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科研活动:垃圾成分检测与环境监测

科研活动:垃圾成分检测与环境监测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从事垃圾成分检测、垃圾产量调查、各类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环境监测和运营监管、后评估等工作。摸清市容环卫业态发展的状况、国内外市容环境卫生标准的状况,初步形成上海市市容环卫行业标准体系的雏形。已发布的92项标准中,包括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64项、上海市地方标准8项。

科研活动:垃圾成分检测与环境监测

【专项研究】

环境工程研究 有技术人员3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硕士13名。主要从事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处置等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咨询、标准编制等工作。拥有卫生填埋场雨污分流、臭气补集及净化自主专利技术,掌握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等技术。

EPC项目研究 2010年成立,有技术人员1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6名、硕士10名。主要从事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工程总承包工作。承担“上海市老港综合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工程”“上海市金山区永久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渗沥液处理工程”和福建省漳州市蒲姜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沥液处理工程。

市容环卫规划景观设计研究 2003年成立,有技术人员14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名、博士1名、硕士6名。主要从事生活垃圾及市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以及标准编制等工作。承担数十项静脉产业园、户外广告园林绿化等专项规划,项目遍及全国80多座城市。《全国城镇环境卫生“十一五”规划》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二等奖。

上海环境卫生监测中心 2003年成立,有技术人员18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3名、高级化验员2名、硕士1名。主要从事垃圾成分检测、垃圾产量调查、各类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环境监测和运营监管、后评估等工作。2006年,取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CMA计量认证资质,监测项目涉固体废弃物(容重、垃圾成分、含水率、灰分、有机质、镉、总铬、汞、铅、砷、发热量、元素、热灼减率、氮、磷、钾等)、水和废水(pH、CODcr、BOD5、悬浮物、氟化物氯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铁、锰、锌、铜、镉、铅、六价铬等)、空气和废气(TSP、氮氧化物甲烷、硫化氢、氨、臭气浓度等)三大类别,共计72项指标。形成了生活垃圾焚烧厂、填埋场等处理处置设施的通用监管体系。

上海环境焚烧技术中心 2009年成立,有技术人员23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名、博士2名、硕士8名。主要从事焚烧处理工程咨询、设计和CDM等工作。先后承担“山东省青岛市小涧西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洛阳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等项目。

标准化管理 共有管理人员6人,其中博士1名、硕士3名。主要承担全国城镇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研究部、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专业委员会、上海公厕协会等日常管理职能,包括提出市容环境卫生领域标准制定修订的规划、年度计划建议;组织制定本专业领域产品国家标准体系;负责本专业领域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相关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编制全过程中技术文件质量和进度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组织本专业领域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复审、宣贯及编写《科技信息与动态》等工作。

上海市市容环卫标准体系研究 2005年起,市市容环卫局着眼于适应上海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战略,抓住上海申博成功的机遇,以课题研究的形式,立项开展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的研究。先后对环卫、环保、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环卫工程设计、科研单位和环卫材料设备生产企业等进行调研,以熟悉市容环卫工作的主要涉及范围,以及各项工作对标准的需求。摸清市容环卫业态发展的状况、国内外市容环境卫生标准的状况,初步形成上海市市容环卫行业标准体系的雏形。2008年,又与市技监局合作,并委托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开展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的研究,搜集大量资料,主要包括:全国部分行业的标准体系表,市容环卫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上海市地方标准,以及美国、欧盟等国外相关的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国内外市容环卫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材料。丰富了标准情报资料,规范了标准体系的形式,增加了国际标准的采标内容,完善了标准化工作规划内容。2009年,由市技监局正式发布上海市市容环卫行业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共包括225项标准及相关项目,其中包括已发布标准92项、相关法规8项、在编标准39项、内部管理文件18项(5项标准在编)和待编标准73项。已发布的92项标准中,包括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64项、上海市地方标准8项。在编、待编标准项目中,包括国家标准、建设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及上海市地方标准计划项目,以及课题组根据行业发展需要提出的项目,共125项,包括在编标准39项、内部管理文件18项(5项在编标准)和待编标准86项(其中已有内部管理文件13项)。(www.daowen.com)

【学术研讨】

ILic2001(Shanghai)国际夜景照明研讨会 2001年11月13—14日,以“新世纪照明与人类发展在同一节奏中前进”主题的ILic2001(Shanghai)国际夜景照明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匈牙利、日本、丹麦等国际著名的景观灯光照明设计专家,北京、天津、重庆、昆明深圳等国内14个主要城市的夜景景观照明管理人员以及学者、专家250余人。会议围绕21世纪城市夜景照明的发展趋势、国内外夜景照明优秀实例、照明规划、视觉环境质量分析、日光照明、景观结构硬景照明、照明控制、照明经济分析与照明维护、防止光污染和照明新产品等10个方面的专题开展研讨。会议共收到国内外论文28篇,对21世纪世界城市在提高城市品位和质量、开发景观灯光经济和塑造城市灯光文明等方面带来积极和重要的影响。

城市市容美学论坛 2002年9月2日,市市容环卫局和《解放日报》等在锦江小礼堂联合举办“城市市容美学论坛”,探讨将城市美学的理念和审美价值引入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打造城市美。14位环境艺术建筑美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济济一堂,就如何为上海“美容”各抒己见。画家陈逸飞、城市建筑美学专家刘天华、建筑大师蔡镇珏、散文家赵丽宏、社会学家邓伟志研究员等围绕“特大型城市市容格调、色彩及管理”“城市布局和功能与城市美学的关系及其影响力”“城市风貌个性化如何体现”“农村城市化、上海郊区市容定位”等话题出谋献策。

国际灯光城市协会(LUCI)技术委员会 2004年1月10—12日,LUCI协会在上海召开技术发展委员会小组会议。LUCI协会的总协调Lavande Machabert小姐和匈牙利的KissIstvan先生分别代表协会总部和布达佩斯市参加了本次会议,建设部城建司和上海、杭州、南京、成都、广州、深圳、武汉等城市负责景观灯光建设和管理的专家以及上海照明学会、飞利浦公司、德赛公司、碧谱公司和华刚光电的代表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照明技术与城市发展”这个主题,就开发和运用新光源、新技术,有效控制或避免光污染,为市民创造更舒适和谐的生活空间等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探讨;并为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和技术经验的照明设计企业和灯具制造商们提供合作舞台,共同探讨城市照明的发展趋势及它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等问题。

2005世界公厕论坛暨第一届世界厕所博览会 2005年5月8—10日,世界厕所组织和市市容环卫局在上海联合举办2005世界公厕论坛暨第一届世界厕所博览会。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和政府、企业等的代表出席论坛(其中境外代表79名),共同探讨公厕管理的理念和思路,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出谋划策。开幕式上,主办单位作了《上海公厕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思路》《上海未来五年的公厕发展规划纲要》等精彩演讲。论坛共分公厕文化、公厕技术、公厕管理等三大板块。新加坡国会议员、新加坡环境部、日本厕所协会、北美厕所协会、澳大利亚厕所协会、国际移动卫生协会、黄浦区环卫局、上海市公厕协会、上海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发表演讲。论坛还组织对上海公厕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实地考察。其间,第一届世界厕所博览会同期开展,超过100家国内外参展商展示了无水冲厕、生物降解处理等新技术和应用太阳能的环保型公厕等新产品。

2006国际城市景观灯光学术研讨会首次在沪举行 “国际灯光城市协会(LUCI)”于2002年6月在匈牙利成立,上海市被选为技术发展委员会主席城市。会员包括50多个城市和几十位国际专家。该协会的研讨会曾分别在匈牙利、意大利、摩洛哥、比利时、英国召开。2006年首次在亚洲的中国上海举行,由市市容环卫局承办,英国、德国、俄罗斯等28个国家城市或地区的分管市长、专家学者出席。市长韩正为大会专门出版的《靓丽上海》大型彩色灯光画册作序。副市长杨雄出席会议,并在致辞中指出,上海正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积极筹备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充分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

2006第四届亚太固体废弃物管理国际会议(APLAS) 2006年11月2—4日,第四届亚太废弃物管理国际会议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会议由市市容环卫局、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市市容环卫业协会、日本废弃物研究协会(LSA)、日本废弃物学会(JSWME)联合主办。市政府副秘书长洪浩,APLAS的创始人、日本福冈大学教授花岛正孝,日本废弃物学会副会长、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古市徹,上海市市容环卫局,国家建设部城建司,上海城投,日本环境省废弃物管理和再循环处废弃物管理课,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等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共征集到国内外学术论文240篇。会议内容包括开幕式、主题论坛、分会场演讲、海报展示、实地参观等议程,共有80多名国内外固体废弃物专家在7个分会场畅谈观点、交流技术和经验。有来自21个国家及地区的近400位人士参加。会议论文集共收录15个国家的127篇论文,其中国外56篇、国内71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