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树立现代戏文化的精神:如何优化

树立现代戏文化的精神:如何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文化代表生活在民间的人们自身特有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精神。现代戏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千百年来创造了特定的精神品格,体现其独特的文化智慧。因此,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智慧的结晶,不仅是形式技巧和物质的借鉴和运用,更是精神价值取向的传承。

树立现代戏文化的精神:如何优化

近现代以来,戏曲艺术的发展变化受到众多因素影响,特别是受到西方戏剧风格和西方艺术审美观念影响,以及商品经济、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影响,戏曲追赶潮流的步伐变得杂乱无章。

(一)戏曲文化的精神在民间

现代戏的起源是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在繁多的现代戏起源因素中,都有明显属于民间文化的形式。当民间的文化对各种文学、文本进行渗透时,产生的影响是巨大,民间文化能够将破碎的形式与主流意识相结合。例如,《四郎探母》即使成为宫廷剧,忠君意识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占据突出位置,但其形式和风格仍然保留着明显的民间叙事痕迹。

“民间”在英语中的对应词是“FolkLore”,意思是“民间的知识”或者是“民间的智慧”。所以,“民间”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并不是单指中国传统乡村经济社会,而是指在法治社会基础上形成的城镇商业市民社会。更为关键的是,“民间”能够呈现出一种人们理想化的精神归宿与原始文化价值尺度。民间的理想精神不是独立于人们现实生活之外的,而是以人们现实生活为基础,对生活中的现象与事件进行深刻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道德评价。

民间的理想精神在人们唤起激情和勇气的过程中产生,在某种情景下,民间的理想精神与道德理想无法满足人们在现实社会中需要的社会规范和伦理规范,但却能够为人们提供新的审美空间与精神理想。因此,巴赫金对于民间艺术的发展与创作十分重视,始终认为民间艺术是支撑人类艺术永不停歇的动力。

民间文化有着自身的历史过程与生命历程。民间理想和民间智慧将人们在民间生活时的状态与逻辑完整地呈现出来,也是一种民间生活所特有的自由式道德力量和文化魅力。民间文化代表生活在民间的人们自身特有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精神。

纵观历史,民间社会始终处于社会地位中的弱势,每个朝代的统治者不仅牢牢把控住民间势力,还调控民间文化。早在先秦时期,《荀子·成相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直接采用民间流行的“成相”文艺形式,宣传社会政治观点。虽然这种“成相”曾被视为传统戏曲的原始形式,具有后世戏曲(如唱腔)的必备元素,但与真正的戏曲还有一定距离,不足以成为真正的戏曲源头。荀子虽然有意识地吸收、改造和利用“成相”这一民间文化形态因素,但不是以民间为基础,只是一种“准民间”的文学创作。

现代戏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千百年来创造了特定的精神品格,体现其独特的文化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戏曲是建立在世俗文化、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基础上,不仅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而且表现出一定的楚骚和道家境界追求。中国传统戏曲一直以民间文化为基础,现代戏相对较晚成熟,在于其长期的民间文化孵化过程,而一旦形成,就表现出一种晚成熟的品位和风格,并以其独特的艺术范式,反映出根植于民间博大精深的诗性智慧。戏曲之所以能成为艺术“范式”,不仅是艺术家感性经验的积累,更代表深厚的民间文化智慧。因此,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智慧的结晶,不仅是形式技巧和物质的借鉴和运用,更是精神价值取向的传承。

(二)戏曲文化的乐天悯人精神(www.daowen.com)

戏曲的主要特点是追求世俗欢乐,表现中国人的喜怒哀乐。结合民俗,戏曲表演带有中国人“狂欢”的色彩,从比赛、歌坛庙会,到各种公共或私人庆典、集市

从某种意义上说,“忧”与“乐”有着明显的对应,甚至是对立。从本质上来看,两者并不相容。“忧”与“乐”作为中国人的心理本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相辅相成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所谓“忧”,表现为立于不败之地、自强不息、忠于君主的积极心态;所谓“乐”,包括灰头土脸、空虚、无忧无虑、迷茫不安,对中国传统人格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同样,也对中国美学和艺术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作为中国人的生命智慧,“忧”与“乐”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立场。作为生命意识的体现,“忧”与“乐”源于人们感性的生命体验,与中国人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对于凝聚着无数中国人情感生活的戏剧舞台来说,其内容不仅局限于“音乐”二字,而且是不可避免地对人类苦难深刻的记忆和再现。这是《楚辞》以来,学者们广泛关注和愤慨的集中体现。应该说,欢乐的日子、娱人的心情、悲悯的情怀不是相互排斥、分离的,而是彼此成全、相互结合;幸福和悲悯成为人们价值追求和情感诉求的审美主题剧表现。

从戏曲“乐”的层面来看,“乐者,乐也。”中国传统戏曲总是以娱人为本,表现出人们乐观的情怀。戏曲成为中国传统大众审美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与民间性、世俗性的大众娱乐文化特征分不开。娱乐似乎是歌剧最重要的一点。因此,在戏剧创作和欣赏中,普遍存在一种求乐的心理。

在早期戏剧中,戏谑甚至成为非常重要的内容。现存的南戏剧目随处可见,如插科打诨等搞笑表演,有的甚至脱离情节,即兴发挥,以娱乐观众为目的。这种娱乐性特征即使在昆曲京剧发展到高度成熟的昆曲、京剧之后,仍然保留了下来,与西方注重模仿、复制、动作相结合的戏剧截然不同。

西方戏剧追求的是现实主义,言行必须完全接近现实,使戏剧与生活密不可分,中国京剧把生活变成绘画、舞蹈和音乐。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戏始终从世俗生活情境中寻求完美的舞台表现,寻求现实生活价值的寄托。

戏曲追求的是现实的、情感的娱乐,特别是庙会、市集乃至各类演出都具有明显的节日气氛,甚至具有庆典功能。到目前为止,在一些地方戏曲中,有许多专门为节日而设计的戏曲,即“彩头戏”。如浙江绍兴,在元宵节经常表演《月明和尚度柳翠》;过生日时表演寿星《寿红袍》;庆祝和声时,表演《六国封相》《桃园结义》中的“和睦戏”;在农村、在城镇,锣鼓声、音乐声成为节日气氛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文人自觉投身戏曲创作后,戏曲不仅是市场的娱乐,更是“闲适”文人作风的表现。

自古以来,并不缺乏强烈的感情,坚强而富有同情心。可以说,现代戏的最高境界,在一定程度上是寓教于乐和悲悯相结合,追求幸福与忧患。因此,现代戏中的“悲”与“苦”意识,不是出于对“乐”的抵消或矫正,而是一种必要的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