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公共设施的创新与改进——上海市环卫部门的努力

公共设施的创新与改进——上海市环卫部门的努力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垃圾粪便收集作业过程中,环卫部门设置垃圾箱(房、桶)、废物箱、倒粪站、公共厕所等,供市民使用。1983年,又试造方形垃圾箱,容积1.2、1.8、2立方米3种规格,共32只,在南市区唐家湾街道试用,用于平板垃圾车、叉车机械化清除垃圾的配套设施。为改变这种状况,同年8月,由上海市环境卫生车辆设备厂、上海绿环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SHW-1小型压缩式垃圾收集设施,在普陀区真北路莲花小区试运行。

公共设施的创新与改进——上海市环卫部门的努力

在垃圾粪便收集作业过程中,环卫部门设置垃圾箱(房、桶)、废物箱、倒粪站、公共厕所等,供市民使用。

【垃圾箱(房、桶)】

1978年前,上海市区垃圾箱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构造简便的木质垃圾箱,大都设置在棚户区和条件较差的里弄;另一类是坚固耐用的水泥垃圾箱,水泥垃圾箱又分隐蔽和露天两种,露天的设置在普通里弄,隐蔽的设置在条件较好的住宅区和多层建筑区域。为有利于环卫部门对垃圾箱的保洁、维修和垃圾清除,市清洁管理所规定了水泥垃圾箱制造的式样。

表8-1 1978年上海市区水泥垃圾箱式样及设置情况表

资料来源:《上海环境卫生志》。

1979年,上海市申纪港船厂开始制造圆形垃圾筒,作为机械式和吊架式密封垃圾车的配套垃圾容器,实现清运垃圾机械化。该垃圾筒用薄钢板制成,底部装有3个橡胶滚轮,可移动,配有桶盖,桶形为上大下小,容积0.3立方米,每只可供20~30户居民使用,同年试制了170只供试用。1983年,又试造方形垃圾箱,容积1.2、1.8、2立方米3种规格,共32只,在南市区唐家湾街道试用,用于平板垃圾车、叉车机械化清除垃圾的配套设施。1985年,由上海环卫科研所设计ST240塑料垃圾筒,市环卫汽修改装厂试制首批样品300只,在杨浦区、长宁区环卫所使用。ST240塑料垃圾筒用低压聚乙烯塑料制成,底部装有两只直径20厘米橡胶滚轮,1米多高,可存放垃圾144千克。次年,上海环卫科研所进行第二次试制,比原设计更坚固和耐用。由于ST240塑料垃圾筒具有耐腐性、自重轻、易维护、成本低、清洁、美观、使用方便等优点,逐步在各区推广使用,并荣获国家专利局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86300772.4)和市环卫局第一届科技大会三等奖。随着生活垃圾清运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可移动的垃圾筒(箱)普及使用,水泥垃圾箱逐渐减少。

1986年,为改善居住区垃圾投放容器周边的环境卫生,环卫部门在新建住宅区、有条件的里弄和单位,选择适当的地点,建造垃圾箱(房),放置可移动垃圾筒。垃圾箱(房)设置标准为:收集垃圾半径约70米1座,每平方千米设置65座,新建住宅每4幢房屋设置1座,要求做到防雨、地坪平整、容易清洗,并有通下水道的排水沟。垃圾箱(房)有专人管理,定时开放,保持垃圾筒的规范置放、保洁、周围环境卫生。1986年,全市建造垃圾箱(房)3493座,1990年发展至9371座,5年增加了168%。徐汇区零陵路250弄34号旁,杨浦区开鲁小区北块四村、六村垃圾箱(房)内,还用不锈钢材质制作的拉臂式封闭集装箱替代垃圾筒装运垃圾,每只可容纳垃圾1~5吨不等,提高了装运效率

1988年,市环卫科研所针对上海高层建筑日益增多,研发出高层垃圾管道,作为高层建筑收集垃圾的主要设施。垃圾管道有直落式管道,管径在50~80厘米,管道的底层设有垃圾间;有卸口开启式管道,管径在60~100厘米,底部设置的垃圾间面积约有10~25平方米,高度在3.5米左右。同年8月1日,经市建委批准开始在部分高层建筑内设置垃圾管道。1990年,上海市区665处高层建筑设有垃圾管道。

1993年,建设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部分城市环卫专业规划编制与实施经验交流会,代表们实地考察环卫设施配套情况,对上海工作给予了肯定。

1994年,全市垃圾箱(房)有11500余座,垃圾管道1500余处,新建、改建垃圾箱(房)2700余座。同年,为推行垃圾袋装化收集,环卫部门在沿街单位添置垃圾收集桶6000余只。

1995年,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上海市全年改建垃圾箱(房)2590间,其中改造旧式水泥垃圾箱352间。虹口、静安、杨浦、普陀等区在有条件的地区,接通垃圾箱(房)上、下水道,方便冲洗保洁。长宁区在改建的136座垃圾箱(房)均采用密封性好卷帘门,用玻璃瓦作屋面,使居住区生活垃圾收集点更美观。

1996年,设置在市区大街小巷垃圾箱(房)达1.2万余间,尽管环卫部门垃圾定时清除,日产日清,但由于垃圾箱(房)容积小、密度高,在垃圾存放时间内,污水和臭气的产生,还是影响周边的环境卫生。还有一些移动垃圾筒,因方便垃圾清除,垃圾筒移在垃圾箱(房)外,清除后存在不复位的现象,居民反映比较强烈。为改变这种状况,同年8月,由上海市环境卫生车辆设备厂、上海绿环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SHW-1小型压缩式垃圾收集设施(以下简称“小压站”),在普陀区真北路莲花小区试运行。小压站把生活垃圾全部压缩入密闭的集装箱,通过压力,挤去约占垃圾总量10%~15%的渗沥水,箱满后,用5吨的拉臂车密闭装运。一座小压站,可替代30~45座垃圾箱(房)和3~4间集装箱垃圾间,全程机械化操作,避免垃圾收集运输中产生的垃圾洒落飞扬、污水滴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1997年,根据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市容环境、城市市貌标准,市环卫局把设置在沿街的垃圾箱(房)拆、并、移、改工作列入年度市容环卫行业重点任务,经市、区两级环卫部门努力,至年底,全市共拆、并、移、改沿街垃圾箱(房)490间。

2004年,环卫部门完成市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4200座垃圾箱(房)给排水改建任务。

2005年,全市有2519座垃圾箱(房)完成给排水改建工作,做到2天清洗不少于1次。对还未有条件改造的垃圾箱(房),采用流动巡回清洗保洁。全市90%的垃圾箱(房)落实专人清洗与管理,确保整洁、卫生达标。

2008年,结合迎世博市容环境建设要求,市区主要景观道路两侧沿街垃圾箱(房)完成拆移。全市居住区1.9万余座垃圾箱(房)实施“六定”(定编码、定清运单位、定保洁频率、定保洁责任单位、定市容环卫专业管理监督单位、定投诉电话)管理。同时,垃圾箱(房)通过给排水改建,减少了环境污染

表8-2 1981—2010年上海市区生活垃圾收集容器设置统计表

资料来源:市环卫局、市市容环卫局、市绿化市容局数据统计年鉴。

【废物箱】

20世纪70年代,市区设置的废物箱以铁质、搪瓷较多,有少部分水磨石,大多与痰盂配套连体。到80年代,铝质废物箱逐步替代铁质废物箱,同时,水泥、塑料、陶瓷材质的废物箱逐步出现,基本以单体为主。1986年,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禁止随地吐痰、禁止乱扔杂物活动,根据不同路段的特点和人流密度,调整加大废物箱设置密度,特级路段每侧和人行立交以30米左右设置一套、一级路段每侧以50米左右设置一套、二级路段每侧以80米左右设置一套、三级路段每侧以120~150米设置一套。1989年,在市区的一些主要商业街,逐渐更新设置不锈钢材质的废物箱,有的还与广告相结合。1990年以后,废物箱加快更新换代的步伐,各类新造型、新材质废物箱脱颖而出。1995年,新增废物箱首次列入市府实事项目,一年中,有6016只色彩鲜艳、美观实用的废物箱布设于全市各主要道路。这批废物箱的造型根据便于垃圾袋装化的收集要求作了改进,提高了废物箱的保洁水平;功能便于垃圾的投放和袋装化收集,材质选用便于资源回收利用,设置标准满足实际需求。

2004年,为适应人行道路、公共绿地和广场等市政设施建设的配套需求,市市容环卫局针对原废物箱容量小、缺少防盗功能、外形款式和色彩与城市区域环境不协调等不足,组织废物箱选型活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共10家企业选送65个品种参加评选。经过评选,其中52种废物箱因容量足够、用料合理、款式新颖、价格合理且具有防盗功能,作为上海2004年、2005年环卫部门政府采购和社会各界的选用导向。当年8月,虹口区祥德路、山阴路交会处路边设置了一只大型新型废物箱,高约1.5米,外表不锈钢材质,内置两个大塑料桶。此类废物箱特点是开口大,方便居民投掷垃圾,但人手却无法伸进箱内,可以防止拾荒人员随意翻捡,避免了垃圾洒落地上,污染周边环境。

2006年,市市容环卫局通过网站,向社会征集废物箱设计方案,并评选出适合主要道路、公共广场废物箱设计方案一种,适合中小道路的废物箱设计方案两种,用于当年“六国峰会”期间市容环境保障。其间各中心城区共新增、更新评选款式的废物箱1万余只。

2007年,全市开展规范废物箱设置工作,要求主要道路按照不超过50米间距设置,中小道路按照不超过80米间距设置。主要道路交叉路口每边均应设置废物箱。中小道路交叉路口应至少按对角设置废物箱。个别设置条件有困难的路口,至少应设置1只废物箱。公交站点应根据需要,至少设置1只废物箱。公交站路段大于30米的,至少设置2只废物箱,废物箱的类型、规格根据垃圾投放量和周边环境来配置。同时要及时做好设施的维护工作,及时整修破损的废物箱,确保设施的正常使用。同年底,更新废物箱1755只,新增废物箱5740只。

2008年,人民广场周边地区10只光能显示带语音提示的智能型公厕导向废物箱问世。

2009年2月,人民广场周边区域南京东路、北京东路、九江路、西藏中路、福州路、延安东路、金陵路、黄陂路、武胜路、威海路等,以及延安路3座天桥等处,共更新安装了450只新型A类环保废物箱。此废物箱垃圾分类标志醒目,方便市民投放垃圾,保洁水平提高。

至2010年,全市5753条道路上共设置废物箱7.4万余只。

表8-3 1981—2010年上海市区废物箱设置统计表

资料来源:市环卫局、市市容环卫局、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数据统计年鉴。

【倒粪站】

1973年,市肥料公司在南市区聚奎街建成第一座倒粪站,供居民倒手拎马桶和痰盂之用。至1975年,市区倒粪站设置得到普及,手推粪车逐渐淘汰。1980年,市区共建成投入使用的倒粪站有3300余座,居民手拎马桶粪便全部进入倒粪站倾倒,上海市区粪便实现机械化清运。1989—1993年,倒粪站列入环卫“五小”(公共厕所、倒粪站、化粪池、小便池、建筑垃圾临时堆点)设施五年改建计划,市环卫部门采用成片改造的方法,对年久失修的倒粪站,有计划地普遍进行改建。按照改建要求,倒粪站在站貌装饰、粪池结构、洗倒设施等方面都有改进,新建后的倒粪站,墙壁内外都粘贴彩色或白色瓷砖,安装照明灯、自来水,方便居民洗倒马桶。至1991年年底,改建倒粪站1150座,占倒粪站总数的32%。1992年改建倒粪站1107座,1993年改建倒粪站834座,在建筑设计、设施功能、施工质量等方面,每年有提高,至1993年年底,全市倒粪站改建工作完成。经改建后,大部分倒粪站附设小倒口,在倒粪站过时关闭后,可以方便居民随时倾倒痰盂粪便。(www.daowen.com)

1994年,市环卫局编制《城市居民倒粪站设计规范》,经市建委批准,于同年4月1日起实施。《城市居民倒粪站设计规范》根据城市市容环境建设总体要求,对倒粪站的建筑、内外装饰、给排水和电气照明、集粪池和污水管道等设计等都作了规定。2005年,市市容环卫局本着“贴近市民、为民解忧、予民以惠”的服务理念,对全市二级旧里以下居住区域的倒粪站进行改建,结合垃圾箱房改建,提出了“三合一”“二合一”倒粪站的改建设想,即把倒粪站与小便池、垃圾箱房一起连建,或倒粪站与小便池、倒粪站与垃圾箱房一起连建。当年完成了742座倒粪站改建工作。居民纷纷称赞:“这是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好事。”

表8-4 1980—2010年上海市倒粪站统计表

资料来源:市环卫局、市市容环卫局、市绿化市容局数据统计年鉴。

【公共厕所】

1978年,上海市区私有设置公共厕所全部淘汰,市区公共厕所全部为公有公共厕所(以下简称“公厕”)。1979年,市区公厕总数约为696座,分为甲、乙、丙、丁四类。随着上海经济发展,市区流动人口增加,外省市来沪人员和市民普遍感到“上厕难”,在商业中心和人流量特别多的南京路、淮海路、西藏路、金陵路、四川北路以及外滩豫园等地段,上厕更显困难。1980年6月,副市长杨堤率调查组对市区环卫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时,对“上厕难”问题做出明确指示:近期先在外滩至成都路间的南京路两侧,位于河南中路口、贵州路口、华侨饭店对面新建公厕3座,对原位于盆汤弄、中百十店、南京西路317弄的3座公厕进行扩建改造,在西藏路桥南堍、延安东路望亭路口、延安东路湖北路口、福州路福建路口新建公厕4座,对原位于黄浦公园、延安东路外滩、福州路外滩3座公厕进行扩建改造,力争在同年8月竣工使用。此后,市区公厕建设有较快发展,1984—1987年年底,市区新建公厕137座、改建82座,厕所造型、设施配置、环境设计等均有创新。1987年年底,市区公厕978座,其中甲级公厕118座、乙级313座、丙级417座、丁级130座。

表8-5 1981—1987年上海市公共厕所设置统计表

资料来源:市环卫局数据统计年鉴。

1989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文物局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景点和公共厕所建设管理的通知,在市区主要风景名胜旅游点新建或将原有公厕改建为“旅游涉外定点公厕”;1990年,建成3座,分别设在外滩黄浦公园边、南京西路华侨饭店对面、豫园商场童涵春国药店边。“旅游涉外定点公厕”建筑标准高,设施设备完善,深得国内外旅游者的好评。

1991年,市区公厕建设列入市府实事项目,新建公厕41座,投资240.74万元,改建公厕99座,投资305.27万元,超额完成新建、改建100座公厕的计划任务。同时,上海公厕等级结构开始受到重视,当年建设高级公厕13座,一律为分门单间,全部使用独立式便器,文明卫生。厕内设置盥洗盆、皂液器、烘手器、整容镜等。广东路外滩公厕还装有红外线二次感应冲水器。至年底,全市共有高级公厕21座,占公厕总数的2%。这一时期的新、改建公厕,投资大、等级高、设备配置好。如西藏路和平电影院对面的公厕、长宁路中山公园边的公厕,不仅厕所面积大,蹲位设置多,厕内四壁、地坪都贴铺洁白瓷砖和地砖,蹲位间有隔板,每一蹲位独立成间,小便池皆用雪白立式池斗,盥洗盆统为白色瓷缸,还根据特殊人群需求,设有孕妇专用抽水马桶和残疾人坐式大便器等。

为配合取消马桶试点工作,杨浦、普陀、静安、南市等区环卫局共新建4座小型公厕,方便周围居民用厕。

表8-6 1988—1991年上海市公共厕所设置统计表

资料来源:市环卫局数据统计年鉴。

1992年,按照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标准,上海新建、改建公厕186座,公厕的硬件和等级都有大幅度提高,得到全国城市卫生检查团的高度评价。

1993年,市区旅游涉外定点公厕发展至7座,分布在外滩、豫园、南京西路、南浦大桥等观光旅游区域。这些厕所设施设备完善,卫生水平高,逐步与国际接轨,受到使用者好评。同年5月,首届东亚运动会在上海召开,为弥补各比赛场馆公厕不足,市环卫局首次从美国、日本各引进40座和20座占地约1平方米、内设一个蹲(坐)位可搬移的移动公厕,供观众使用。赛事结束后,这些移动公厕大部分设置在机场入口处、人民广场、南京路等人流量集中、公厕布局空白处,为行人提供方便,并在公厕附近设置了2000多块醒目的公厕引导牌,方便人们如厕。

1994年,根据市环卫局1989年制定的《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公厕等级分为高级、一级、二级、三级不等,公厕硬件等级提高,公厕布局趋于合理。1990—1994年,市、区政府共投资7265万元,新建公厕212座,独立式便器、分门单间的高级公厕50余座。改建公厕1129座,全市90%以上的公厕得到改造。至1994年年底,市区公厕有1100座,其中高级公厕63座、一级公厕396座、二级公厕391座、三级公厕250座。公厕自动水箱冲洗和手动阀冲洗率达100%。

1995年,新建公厕60座列入市府实事,全市公厕布局补点有新进展。如:静安区利用新辟武宁南路建设工程,新建2座公厕;卢湾区抓住南北高架建设工程,落实淮海路成都路、重庆路复兴路、鲁班路南塘浜路、中山南路鲁班路4座新建公厕厕址;闸北区在南北高架投影线下,附建1座公厕;黄浦区结合凤阳路改造工程,建成黄河路公厕;长宁区结合长宁路拓宽工程与市旅游局共同改造中山公园边旅游定点公厕;南市区紫霞路、徐汇区淮海路常熟路等处,都新建了公厕,填补了市区公厕空白点。经过一年努力,全市新建公厕77座,超额完成市府实事项目。新建的公厕,使用耐火的环保建材,复合聚酯玻璃作分隔板,美观又不易刻画,如闸北区柳营路公厕、长宁区虹桥机场公厕、静安区武宁南路205号公厕、闵行区江川路竹港桥公厕等。1996年,公厕建设从过去的“解困型”向“舒适型”发展,以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要求。按照《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男小便器设自动感应冲水器,小便器设间隔板。男、女厕所设置立式整容器、皂液器、烘手器等,设残疾人专用单间,以及专供婴儿换尿布的小床或者搁板。要求厕所采光通风良好,有适当的壁挂、人工绿化或盆景点缀。

1999年,由上海美申环境设施设备有限公司研制的投币式移动公厕投放市场,该公厕由钢型材、板材焊接而成,结构牢固、稳定。外表采用进口LCF板,造型美观、雅致。厕所两侧设大玻璃橱窗,可设置大型宣传海报等。厕所首创投币口自动屏护技术,确保使用者安全使用和避免在有用厕者时再有人投币情况的发生。每使用一定人次后,厕所自动清洗地坪,提高了公厕的整洁度,自动感应洗手装置弥补了移动厕所无水洗手的缺憾。这批厕所投放市场后,主要设置在外滩、人民广场、南京东路、五角场、豫园地区等主要商业街和旅游景区使用,有效缓解因大人流量引发的“用厕难”矛盾。

表8-7 1992—1999年上海市公共厕所设置统计表

资料来源:市环卫局数据统计年鉴。

2000年,经各方努力,市区10条主要道路和10个商业地区的单位公厕对社会开放,市民在街巷300米见厕所。同时加强社会公厕的标志建设,方便市民寻厕需求。2002年,新建公厕15座、改建64座,新增高级投币厕所21座。2003年,卢湾区打浦路316弄新型环保水循环公厕建成,粪水通过微生物处理技术,固液分离,处理后的水达到国家环保总局规定的冲厕用水标准,无臭味,无二次污染。

2005年,面对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居住区域公厕配置标准低、环境卫生基础差等问题,市市容环卫局开展了上海市二级旧里区域环卫“五小设施、为民服务”快速改建改进行动计划(简称“速改行动”),提出了通过改建公厕来有效提升公厕配置,改善厕所面貌。在这次速改行动中,采取五同步推进法,即同步编制计划和经费预算、同步组织资金落实、同步启动协调机制、同步组织设施改造、同步配置服务力量的做法。经过努力,全年共有156座公厕得到改建。该年,中心城区新建公厕32座,设置移动公厕8座,改建二级旧里以下居住区公厕156座,改建“无障碍设施”公厕690座。公厕设施设置水平明显提高。

2006年,市市容环卫局编制完成《上海市公共厕所布局规划纲要》。按照“总量合理、明确重点、就近服务、便民利民、规划指导、确保落地”的原则,结合城镇人口布局和使用特点、人流密度和活动类型,安排好公厕的布局,重点增加公共交通枢纽和公共活动区域的公厕设置。当年,中心城区新建公厕32座、设置移动厕所8座、改建公厕503座,公厕布局不断得到完善。同年,由复旦大学产学研小组研制的新一代免抽粪的生态厕所在松江洞泾投入使用。

2007年,静安、闵行等区域内的公厕全部免费开放使用。黄浦区有20座,位于居民区的公厕在晚上21:00~次日5:00实行免费开放。杨浦区在二级旧里以下居民集聚区向低收入家庭发放免费用厕卡等。

2008年,上海新建公厕130座,社会单位新增对外开放公厕255座,配置世博应急保障拉臂式厕所6组。完善、更新公厕导向标志140块。

2009年,新建公厕230座,为世博公厕应急保障系统配置的拉臂式应急厕所61组,车载式拖动厕所11座,主要布局在世博会场馆周边区域及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区。

2010年,公厕建设列入市府实事工程项目,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从关注民生、服务世博的视角,提出建设“设施一流”的公厕,进一步规范公共厕所建设中设施配置的标准化。当年,全年新建公厕97座、改建公厕103座,有1012座公厕完善设施配置,增加了无障碍设施公厕280座,增加便民服务措施项目的公厕552座,确保公厕设施齐全、完好。

表8-8 2000—2010年上海市公共厕所设置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市市容环卫局、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数据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