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95年,上海环卫科技主要在集中技术推广应用方面。这一期间研究成功一批适用收集、运输、处理垃圾粪便的机具和设备,生活垃圾处理、收集、运输的研究课题,分别列为上海市“七五”期间和国家“八五”期间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生活垃圾的气化和燃烧的可行性、熟化垃圾筛分机械、卫生填埋处理技术研究、收集运输车船的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有的获得国家专利。其中“大型滩涂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与运行关键技术”“上海市生活垃圾收集、中转、运输系统研究”“水面漂浮垃圾打捞船”等获市级科技奖;“道路清扫车”“水草拦截打捞装置”等80余项自创性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九五”期间,市容环卫科研项目侧重实用性、应用性、储备性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性,其中“垃圾卫生填埋场研究”“上海环卫地理信息系统”“自流提升式清扫船”等获市科技奖,共有7项研究成果申请国家专利。先后完成老港三期改扩建工程、江镇填埋场封场工程和浦东黎明填埋场新建工程,提高了上海市区垃圾填埋场的处置能力、环保标准和管理水平;自行设计、建成白莲泾压缩中转站;在闵行、徐汇、浦东白莲泾等码头建立生活垃圾称重系统;御桥、江桥2座垃圾焚烧厂分别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与基础阶段。工程项目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规划中的生活垃圾分拣中心、有机垃圾综合利用工厂等技术研究成果正待工程转化。夜景灯光的科技含量得到提高,运用各种新材料、新光源、新工艺以及匀变程控、智能连续变色控制、电脑同步光源发生器控制、先进的灯光监控等技术,实现全市景观灯光的集中监控,管理效能和质量大幅提高。1997年,根据城市道路新型操作法和收集垃圾的需要,上海市环境卫生车辆设备厂研制的高压清洗车、3吨后装式压缩垃圾车,经性能测试、400小时工业性考核,达到设计任务书要求,通过市级鉴定。1998年,SHW-1小型压缩式垃圾收集站设备通过鉴定。同年,SHW5092ZLJ侧装压缩式垃圾车研制成功并通过市级鉴定。1999年,包含13个区环卫数据“上海环卫GIS系统”通过市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至2000年,全市主要道路清扫机械化,垃圾收集减量化、袋装化,中转运输集装化、封闭化目标基本完成。
“十五”期间,市容环卫设施以科技为支撑,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技术攻关,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在固体废弃物的收运处置方面取得突破,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江桥、御桥生活垃圾焚烧厂,使得上海生活垃圾处置有了新的技术手段;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后续建设,逐步达到卫生填埋的要求,浦东、嘉定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的建设,使上海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实现多元化;完成崇明、静安、黄浦等大、中型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大大提高了生活垃圾的运输效率,改变了生活垃圾完全依靠船舶运输的单一模式,并达到密闭运输,有效提高了环境质量。通过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环卫装备的机械化水平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环卫运输车辆全面实现机械化,生活垃圾密闭化运输率已达100%;生活垃圾收集系统不断完善,一批新建成的小型压缩中转站取代旧式垃圾箱;吸粪车通过技术改造和使用新装备,作业噪声大幅降低,有效改善了作业扰民现象。水面漂浮垃圾打捞船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为解决黄浦江、苏州河的水葫芦等水草的打捞提供了急需的装备,改变了河面水草打捞靠人工、效率低、强度大的落后状况。同时,信息技术在市容环卫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依靠自身开发和借助专业公司力量,建立以生活垃圾称重数据管理中心为中心,各区环卫码头、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中转站为数据采集终端的上海生活垃圾自动称重计算机网络系统,使生活垃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准确计量。环卫作业车辆、垃圾运输船安装GPS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提高了企业的管理和政府的监管水平。开发建设环卫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环卫GIS系统、渣土管理信息系统、环卫垃圾运输船调度和GIS系统、水域视频监控系统、环卫企事业财务汇总统计系统、公共厕所导向系统等一批信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市容环卫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容环卫行业依托装备研发基地,通过新产品研发方向引导,加快新能源装备的研发、新型装备的研制工作,成功研制具有国内发明专利,填补国内空白,集清洗、扫路、垃圾污水回收功能为一体的道路洗扫车,该种新型车辆在全市迎世博期间道路保洁作业中得到推广应用,为提高道路清扫质量和控制扬尘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新型垃圾转运专利技术在垃圾集装箱水陆联运线得到应用,包括“一次传送、多次预压”技术,集装箱复合门的密封和自锁机构、集装箱动力底盘、低平板运输车、500吨集装化运输船,解决了集装箱码头空间有限、垃圾场条件恶劣环境下车辆转运问题,实现了在有限航道条件下的大吨位集装船舶安全航行问题以及特殊环境下集装箱自动开关门等技术问题,为改善环境条件、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做出了贡献。
【上海市景观灯光监控系统】
上海市景观灯光监控系统集成了无线通信、远动控制、计算机网络、电子电器、工业控制领域里的高新技术成果,引入Intranet有线无线互换、高频视频传输、分屏显示等最新技术概念,实现全市景观灯光的集中监控后,管理效能和管理质量大大提高。原先要数百人完成的开关灯任务,只要一个人就能完成。工作人员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完成对400幢大楼灯光的控制。开灯的准备时间大大缩短。原先需要一整天的准备工作缩短为5分钟即可完成。灯光管理的质量大幅提高。监控系统24小时运行,监控大楼电器线路的工作状况,每个监控点的电压、电流、开关、控制方式的实时数据迅速准确地传送到监控中心,系统能自动分类处理;判断系统运行状况、提供故障报等、确保亮灯率,其准确率达到99%以上。同时,灯光的巡查检修更为方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摄像监视系统和大屏幕投影,查看全市主要灯光景点的亮灯情况,能够精确地显示每个灯具的亮灯情况、安装角度变化,为灯光的检修和调整提供了方便。系统还能自动整理数据库,包含灯具、光源、电器设备的重要运行参数,为设备的技术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工作人员通过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动态灯光的实时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外滩地区50盏同步探照灯在监控系统的指挥下做着聚散、交叉、旋转、摇摆、人浪、飞翔等一系列高难度的“空中芭蕾”舞蹈动作,在夜空中挥舞出绚丽多彩的画面。1997年10月,景观灯光计算机远动监控系统通过上海市科委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系统功能及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后推出的SDAIV系列灯光监控系统,技术、功能、可靠性等方面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已形成系列产品,先后在上海市高架道路路灯监控、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路灯监控、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场站灯光监控、湖州景观灯光监控等方面推广。
【小型压缩式垃圾收集站设备】(www.daowen.com)
1998年年初,市环卫局立题,由上海环境卫生车辆设备厂参照国外先进技术,结合上海市居民小区垃圾收集特定状况而设计制造的小型压缩式垃圾收集站设备(以下简称“收集站”)。该设备具有装箱、压缩、密封功能,适用于城市商业和住宅小区的废物收集,减少垃圾收集污染。其结构简单、密封性能好、噪声低、操作方便、减少二次污染,是较为理想的垃圾收集设备,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该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全部采用电—液压控制,特别是机箱对接的锁紧装置、箱体插门机构的设计新颖,完全自动化,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压缩比大,垃圾通过压缩后体积减小30%~60%,减少储存空间和收运垃圾次数,节省运输费用;主要液压元件选用噪声低、高性能的进口产品,可靠性好;电器系统设有自动与手动操作两种程序,既能提高功效、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满足特殊情况下(如检修)的工况要求;设备设有多种保护环节,如压力、油温、油位、应急、连锁等报警和保护装置。当年试制成功,通过市级鉴定。收集站作为“九五”期间上海市环卫部门对居民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实施调整、改造的一项改革措施,以替代垃圾站和垃圾箱房。收集站的运营,减少了居民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数量,减少了污染点;对提高城市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和居住质量都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垃圾收运效率,也有相当的环卫经济效益。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9年9月15日在《关于加强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逐步推广建设相对集中的小型压缩式垃圾收集站”。为了规范、推进收集站的建设,2000年制定了《小型压缩式生活垃圾收集站设置标准》,明确收集站的设置原则、建筑和环境的基本要求、设备设施的配置依据等,加快了收集站的建设工作顺利推广。“十五”期末,全市已建成548座各类小型生活垃圾收集站并投入运转。2010年,小型生活垃圾收集站数量达到829座。
【上海市区生活垃圾内河集装化转运系统研究】
上海市区生活垃圾内河集装化转运系统是上海市于2009年12月建设运行的大型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系统。整个系统设蕴藻浜和徐浦两个垃圾中转站,垃圾压缩装箱处理能力分别为2200吨/天和2800吨/天。其功能是采用ISO认证的20英尺集装箱的外形尺寸规格和与其相同的起重运输结构的容器作为载体,把城市生活垃圾通过设在转运码头内的垃圾中转站压缩装箱、装船,由集装箱运输船运至垃圾填埋场码头,再由自卸式集装箱运输车运至垃圾填埋场。蕴藻浜垃圾中转站设计规模为2200吨/天,同时需要新建变电间、垃圾渗沥液处理站、转运车间臭气处理站等附属工程以及新建办公楼和加油车间。新建蕴藻浜垃圾转运站由中转站区、码头区、生活区三部分组成,总用地面积为36277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约7413平方米,绿化率约为20.4%。徐浦垃圾中转站设计规模为2800吨/天,由码头区、中转站区和生活区三部分组成,总面积为34304平方米,其中陆域面积为29422平方米,水域面积4882平方米,绿化面积约6737平方米,绿化率约为19.6%。系统采用“四次压缩,一次进箱”预压缩装箱工艺,即压缩机压头多次将活动地板送料系统输入压缩机接料腔内的垃圾推送进预压缩腔,并实施压缩挤干垃圾水分,提高垃圾密度,减小其体积,直至预压腔内的垃圾重量达到约15吨时,压缩机的压头将预压缩腔的垃圾一次性推入与压缩机对接的安置于低平板挂车上的20英尺集装箱内,完成压缩。作为上海市世博会的重点项目,系统投入运行后不仅改变了上海市内河垃圾收集原有的散装船运方式,使得垃圾集装化、密闭化,环保效益显著改善;并通过预压方式挤干垃圾水分使得垃圾减容,极大提高垃圾焚烧热值;成为上海市环卫基础设施的亮点之一。
【垃圾分类】
废弃物管理处作为环卫专业管理单位每年开展社会宣传工作。5年组织建筑渣土新机制启动、垃圾分类优秀小区评选、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工作推进、绿色餐饮源头减量等各类媒体报道近500篇(次)。组织青少年学生和儿童开展绿色回收日主题实践等活动。建立“上海绿色账户”活动平台,策划和组织开展“专项回收日”宣传活动,活动已覆盖黄浦、静安、浦东等上海10个中心城区77个街道,覆盖超过145个居委400余个小区,累计开展社区活动706场次。截至目前,共有超过10.2万人次参与社区和学校活动,志愿者人数达300人次。组织“易纸行动”为相关企业积极牵线搭台,协调社会支持单位,促进回收物流通畅和社会宣传有效果的两重效应。与闸北热爱家园志愿者协会、绿洲生态环保交流中心等NGO组织形成工作联动机制,组织大学生环保志愿者深入16个街道的79个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社区知识巡讲活动。借助“换出更绿色的上海——垃圾分类新理念推广行动”平台,成立由团干部、社区党员、高校青年组成的社区环保志愿者宣传队,定期宣传垃圾分类、废弃物减量和资源再利用知识。借助“迎世博、讲文明,垃圾分类我参与”活动平台,建立由上海中小学、幼儿园科普老师组成的学校志愿者(示范指导员)队伍,指导和示范200余所学校的科普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建立一批以人大代表、政府参事、行风监督员、环保志愿者、高校教授等为主的社会专家库,共同参与2008年度、2009年度垃圾分类优秀小区的评比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