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环卫清道工人用于更衣、休息的场所(道班房)十分缺乏,露天作业的清道工人大部分是“点名在马路,更衣在家里,上班一身汗,回家满身灰”。作业间休息时,倚帚而立,席地而坐,遇到下雨,只能在商店门口、过街楼或屋檐下避雨。1983年,市环卫局将改善工人作业、休息条件,建设好道班房列入市局重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从制定规划、落实经费入手,取得了各区政府和管理部门的关心和支持。1984年,全市环卫道班房有700余平方米。1985年,新建道班房58座,约3000平方米。1986年,新建道班房77座,约5000平方米。1987年10月,市政府颁布《上海市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规定》,于1987年11月1日起实施。该规定明确道路清扫工人的休息点按区域范围的人口数量设置。当年,普陀区环卫所因地制宜建造了6座清道工人休息亭。至1987年年底,全市有道班房387座,共计2万余平方米,495个班组、1万余名清道工人有了更衣、休息、娱乐的场所。每座道班房内基本配置了桌、椅、更衣箱、电风扇,有条件的还安装了淋浴器及卡拉OK等娱乐设施。1988年,上海新建道班房49座,4257平方米。静安、卢湾、长宁等区在政府各个部门的支持下,在建造住宅小区时,特意腾出约300平方米的新公房调作道班房,道班房房屋结构更好了,房间比之前更宽敞舒适了,配置的生活设施有了改善。
道班房的加快建设,有效改善了一线环卫作业工人的休息条件,许多工人说,过去休息时到处流浪,上街沿当凳子坐,口干舌燥无水喝,满脸灰尘无处擦;现在点名、学习有房子,休息有椅子,洗脸有池子。但由于建造道班房征地比较困难,大部分道班房还是环卫部门在公厕新建或改造时,用加层的办法来弥补道班房的数量不足。
90年代,随着城市道路拓宽,部分沿街的道班房有的被拆除,有的被开设各种售货亭或改作他用。此外,城市规划也没有建设环卫道班房的强制性要求,所以这一阶段道班房建设发展比较滞后,至2000年,全市有道班房273座,道班房的数量和面积都有所减少。
2004年,随着环卫行业体制改革,一线作业单位相继转制,大部分经营企业因作业经费有限,难以顾及道班房的建设。当年,全市400余座道班房和休息点,大部分是转制前建设的,部分休息点是转制后由企业解决或临时搭建的,设施配置一般比较简陋。与此同时,因城市中心城区发展,保洁道路面积不断扩大,环卫一线清道工人数也逐年增多,道班房(休息点)缺口较大。(www.daowen.com)
2006年,全市有道班房(休息点)449座,生活设施配置比较齐全的仅有百余座。
2009年,上海召开“两会”期间,有市人大代表提案,针对环卫清道工人栉风沐雨露天作业,为确保城市环境卫生持续整洁干净默默无闻工作着,而道班房大部分是利用车间厂房简易搭建或管理用房改建而成,狭小简陋,基本生活设施配置缺乏,很多工人只能穿着工作服上班,在马路上进行交接班,又穿着工作服回去的状况,建议有关管理部门,通过规划落实、资金投入,新建、扩建、改建一批环卫工人道班房,让“城市美容师”安心于环卫一线工作。
2010年10月,市总工会、市市容环境行业工会开展市容环卫行业一线职工福利待遇等多项大调研时,将环卫一线作业人员缺少作息场所问题,反映在大调研报告中,引起了市领导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至2010年,全市道班房有525座,41107平方米,供1.6万余环卫清道工人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