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刘邦丰西泽纵徒:反秦起义的精心策划

刘邦丰西泽纵徒:反秦起义的精心策划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刘邦丰西泽释徒的行为完全符合起义的定义。(二)为什么说刘邦在丰西泽释徒是精心策划的反秦起义?当刘邦在丰西泽释徒起义后,这些神奇的故事很快就被刘邦的反秦组织在沛丰民间迅速传开。樊哙就是刘邦反秦组织任命的刘邦与萧何之间的联络员。刘邦丰西泽释徒起义后带领队伍上芒砀山建立根据地,必定要惊动秦朝的最高层,沛郡的地方武装必定要全力进山清剿刘邦,可是他们对刘邦的起义队伍却毫发未伤。

刘邦丰西泽纵徒:反秦起义的精心策划

(一)为什么说刘邦丰西泽纵徒是起义?

新华词典》对于起义这个动词的解释:【起义】①革命人民为反抗反动统治而发动的武装革命。如秋收起义等。②反动集团的部分武装力量或个别人背叛所属的集团、投奔革命方面来。如阵前起义等。

刘邦是秦朝泗水郡的亭长,他属秦国统治集团中的一基层小吏,他在押送刑徒咸阳骊山的途中,主动释放刑徒而上芒砀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储势待发,是典型的背叛朝廷而走向革命的道路。所以刘邦丰西泽释徒的行为完全符合起义的定义。

毛主席生前非常推崇刘邦,多次对刘邦作出高度评价,如刘邦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是“‘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等。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可能就是受到刘邦丰西泽纵徒后上芒砀山的启示而为。

(二)为什么说刘邦在丰西泽释徒是精心策划的反秦起义?

1.刘邦有反秦的动机和思想基础

刘邦出生于魏国大夫世家,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格仁而爱人,喜施,心胸豁达,常有大度,宽宏,广于交友,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卢绾很早就是他的至交。而且他十分热衷于参加一些民间的社会活动。丰县的枌榆社就是刘邦参加和组织民间社会活动的基地。

安作璋先生在《汉高帝大传》一书中就说:

“丰邑城中有一个枌榆社,是战国时期建造的一个土地神庙,丰邑的百姓每年都定期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祈祷人寿年丰。刘邦就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参与民间的社会活动,刘邦广泛接触到社会上的各个阶层,了解到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也锻炼了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

根据《史记·封禅书第六》关于“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后四年[9]天下已定,诏御史,令丰谨修枌榆社,常以四时,春以羊彘祠之”的记载,充分说明丰县枌榆社对刘邦“革命思想”的影响力有多大。而且东汉章帝时仍“遣使祠枌榆社”。

公元前225年秦灭魏以后,祖父丰公的刘氏家族,为了躲避秦朝的加害,解散舍佣人员,散尽万贯家财,家人改名换姓或隐藏于民间或远走他乡(祖父逃外地,刘邦逃沛县)。从小就对秦国多次进攻大梁不满的刘邦在从失国丧家之痛中醒来之后,他不事生产作业,而广交豪杰任侠和有识之士,经常去被秦朝悬赏捉拿的原魏国反秦将士张尔、陈余处一住数月,他在干什么?他在学习张尔、陈余的反秦思想和研究、设计他的反秦计划。

为了实现他的反秦目标,他需要有合法的外衣作掩护才能作更多的反秦准备。在刘邦的同盟者——沛县的主使萧何、狱掾曹参的运作之下,刘邦经过“试”成为秦国的一名地方小吏——泗水亭亭长,属员有“求盗”和亭侯等人,主要负责辖区内的治安警卫,缉捕盗贼,调解民事纠纷,止宿来往官吏等。刘邦除了亭长工作外,“还多次押解刑徒远赴咸阳”。刘邦的这一工作,让他在更大的范围内接触到秦国的社会,更多地看到秦国在刚统一六国,人民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却横施苛法与暴政,无限的赋税让耕农不足纳以粮饷;无限的徭役(修长城、修骊山陵、修阿房宫等),使人民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的程度。对于这些问题,刘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已经明显感觉到秦朝的危机已经来临,使他的反秦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尤其是当他在咸阳的大街上看到秦始皇出巡的壮观而发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慨时,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一定要解救“苦秦苛法久矣”的父老兄弟的梦想。

2.在丰西泽释徒起义前,反秦组织已经做了充分的舆论宣传的准备

在刘邦丰西泽释徒起义以后,在沛丰一带民间很快就出现如下的传说:

(1)刘邦是龙的儿子(刘母梦与神遇故事)。

(2)酒店主人常见醉卧在床的刘邦身上显现龙形,年底因此而免除他所欠的酒钱。

(3)面相老人对刘邦说:“君相贵不可言。”

(4)刘邦斩蛇起义,神人老妇夜哭曰赤帝子斩杀白帝子的故事。

(5)秦始皇曾说:“东南方有象征天子的一团云气。”于是巡游东方,想借此把它压下去。刘邦怀疑自己带着这团云气,就逃到外边躲避起来。

(6)刘邦的队伍驻扎在芒砀山上,吕后和别人一起去找,常常能找到他。高祖奇怪地问她怎么能找到,吕后说:“你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一团云气,顺着去找就常常能找到你。”

《史记》中的上述记载,从唯物的观念讲,全都是刘邦及其反秦人士经过精密策划而设计的舆论宣传。当刘邦在丰西泽释徒起义后,这些神奇的故事很快就被刘邦的反秦组织在沛丰民间迅速传开。在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神灵,当他们听了这些舆论宣传后,相信都是真实的,而且是越传越神乎,沛丰一带的年轻人纷纷到芒砀山投奔刘邦的队伍,所以刘邦的队伍很快发展到数百人。

3.刘邦丰西泽释徒起义是严密的组织行动

(1)刘邦是枌榆社的组织者[10],当时,萧何、曹参、樊哙、卢绾都是刘邦的追随者。枌榆社实际就是刘邦组织的反秦组织的雏形。

(2)刘邦进入秦朝的统治集团当了一名小吏亭长以后,他把反秦组织的重心由丰邑转移到沛县,并积极活动于沛县官吏之中,他能“廷中吏无所不狎侮”[11],说明他在沛县基层官吏心目中已经具有重要的地位。主使萧何、狱掾曹参、县吏夏侯婴(婴宁愿自己“为高祖坐牢一年多、被鞭打数百下,终于为高祖脱罪”[12])以及樊哙等已经是刘邦反秦组织的重要成员。这个反秦组织的名称现在无法查证,姑且就称为刘邦的反秦组织吧。(www.daowen.com)

(3)刘邦丰西泽释徒起义后带领队伍上芒砀山建立根据地时,樊哙“与高祖俱隐”[13],而且以后樊哙多次往返于芒砀山与沛县之间。樊哙就是刘邦反秦组织任命的刘邦与萧何之间的联络员。刘邦在芒砀山,萧何在沛县,相互默契配合。

刘邦丰西泽释徒起义后带领队伍上芒砀山建立根据地,必定要惊动秦朝的最高层,沛郡的地方武装必定要全力进山清剿刘邦,可是他们对刘邦的起义队伍却毫发未伤。原因就是沛郡地方武装的所有行动计划都有联络员提前告诉给刘邦了。

(4)萧何、曹参与刘邦内外配合智取沛县

陈胜等在蕲县起义,到了陈胜自立为王后,各郡县大多杀死长官,回应陈胜。沛县县令恐惧,想要以沛县回应陈胜。主使萧何、狱掾曹参有意对他说:“您身为朝廷的官吏,如今要叛秦起事,率领沛县子弟,恐怕他们不听命。希望您召集逃亡在外的人,可以得到几百人。利用这股力量胁持郡众,郡众不敢不听您的命令”[14]。县令就派樊哙去召唤刘邦。当樊哙和刘邦兵临城下时,沛县县令又反悔,他怕自己控制不了刘邦,会危及自己的地位和安全,因此闭门守城,不让刘邦入城,并商议诛杀刘邦案的内应萧何与曹参。

萧、曹二人侦知情况有变,知道与县令共谋起事已不可能,于是当机立断,秘密潜出沛城,与刘邦一起谋划新的起事方案[15],杀了沛县县令,智取了沛县。

4.丰西泽释徒的借口、时间、地点和退路都是经过反秦组织进行精心策划的

(1)刘邦不是第一次押送刑徒去咸阳

刘邦是亭长,按说他的职责是负责泗水亭辖区内的治安警卫、防盗、民事调理、来往官吏的迎接送往等。而押送刑徒去咸阳的事不应该是亭长的差事。然而,沛县县令对刘邦有情节,就是为吕雉的事。沛县县令的好友吕公从单县到沛县避祸,沛县县令对漂亮、聪明、能干的吕雉动了心,想娶她为小,吕公又偏偏看不起他,而坚决要将吕雉嫁给亭长刘邦为妻。沛县县令虽然表面上打不出喷嚏,但他的贼心不死,总想有朝一日将吕雉弄到手。于是他将本不属于亭长的差事交给刘邦去干,表面上是对刘邦的信任,实际上是给刘邦发难,因为押送刑徒不仅劳累,而且风险很大,如果刑徒在押送过程中逃跑或不能按时送到咸阳,押送者均是死路一条。真有那一天,他县令的目的就可以达到了嘛!但刘邦偏偏不信邪,他硬是把押送刑徒去咸阳的事干得很好,而且还利用交完“货”后的空余时间到咸阳大街上去畅游、纵观。于是沛县押送刑徒去咸阳的任务就成为刘邦的“专利”,所以太史公在《史记·高祖本纪》中重重地写上一笔:“高祖常繇咸阳”,也就是高祖经常以亭长的身份押送刑徒到咸阳。

(2)用“徒道多亡”作为丰西泽释徒的借口

既然刘邦经常押送刑徒去咸阳,这“差事”对于刘邦来说是轻车熟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刘邦没有控制刑徒逃亡的办法,他敢经常押送刑徒去咸阳吗?而这次刘邦押送刑徒从沛县出发,到丰西泽仅一天的路程(沛县到丰邑县城大约24千米,丰邑县城离丰西泽仅4千米左右),就出现反常的“徒多道亡”,怎么能说得过去呢?

笔者认为,“徒多道亡”是反秦组织事先设计好的说辞。因为当时公开提出推翻秦朝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还必须有一个储势待发的过程。用“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作为“释徒”的借口,让秦朝认为刘邦是因为“徒多道亡”,怕被降死罪,不得已才释徒后隐藏的,以降低秦军对刘邦的清剿和镇压的力度。

(3)刘邦为什么选择在丰西泽释徒起义呢?

释徒地点的选择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时间必须是人烟稀少的晚上,二是地点必须是离刘邦选择的起义后的根据地芒砀山最近的地方。

刘邦根据多次押送刑徒去咸阳的经验,押送的刑徒早上从沛县出发,到达丰西泽已经是天黑以后。丰西泽一带,原来就是一个沼泽地,人烟本来就稀少,晚上人就更少,晚上在那里释徒不易被人发现,官方最早也要第二天上午或者更晚才会知道,对刑徒的逃离和自身撤离的时间相对充裕;相对于从沛县到咸阳这条路线,丰西泽应是离刘邦早已经选好的根据地芒砀山一带相对是最近的地方。我们不妨通过沛县和丰邑两点画一条直线,从砀山对这条直线作垂线,垂点大概就在丰西泽附近。说明丰西泽离芒、砀山的距离与从沛县向西到咸阳这条路上的任何一点相比,都是最近的。所以,丰西泽是刘邦释徒起义的最合适的地方。

(4)刘邦为什么选择芒砀山作为丰西泽释徒起义后的根据地

作为刘邦丰西泽释徒起义后的根据地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二是属于多省交界的几不管的地方。

丰邑属于黄泛冲积平原,地势平缓。而与丰邑紧邻的芒砀山脉一带则是处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这里属于都管都不管的多角地带,管理明显缺位,起义队伍在那里活动方便;这里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清剿他们的秦军很难发现他们;这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起义队伍的食物来源不成问题。所以说刘邦的反秦组织选择这里作为根据地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5.刘邦是主动性起义,而陈胜是被迫起义

刘邦出生于魏国士大夫世家,秦灭魏后,他被迫逃到沛县躲藏,失国丧家之痛使他追随原魏国的反秦将士,具有反秦的动机和思想基础。他在沛丰一带,在“枌榆社”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反秦组织。经过长期的精密策划,制定出一整套如释徒的借口、起义后的舆论宣传、起义后的根据地的选择、沛县与根据地的内外配合及联络等组织构架等具体的实施方案。因此,刘邦的丰西泽释徒起义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主动的反秦革命性起义。司马迁把刘邦丰西泽释徒起义说成是“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而被迫释徒匿藏是不恰当的。

陈胜蕲县起义是因为秦政府征发闾左的贫苦农民900人去渔阳(北京市密云县)戍边。陈胜和吴广被指定为这支队伍的屯长。由于这支戍卒队伍途经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刘村集附近)时,遇到大雨,不能前进。按照秦朝法律,戍卒不按期报到,屯长和戍卒都要被斩首。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陈胜与吴广商议,与其去渔阳送死,不如就地即刻起义。陈胜和吴广之前并不认识,陈涉虽然曾为人佣耕,对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怀有仇恨,具有改变现实的志向,但在起义之前并没有起义的动机和反秦的思想基础,虽然他们也设计了“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等舆论宣传,但都不是孕育于起义之先,而是起义后的补救措施。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构架。因此,陈胜蕲县起义是“与其去渔阳送死,不如就地即刻起义”的被迫之举。

6.在陈胜大泽乡起义后,刘邦的起义队伍应是先攻占丰邑,后智取沛县

刘邦听到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爆发的消息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迅速北上攻占丰邑,然后与萧何、曹参等里应外合智取沛县。虽然先攻占丰邑的事史无明载,但《史记·高祖本纪》关于“……于是少年豪吏萧何、曹参、樊哙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的记载已经透漏这个信息。如果没有先攻占丰邑,而是从芒砀山直接到沛县并智取沛县,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后再攻取丰邑时就不叫还守丰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