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学田野调查方法与实践

史学田野调查方法与实践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田野调查又称田野工作、田野作业、田野考察、野外考察、实地调查、实地考察等。我们将历史学研究中的实地调查称为史学田野调查。尽管史学田野调查的概念与方法是由人类学借鉴而来的,但史学田野调查不同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甚至不同于人类学的历史研究。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关注的是文化差异和文化法则,这是与人类学的学科目标一致的。史学田野调查与口述史学调查也有不同。

史学田野调查方法与实践

田野调查又称田野工作、田野作业、田野考察、野外考察、实地调查、实地考察等。只要是到实地从事的调查活动,不论调查的地点是部落、村庄、市镇、街道,还是工厂、公司或其他机构,都可称之为田野调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田野调查由人类学家提出、倡导和实践,并最终成为人类学者赖以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和建构理论的方法。[1]因此,田野调查最初指的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进入某一社区,通过观察、体验、访谈、记录等方式获得资料的过程。[2]在人类学家看来,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学科展开其研究工作的基础,美国人类学家保罗·拉比诺(Paul Rabinow)称:“田野作业曾经是、现在仍然是界定人类学这一学科的标志。”[3]有学者甚至认为,田野调查是界定人类学学科的最为核心的原则,是人类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4]也是区分人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5]回顾人类学的历史可以发现,在人类学领域,几乎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以田野调查作为起点或者源头的。因此,田野调查是人类学与其他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的重要区别。[6]

田野调查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虽形成于人类学,但随着不同学科之间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的程度逐步加深,这种研究方法也被其他学科采纳和运用。自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奠定田野调查的方法基础之后,社会学家也日益重视田野调查,逐步建立一系列科学的社会学调查方法,进而使社会调查发展成为社会学中的分支学科。[7]由于“田野调查”(fieldwork)这个按照英文原意直译的概念早已突破其形成之初的含义,具有更加丰富的意蕴,因而也成为一个多学科通用的概念。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中具有科学研究性质的实地调查,大多自称为“田野调查”。尽管因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存在差异,不同学科的“田野调查”不可避免地具有自己的特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田野调查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也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些都不妨碍各学科共同使用这个术语。

田野调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田野调查包括考古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实施的考古发掘、社会调查、问卷调查等;狭义的田野调查专指人类学研究中的考古发掘与民族调查。[8]史学田野调查是从田野调查的广义概念引申而来的,因侧重于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借鉴,史学田野调查也使用“田野调查”这个概念来命名具有历史学学科特征的社会历史调查。我们将历史学研究中的实地调查称为史学田野调查。史学田野调查就是在实地从事的历史调查与历史研究,是在对区域或社区历史过程的追溯、叙述和分析基础上研究社会变迁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方法。它是以社会历史过程为对象,通过对民间文献的收集和对人物、事件、结构、组织、过程、场景等的观察和采访,研究社会变迁及其机制的实地调查。该方法强调历史文献的发掘、整理和辨析,同时也注重口述史料的采集、编纂和分析,并将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研究社会变迁。

尽管史学田野调查的概念与方法是由人类学借鉴而来的,但史学田野调查不同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甚至不同于人类学的历史研究。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关注的是文化差异和文化法则,这是与人类学的学科目标一致的。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相比,史学田野调查则与历史学的学科目标一致,关注的是社会变迁的动态过程及其多样性。人类学的历史研究通常以文化和从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权利、权威、行为准则、社会结构、仪式等为研究对象。尽管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相似,人类学对这些历史现象的研究也涉及对某一特殊地域的历时性研究,但是,其焦点往往是文化特质、文化建构或者普遍性的文化法则,并不强调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的变化。[9]历史学的田野研究特别重视社会文化现象的历史延续,关注社会现象随着时间流动而发生的空间位移、形态转化和结构变迁。(www.daowen.com)

史学田野调查与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也是有区别的。首先,研究取向不同。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更加侧重于考察社会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史学田野调查则关注已经发生的社会过程的历史变化,它的研究对象是以往的人物、事件、社会结构等,侧重于“还原”历史事实及历史变化,并以此作为社会变迁理论研究的基础。此外,两者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取向也不相同。“社会学调查或研究乃是要依据某一部分事实的考察,来证验一套社会学理论或‘试用的假设的’。”[10]在社会学田野调查中,研究者“在社会学学科理论指导下进行实地调查,获取资料,用以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得出新的社会理论”。[11]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以一般社会学理论为指导,并以发展已有社会理论或建构新的社会理论为其学科目标(或者学科目标之一)。史学田野调查则以社会变迁理论作为基本理论,希望由史学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的积累,反思和发展社会变迁理论。

史学田野调查与口述史学调查也有不同。早在20世纪70年代,口述史学方法就在世界范围内被各个学科的学者广泛接受,由此获得的口述史料也被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广泛使用。[12]口述历史试图记录有关人、地方以及事件的回忆,他们可以是由当事人提供的,也可以是由历史事件的旁观者提供的。通常的情况是,口述历史的采访对象是对历史事件有深入了解或切身经历的人,同时,他们所经历与所知道的事实尚未公开,也无记载。[13]与口述史学不同的是,史学田野调查除了运用访谈调查方法记录口述资料之外,还需要借鉴并综合运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抽样、观察、问卷等一整套的学科方法,调查的范围较口述史学调查更为宽泛,所运用的方法也更为多样,更具综合性。与口述历史关注特殊人物与特殊事件不同,史学田野调查不大倾向于关注特别的人物、地方或事件,而更倾向于描述一种历史情景或“再现”社会情境。它不仅关心被调查者提供的关于过去事件或经历等的具体史实,也(或许更加)关注与个别事件或个人经历相关的社会历史过程的整体变化,以及被调查者如何观察、解释以及描述自己生命和生活过程中的经历。[14]换言之,口述史学调查关注的是被调查者所讲的故事,而史学田野调查所关注的除了故事本身,还有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以及被调查者的叙事方式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史学田野调查和口述史学调查实施的程式也不相同。通常的情况是,史学田野调查的研究者需要参与实地调查,或者亲身到一个社区中经历长期的生活,观察甚至参与该社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体验社区的自然环境、文化场景和日常生活,甚至需要通过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思考方式以深入理解当地的文化,并追溯和记载社区文化的历史变化。在结束实地调查之后,还需要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释所研究的社区的历史变迁。[15]

人类学者将其由田野调查所得到的研究成果统一称为民族志,不管调查者研究的是原始部落居民还是城市居民,不管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族群还是工业化社会;同时,也不管调查者是人类学者、社会学者,还是其他学科的学者,他们田野调查的成果也都可以使用这个名称。[16]越来越多的人类学者正在通过田野调查及民族志的方法,考察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历史研究者也正在扩大运用田野调查方法研究社区乃至区域历史的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