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垃圾分类取得显著改善

垃圾分类取得显著改善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解决上海市区垃圾消纳,市环卫部门从提高垃圾肥效着手,通过对垃圾进行分类,剔除杂质,提高农民使用量。2000年6月1日,国家建设部确定上海等8个城市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至年底,中心城区有超过30%的地区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树立分类收集的示范小区75个,有机垃圾生化处理站39座。郊区新城、中心镇启动垃圾分类收集。全市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超过60%,焚烧厂服务区域覆盖率超过90%。垃圾分类新方式出台后,

1978年,上海按可用作农肥和非用作农肥对垃圾进行简易分类,可用作农肥的垃圾由环卫专业运输船直接运送到农田。1980年开始,随着农村耕种农作物使用化肥逐渐普及,农民对垃圾用作肥料使用日益减少。况且在城市生活垃圾中,混有的碎玻璃、铁皮等杂质也影响了肥效,农民不欢迎。为解决上海市区垃圾消纳,市环卫部门从提高垃圾肥效着手,通过对垃圾进行分类,剔除杂质,提高农民使用量。1984年6月,垃圾分类在长宁区新华街道试行,要求居民将生活中产生的煤球灰、菜皮等可作农肥的垃圾与碎玻璃、铁皮等分开,分别倒入不同的垃圾容器,环卫部门将可用作农肥的垃圾直接送到田间用作肥料,碎玻璃、铁皮等经过再分拣后送废品回收站回收。1985年3月起,此分类方法在市中心各区选择一个街道进行试点,要求居民把菜皮、果壳、煤屑等倒入绿色垃圾筒,废铁、玻璃、动物刺骨等倒入橘红色的垃圾箱,修建、装饰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集中点,由环卫部门分类清除收集。

1996年,上海试行以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害垃圾三分法进行小规模试点,探索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同年3月15日,在普陀区曹杨五村七居委试行。具体做法是:在垃圾箱房内分别摆放4只大垃圾筒,以2只绿色、1只黄色、1只红色加以区别。绿色盛放食品剩余、厨余等有机垃圾,黄色盛放铁皮、塑料、纸张、布料等无机垃圾,红色盛放过期药品、破日光灯管、废电池、残存油漆等有害垃圾,收到良好效果。垃圾分类量从头10天的日均分类倾倒28人次,3个月后上升到289人次,占日均倾倒垃圾总人数的75%。同年9月10日,垃圾三分法在卢湾区海华花园小区和淮海中路部分小区、虹口区蒋家桥小区、南市区豫园地区、黄浦区人民广场地区、闸北区新客站地区等部分居民小区推广,开始对生活垃圾试行三分类倾倒收集。

1997年,上海市环卫局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全市各区(嘉定区除外)在居民小区、一条道路或一个大型公共场所,确定1~2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提出发展一个、巩固一个。居民区垃圾分类设置的容器分为“有机垃圾”“瓶罐类”“有毒有害”三类,道路和公共场所设置大型分类容器,分为“有机物及其他废弃物”“瓶罐类”二类。

1998年,市环卫局编制《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实施意见》,垃圾分类以废玻璃、废电池“两废”专项回收为抓手,在全市部分党政机关、大中小学校、社区推行。“两废”专项回收工作得到社会积极响应,东方书报亭、超市网点等同步加入全市废电池回收网络,废旧电池回收后,经方泰有害垃圾分拣中心集中收运分拣,进入专业公司实施无害化处理。一些电池生产厂家为废电池回收专门配送了废电池专用回收容器,并提供电池以旧换新服务。废玻璃回收后,由上海行申玻璃厂对回收的废玻璃进行加工再生利用。至1998年年底,全市除嘉定、金山、松江以外的13个区,共建立起119个废玻璃回收点,每个回收点内配置废玻璃专用回收容器,回收废玻璃达120.22吨。同年,市政府办公楼及黄浦、南市、静安、卢湾、杨浦、闸北、宝山、虹口、浦东新区、普陀、长宁、徐汇、闵行等区1357所中小学,以及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运学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环境工程学校等8所大中专院校内设立废电池回收点,回收点内设置废电池专用回收箱共1523只,回收废电池约5吨。

1999年,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垃圾分类纳入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工作,标志着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正式进入政府工作推进层面。2000年市市容环卫局制定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实施意见,垃圾分类类别分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毒有害垃圾三类,同时对废电池、废玻璃进行专项分类回收。为推进废电池、废玻璃专项分类回收工作,市市容环卫局与上海电视台联合发起“回收废电池,万人兴环保”的宣传活动,在上海28所高校推行废电池回收,取得良好成效。至年底,全市回收废电池约18吨、废玻璃约212吨。

2000年6月1日,国家建设部确定上海等8个城市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当年,上海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在中心城区600多个居住小区以源头分类、容器收集、有机垃圾就地生化处理、上门收集和小型压缩站投放等多种形式推进。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焚烧厂服务地区(可燃垃圾、废玻璃、有害垃圾)、其他地区(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

2001年,垃圾分类结合APEC会议对市容环境建设要求,在涉会宾馆、景点、道路、周边小区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小区要求建立有机垃圾生化处理站,就地处置居民厨余垃圾。至年底,中心城区有超过30%的地区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树立分类收集的示范小区75个,有机垃圾生化处理站39座。至2002年年底,上海推进垃圾分类收集的小区数超过2000个,服务人口约150万户

2003年起,为配合江桥、御桥垃圾焚烧厂的运行,重点推进焚烧厂服务地区的1121个居住小区,按可燃垃圾、废玻璃、有害垃圾三分类进行收集。各区按分类要求负责推进,并该项工作列入中心城区的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城区、健康城区等创建工作的考核指标。

当年,中心城区垃圾分类收集小区2523个,覆盖率71%。郊区新城、中心镇启动垃圾分类收集。至2006年,开展分类收集小区数达3700余个,覆盖居民300万户。全市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超过60%,焚烧厂服务区域覆盖率超过90%。

表3-3 1978—2006年上海市生活垃圾主要分类方法情况表

资料来源:《上海环境卫生志》《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年鉴(2005—2006年)》。

2007年下半年,上海市通过向社会各方面广泛征询,垃圾物流实行“大分流、小分类”的模式。垃圾分类收集方式也随之作调整。餐厨垃圾、一次性塑料饭盒、废弃食用油脂实行专项收运,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单独投放,其他生活垃圾实行居住区四分法、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三分法、公共场所两分法的垃圾分类标准,同时确定了垃圾分类标志和垃圾分类投放桶的颜色。

表3-4 2007—2010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新方式情况表(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年鉴(2007年)》。

垃圾分类新方式出台后,同年7月,在黄浦、卢湾、闵行选择7个居住小区共1万多户居民,按新方式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结合实际情况,环卫部门在各试点小区内设立“红、绿、蓝、黑”四色垃圾筒,并在垃圾筒和收集点黏贴统一的分类标志。有害垃圾收集桶为红色系列,玻璃收集桶为绿色系列,可回收物收集桶为蓝色系列,其他垃圾收集桶为黑色系列。同时建立专项物流系统。“玻璃”实行居民投放、环卫收集、集中堆放、企业运输、资源利用模式,“有害垃圾”实行专项回收、储存处置的模式,“可回收物”进入废品回收系统,“其他垃圾”分别进入焚烧、填埋或生化处置系统。至年底,试点小区共回收玻璃0.56吨、有害垃圾0.12吨、可回收物21吨(包括居民出售的废品量)、其他垃圾1027吨,实施分类对垃圾减量的贡献率达到0.6%。2008年4月19日起,全市实施垃圾分类范围内启动分类新方式。至年底,完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配置的居住区1492个,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1022处,公共场所107个条段(涉及废物分类箱5487组)。推行过程中,各区还通过整合行政和公共管理资源,与市爱卫办、市房地局等部门联动,提高新分类方式的成效。各区(县)市容环卫部门按照不同场所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以“方便投放”为原则,在居住小区探索“楼道内投放、垃圾箱房投放”收集容器配置方式,试行生活垃圾分类、分时投放。同时,为方便企事业单位生活垃圾三分类投放,公共场所二分类投放,市容环卫部门引导生产厂家开发多种组合式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并结合“迎奥运”,在涉奥场馆周边、淮海路、延安路等中心城区道路规范废物箱分类标志。

分类收集后,按照垃圾“区内中转、集中外运”的要求,全市建立分类收运中转点63个,配置专用收集运输车辆65辆,按照分类处置的要求,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进入专业公司收运分拣系统,实施无害化处置。废玻璃通过小区集中收集,就近纳入废品回收系统或进入专项回收点,实现资源化利用。至年底,共收集有害垃圾62吨、玻璃360吨、可回收物4763吨。

2008年,市绿化市容局组织开展“2008年度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优秀居住区”评比活动,提高分类质量和效果,经各区县推荐,业内管理部门考评及市民代表多方评价,共评出垃圾分类优秀居住区18个。

表3-5 2008年度上海市垃圾分类优秀居住区情况表

资料来源:《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年鉴(2008年)》。

2009年是“迎世博”创建优良市容环境的关键年。上海垃圾分类新方式在2008年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推进。截至年底,全市实施垃圾四分类的居住区达3738个,实施三分类的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达2471个,实施二分类的公共场所(包括道路近1200条、段)、公园、车站等380处,新配分类废物箱近2万组,世博园区周边重要道路、居住区100%全覆盖。当年,评比出生活垃圾分类优秀居住区30家,优秀单位18家。

表3-6 2009年上海市垃圾分类优秀居住区和优秀单位情况表

续 表

资料来源:《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年鉴(2009年)》。

2009年,共青团上海市委、市绿化市容局共同发起“上海绿色账户”活动,以“换出更绿色的上海——垃圾分类新理念”,鼓励市民将废电池、牛奶包装盒、损坏的电动玩具等垃圾分类回收,在自己开立的“绿色账户”里存储积分,以积分换取实用的物品。年底,“绿色账户”活动覆盖全市10个中心城区、74个街道,建立社区绿色循环基地145个,开展社区专项回收日活动556个场次。全市各大超市和250多所中小学也积极响应参加该系列活动。

2010年,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有序推进,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绿化市容局等十五部门关于推进本市生活垃圾分类促进源头减量实施意见》,明确以2010年为基数,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5%的目标。上海在部分居住区、集市开展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及减量分析试点,细化分拣品种,试点厨余果皮就地处置,畅通废旧衣物、利乐包(用于液体食品的包装产品)等回收渠道,初步实现了近8%的减量成效,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提供了实践经验。截至年底,全市累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居住区4718个、居民户数305万余户、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2382个、公共场所(道路)1200条(段)、公园及车站380处。世博园区周边重要道路及居住区100%全覆盖。全市垃圾收集点约9900个,共回收了废玻璃6803.42吨、废纸25495.32吨、废塑料15633.79吨、废金属7842.07吨、其他可回收物7650.48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