣失职的恶吏。
唐太宗为了治国安邦,把“择善任能”作为“立政之本”。因此,他始终坚持选贤任能,唯才是举。由于能够重贤用才,知人善任,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贞观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治国治军有方的杰出的文臣武将,形成了一个相当有能力的统治集团,这对唐初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