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程式化联系紧密的是行当化。行当化是戏曲的特性以及戏曲现代戏在进行对应人物塑造时必须使用行当,是戏曲现代戏创作过程中的又一误区。
“角色行当”属于我国戏曲中一种特有的表演体制,历史上称之为角色、部色,在昆曲中被称为家门,这些都可以统一称为行当,简称为行。其有两层意思:第一,行当属于戏曲中一种规范化且艺术化类型;第二,行当在进行程式表演时有其独特的性格色彩。可以说此种类型的表演体制在进行任务塑造时,集中反映为戏曲程式化。戏曲表演要求在对相应的人物进行创造时,要着重刻画人物性格,将其真实鲜明的一面表现出来,同时进行程式化规范,所以,唱、念、做、打等程式的特点非常突出。经过长期实践,表演形式、手法、技巧等经过逐步积累,逐渐形成行当。
角色制对于我国戏剧具有很大影响,京剧随着近代龙套制的发展以及新型话剧观念的影响,将角色制逐渐淡化,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形势。如果角色制是我国民族戏剧的基础,当我国戏剧脱离角色制,是否还是中国戏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国戏曲的人物形象与西方话剧不同,主要原因是我国戏曲任务是通过行当为中介进行塑造。艺术所要遵循的原是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戏曲表演也不例外。戏曲在进行表演时,有其特殊规律,比如通过行当以及流派进行传承,将舞台中的人物刻画得更加鲜明,具有其本身特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表演方法,则主要是通过“体验”进行,均要确定好人物的心理以及形体等方面,通过设置人物的心理活动,让演员感同身受,切实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整体形体和心融合,将其中所要表达的情绪以及内涵等表达出来,相当于“重新经历的创造过程”,通过演员与人物角色相融合展现整个情节。
体验派也有其准则,主要是“来自生活,贵在真实”,演员与剧中的角色没有相应程式化,也是与戏曲表演的不同之处。斯坦尼体系在对人物角色进行打造时,并没有对应的行当,这也是与我国戏曲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www.daowen.com)
进行戏曲表演时,人物角色均在行当中,比如生、旦、净、末、丑。演员在戏曲的初学期,会对其流派或者行当进行划分。不同的行当自有一种表演程式,其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戏曲中的行当化是其独有的表现形式,也是我国戏曲的一个主要特色。
在创作现代戏时,行当化与现代人物塑造、生活表现等存在一定矛盾。行当是将人物划分为生、旦、净、丑等,划分时主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性别年龄,不同的大类之下还有很多小的分类。最后,不同剧中的人物根据其性格特点,对应行当进行表演,具体来说,是将任务进行分门别类地划分,再将其类型化。但是,现代人的生活较为多变且非常丰富,而且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性格也更为多样化,现代戏剧需要从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将不同人物打造得更加丰满真实,更追求“圆形人物”,排斥类型化等。所以,产生与传统行当化的不同理念,有时甚至背道而驰。对于戏曲行当,其与生活具有一定距离,是一种艺术表现。
行当化演员训练体系对于我国戏曲发展来说,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专门的戏曲演员在进行戏曲学习时需要划分行当,其表演也具有程式性,对于很多优秀的戏曲演员来说,进行表演时可以学习多种表演程式,跨行表演,可以为后期复杂的人物塑造打下坚实基础。当然,为了抓住人物特点并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鲜活,演员可以适当地打破行当,根据个人经验与实践技巧,将人物塑造得更加丰满。比如,现代京剧《骆驼祥子》中所描写的黄孝慈和陈仓霖以及历史剧《曹操与杨修》中的尚长荣等,演员在进行表演时均使用了不同行当,表演技巧的使用也非常多,使得整体人物形象十分丰满。但是,对于目前日新月异的生活来说,在进行任务塑造时,简单的“跨行当化”“泛行当化”只是一个过渡,后期会逐渐向“去行当化”发展。
我国戏曲在最初时并没有行当化,之所以形成行当是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与长时间的实践形成。此种类型的行当化表现手段与程式化存在一定共同性,属于我国传统历史中一种稳定的戏曲形态。现代生活对比古代生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且现代社会在快速前进,用于表现戏曲艺术的形式也需要相应地发生变化,以适应人们的生活以及审美观。不能为了传统的行当化而硬性地将戏曲融入生活中,需要做的是利用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取其精华刻画现代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